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南獅與北獅的區別

2021-02-08 東山國術

南北獅起源傳說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較早。相傳北朝魏武帝遠徵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魏武帝把他們囚困於邊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視邊區,邊將設宴款待,並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餘人,起舞於御前。舞者作歡騰喜悅之狀,或作低首相憐,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嘆為觀止。武帝傳胡人,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聖,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沾皇恩。」武帝聽罷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自此,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


至於舞南獅起源則有數個傳說,最普遍的說法認為南獅乃源自廣東佛山某地。每年除夕,該地必出現一頭怪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不斷呼出「年年」之聲。鄉人故命其名為「年獸」。此年獸每年出現之時,不傷人畜,只到處嚼食田間蔬菜而去。鄉民不勝其擾,乃召集村人,議定用竹篾紙料,依其形狀,紥成獸頭,塗以各色,再以各種布料剪成三角形狀,製成獸身,兩人持而舞之,再集鄉民數十,攜帶響器,伏於田間橋下,候年獸出現時,群起擊動響器,聲震田野,果然嚇走年獸,不再出現。民間因紙紥頭獸能驅走年獸,便每年製作這種獸頭,於除夕鼓舞,稱為「舞年」,後經鄉老們研究後認為獅子為獸類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動物,便將「舞年」改稱為「舞瑞獅」。


又有一說指在清代乾隆下江南時,夢見一頭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紥制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意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其實根據古籍記載,獅子舞在早期中國社會已非常普遍,《陝西通志》記載:「雜戲起於秦漢,有魚龍蔓延,高紐鳳凰,象人、怪獸之戲。」而獅藝則成熟於南北朝時代。獅子舞在那時喚作「太平樂」,據唐書《音樂志》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曰五方獅子舞,綴毛為獅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客,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文狀。」到了唐朝時,獅藝更得到廣泛的發展,據唐《樂府雜錄》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方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劃衣,執紅獅子,謂之列獅子郎,舞太平樂。」可知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的必備節目。

南獅輕靈卻勁健,北獅威武而委婉;南獅重寫意,北獅重寫實

南獅是富有南方風格的一種獅形,它額高而窄,眼大而能轉動,口闊帶筆,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分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文獅以劉備、關公作臉譜,武獅以張飛作臉譜,文獅表現溫馴而和善,獅表現勇猛而剛烈;少獅即幼獅,憨態可愛,一般跟隨文、舞獅同場表演。南獅造型極度誇張浪漫,威武雄壯,美麗活潑,形神兼備。


舞獅中主要表現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八種神態,以採青為己任,歷盡艱險取得勝利。南獅是集觀賞性、藝術性競技性為一體的具有強烈吉祥、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


隨著鑼鼓的節奏, 獅子從"沉睡驚醒"、"搔頭擺尾"、"仰視低顧"、 "探測方向",到"出洞"、"見青"、"碎青"、"狂歡"、"翻滾"等,動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獅子在人們心中很富有人情味,時而威風凜凜,怒視邪惡;時而謙恭有禮,憨厚善良,逗人喜愛。醒獅造型套路很多: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賓、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臺等等,無不神似,一句話,喜則歡而碎步,怒則儀態萬千,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就是南獅重"意"的舞法。


北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北獅"獅頭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著和獅被同樣的金黃色褲子和花靴,舞時全身披獅被遮蓋,只露出雙腳;動作一般有跌扑、翻滾、跳躍、搔癢等,也有滾繡球、過跳板、上樓臺等技巧動作。北獅的"擺陣"(即擺青)和"破陣"(即採青)十分驚險,顯示出奇、難、險特色。


