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女排精神」郎平傳承 說起 滿族改為漢姓的姓氏

2021-02-22 吉祥滿族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郎平,女,滿族。有人說,郎平的百度百科裡民族寫的不是滿族,經常問我郎平的民族問題,那麼我就說一下——我有好朋友在天津認識郎指導親屬,是一位郎平的近支郎姓老先生,與郎平父親都認識,郎平家族確實是滿族,只是戶口是漢族,並且一直想改回滿族來著,奈何民委的霸王條款...


下面還是說說女排精神吧....

 

 昨天,2016裡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上,中國女排以3比1力克塞爾維亞隊獲得了冠軍。這是繼雅典奧運會奪冠12年之後,中國女排再一次奪得奧運會金牌。而從小組賽開始到最後的決賽,中國女排姑娘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逆境中拼搏而出,再一次詮釋了不懼強手、不畏逆境、團結拼搏的女排精神的真諦。而作為主教練的郎平,無疑是女排精神的最神奇的傳承者。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郎平入選了中國女排。作為年輕且最有實力的主攻手,郎平很快便在隊內擔負起主力的角色。這期間,郎平和隊友們經歷了艱苦的訓練,並成為中國女排四連冠的重要成員之一。退役後郎平作為助理教練協助主教練張蓉芳率領中國女排實現了五連冠。在如此輝煌的背景之下,郎平隨後卻選擇了出國深造。隨後在國外結婚生子,並以出任八佰伴世界女排明星隊教練開始逐步走上了執教之路。1995年,郎平應恩師袁偉民之邀回國接手正處於低谷的中國女排。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郎平率領中國女排獲得了奧運會銀牌。1999年,在距離2000年雪梨奧運會還有一年多的時間,郎平因身體和家庭原因無奈辭去了中國女排主教練的職務。這一年,郎平年僅39歲。其後,郎平一邊陪伴女兒浪浪一天天成長,同時也遊走在世界各地擔任職業俱樂部的主教練。郎平曾戲言:我就是一背包打工的。

    2005年初,郎平受美國排協之邀出任了美國女排主教練。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郎平執教的美國女排戰勝了中國隊闖進了決賽最終獲得銀牌。這之後,郎平回絕了美國排協續約的邀請,並選擇在2009年上半年「退休」。但就在這一關鍵時刻,廣州恆大女排俱樂部向她發出了邀請。在立志打造中國第一家排球職業俱樂部的恆大集團的力邀之下,郎平決定回國執教。在其執教恆大女排期間,郎平開了引入多名世界高水平外援的先河,並取得了兩年奪得全國女排聯賽亞軍,第三年便奪得聯賽冠軍的驕人戰績。時間進入到2013年,兵敗倫敦奧運會的中國女排再一次面臨主帥抉擇的關鍵時刻,53歲的郎平再一次成為熱門人選。在多方努力之下,郎平再一次接手了身處逆境的中國女排。

    有過一次執教中國女排的經歷之後,郎平此次回歸顯得更加遊刃有餘。組建複合型團隊、推行大國家隊模式,選擇性放棄一些比賽,這些做法從根本上顛覆了中國排球傳統執教的理念和做法。在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國內適齡當打球員幾乎在國家隊走了一遭。2013年,以老隊員為主組成的中國女排參加了在泰國舉行的亞錦賽,結果只名列第四,創下了中國女排歷史最差戰績。但這一切並沒有讓郎平動搖,反而堅定了她重新組建主力框架的決心。一批尚有實力的老隊員離隊了,更多的年輕血液補充了進來。朱婷、袁心玥、張常寧、龔翔宇以每年一個的頻率冒出,並迅速成為中國女排的中堅力量。郎平的堅持和努力,使這支全新打造的中國女排開始在國際排壇上展現實力。2014年世錦賽,中國隊獲得亞軍;2015年世界盃,中國隊奪得冠軍;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隊奪得冠軍。

