南北獅起源傳說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較早。相傳北朝魏武帝遠徵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魏武帝把他們囚困於邊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視邊區,邊將設宴款待,並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舞者作歡騰喜悅之狀,或作低首相憐,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嘆為觀止。武帝傳胡人,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聖,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沾皇恩。」武帝聽罷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自此,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
至於舞南獅起源則有數個傳說,最普遍的說法認為南獅乃源自廣東佛山某地。每年除夕,該地必出現一頭怪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不斷呼出「年年」之聲。鄉人故命其名為「年獸」。此年獸每年出現之時,不傷人畜,只到處嚼食田間蔬菜而去。鄉民不勝其擾,乃召集村人,議定用竹篾紙料,依其形狀,紥成獸頭,塗以各色,再以各種布料剪成三角形狀,製成獸身,兩人持而舞之,再集鄉民數十,攜帶響器,伏於田間橋下,候年獸出現時,群起擊動響器,聲震田野,果然嚇走年獸,不再出現。民間因紙紥頭獸能驅走年獸,便每年製作這種獸頭,於除夕鼓舞,稱為「舞年」,後經鄉老們研究後認為獅子為獸類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動物,便將「舞年」改稱為「舞瑞獅」。
又有一說指在清代乾隆下江南時,夢見一頭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紥制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意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其實根據古籍記載,獅子舞在早期中國社會已非常普遍,《陝西通志》記載:「雜戲起於秦漢,有魚龍蔓延,高紐鳳凰,象人、怪獸之戲。」而獅藝則成熟於南北朝時代。獅子舞在那時喚作「太平樂」,據唐書《音樂志》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曰五方獅子舞,綴毛為獅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客,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文狀。」到了唐朝時,獅藝更得到廣泛的發展,據唐《樂府雜錄》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方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劃衣,執紅獅子,謂之列獅子郎,舞太平樂。」可知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的必備節目。
南獅輕靈卻勁健,北獅威武而委婉;南獅重寫意,北獅重寫實
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溫馴而和善,獅表現勇猛而剛烈;少獅即幼獅,憨態可愛,一般跟隨文、舞獅同場表演。南獅造型極度誇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備。
舞獅中主要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八種神態,以採青為己任,歷盡艱險取得勝利。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
隨著鑼鼓的節奏, 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 "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獅子在人們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無不神似,一句話,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就是南獅重"意"的舞法。
北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北獅"獅頭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著和獅被同樣的金黃色褲子和花靴,舞時全身披獅被遮蓋,只露出雙腳;動作一般有跌扑、翻滾、跳躍、搔癢等,也有滾繡球、過跳板、上樓臺等技巧動作。北獅的"擺陣"(即擺青)和"破陣"(即採青)十分驚險,顯示出奇、難、險特色。
北獅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與靈巧,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拍,按樂聲起舞,引者舞持球翻騰滾鶴,表現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必須給舞獅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獅尾者亦必須留意獅頭動向,頭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使能頭尾舞姿調協,融成一體,方上稱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