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石經】《房山石經》簡介

2021-03-01 大乘陀羅尼


房山石經是我國現存規模佛教石經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文化珍品。存於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始刻於公元七世初葉的隋代,歷經唐、遼、金、元、明各代,綿延一千餘年,鐫刻不斷,共有大小經14278塊,刻佛經1122部、357卷。它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特別是研究佛教歷史和典籍的重要資料,也是世界一宗寶貴的文化遺產。

    石經山在雲居寺東,故又稱東峰。高約500公尺,開鑿九洞,分上下二層。下層二洞,自南而北為第一、二洞;上層七洞,以雷音洞為中心,右面為第三、四洞,雷音洞為第五洞,左面順次為第六、七、八、九洞。九洞之中以雷音洞開鑿最早,原作經堂,稱石經堂,有石戶可啟閉。其餘八洞在貯滿石經後即以石塞戶熔鐵錮封。至遼金時,又於山下雲居寺西南隅開闢地穴二處,埋藏石經後合而為一,其上建塔鎮之,稱壓經塔。

    房山石經由隋靜琬(即智苑)發起刻造。靜琬繼承其師慧思遺願,自隋大業(605-617)年間開始籌畫,至唐貞觀十三年(639),刻完《涅槃經》後即圓寂。據考證,靜琬除刻《涅槃經》外,還有貞觀八年所刻《華嚴經》,以及嵌於雷音洞四壁的《維摩經》、《勝鬘經》等經石146塊。繼承靜琬刻經事業的弟子可考者有所謂導公、儀公、暹公和法公等四人。唐開元年間,由於帝室的支持,靜琬的第四代弟子惠暹在雷音洞(石經堂)下闢新堂兩口(即今第一、二洞),鐫刻石經。中晚唐時期,由於當地官吏的支持和佛徒的施助,先後刻有石經100餘部,經石4000多塊,分藏於九個石洞。

    唐末五代戰亂,石經的刻造陷於停頓。

    至遼代繼續鐫刻。據清寧四年(1058)趙遵仁《續鐫成四大部經成就碑記》載,涿州刺史韓紹芳曾清點藏於石洞中的石經數量:自太平七年(1027)至清寧三年,有續鐫造《般若經》80卷,計碑240塊;刻《大寶積經》1部120卷,計碑360塊。此乃就所刻般若、寶積二大部經而言。實際上依石經拓片題記看,僅道宗自清寧二年至大安九年(1093)的30餘年間所刻石經,應是161部,656卷,經石(缺佚除外)約1084塊。此後有僧通理繼續刻有佛經44帙,小碑4080片。其門人善銳、善定在天慶八年(1118)於雲居寺西南隅,穿地為穴,將道宗和通理所刻石經埋藏其中,並造壓經塔以鎮之。其後通理弟子善伏等又有續刻。

    金代續刻石經始於天會十年(1132)。後天會十四年有燕京圓福寺僧見嵩續刻《大都王經》1帙(10卷);天眷元年至皇統九年(1138-1149)間,有奉聖州(今河北涿鹿)保寧寺僧玄英暨弟子史君慶、劉慶餘等續刻密宗經典39帙;皇統九年至明昌(1149-1190)初年,有金章宗的皇伯漢王、劉丞相夫人、張宗仁等續刻阿含等20帙。此外不有不知名者所刻的《金剛摧碎陀羅尼經》、《大藏教諸佛菩薩名號集》、《釋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羅尼集》等。金刻石經,除《大教王經》藏於東峰第三洞外,餘均埋於壓經塔下地穴內。

    元代石經的鐫刻又告停頓。

    明代朝廷修理了雲居寺和石經山,萬曆、天啟、崇禎年間,有吳興沙門真程勸募在京當官的居士葛一龍、董其昌等續刻石經。計畫中有《四十華嚴》、《法寶壇經》、《寶雲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梵網經》、《阿彌陀經》等十餘種。因原有石洞均已藏滿封閉,故另在雷音洞左面新開一小洞,砌石為牆,將所刻經碑藏入,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題「寶藏」二字,俗稱「寶藏洞」(第六洞)。雲居寺的石經刻造,至此結束。據近年統計,石經山九個洞內和洞外共得藏經碑1.4萬餘塊。

    《房山石經》這部自隋唐以來綿續一千多年沿刻的佛教經典,在佛教研究、金石書法、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明清以來,已引起學者注意。明代周忱,清代查禮、石景芬、葉昌熾等的遊記和著述中,都曾介紹它的價值。但均從碑刻書法著眼,很少從佛教角度研究。 1956年起,中國佛教協會開始進行全面整理與拓印。

    首先從《房山石經》的學術價值來說,它是校勘歷代木刻藏經字句脫誤的最好版本。據唐代開元二十八年(740)王守泰撰《山頂石浮圖後記》記載,開元十八年(730),唐玄宗第八妹金仙公主奏請玄宗賜大唐新譯經四千餘卷,送往石經山作為刻經底本之用,而且是由當時的佛教版本目錄學專家、長安崇福寺沙門智升親自護送的。這一年正是智升撰述開元大藏經的目錄《開元釋教錄》完成之年。所以這四千餘卷用作刻經底本的賜經,就是早已佚失不存的《欽定開元大藏經》,而《房山石經》的唐刻部分保留了這部唐代宮廷大藏經的原貌。