    身處逆境敢於承擔,面對困難勇於克服,郎平憑藉中國女排精神的精髓堅持著並將其傳遞給每一個新生代的球員。

    回顧中國女排的裡約奧運會奪冠之旅,其艱辛和跌宕起伏令人回味無窮。小組賽開場便輸給了荷蘭隊,隨後又接連輸給了塞爾維亞和美國,小組第四出線,中國女排被逼上了淘汰賽對壘實力強勁的兩屆奧運冠軍、東道主巴西隊的絕境。但就是在這場誰也不看好中國女排能夠取勝的對決中,中國女排卻上演了一場生死大逆轉的好戲,以3比2力克巴西隊殺入了四強。也正是憑藉這場勝利,逆境中的中國女排浴火重生了。半決賽和決賽接連戰勝了在小組賽中輸過的對手荷蘭與塞爾維亞,中國女排以頑強意志詮釋了「不懼強手、不畏逆境、團結拼搏」的中國女排精神。

    在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裡,郎平讓中國女排有了本質上變化。而除了自身實力的不斷提升,在精神層面上,郎平更是讓隊員們領悟到了中國女排精神的強大。作為中國女排的傳承者,郎平完美地將這一精神財富傳遞給了新生代的球員。正如郎平所言:女排精神一直在,我們一直在努力。

    裡約奪冠之後,郎平填補了其作為主教練奧運無金的空白。其個人職業生涯幾近完美。而今年,郎平又喜結良緣,其個人生活也達到了完美的地步。在這一前提下,56歲的郎平還能繼續給我們帶來奇蹟嗎?對此,郎平早在出徵裡約前曾有過明確的表示:「我當然願意繼續執教中國女排,但前提是我的身體允許。」但無論郎平最終還能否率領中國女排繼續徵戰,她傳遞給中國女排新生代球員的精神財富必將永存,而她和中國女排姑娘們在奧運賽場上創造奇蹟時所傳遞出的女排精神,也將繼續成為激勵和影響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最後來看看:

滿族改為漢姓的姓氏

目前滿族基本上使用了漢姓,如:愛新覺羅(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依爾根覺羅(趙)、佟佳(佟)、瓜爾嘉(關、白、汪、鮑)、馬佳(麻、馬)、盛佳(沈)、兀扎喇(吳、烏)、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羅(索)、納喇(那、南)、寧古塔(寧、劉)、赫葉勒(何、赫)、尼瑪察(楊)、良嘉(粱)、果爾勒斯(高)、舒穆祿(舒、宿)、鈕咕嚕(紐、郎)、齊佳(齊)、喜塔拉(祖、圖、希)、他塔喇(唐)、完顏(汪、王、完)、西林覺羅(鄂)、鄂佳(鄂)、扎庫塔(張)、庫雅喇(胡)、阿克佔(雷)、扎思乎裡(賈)、薩科達(倉)、徒薩(徒)、宏佳(宏)、鎖吉(鎖)、鄂託(曹)、沙垃(沙)、庫奔(庫)、惠何(惠)、英佳(英)、洪額奇(洪)、伊喇釐(李)、墨爾迪勒(孟)、白額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約特(高、巴)、萬琉哈(萬)、朱舍狸(朱)、郭洛奔(郭)、烏蘇里(武)、伊圖瑪(伊)、餘乎魯(餘)、尼瑪哈(於、俞)等等.

 

                                  滿族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滿族總人口為1068.23萬人,其中:男性554.78萬人,女性513.45萬人;性別比為108.05。與10年前的'四普'相比,滿族人口增加了83.55萬人,增長率為8.48%,平均年增長率0.79%。

  在滿族人口中,城鎮人口有376.54萬人,佔總人口的35.25%;鄉村人口691.69萬人,佔總人口的64.75%。與10年前相比,滿族城鎮人口比率提高了7.15個百分點。

  滿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101.84萬人,佔滿族總人口的9.5%。另外,滿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

  從各年齡段的人口比例看,少年兒童人口(0-14歲)比重為 23.99%,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比重為70.38%,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佔5.64%,與1990年相比,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了6.79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分別增加了5.26和1.53個百分點。1990年和2000年滿族人口的性別年齡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滿族改為漢姓的姓氏]轉貼

  15歲及以上人口有812.00萬人,在15歲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44.95萬人,文盲人口比率為5.54%,其中男性成人文盲率為3.47%,女性成人文盲率為7.76%。與1990年相比,文盲人口減少了32.82萬人,文盲率下降了5.87%。

  6歲及以上人口994.05萬人,其中,受過小學以上(含小學)教育的佔94.85%,受過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的佔57.36%,受過高中及中專以上教育的佔16.91%,受過大專、大學教育的佔4.80%。平均受教育年數8.11年,比10年前增加1.01年。

