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第5天,遊客開始退潮。但記者5日中午在南京市江寧區黃龍峴茶文化村看到,村前道路私家車依然排隊2公裡長,4個停車場全部爆滿,商業街上人氣還很旺。江寧區旅遊產業集團張彭建介紹,「五一」假期共有4.5萬名遊客來到江寧西部,比去年同期增長27%。
如今,黃龍峴已是南京鄉村遊地標景點。可就在10年前,驢友們前往黃龍峴「探幽」,地圖上都難以查到,從南京城到村裡四五十公裡行程,要輾轉一個半小時。後來發展鄉村遊,很多南京人還不知道「峴」字怎麼讀。如今,黃龍峴周邊形成數十平方公裡的鄉村遊大景區,獲得住建部、文旅部、農業農村部等部委頒發的3項「國字號」榮譽:全國改善人居環境示範村、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摩學習團隊有100多個。
和黃龍峴相比,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頗多相似之處。兩者同處蘇南,都在大城市近郊,都是全國「明星村」,發展軌跡卻大異其趣:黃龍峴長期籍籍無名,如今風頭正勁;開弦弓村「成名」雖早,眼下卻反而嚴重滯後。1936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開弦弓村調研寫出了《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該村成為觀察研究「鄉土中國」的一面鏡子,由此名揚中外。彼時的開弦弓村,是「中國蠶絲業的中心之一」。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開弦弓村沒了稻桑風貌,九成農田流轉養蟹,村企少而小。
「五一期間我們也沒閒著,一批文旅項目在建設。」開弦弓村黨委書記沈斌告訴記者,雖然眼下遊客還不多,但他們村是費老學術開啟之地,是社會學傳承的聖地,每年有數萬人前來觀摩考察,村裡為此興建文化禮堂,投資500萬元的「江村市集」開始裝修,村裡還準備投入3000萬元整治環境,把整個村建成展示「江村文化」的活態博物館。
開弦弓村努力發展的鄉村旅遊,黃龍峴村已盤得爛熟。2013年,江寧交通建設集團下鄉開發西部旅遊和黃龍峴村,當鄉村旅遊道修到村口,村莊環境出新後,山村很快一炮打響。國資平臺把環境做好後,社會資本紛紛跟投。白鷺湖畔的「鄉伴蘇家」眾籌吸引社會資本1億多元,改造舊村整理十幾棟民宿200個房間,雙休日單間房價都在千元以上。龍山水庫邊龍鄉雙範民宿村,江寧有關單位在這裡租下民房開設民宿、餐飲。張彭建介紹,如今黃龍峴周邊吸引社會資本達四五億元,建成10多個民宿村和鄉村酒店。
城市不僅給鄉村帶來投資,還帶來人才和消費。江寧區旅遊產業集團200多名員工常年紮根鄉村旅遊點。「鄉伴蘇家」不但配套咖啡吧、書吧、茶社,還有烘焙師、文創員指導手工。龍鄉雙範在東大建築設計師的設計下,灰乎乎的村落變身新蘇式風格民宿村。每逢節假日,黃龍峴和周邊各民宿一房難求,農家樂餐飲點等著翻臺,每年各項綜合收入近億元。
黃龍峴的開發投資,讓城市和鄉村、投資和市場雙雙受益。「過去我們強調城市反哺鄉村,現在看來,城市向農村『輸血』,也能收穫豐厚回報。」省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朱方林說,在鄉村旅遊中,城市向鄉村輸入資本、人才和管理,鄉村則提供土地、閒置房屋和農產品,共同「生產」出綠色美味的菜餚、溫馨宜人的居住、鄉愁濃鬱的文化,再「賣」給城市遊客,如此不但改變了農村面貌,還帶動農民一起致富。
像黃龍峴這樣,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城市鄉村深度融合,正是我省日前印發的《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實施意見》的指導思想。朱方林認為,這一政策的背景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鄉土中國」的內涵、結構發生根本性轉變,費孝通筆下的蘇南,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城鎮化率達70%以上。從「鄉土中國」邁向「城鄉中國」,意味著我們無法拋開城市來尋找解決農村問題的路徑。鄉村振興不能只從農村內部著手,而要從城市和鄉村兩端發力。空心化的農村和閒置的農房,越來越吸引工商資本的關注,鄉村也要研判自身,有什麼資源和特產吸引資本、供給市場?
憑藉山水資源和後發優勢,黃龍峴在生態經濟中大放異彩。盛衰逆轉,開弦弓村開始艱難而堅決地轉型。沈斌介紹,農村自發的鄉鎮工業低端落後,已不適合落戶鄉村,3家村企退出後騰出58畝地,將用於建設商業旅遊配套。未來的開弦弓村,將以一產、三產為主,除了鄉村旅遊,還將建設100畝「香青菜基地」,養殖450畝太湖蟹,供應周邊城市。
黃龍峴也面臨「成長的煩惱」。張彭建介紹,區國資平臺持有的旅遊資產,環境改善後大幅增值,卻由於集體建設用地性質,不能折現、難以抵押,損害了再投資能力,「要素配置市場化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眼下農村宅基地和農房『三權分置』已明確,但到基層沒有實施細則,如能像浙江一些地方給盤活閒置農房的投資方發放使用權證,鄉村旅遊發展的梗阻就有可能解開。」 記者 顧巍鍾
【來源:中國江蘇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