    我國歷代雕印的漢文大藏經,加上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刊刻的在內,約有三十餘種。目前留存於世年代最早的是朝鮮半島於1236年開雕的《高麗大藏經》再雕本。這部《高麗大藏經》在刊印時的主要校勘本是《契丹藏》,而《契丹藏》是早已佚失的被佛教史家視為「夢幻」般的一部藏經。近年來根據研究,《房山石經》的遼代刻經所用的底本正是《契丹藏》。這一事實已被山西應縣木塔中發現的《契丹藏》所證實。《房山石經》的遼代刻經實際上是一部《契丹藏》的覆刻本,這不僅是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因此,《房山石經》所用的兩個底本,在今天都是絕世不傳珍本,所以它是校勘歷代木刻藏經字句脫誤的最好版本。尤為可貴的是,《房山石經》中還保存了六十餘種各種大藏經沒有收入的經典,這些佛經不是歷代相傳已經佚失的,就是未曾有過記錄的譯本。

    其次,從《房山石經》的文化價值來說,絕大部分的石經鏤刻技術精湛,書法秀麗嚴謹,不僅是最有價值的文物,而且也是我國書法和雕刻藝術的寶庫之一。通過歷代不同書法風格的石經,可以看出我國書法變遷的歷程。有些經版上出現的線刻佛、菩薩、天王、脅侍、飛天、花草等藝術形象,生動而豐富地表現了當時幽州地區民間藝術的風格。

    再次,石經經文後附刻有約六千則的施刻人題記。這些題記反映了當時幽州、涿州、範陽等十餘州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工商業發展情況。在施刻人中,有不少是歷代的文武職官。他們的職稱和官銜,有的可補史籍記載之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證。題記中所附施刻人的籍貫和居住地的城市、村鎮、城坊等的記錄,對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區的政治區域規劃,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資料。
 以上資料根據【華夏出版社】與【中國佛教信息網】房山石經介紹整理而成。

 