  在15歲及以上人口中,勞動力為611.75萬人,其中從業為580.82萬人,失業30.93萬人(按'五普'長表推算),勞動參與率為75.45%,在業率為71.63%,失業率為5.06%。從業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佔65.98%,從事第二產業的佔12.92%,從事第三產業的佔21.10%。

  從職業看,2000年從事腦力勞動工作的佔全部從業人口的比率為12.19%,從事城市體力勞動的比率為21.94%,從事農村體力勞動的比率為65.86%。具體地說,擔任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事業單位負責人佔從業人口的比率為2.12%,擔任技術工作的佔6.84%,辦事員佔3.24%,商業、服務員的比率為8.63%,從事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工作的比率佔13.28%,從事農林牧漁工作的佔65.86%,而從事其他工作的比率佔0.04%。

  在滿族15歲及15歲以上的人口中,已婚比例為79.08%,初婚比例為71.20%,再婚的人數佔2.35%,離婚比率為1.17%,喪偶比例為4.36%。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滿族出生人口為94440人(按長表推算),總和生育率為1.09。出生性別比為109.54,其中一孩出生性別比為103.56,二孩出生性別比為124.84,三孩出生性別比為171.93。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間,全國滿族死亡人口為49087人,其中:男性29711人,女性19376人。粗死亡率為4.61‰,其中男性為5.37‰,女性為3.79‰,嬰兒死亡率為10.98‰,預期壽命為74.77歲。

                    [滿族改為漢姓的姓氏]轉貼

                                     【 徐靜蕾—— 滿族人】

                                   徐靜蕾是出生在北京的滿族姑娘

侯寶林(滿族)、老舍(滿族)、啟功(滿族)、關向應(滿族)、鈕茂生(滿族)、那英(滿族)、郎平(滿族)、關之琳(滿族)、周海媚(滿族)、李兆麟(滿族)、關牧村(滿族)、金鐵霖(滿族)、肇俊哲(滿族)、佟麟閣(滿族)、閻世奪(滿族)、程硯秋(滿族)、郎朗(滿族)、關廣富(滿族)、蕭紅(滿族)、于永波(滿族)、齊秦(滿族)、曹雪芹(滿族)、關天培(滿族)、趙忠祥(滿族)、火風(滿族)、胡軍(滿族)、沈傲君(滿族)、林依倫(滿族)、佟大維(滿族)、

近現代滿族名人榜(轉載)

 

 

     郭維城:張學良原機要秘書,八路軍新111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歷任鐵道兵副司令員,鐵道部副部長、部長

     誠靜怡:字敬一,前國民黨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會長

     傅涇波:前國民黨時期著名社會活動家

     洪麟閣:著名抗日英雄,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兼第一路總指揮,1938年10月15日於天津薊縣馬伸橋戰鬥中壯烈殉國。

     趙洪文國:著名抗日英雄,被譽為「遊擊隊之母」「民族之母」,民間稱之為「雙槍老太婆」,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解放戰爭後期,趙洪文國組織「中國國民反共救國軍」,成立「晉熱遼邊區第二綏靖總指揮部」,以「總統府留守」自任,策劃「反徵糧」暴動,打出「趕走共產黨,三年不納糧」等口號,建立大陸遊擊區,阻止國民黨軍隊起義,率部分國民黨軍隊和民眾組織與解放軍對峙,一九五O年被捕。時年七十歲

     鄧鐵梅: 原名鄧古儒,字鐵梅。著名抗戰將領,東北抗聯發起人之一

     羅常培: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北京大學語言學教授

     舒慶春(老舍):字舍予,著名文學家、劇作家,中國大陸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中的一位

     關向應:原名致祥、治祥,又名應稟,著名抗戰將領,中央軍委書記,紅二方面軍政委,八路軍120師政委,晉綏軍區政委、晉綏分局書記,晉綏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者之一

     佟麟閣:[6]著名抗戰將領,前國民黨陸軍29軍副軍長,蘆溝橋事變抗擊日寇的核心將領,中國抵抗軍實際指揮者

     趙侗:原名趙連秀,趙洪文國之子,著名抗戰將領,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司令員

     金永緒:中共滿洲省委委員

     高錦明:八路軍129師團政委,建國後曾任內蒙古自治區區委副書記

     吳克仁:國民黨陸軍一一七師師長、六十七軍軍長

     伊俊山:東北抗聯第二方面軍第一軍政委,建國後曾任中國礦業部冶金設計公司任副經理

     李春潤:東北抗聯第一方面軍第三軍副司令

     白乙化:八路軍晉察冀軍分區副司令員

     程硯秋:京劇藝術大師,梨園界青衣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云:京劇藝術大師,梨園界四大名旦之一

