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簡介 】薛馬寧 1969年生,江蘇江寧人。先後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江蘇省文化幹部學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
作品曾獲全國首屆「農業豐收杯」書法大賽三等獎,全國第二屆「神內杯」青少年書法篆刻大賽銅獎,全國青少年書法、美術、攝影南京邀請賽金獎,《書畫藝術》「為祖國河山立傳」命題競刻精品獎,「祖國頌」全國書法大賽銀獎、南京市「清風墨韻」書畫作品展二等獎。江蘇省第六屆企業職工美術書法大賽二等獎, 「活力青奧、人文美城」南京市機關書畫攝影作品大賽佳作獎。曾入展迎奧運書畫展、中國佛教書畫展、首屆海峽兩岸甲骨文書法展、中原書畫研究院建院5周年書畫展、金陵書展、南京首屆青年篆刻展、江蘇省第三屆新人書法篆刻作品展、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五彩崑山*水墨玉峰」江蘇省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大展,「東晉墨韻」美術書法作品展,第三屆全國群眾文化美術書法作品大展。
「峴裡春風染,亭中坐忘歸。青山極目遠,歲月復逝川」。昔日偏僻的山村---黃龍峴,如今舊貌換新顏,成為江寧美麗的鄉村(在此觀松、看竹、品茗,實為尋幽探勝的佳處)。 而從這美麗、寧靜的山村中走出了一位青年書法家——薛馬寧先生。
薛馬寧生長於斯,此地山青水秀,民風純樸,孕育了他豪爽、耿直又不乏內秀的性情。山水之美,在於山水相映。山水相伴相映,則神採煥然,情味盎然。陶弘景云:「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或許是山川秀麗的景色深深地映照在他那腦海和心中;或許是耳濡目染鳥語花香、清風翠竹,感知美、欣賞美,喜愛藝術的種子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浸入他那年少清純的心田;似元代畫家王冕面對雨後亭亭玉立的菡萏,情不自禁拿起手中的畫筆來描繪她一樣而砰然心動。
心動打開了他喜愛書法、篆刻藝術的閘門,如波濤洶湧般向前奔流。
少年時代師胡小松先生,從唐楷入手以築基,於柳公權《玄秘塔》、顏真卿《勤禮碑》正手腳,立筋骨,打下紮實的楷書功底。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因唐楷是追遠溯古,學有所成的一座橋梁,豈不善哉。愈學愈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弱冠之年,他騎車往返陸郎與南京70餘裡,風雨無阻、不辭辛勞,研修於南京業餘書法篆刻學校,有幸聆聽當今書法、篆刻名家蘇金海、黃惇、莊希祖諸師的教誨,使得他如魚得水,若撥雲見日,豁然開朗,愈發澄明,堅定了向書法篆刻高峰邁進的步伐。無論是身為代課教師,還是文化幹部;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鐵馬硯玉齋裡馬寧躬耕石田,揮毫潑墨、與古為徒、與書相伴、孜孜以求,痴痴相隨,堅韌不拔,任庭前花開花落,看天上雲捲雲舒。
一藝之成,莫不神於好而精於勤。藝術需天分,天分是玉,玉不雕不成器。有天分更需勤奮,勤奮是助推器。勤奮使天分如虎添翼,似大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以此觀之,馬寧勤奮也。
