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本關於任正非的書《苦難英雄任正非》,大意是任正非的人生經歷充滿了苦難,可謂飽經風霜,困難重重。
我們歷來就有這樣的傳統,梅花香自苦寒來,英雄人物「應該」是要有一些苦難的過往,以證明「寶劍鋒從磨礪出」的正確性,以符合人們的認知。
比如一些媒體,一些主持人,就非常喜歡這樣的故事,以此為噱頭,用來欺人或自欺。
張文宏為什麼被大家喜愛,就是因為人家不陪著演戲,特別是現在這時候,別美化災難,我們最需要的是客觀、科學和冷靜。
長久以來,商業成功都是社會的一個聚焦點,很多成功人士的奮鬥史也被包裝成一篇篇的勵志故事。什麼帶雞蛋上大學,什麼餓肚子、生病、被嘲笑等等,好像他們的成功都是因為經受了苦難的刺激才達成的。
這是一種非常令人討厭的邏輯和腔調。
曾有記者問任正非:那些比您年輕四十歲的人,沒有您這樣的經歷,沒有您經歷過的苦難,您怎麼看待這一代人?
任正非反問道:「不是要把苦難作為必修課,如果人們都要經歷苦難,社會追求什麼呢?」
是啊,不要讚頌苦難,苦難並不是一件好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TMD受苦受難的。其實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沒有一個想經受苦難的。而且苦難不是成功的必備要素,英雄在成為「英雄」之前,未必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英雄。
任正非說,外界為了網際網路的點擊率,在描寫時都想把我們神話了,「在母親肚子裡就想稱霸世界、小學成績好、大學有理想、當兵想當將軍……」
實際上,苦難並不輝煌,英雄也未必非苦難。問一問自己,誰願意去經受苦難呢?這不符合人之常情,苦難很少能夠促使人成功,相反,很多人都被苦難壓垮了。
這才是事實和真相。
所以,我們不要讚頌苦難,不要把苦難作為必修課。
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面對苦難時的心態和擔當,是智慧和格局,苦難不會帶來成功和勝利,但面對苦難的應對卻會,比如任正非這樣。
任正非創業之前的失敗和挫折已經說過很多了,不再多說,他創業時候的苦難其實也不需要多說,創業維艱,本就是必然的過程。
眾所周知,華為起步很低,幹活多賺錢少,「在創建之初,每月工資200多元,後來升到300多元,還要拼命努力,許多人累垮了身體……一代創業者已消蝕了自己的健康,一代年青的勇士又在步此後塵,前赴後繼,犧牲自己……」
華為從研發到市場,不知經受了多少艱難困苦,真的是可歌可泣,可是,任正非認為,苦難本身不是人們追求的目的,人們應該追求高的文化素質、高的創造能力,為國家、為人民貢獻能力。
人應該是為了理想而奮鬥,苦難只是奮鬥過程中的經歷,它不需要咀嚼,也不必咀嚼、回味,更重要的是鼓舞勇氣,總結經驗和教訓,尋找方法,取得勝利。
很多人之所以一邊讚頌苦難一邊躲避苦難,那是因為他們自身的懦弱和平庸,他們或許是混淆了奮鬥和苦難的區別。
對一個懶散的人來說,每天鍛鍊身體是苦難和痛苦,學習和思考也是如此不可忍受,他們稍微努力一下,就覺得自己在遭受苦難——這不是苦難,這是平庸和苟且。
其實,苦難的本質是外部條件和環境的嚴酷,它造成人們生存、生活的困境。奮鬥則是人們突破困境時候表現出來的品質。而且奮鬥不會隨著困境的結束而結束,因為奮鬥的本質是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
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說,英雄未必非苦難,因為不經受苦難仍然可以做英雄。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於他們永無止境的上進、進取之心。
人生就是一次創業,創業就是一場修行,而修行則是為了自我的進化。
願我們都能夠積極創造和貢獻,持續進步,不沉淪在蠅營狗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