     常寶堃:相聲藝術大師,常氏相聲代表人物

     啟功:著名國學家、文物鑑定家、書法家、畫家、文物鑑賞家

     唐圭璋:著名文史學家、教育家、詞人

     英千裡:近現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前輔仁大學教授

     愛新覺羅·溥傑:著名書法家,溥儀之弟,曾任中國人大代表

     全佑(吳全佑):烏佳哈拉氏,吳氏太極拳宗師

     吳鑑泉:全佑兒子,吳氏太極拳宗師

     樊志湧:著名武術名家,樊氏八卦掌始創者

     牛春明:著名太極拳名家

     何鏡涵:著名畫家,學者

     華忱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

     侯寶林:相聲藝術大師,現代相聲藝術的奠基人之一,前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指導、北京大學藝術語言學教授

     胡瑞華(胡蝶):一代影后,無聲電影藝術家

     金毓黻:史學家,曾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研究員

 

 

 

     愛新覺羅·溥儒:字心畲,著名書畫家

     金連經(愛新覺羅·連經):著名書畫家,北京畫院專職畫家、藝術室主任

     烏鉞:前國民黨政府空軍總司令,副總參謀長,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

     端木蕻良:文學家,前首都文聯副秘書長

     金家瑞:愛新覺羅氏,歷史學家,教育家北京財貿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學術委員會委員

     金長文:核共振物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童詩白:微電子技術專家,清華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

     童村:抗生素藥劑學家,中國國產青黴素的最早研製者,前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副院長

     黃廷樞:前國民黨海軍上校,新中國時任前大連海事學院(今大連海事大學)航海系主任、研究生院導師,中國海事商務法的奠基人之一

     佟國榮: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前副主任,中國海軍水警政治部主任,1988年授中將軍銜

     萬毅:原名萬頃波,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炮兵學校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前裝備計劃部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1955年授中將軍銜

     丁秋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前政委,浙江軍區副政委,1955年授中將軍銜

     白希清:病理學家,前中國醫療科學院副院長,中央衛生研究院副院長

     吳英凱:心血管外科專家,前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

     吳建民:著名外交家,中國外交學院院長,前駐法大使

     曾昭科:原廣東省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舒宗鎏:中國國務院參事

     賈作光: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編導藝術家,中國現代民族民間舞的奠基創始人,北京舞蹈學院創建人,有「東方舞神」之譽。

     劉瀾波:原國家水利電力部部長

     李景田: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傅履仁:美國華裔百人會會長,美國首位華裔陸軍少將

     赫崇本:海洋物理學家,中國海洋物理學奠基人之一,前山東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鞠抗捷:計量學專家,前國家計量局副局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

     于永波: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現授上將軍銜

     白春禮:化學家,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

     秉志:著名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元士,中國動物學會前理事長,我國現代生物科學的奠基人

     常書鴻:近現代美學家,美術史學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敦煌學的奠基人之一

     鈕茂生:水利學家,原水利部部長,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

     關中: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金溥聰:原名愛新覺羅·溥聰,前臺北市副市長,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的重要幕僚

     倉恩利:中醫骨科專家,黑龍江中醫骨科研究所所長,中國傳統醫學委員會委員

     愛新覺羅·文蓬(字瀛生):翻譯家,語言學家

     金默玉(愛新覺羅·顯琦):翻譯家,外語言教育家,是川島芳子的妹妹

     陳麗華: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SCAD校董,香港富華國際集團創辦人,中國紫檀學會會長

 

 

 

     英若誠: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

     富育光:著名民俗學家,世界當代薩滿文化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之一

     何遲:姓赫舍裡,原名赫裕昆。著名戲曲劇作家、曲藝作家

     常莎娜: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協會理事

     趙玫:著名作家

     王朔:著名作家

     胡可:著名劇作家

     曹又方:本名曹履銘,字光虹,著名作家

     吳季松:當代經濟學家,前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參贊銜副代表

     欒恩傑:原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嫦娥工程總指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全國政協常委,原國家航天局局長