篆書是中國的古文字,是書法的源頭。自清朝乾嘉年間,隨著學術界對經史、音韻、訓詁、金石等領域的深入研究,金文和隸書的創作也得以中興,出現了一大批善書者。直至近現代,章炳麟、黃賓虹、諸樂山等,都是擅書金文的大家。後世書法家習篆大多取法《散氏盤》、《毛公鼎》、《石鼓文》等碑,清之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廠等人的書法都是脫胎於《石鼓文》諸碑而風格各異,成一代風流;當代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先生於《散氏盤》浸淫最深,用筆提按有力,擒縱有度,筆潤而不羸,枯而不燥,威而不猛,清而不虛,是謂見筋骨矣。其以篆籀筆意入草,草書的線質飄逸而渾厚,渾厚而華滋,引人入勝;書風自成一格,為當代碑帖相容書家的典範。
以書家而論,若要成大器者,如不臨摹不研究篆書其書作的線條必少些許精神。況且習篆能培養人的靜穆之氣,崇敬之心。
當今書壇以展覽獲獎為榮,以製作為能事,以上展論英雄,乃功利驅使也,而真正不為時風所右,守住自己的內心,不見異思遷,沉潛於藝者少焉。近年來全國書展行草風起雲湧,二王書風習卷天下,習者眾也,正書式微而篆書尤勝。因篆書受眾面窄,識者寡,實用性消弭;況且其抒情性弱,因而習者少也。雖習者少而不乏於篆書中用功,探本求源之人,薛馬寧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薛馬寧自少年時代起便鍾情於篆書,深深地迷戀上她不能自拔,朝觀夕摹,夜耕晨讀。或許是那古文字散發出的神秘氣息深深地吸引了他不廢臨池之志,恍恍忽三十載;於斯勤習,寂寂忽韶華逝而痴心不改。書法是瞬間的表現藝術,卻耗費一生的功夫,馬寧樂此不疲,用書法咀嚼苦悶,用書法化解憂傷,用書法品嘗生活的欣甜,用書法尋找靈魂。孤寂也罷,落寞也罷,只要與書為伴,躬耕硯田,所有的酸甜苦辣都隨風而逝。餘言斯:「卅載耕耘苦自知,西風冷雨落秋池,硯田墨海君孤樂,曉看梅花怒放時」。
馬寧在臨池之餘認真學習《中國書法史》,理清了篆書源與流關係之後,先從甲骨入,而後探金文,因金文是篆書系統中的一朵奇葩,是甲骨文的升華,線條飽滿豐腴,點畫鮮活,結體端莊,風格汪洋奇肆,色彩斑斕,其在文字意義(應用)上更具研究價值和藝術創作上的誘惑力;接著於李斯《泰山刻石》、《嶧山碑》,唐李陽冰《三墳記》,清大家鄧石如、楊沂孫篆書中取經,汲取營養,以壯其骨。近年又從《石鼓文》中討消息。清代著名書法家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歌頌曰:「《石鼓文》如金鈿落地,芝草團雲,不煩整裁,自有奇採。體稍方扁,統觀蟲籀,是體相近。石鼓既為中國第一古物,亦當為書家第一法則也」。他用心臨摹並參吳昌碩筆意以養其氣。為我所用,為化蛹為蝶築基。近日,讀了他一些篆書作品,眼前一亮,又有精進矣。如其「共知心是水,安見我非魚」、「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等6尺大字篆書楹聯有靜氣,似乎是夜深寂寂時所書,筆若破空入紙,似乎聽到筆毫在紙上沙沙作響,中鋒運筆為主,間以側鋒取妍,用筆潔淨而不浮滑,結字勻稱而不呆板,雄渾中又見小篆之委婉。「獨體結構難於疏,合體結構難於密。疏欲不見其單弱,密欲不見其亂」。李陽冰稱篆法有四:功侔造化,冥受鬼神,謂之神;筆墨之外得微妙法,謂之奇;藝精於一,規矩方圓,謂之工;繁簡相參,布置不紊,謂之巧。以此觀之,疏密參差,開和有度,工巧兼得,又有《石鼓文》之氣息,難得。其書若能於運筆鬆動中見節奏,節奏中見疾澀,或許更得自然天真之貌。作品個人面貌雖不夠突出,但已屬不易,因傳統功夫好,還有開拓與提升的空間。只因篆書是中和之作,中和之作的難點就是個性不足。因其難才有不畏高峰險阻努力攀登之人;因其難才會魅力無窮,吸引書家去探頤索隱。一個書家總是要涉獵數家以求拓展互補,但最終還要以其中的一種書體為最佳表現。當代書家都具備「同能」,善寫諸體,書寫能力也很強,卻沒有太明顯的「獨勝」,「同能不如獨勝」,而馬寧兄諸體兼擅,以篆書獨勝,其大字篆書已經初具風骨,有雄秀之氣,所缺是寫意之味不濃。當代的篆書作品,都存在著寫意性不夠的問題,直接影響寫意精神的宣洩。很多作品寫象,但沒有自己的面貌與追求。」誠如言恭達先生所言:「現在很多作品「太實」,幾乎像臨摹」。很多習篆者在明清大家中「討生活」,講求一點技巧、線條、墨色上的變化,追逐於甲骨、簡牘、盟書的新奇而沒有能向縱深挖掘,淺嘗輒止,難見深度,因而無功而返,何談寫意,遑論精神。而寫意是以功夫為前提的,兩者相輔相成,前人云:「有功無性,神採不生,有性無功,神採不實」。