北獅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善良與靈巧,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拍,按樂聲起舞,引者舞持球翻騰滾鶴,表現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必須給舞獅尾者以充份默契,而舞獅尾者亦必須留意獅頭動向,頭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使能頭尾舞姿調協,融成一體,方上稱舞技。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舞獅文化:南獅和北獅有什麼區別?每一隻獅子裡面都有靈魂
    舞獅有南北之分,分為南獅和北獅,北獅是在長城以北流行的,北獅造型逼真,頭部造型比較簡單,雄獅頭戴著紅色領結,雌獅頭戴綠色領結,全身披著金色的毛。北獅一般成雙成對,一般是雌雄兩獅,有前面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帶領者往前走,北方的舞獅只要是以玩樂為主,雜耍是主流,有時候還會有一個小獅子,二個成年獅子帶著小獅子做著一些溫馨的動作,三獅之間盡顯溫馨。
  • 賽事播報丨南獅北獅同臺爭霸
    轉眼間比賽就落幕了,參賽隊伍激昂的口號以及鏗鏘有力的姿勢一次一次將比賽推向高潮,充分展現了舞龍舞獅運動員們的蓬勃朝氣與青春活力。觀眾也積極用掌聲和喝彩聲響應。他們的熱情、激動情緒,感染著每一個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昨天的精彩瞬間吧!8月4日上午進行的是舞獅(男子)南獅,參賽隊伍包括小學、初中、高中三組。
  • 南獅爭鬥 全國17支舞獅隊在福永比武(組圖)
    這17支隊伍可以說代表了全國南獅的最高水平。  據了解,舞獅是中華文化傳統項目,又有南獅和北獅之分,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
  • (視頻)南獅比賽-135
    舞獅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習俗活動,每逢春節或其他的一些喜慶活動,在鑼鼓鞭炮聲中,群獅狂舞歡躍,為節日增添許多熱鬧氣氛。  舞獅是一種擬獸舞蹈。舞獅的動作和獅頭獅身的製作,各地因風俗不同而各有差異。我國的舞獅分「北獅」和「南獅」。  南獅指流傳於南方的舞獅,主要以廣東舞獅最具有代表性。民間傳說南獅源自於廣東佛山。
  • 活動回顧:化身「小獅子」跟隨非遺傳人學習醒獅,體驗舞獅樂趣
    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關於這門藝術的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們遍翻群書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其中又包括種種傳說。這次龔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舞獅小課堂,讓我們明明白白了解了舞獅起源與舞獅傳統。
  • 舞獅中國傳統文化,舞獅代表祥瑞
    中國舞獅編輯概述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來亦有將二者溶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獅的獅子,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北獅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
  • 廈門市青少年舞龍舞獅錦標賽 將於14日-15日舉行
    青少年們將開展舞龍舞獅競技。(資料圖)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蔡惜雯)當傳統舞龍舞獅遇上創意編排,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記者從組委會了解到,本次青少年舞龍舞獅錦標賽按照不同年齡段進行分組,分為甲組(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出生)、乙組(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出生)、丙組(2008年1月1日後出生),分組性別不限。比賽分為舞龍、北獅、南獅、特設項目四大類。
  • 傳統文化之美:舞獅
    偶遇舞獅周末和家人去附近的商業廣場購物,偶遇傳統舞獅表演,很精彩。這種傳統文化之美難以言表,更多的是伴隨著舞獅表演的節奏,感觸博大的中華傳統舞獅文化。偶遇舞獅以前,更多是在港片裡見到舞獅,最出名的自然是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寶芝林、佛山無影腳、舞獅、十三姨,都是這個系列電影的關鍵詞。
  • 2020年海南省舞龍舞獅公開賽在澄邁閉幕
    文丨馬麗娜界面海南從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獲悉,9月27日晚,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海南龍獅運動協會承辦的海南省全民健身公開賽「2020年海南省舞龍舞獅公開賽」在澄邁縣圓滿閉幕。圖片來源:海南龍獅運動協會據了解,海南省舞龍舞獅公開賽從2012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
  • 化身「小獅子」跟非遺傳人學醒獅,體驗舞獅樂趣,品嘗特色盆菜!