     胡絜青:著名作家,老舍夫人

     胡松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佟鐵鑫: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鄧玉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關牧村:著名女中音歌唱家

     王立平:著名音樂家、作曲家

     小柯:原名柯肇雷,著名作曲家、歌手、音樂製作人、詞作家

     巴俊宇:(詩人巴蘭)當代著名詩人、經濟學家。遼寧省人大代表、瀋陽市政協常委、民盟遼寧省委副主委,瀋陽理工大學教授。

     雷振邦:著名作曲家,中國前電影音樂協會副會長

     雷蕾:著名作曲家

     傅庚辰:著名作曲家

     關峽:著名作曲家,中國交響樂團團長,中國青年音樂家分會副會長,原中國歌劇舞劇院歌劇團團長、中國東方歌舞團副團長

     金子燕:當代畫家,中國詩書畫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裕德隆:著名相聲大師,相聲八德之一

     郭啟儒:著名相聲藝術家

     楊少華:著名相聲藝術家

     楊議:著名相聲演員

     黃鐵良:著名相聲藝術家

     侯耀文:著名相聲藝術家

     侯耀華:著名表演藝術家

     劉蘭芳:著名評書藝術家

     連闊如:著名評書藝術家

     連麗如:著名評書藝術家

     欒榮年:著名民族舞蹈家

     關肅霜:著名京劇藝術家

     關學增:著名北京琴書大師

     李萬春:著名京劇藝術家

     李玉茹:著名京劇藝術家

     厲慧良:著名京劇藝術家

     金少山:著名京劇藝術家

     趙葆秀:著名京劇藝術家

     關紀新: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社會科學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副所長

     金鐵霖:著名民族聲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院長

     常寶華:著名相聲藝術家

     常貴田:著名相聲藝術家

     趙佩如:著名相聲藝術家

     榮劍塵:著名單弦大師

     蘇文茂:著名相聲藝術家

 

 

 

     佟守本:著名相聲藝術家

     常寶霆:著名相聲藝術家

     王鳳山:著名相聲藝術家

     連笑昆:著名相聲藝術家

     武魁海:著名相聲藝術家

     白全福:著名相聲藝術家

     王平:著名相聲演員

     英達:著名導演、演員,影視劇作家,中國情景喜劇之父,導演了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愛新覺羅·恆山:美術鑑賞家,中國書畫學會研究員,遼寧省藝術學院教授

     郎平:著名女子排球運動員,中國前女子排球隊主教練,現任美國女子排球隊主教練

     齊秦:臺灣著名歌手,原籍黑龍江

     齊豫:臺灣著名歌手,原籍黑龍江

     關之琳(關家慧):香港著名演員

     關山 :關之琳父親,本名關伯威,香港著名演員

     那英:著名歌手

     曾格格:著名歌手

     馮曉泉:著名歌手

     火風:著名歌手

     佟大為:著名演員

     英茵:早期著名演員

     關悅:著名演員

     柯巖:著名詩人

     胡軍:著名演員

     凌子風:著名導演

     富潤生:著名配音演員

     謝園:著名演員

     張山:著名演員

     朱潔:愛新覺羅氏,著名演員

     白慶琳:著名演員

     果靜林:著名演員

     傅淼:著名演員

     東方聞櫻:著名演員、製片人

     英壯:著名演員,英達之弟

     吳京:著名動作片演員、北京武術隊助教

     肇俊哲:著名足球運動員

     惠天賜:香港著名動作片演員

     惠英紅:臺灣著名動作片演員

     周海媚:香港著名演員,滿族鑲白旗

     敖國珠:臺灣著名主播及主持人,民間全民電視公司主播及主持人

     亞寧:原名楊亞寧,央視著名主持人

     金越:央視著名主持人

     常楓:臺灣著名演員

     馬景濤:臺灣著名演員

     庹宗華:臺灣著名歌手、演員,滿族鑲黃旗[4]

     庹宗康:臺灣著名主持人、歌手、演員,滿族鑲黃旗[4]

