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經過多年的傳承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華文明。在中華文明中,有著區別於其他國家文化的特殊淵源。比如說:我們中國人都喜歡稱為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在我們中國,龍是非常特殊的。現實生活中,當然沒有"龍"這種生物,而是中國古人通過對各種部落圖騰崇拜,拼湊幻想出來的超自然生物,後來經過多年的傳承,中華民族的圖騰信仰就成了"龍"。
在中國人眼中,龍不僅可以騰雲駕霧興雲布雨,還是智慧和祥瑞的化身。在世人的眼中,龍是可以給人帶來平安和幸福的神獸,它可以化解世間的一切災難。
而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龍的化身就是皇帝,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皇帝與龍之間的神秘關係……
皇帝的由來古代的統治者,也就是說皇帝,他們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統治萬民的合法性而不斷神化自己。他們向世人宣傳"君權神授"思想,比如商朝的統治者宣傳玄鳥降而生商,而周朝則宣傳"以德配天"理論。
而周朝代替商朝則宣傳是"天伐",不斷的為自己正名,從而宣傳自己代天出兵,代天統領萬民。
中國的古人是非常信奉神明的,在這種情況下宣傳君權神授的思想。是為了讓百姓心甘情願的被自己統治。在夏商周時期的統治者,就已經自稱為"天子",即「老天爺的兒子」。
進而不斷的神化自己讓天下百姓知道自己上天派下來統治天下臣民的。這是是天意,如果臣民膽敢反抗就是要與上天作對就是違抗天意。
秦朝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嬴政認為天下盛世莫過於三皇五帝時期,而自己比三皇五帝更偉大,於是便取名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歷朝歷代統治者都統一稱為「皇帝」。
皇帝尚"黃"中華文明是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大河文化",在農業社會中土能生五穀而育萬物。而民以食為天,所以在中國古代人民的心中是非常敬"土"的。按照陰陽學說中,黃色在五行中屬"土",且位於宇宙中央,所以在五行中"土"為尊。
秦朝滅亡以後,黃色被視為君權的象徵。尤其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在儒家大一統思想下,更是將黃色譽為正統,受到了天下臣民的尊崇。
而在君權神授的思想環境下,黃色也就成為皇帝的御用顏色。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除了皇帝以外也就沒有人敢與皇帝比肩,即使皇帝的老爹也不行。
皇帝自稱"真龍天子"之前提到了,在古人眼中,"龍"是一種超自然的存在它是人們虛構的神獸。不僅能夠興雲布雨而且還能給人帶來吉祥。在農業社會中人們認為,土能生五穀,但是也需要水的滋潤。
所以在古代農業社會中,人們想要五穀豐登除了敬"土"之外還需要水。正好在神話故事中,"龍"可以興雲布雨滋潤農作物的生長,能夠讓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所以,"龍"在古人眼中就是能夠給人帶來幸運和吉祥的幸運物,是人們心存敬畏的神仙。如此聰慧的統治者又怎麼可能錯過這個宣傳自己的好機會呢?
於是統治者便宣稱自己就是「真龍天子」,聲稱自己能夠為天下臣民帶來幸運和吉祥。社會在他們的統治下就可以實現百姓安居樂業。
經過長期的宣傳統治者慢慢的被神化為「真龍天子」。到後來,只要提到皇帝就自然認為真龍轉世。
「真龍天子」的由來眾所周知,劉邦是個草根皇帝,在秦朝之前的歷代王朝都在宣傳自己的出身不凡。不過也確實如此,無論是周伐商,還是秦一統天下,他們如何宣傳他們自己的出身都不過分,因為畢竟他們本來就是稱霸一方的諸侯。
可是劉邦呢?他在未成事之前,不過是個街頭混混,他該如何宣傳自己榮登九五坐擁天下的合法性呢?憑什麼讓一個出身市井的底層民眾當皇帝呢?
為此,漢初統治集團便稱,劉邦是其母親在電閃雷鳴之際在夢中與神仙相遇,醒來之後發現有一條龍在自己的身上進而懷孕才生出劉邦。
這樣一來,劉邦就有了不一樣的出身,他雖然長在市井,但他是龍和他媽生的兒子,從而賦予了劉邦坐擁江山的合法性。
不僅如此,高祖劉邦的姬妾——薄姬在承寵時對劉邦說:"昨夜入夢有蒼龍入懷"。可巧合的是,薄姬的一朝承寵居然懷孕,後來生了漢文帝劉恆。
這些都是統治者向世人宣傳自己的君權神授受命於天的思想。從而奴化世人,讓他們甘心接受自己的統治。
龍成為皇帝的御用名詞後來,經過世人的不斷宣傳,人們開始把皇帝當作"真龍天子"。於是便衍生出很多皇帝的專有名詞,比如皇帝的衣服叫"龍袍",皇帝的寶座叫"龍椅",皇帝的子孫稱為"龍子龍孫",皇帝高興叫"龍顏大悅"等等。進而在人們的意識中,皇帝就是上天派來統治萬民的真龍是不能有絲毫的違反的。
經過不斷的宣傳發展,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真龍天子的身份,特意在皇帝的衣服上都繡有龍紋圖樣。以此來象徵皇權。
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劇,繡有龍紋圖樣的衣服也只有天家皇室才有資格穿,若是其他人要是穿這樣的衣服,就是僭越就是大不敬,是要被株連九族的。
結語龍與皇帝的關係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存在,這是統治者為了統治萬民抓住了中國古人的圖騰信仰與敬畏神明的心裡才大肆宣揚。
皇帝與龍的這種關係在我國幾千年的文明社會中影響深遠,統治者充分利用這種思想不斷的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使得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得以延續。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周史演義》《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