    人們記憶中的老廣州,每逢節日、酬神集會、店鋪開張,都能看到舞獅的隊伍。廣州舞的獅,叫「南獅」,又稱「醒獅」。它威猛雄壯,形態獨特,有迎吉避兇、國泰民安、身體健康的寓意,是一張生猛的廣州名片。2006年5月20日,廣東醒獅更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春節特輯:舞龍舞獅是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
    舞龍舞獅是中國最有名的傳統舞蹈,至今仍是華人地區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並有趨吉避兇、消災降福的意義。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最早可回溯到漢代,是為了祈求甘雨降臨而衍生的儀式;到了唐宋,舞龍已經是逢年過節,常見的節目。
  • 老外的中國年|法國小哥學舞獅
    舞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每逢春節或喜慶日子,人們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興,祈求吉利。今天「近觀中國」法國記者朱利安,就帶您去位於北京的「京韻龍獅武術館」,去體驗一下舞獅。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京韻龍獅武術館的盧永超師傅是北京白紙坊「太獅」的第八代傳人,他介紹說,中國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北獅寫形,南獅寫意。
  • 探秘濟南舞獅團體:商業浪潮中,「北派舞獅」如何堅守
    大學生多來自濟南各大高校舞獅社團,畢業之後各奔東西,人員流動性較大,每年依靠新鮮血液補充進來。出生於1989年的劉勝建,是濟南最早的職業舞獅人之一。跟陳騰飛經歷相似,劉勝建同樣在大學社團學習舞獅,2010年畢業後成立了濟南凱旋舞獅團。「當時濟南舞獅市場剛起步,只有另外兩家做這行,後來有一家2012年還退出了。」
  • 北獅之宗——徐水舞獅
    我國民間的很多地方都有節日舞獅助興的習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舞獅又有自己不同的特點,今兒我要跟你說的就是別具特式的北獅之宗——徐水舞獅。徐水獅舞是河北省漢族民間舞蹈之一。   徐水縣的舞獅子,仿照歷代石獅的形態,在色彩、造型、裝飾等方面利用誇張的藝術手法精心製作而成。古雅圓大的獅頭,寬闊隆起的前額,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張閉有度的大嘴,稍微顫動的雙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頭頂用彩綢紮成的彩球的映襯,更顯得獅子的威武雄壯,憨態可掬。
  • 徐水舞獅:威武雄勁北獅宗
    舞獅俗稱「耍獅子」,是我國古老民間社火的一種演出形式,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現存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大類。作為中國北方舞獅流派的發祥地之—,徐水舞獅素有「北獅之宗」美譽,以威武雄勁、文武兼長著稱。
  • 2020年CCTV賀歲杯獅王爭霸賽 舞獅主題樁陣「七星伴月」是個挑戰
    賽事制定了傳統舞獅主題樁陣「七星伴月」,給參賽各隊提出不小的挑戰。眾所周知,舞獅分為南獅和北獅兩種。隨著獅王爭霸賽多年的努力,南獅文化不再局限於南方,而是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今年的獅王爭霸賽的8支隊伍分別來自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上海、福建、河南、陝西、廣東深圳、肇慶等地,範圍之廣也體現了南獅文化正在向著全國發展。
  • 「北獅之宗」故裡——徐水北裡
    舞獅又名獅舞,俗稱耍獅子,始於漢,盛於唐,作為一項古樸的優秀傳統技藝,歷經兩千年滄桑,生生不息。舞獅分為南獅與北獅,河北是北獅發祥地,保定市徐水區北裡村舞獅屬於北獅,素有「北獅之宗」美譽。20世紀50年代曾榮訪東歐六國,兩次赴朝鮮慰問演出,接受了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 徐水北北裡——北獅之宗新傳奇
    舞獅分為南獅與北獅,河北是北獅發祥地,保定市徐水區北裡村舞獅被譽為「北獅之宗」,並於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特別是保定徐水區南北裡小學,還在1999年起將舞獅文化引入校園,融入課堂,成立舞獅社團。學舞獅、練舞獅、表演舞獅,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上演繹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傳奇。
  • 深圳大鵬舞獅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民俗民間項目
    日前,來自深圳大鵬新區大鵬辦事處的「大鵬舞獅」,入選「2020中華體育文化優秀民俗民間項目」。據介紹,大鵬舞獅借鑑黃飛鴻舞獅理論,汲取大鵬精髓,形成有別於中國南獅和北獅的獨特風格,是大鵬新區「一街一品」品牌項目。為更好傳承大鵬舞獅這項本土文化,每年由辦事處統籌,定期安排專業舞獅教練進行指導教學。
  • 舞獅,是廣東人民的極限運動
    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獅身披毛呈金黃、橙、紅色,看起來像是一隻惟妙惟肖的獅子,走的是寫實派。它的表演也接近於雜耍,就是踩踩球,跳跳板凳,講的就是一個熱鬧。而南獅,也就是廣東舞獅,才是今天要講的重點。廣東舞獅是最為常見的舞獅,色彩更為豔麗,五顏六色都有,還帶很多裝飾物,走的是抽象派,流行於華南地區、南洋及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