     那維勳:葉赫那拉氏,臺灣著名演員

     張拉拉:滿族名納蘭格娜,著名歌手

     柏寒:著名演員

     於又川:著名演員

     江漢:香港著名演員

     郎雄:鈕祜祿氏,本名郎益三,臺灣著名表演藝術家

     胡茵夢:本名為胡茵子,胡茵夢為其藝名,臺灣著名演員

     郎祖筠:臺灣著名演員

     那威:原名葉赫那拉·聲威,現為旅遊衛視主持人,現任國際連珠聯盟副秘書長、亞洲五子棋委員會執行主席、國際連珠聯盟中國事務部主席、那威五子棋俱樂部董事長

 

     王中軍:北京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總裁

     王中磊:北京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執行副總裁

     戴嬈:著名歌手

     富大龍:著名演員

     李宗翰:著名演員

     李斯羽:著名模特、主持人

     關琦:著名模特

     徐德亮:著名相聲演員,德雲社前創始人之一

     黃海波:著名演員

     傅衝:著名演員

     金巧巧:著名演員

     關凌:著名演員

     富敏:著名導演

     張元:著名導演

     佟瑞欣:著名演員

     佟瑞敏:著名演員

     溫海濤:著名演員

     汪正正:著名歌唱演員

     李志希:臺灣著名演員

     鈕承澤:臺灣著名演員、導演、戲劇製作人

     楊靜: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

     楊童舒:著名演員

     沈傲君:原名趙燕,著名演員

     佟童:著名小演員

     林依倫:著名著名歌手

     金正昆:CCTV百家講壇特邀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資深禮儀專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系主任,禮儀與公關研究中心主任。

     蒙曼:CCTV百家講壇特邀專家。2002年7月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

     郎朗:華人著名青年鋼琴表演藝術家

     於今:知名學者,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執行院長,「十一五」 國家重點研究項目科學發展觀叢書負責人。

     詹福瑞: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規劃與評審委員,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河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國家圖書館館長。

     才利民: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

     富妍(kiki):牛奶@咖啡主唱

     文夢洋:《醜女無敵》中飾演 小艾

     王守宇:著名舞蹈家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滿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