書法難在格調,難在精神氣息。篆書易見功,難見性,易工整,難變化,而大字篆書尤難。因為難,小小突破便離成功靠近一步,小小進步便有希望的明天,半途而廢怎能有成功之時;因為難,馬寧執著堅守在篆書的星空裡,任意翱翔,以面壁十年圖破壁的精神,沉潛在石鼓文中。心心在藝,其藝必工,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莊子曰:「既雕既琢,復歸於樸。魯迅先生在談及如何寫文章時曾說過:寫不出來時不硬寫。有時我們想刻意寫好一幅作品,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正如佛偈所云:「尋佛則佛不在」。只有我們忘記了名利與競爭,並全然不以別人(尤其是外行)的評價為念時,精神上就獲得了極大的自由。藝術作品是精神的產物,它需要藝術家原始的藝術衝動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書法藝術更是具有強烈的精神性特徵。意境是書法的靈魂,感情是意境的靈魂。只有讓情感掀起波濤,撞擊心靈,湧向筆端,才能寫出形神兼備,意境超逸的佳作。書法最能體現藝術家的風度、胸襟、學識、思想和情操。因此,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僅僅只有精湛技法的呈現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文化、修為;需要廣泛學習,博取兼收,激發情感,才能達到理想的高度。
當代文化學者孫洵先生撰文評其云:「.在師輩的薰陶下,薛馬寧能正確判斷自身氣質與悟性,不驕不躁,不為浮名所蠱惑,依然孜孜不倦從傳統中尋覓精華,為己所用。他深深意識到學習傳統與囿於古,泥於古不是一碼事。是要下苦功在傳統中找到個人差距,汲取營養,一點一滴,一磚一瓦地「營造」個人風格。他的藝術思維、謀篇求奇求美與情感變幻軌跡是捆在一根生命線上。在同輩中他的古文字甄別水平,金石碑版的統照能力是突出的..」。
隨著他眼界的開闊、思想的成熟,勇於進取,不斷漸悟,他的篆書面貌將逐漸明朗,如白鶴般一飛沖天。我期待著。
書法篆刻得孫洵、黃惇、王宜早、莊希祖、蘇金海等先生指點,篆刻初學漢印、趙之謙,後效法吳讓之、吳昌碩、來楚生、陳巨來諸家。書法取經「二王」、顏真卿、米芾、黃庭堅及明清諸家,後溯漢魏六朝,並旁及甲骨文、三代吉金文字。作品真草隸篆諸體皆備,尤以篆書、篆刻見長,追求清寂天然、衝和醇正、不激不厲、古雅而嫻靜的藝術風格。
【作者簡介】陶光星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雨花區青年書協副主席
《遊目騁懷·南京書法家作品集--陶光星卷》2012年3月南京出版社出版
書法作品、文章刊於《書法報》、《書法導報》、《書法賞評》、《青少年書法》、《中國書畫報》等專業報刊
喜歡就點讚,愛就轉發哦
豔陽天平臺微信號: ttxs20160318
原創投稿郵箱:841639096@qq.com
顧 問:邱世鴻 湯浦 蕭葉
袁裕陵 趙小平
藝術總監:趙小平
編 輯:李紅豔 張春蘭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哦,
歡迎關注,歡迎原創賜稿
來稿請附上個人簡歷(100字以內)及照片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