靈悟道場 房山石經校對組 整理

2019年6月15日

相關焦點

  • 房山石經
    存放遼金石經的房山雲居寺地宮入口《房山石經》,全稱《房山雲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經》,位於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是佛教大藏經的石刻洞藏
  • 【房山石經】《房山石經》的緣起、發掘、拓印、整理和研究
    這項措施對後來整理和研究房山石經起到重要作用。有許多由殘石拼湊起來而新發現的題記、碑文,對研究石經的鐫造,石洞的開鑿,刻經的傳承等方面,都提供了極其重要而寶貴的資料。現在把一些重要發現和研究的成果,擇其要者簡介如下:   (一)《涅槃經堂題記》,由兩塊殘石拼湊而成。記稱:「此堂內唯有石《涅般經》一部,更無餘物,本為未來懸遠無佛法時留為經本,開生口目,靜琬叩頭……。」
  • 亟需救命的房山石經
    若論佛經原典價值,房山石經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因房山石經的兩個珍貴底本,是唐玄宗賜予的4000餘卷隋唐『新舊譯經』,及早已失傳的遼代國本大藏經《契丹藏》。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房山雲居寺與石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的最新研究,房山石經的最早底本,有可能是房山石經的最早資助者、隋煬帝的蕭皇后賜予的隋代大藏經。
  • 房山石經中的律典
    此外,房山石經的律典還說明了房山的僧人完全依大乘佛教的規矩奉持「菩薩戒」的經典,以中國通行的大乘經典——中國僧人稱之為「大乘律」——為律儀的根據。[關鍵詞]房山石經;大藏經;佛經;雕刻;戒律;北京;中國化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東方學學術史研究」階段性成果的一部分(14ZDB084)階段性成果。
  • 房山石經 敬畏千年的文化寶庫
    這座山就是石經山。石經山原本叫做「芯題山」,唐時名「涿鹿山」,民間又俗稱其為「小西天」。這裡不僅是房山石經刊刻起源之處,還是佛祖舍利出土之處。更有為國之重寶的4196塊隋唐石經,以雷音洞、金仙公主塔為代表的眾多歷史遺蹟,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 房山雲居寺石經~石料從哪兒來? 科研小組歷時兩年調查揭秘!
    有專家粗略計算,這些延續一千多年所刻的14278片石經版,首尾相連地接在一起,足有25裡長,被世人譽為「石刻長城」。浩瀚的「石刻長城」為什麼會出現在房山?雲居寺石經刊刻何以延續千年?長久以來,很多人都把房山盛產雕刻名石「漢白玉」作為其理由。然而,記者通過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發現,一千多年前,當地尚不具備大規模開採漢白玉的條件。那麼,房山石經到底是什麼材質?
  • 新時代文明實踐:正月十六 走進雲居寺 探訪房山石經 中國夢登山隊第二百八十四次活動簡報
    房山石經雕刻發起人靜琬法師面前朗讀《大學》正月十六,對於中國夢登山隊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
  • 「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亮相西安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房山石經精神,持續打造雲居金名片,讓珍貴的文物「活」起來,12月15日,「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在西安唐都新碑林藝術博物館開幕,為西安市民奉獻了一道有著1400年歷史積澱的文化盛宴。
  • 戒臺寺發現遼代石經板 專家:北京三處藏石經處全部定位
    6月7日,房山雲居寺與石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右)在識讀戒臺寺發現的石經板。新京報記者浦峰 攝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 實習生 劉曼曼)位於北京市門頭溝的戒臺寺,近日發現一塊刻著佛經的石板,與著名的房山雲居寺石經十分相像。記者今天(6月7日)探訪戒臺寺時,該石經板已經被置於室內保護。
  • 「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走進西安古城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房山石經精神,持續打造雲居金名片,讓珍貴的文物「活」起來,2020年12月15日,「中華文化奇蹟——北京房山雲居寺歷史文化展」在西安唐都新碑林藝術博物館順利開展,為當地群眾奉獻了一道有著1400年歷史積澱的文化盛宴。
  • 北京房山這個幾個地方沒去過,都不好意思說來過房山
    北京好玩的地方那麼多, 要說最特殊的地方 那就只有房山這六個地方 小夥伴們一定好奇了 不要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 老北京都不一定知道,房山這座寂靜的寺廟,被譽為「北京的敦煌」,居然藏著「三絕四寶」!
    所以,石經對於雲居寺是最為重要的!也是使之有「北京敦煌」的美譽,和具有「石經長城」的震撼效果 。地宮裡存放著房山石經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經」。房山石經是極其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享有「國之重寶」、「石經長城」的美譽。
  • 回眸歷史看房山,瀏覽精品旅遊線——2020房山文化和旅遊消費季正式...
    自然與人文的有機融合,時間與空間的交替穿梭,使房山成為探索地球演變史、追尋人類發展史的最佳場所。 (上方山) 來房山,我們一起在周口店龍骨山探索「北京人」之謎,一起去琉璃河西周燕都追尋「北京城」之源;來房山,我們到雲居寺、上方山讀石經、賞古塔,在石花洞裡發掘億萬年地址遺蹟
  • 北京人之家,首都西南門戶,北京房山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
    房山位於北京市西南部,地處華北平原與太行山交界地帶,距北京市中心約34公裡,為北京市市轄區,是首都的西南門戶。房山歷史悠久,素來有「北京人之家」「北京城之源」等美譽,舉世聞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境內生態環境優越,有十渡、石花洞、坡峰嶺等風景名勝區。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北京房山必遊的六個旅遊景點吧。
  • 【11.22周日】千年雲居寺 徒步石經山 探秘雷音洞 佛祖舍利 I 狐狸旅行
    ,被譽為石經長城,山中洞穴中珍藏的萬餘塊經板也銘記下代代僧人們信仰的虔誠,寺內的千年古塔和出土佛祖舍利的雷音洞值得細細品味和追尋【線路數據】  徒步石經山全程約8公裡,累計上升約250米【線路評級】  強度低,風景度高,歷史度高,人文度高【適宜人群】  18至45歲身體健康人士,歷史愛好者,古建愛好者,攝影愛好者【地形路面】  隋唐運經古道
  • 房山的「原住民」小區——房山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遺蹟豐富,巖溶特色鮮明房山世界地質公園記載了從太古代到新生代長達35億年的地質演化歷史,保存有完整的地層序列和珍貴的地質遺蹟。十渡巖溶牆狀山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發育完整的地表與地下巖溶地貌景觀,是中國北方乾旱與半溼潤氣候區巖溶地貌的典型代表。
  • 國家一級文物尊勝陀羅尼石經幢不翼而飛
    尊勝陀羅尼石經幢由幢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高6.2米,重達6噸。   6噸如何搬走   新鄉市公安部門花費40小時便將「7·17」文物盜竊案偵破。審訊中,宋某等幾名嫌疑人向警方供述,不久前宋某獲知東水東村有一個「寶貝」——尊勝陀羅尼石經幢,頓生歹意。他經過多次踩點、拍照,然後出資3萬元,僱用李某等人實施盜竊。
  • 北京房山房山中醫院家屬樓怎麼樣?容積率、住戶數量,值得收藏
    今天要介紹的小區是房山中醫院家屬樓,知道這個小區的人不少,那麼今天繼續從基本面到配套面來給大家進行介紹,希望能幫到大家!一、小區的基本信息房山中醫院家屬樓坐落於房山城關保健路4號,地理位置屬於房山 房山城關,還算方便,周邊有購物商圈,也算是挨著六環以外,物業類別算住宅,小區均價:05月參考價20436元/㎡環比上月下降-9.34%,性價比相對還算不錯,小區建築年代是1990年建成,房齡不算太大,可以正常居住,該小區建築結構為板樓,比較硬實
  • 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西安碑林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為保藏唐《開成石經》《石臺孝經》及顏真卿、柳宗元等人的書法名碑而興建,崇寧二年(1103年)遷於現址。經歷代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最終建成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專題性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