微信號:吉祥滿族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滿族八大姓氏改成漢姓之後,這些高貴的姓氏你還撐得起來嗎?
    中國人是很看重姓氏的,「滿族八大姓氏」到底是哪八姓,你知道嗎?改成漢姓之後分別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滿族八大姓氏改成漢姓之後,這些高貴的姓氏你還撐得起來嗎?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滿族八大姓氏」是指滿清八大貴族,即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赫舍裡氏,富察氏,那拉氏,鈕祜祿氏。眾所周知,在滿州八旗除了皇族愛新覺羅以外,這八大姓氏可以說是最高貴的了。去年《延禧攻略》大火,秦嵐飾演的富察皇后就是出自滿清貴族富察家族。《甄嬛傳》中甄嬛復寵回宮,皇帝賜給她的姓氏鈕祜祿氏也是貴族姓氏。
  • 滿族用漢姓對照表改姓氏,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
    清朝滅亡之後,包括清朝皇室在內的絕大多數滿族人走上了「更名改姓」之路,特別是在更改姓氏方面,滿族人把滿族姓氏改成了漢族姓氏。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年滿族人更改姓氏幾種常見的類型。1、用滿族姓氏的諧音來取漢姓。
  • 你知道滿族八大姓氏分別改成了什麼漢姓嗎?請看這份詳單
    眾所周知滿族八大姓氏是清朝最尊貴的姓氏,也伴隨著清朝幾百年時間,其後世子孫非尊既貴,無尚榮耀。但他們的榮華富貴是與清朝一體的隨著清朝的結束,滿族八大姓氏也成了神話。
  • 滿族八大姓氏都改成了什麼漢姓?其後裔很多成為了明星
    滿族八大姓是指滿族內部八個非常有權勢的姓氏,這些部族屬於滿族內部的貴族階層,擁有很大的權勢,它們緊密圍繞著皇族愛新覺羅形成一個勢力集團,相互利用,形成一股核心的滿族政治力量。如其中的鈕祜祿氏被戲稱為「皇后專業戶」,因為這個姓氏出了6位皇后以及大量的嬪妃,其地位之顯赫不言而喻。
  • 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滿族人為什麼要改漢姓?
    而大清國滅亡後,從大清國的國姓愛新覺羅,到尋常的滿族姓氏,都改姓了漢姓——比如愛新覺羅姓很多改姓了金,他他拉姓則改姓了譚,只是,為什麼滿族人要改姓漢姓?個人認為:防止迫害滿清滅亡時候的局勢,和之前的朝代不同。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王朝滅亡的情況,有隋滅北周、明滅蒙元。但是在隋滅北周之時,鮮卑人和漢人之間的仇怨幾乎沒有。
  • 滿族姓氏改漢姓對照表
    24、[高]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渤海國著姓。宋人《三朝北盟彙編》載:女真姓氏「那懶」謂「高」。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載: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據朝鮮古籍《李朝實錄》載:鐵嶺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戶高難,以高為姓。25、[葛]滿族最早使用的漢字姓,明朝嫌真兀狄哈女真酋長哈當阿,以葛為姓。
  • 逐漸消失的姓氏:滿族姓氏的變化
    這些屬於滿族的複雜的姓氏也進入觀眾的視野中,更為熟悉的,還有作為皇帝的姓氏,愛新覺羅,這些姓氏想必大家是耳熟能詳的,可如今卻很少在生活中聽到。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滿族的姓氏的變化。滿洲八旗的姓,在滿語中為稱為「哈拉」,一般是取自於地名、部名或者某一圖騰的名字。比如,近代史上著名的慈禧太后的姓,葉赫那拉,意思就是住在葉赫地方的那拉氏。
  • 清朝覆滅後 滿族八大姓氏為避禍 紛紛改成漢姓 都改成什麼了?
    滿族八大姓氏是大清王朝時滿族的八個顯赫的姓氏,與皇室關係密切,分別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赫舍裡氏、富察氏、那拉氏以及鈕祜祿氏。清王朝覆滅後,由於漢族對滿族長期的仇恨,為避禍,滿族八大姓氏紛紛改為漢姓。
  • 滿族姓氏的來源
    滿族姓氏即是構成滿族某家族血緣團體的符號。姓氏在滿語中稱「哈拉」,家族稱「穆昆」。我們讀清史、看影視片,常接觸到一些滿族人的名字。例如籤訂尼布楚條約的索額圖、鴉片戰爭時期中堂穆彰阿等等,但很少人知道他們姓什麼。漢族人人都有姓,少數民族不都有姓。蒙古族就不是都有姓,滿族介於漢蒙之間。女真族改稱滿族前長期接受的是蒙古族文化,一切風俗習慣都與蒙古族相近。
  • 滿清八大姓都改成了哪些漢姓?現在明星裡哪些是滿族後人?
    可是到了清朝中期的時候,大概是乾隆年間,為了學習漢文化,他們有不少改用漢姓。後來,隨著清朝的滅亡,他們少了朝廷的庇護,於是紛紛改用了漢姓。然而滿族的姓氏改成漢姓,也不是隨隨便便的,畢竟姓氏對一個人,一個家族有多重要不言而喻。他們改姓大多是取自己原本姓氏的諧音字或者含義好的字來作為漢族姓氏 。
  • 滿族九大姓氏後人,如果在清朝,佟大為、吳京、郎平居然都是貴族
