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舞獅是中國最有名的傳統舞蹈,至今仍是華人地區每逢重要節慶必備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並有趨吉避兇、消災降福的意義。
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最早可回溯到漢代,是為了祈求甘雨降臨而衍生的儀式;到了唐宋,舞龍已經是逢年過節,常見的節目。
龍是中國獨創的古老的圖騰,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龍在中華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力的象徵。
舞龍的「龍」是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是由一人另外手持「龍珠」引導。稱作龍搶珠,具有祈福和賜財的意義;手持龍身者,只有舞龍頭的人帶領;不論龍身有多少節,每人動作必須協調一致,才能舞出龍的形意。時至今日,舞龍經過不斷發展和改進,經常成為一種具有觀賞性的競賽運動。
中國並沒有獅子,但從漢代以後就有引入的記載。獅子因為百獸之王,又受到佛教認為獅子有「賑災闢邪」的影響,因此古代就流行造石獅子於宅府門前鎮守。
《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綴毛為獅,人居其中,像其挽仰馴狎之客。二人持繩秉拂,為習弄之狀。五獅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像。」可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舞獅的儀式。
中國舞獅因為地域分為「北獅」、「南獅」。北獅又稱為「瑞獅」,但因為瑞字念起來有「睡」音,因此以廣東為主發展的南獅,改稱為「醒獅」,所以現在很多舞獅團體名為「醒獅團」。
北獅重馬步、形意,南獅更講究技巧、特效,已有武術的水平。臺灣的舞獅多屬於「南獅」,依獅頭形狀分為「開口獅」、「閉口獅」。
舞獅大多為兩人合作,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有非常多的制式橋段,其中最有名的是「採青」,通常把青菜掛在高處,然後由舞獅者躍過層層障礙,然後再「食青」、「吐青」,有慶賀生意興隆之意,最後再由主持人賜給紅包以示感謝。這也是年初五開市,最常見的慶賀活動之一。
舞獅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