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士子好佩劍:孔子佩劍行禮,文質彬彬;屈原 「帶長鋏之陸離兮」,行吟澤畔;李白仗劍走天涯,長歌行九州。在冷兵器時代,文人的劍既代表著身為士族的尊嚴,也包涵著札治和修身養德;武士劍不離身,緣於威儀,更在於尚武防身。
《鴻門宴》中,有三次關於「拔劍」的描寫。三次利劍出鞘,讓文章情節跌宕起伏,使人物性格盡顯無遺,更蘊含著劍主人不可言說的意圖。
首次拔劍,是項莊和項伯,「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劉邦前來新豐鴻門謝罪,巧舌如簧,使得剛愎自用的項羽立即原諒劉邦並留他宴飲。宴會上,範增想抓住劉邦送上門的大好機會,消滅項羽政治上潛在的最大對手。在多次舉玦示意無果後,他召來項莊,以舞劍取樂為名,刺死劉邦。「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目標非常明確,拔劍使得剛剛緩和的氣氛驟然緊張。但是項伯徇私情,隨即拔劍起舞,「以身翼蔽沛公」。這時,宴會現場似乎在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項伯像只「老母雞」,奮不顧身為親家擋命,讓項莊一劍封喉的意圖難以實現。刀光劍影中,膽戰心驚的是劉邦,看熱鬧正起勁的是項羽,最著急想對策的是張良,咬牙切齒恨不得一刀殺了項伯的人是範增。奈何人家是項羽的叔父,「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範增只有乾瞪眼的份兒。這次拔劍,項氏集團是失敗的,不僅沒要了劉邦的性命,而且上下決策不一致的缺點被張良發現並且利用,他很快召來樊噲。
第二次「拔劍」,這次手握劍柄的人是樊噲。樊噲得知劉邦有性命之憂時即刻闖帳,進去之後「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這是一幅什麼模樣呢?瞪大眼睛,注視項王,眼眶全裂,怒髮衝冠,以來者不善的猛士神態震懾項羽。項羽確實被嚇了一跳,「按劍而跽」,手握寶劍,跪直身子,一幅警備的姿勢。但得知此人是劉邦的參乘以後,項羽這赳赳武夫誤以為遇見了同類,他非常欣賞這位威猛之士,又是賜酒又是賞肉。樊噲在得到了「生彘肩」,也就是一塊半生不熟的豬腿,怎麼辦?拿著豬腿歪著脖子使勁啃,食相不雅;不吃可不行,這是項羽賜的,拒吃便是抗命。聰明的樊噲「覆其盾於地,拔劍切而啖之」,這一舉動不僅解決了吃這條夾生豬腿的尷尬問題,而且順理成章不露聲色地拔出了劍,達到保護劉邦的目的。樊噲劍出鞘,項莊再無下手機會。樊噲這次拔劍,充分展現了他有勇有謀粗中有細的性格特徵,使得形勢向著對劉邦有利的方向發展。
第三個拔劍的人是亞父範增,劉邦逃走了,留謝的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為範增奉上玉鬥一雙,「亞父受玉鬥,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善謀的範增,忠實的範增,惱怒的範增,失望的範增,面對放虎歸山的敗局,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拔起利劍,撞向劉邦所贈玉鬥,利劍碰美玉,玉鬥頃刻間碎成一地。那是一把多麼鋒利的寶劍,不能來殺敵,只能來撒氣。這把劍,見證了範增能清醒地認清形勢的無奈,他能一次次為項羽出謀劃策,卻無法說服項羽抓住時機、把握形勢而除掉劉邦。
《鴻門宴》中,項莊拔劍趁機刺殺劉邦的企圖落空了,樊噲不顯山露水地拔劍保護劉邦的目的達到了,只有範增光明正大而惱羞成怒地用利劍撞擊著自己的失敗。一場鴻門宴,說不完的故事,論不盡的得失,講不清的成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劍,何嘗無見?
歡迎將您的專題講座、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等與大家分享,
來稿請發至郵箱gzyw@txl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