    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滿族八大姓氏的後代們都有誰。 首先向大家強調一下,滿族八大姓氏的分類有好幾個版本,小編則按照《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這一版來描述。 1.覺羅氏 愛新覺羅氏是天子的姓,在清朝那就是國姓,其實它在傳統上是不應該歸滿族八大姓的,但是名聲實在是太大了,就被人們歸入了八大姓的行列。
  • 清朝滅亡之後,滿清貴族的八大姓氏分別改成了什麼漢姓?
    清朝滅亡之後,其實沒有人強迫滿族人改姓,但經過多年的演變,逐漸形成現在的滿族八大姓氏。滿族八大姓氏說起滿族最著名的姓氏,大家都會想到清朝的皇姓愛新覺羅,愛新覺羅其實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改了姓氏,大部分的愛新覺羅姓氏之人改成了金姓,並且很多人都在京生活,其餘一部分人還改成為漢姓趙、羅、艾、姜等姓氏,其實真正的愛新覺羅氏很多人都相對比較低調
  • 改漢姓後的滿族八大姓氏,你知道哪些?你身邊有這些朋友嗎
    八大姓指的是大清王朝時滿族的八個顯赫的姓氏,俗呼"滿洲八大姓"。清朝落敗,社會改革開放,他們的姓氏都改成為了漢族的姓氏,快來看看你身邊的朋友,有沒有這樣的滿族人吧!一·愛新覺羅,相信大家最熟悉第一大姓就是清朝皇帝的姓氏「愛新覺羅」,這個漢語意思就是像金子一樣珍貴,彰顯了皇族的尊貴氣質,後來這個姓改成了「金」。二·佟佳氏,佟佳氏本為地名,後因以為姓。清朝滅亡後,佟佳氏一族人就改姓為佟。三·瓜爾加,這個姓的人在歷史上不是皇族宗親,就是朝臣權貴,後來改回了姓「關」。四·馬佳氏,馬佳氏以地為名。
  • 滿族姓氏趣談
    如愛新覺羅(愛新是「金」的意思,表示這個家族是繼承金朝意志的家族,這個姓氏後來改漢姓金、肇、羅等)、伊爾根覺羅(伊爾根是「民」的意思,這個姓氏據說與宋代被俘的皇族有關,後改漢姓趙等)、西林覺羅(西林是「會當兵的」的意思,這個姓氏讓人聯想到古印度的剎帝力種姓,後改漢姓鄂等)。
  • 滿族姓氏的變遷
    滿族姓氏同漢族姓氏一樣,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往遠溯可以找到圖騰崇拜時代的族徽。金代以後,其得姓因由和特點就清晰了。按照傳統說法,概括起來滿族姓氏大致有以部為氏,以地為氏、以姓為氏,還有更改姓氏和賜姓的,此外尚有「隨名姓」,後來又冠以漢字姓。不管其姓氏名稱來源如何,都是「女真族社會構成的血緣團體」。滿族這種血緣組織的名稱,就是哈拉(hala即姓氏)。    1、以地為氏。
  • 辛亥百年後的滿族姓氏與家譜
    在滿族共同體形成時期,其姓氏是多音節的,用漢字寫就是二個或二個以上漢字共同組成。滿族入關後,其姓氏逐漸向單音節過渡,即與漢族單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實質上既有原多音節姓氏的內涵,又有與漢族姓氏相同的單音節的表現形式,形成了滿漢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質。
  • 滿族的八大姓氏後來都分別改成了什麼漢姓?看一有沒有你知道的
    事實上在滿族歷史上,愛新覺羅並不算是一個特別有名的滿清八大姓,而是在清朝建立成為國姓,才逐步提高到滿族八大姓的地位,在之前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姓。愛新覺羅他並不是像我們的趙錢孫李一樣,愛新事實上是指部落名字,而覺羅才是真正的姓氏。這一點很像我們的古人在歷史上自稱籍貫的時候,比如說常山趙氏。
  • 滿族的起源、滿族八旗和滿族姓氏與家譜
    2、借用漢族姓氏在滿族六百餘姓氏中,有馬佳、佟佳、黃佳、齊佳、董佳、楊佳、鮑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頭一個字,其與漢族姓氏多麼相似,來源於漢姓是顯而易見的。滿族的姓氏有著自己的民族特點,後來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清朝後期,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後,滿族多音節姓氏逐漸改為單音節漢字姓氏。
  • 滿洲的8大姓氏,分別都改成了哪些漢姓?這8個姓氏中有你的嗎?
    在清朝建立後,滿清也出現八大姓氏,原本只是東北邊陲的遊牧民族,卻也因建立王朝而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家族」。 話說,當時滿清的八大姓氏包括哪些?在清朝覆滅之後,他們都改成什麼漢姓? 其實,關於滿族八大姓氏的由來和發展,還要從滿族入關,建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說起。
  • 滿族八大姓曾顯赫一時,如今都改成了這些漢姓,你身邊可能就有
    1912年,清王朝壽終正寢,很多滿族人選擇改滿族姓氏為漢姓,曾經顯赫一時的滿族八大姓: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赫舍裡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鈕祜祿氏也不例外,那麼他們後來都改為了哪些漢姓呢?後來富察氏族人隨漢習俗,多以「富」、「傅」以及「付」為姓氏,富察氏支系繁多,是今天滿族中僅次於「關」姓的大姓。赫舍裡氏赫舍裡氏屬滿洲正黃旗與鑲黃旗,是清朝時期最重要及擁有最大權力的滿洲人家族之一。赫舍裡氏族人勇武好鬥,曾為後金政權的締造做出過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