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二字對於生活在寶應縣的人來說可謂再熟悉不過了,大家都知道「寶應」是聞名中外的「荷藕之鄉」,是唐朝皇帝的年號賜名。但是離開「寶應」的地盤,徜徉祖國大地,翻翻古書典籍,發現寶應之外還有不少不為人知的「寶應」。
一、觀音菩薩母親名字叫「寶應」。自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菩薩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被演化為溫柔慈愛的女性菩薩形象,出現了大量觀音生世來歷和菩薩顯聖救難的傳說。在眾多的傳說之中,我們發現:觀音菩薩的母親名字叫「寶應」。據《隋書》、《北史》和明代的《汝州志》等眾多典籍記載:傳說很久以前西域有個劫國,國王叫莊嚴,夫人叫寶應。後來他們南遷梁州,莊嚴改名為妙莊,生下妙顏、妙音、妙善三位公主,三公主妙善決心到香山出家修行被貶為庶民,後來妙善公主剜出雙眼、剁下雙手給父王服用愈治了父王的重病。上天為妙善善舉所感動,使妙善公主長出千手千眼,修行圓滿,成為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妙善成為觀音菩薩後,她的母親「寶應」也名傳千古。
二、明初朱元璋曾封「寶應國」和「寶應王」。
明初朱元璋稱帝後,對父親和兄弟及侄兒侄女進行了追封或加封,封堂長兄朱重一兒子朱鐵哥為「寶應王」,虛設了一個諸侯國「寶應國」。可惜朱鐵哥沒有子嗣,國遂廢。
三、大唐「寶應通寶」是錢中珍品。
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唐帝國,幣制雖多次改革而亂象不止。肅宗乾元年間(公元758-760年)先後鑄乾元重寶、乾元重寶重輪錢,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史思明佔據洛陽後鑄得壹元寶、順天元寶。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玄宗駕崩,肅宗病危,政府因錢荒而恢復鑄造開元通寶。擁立代宗繼位的太監李輔國直接升為宰相,發行新幣——「寶應通寶」,與「乾元重寶」、「開元通寶」並用。當年李輔國勢力被代宗翦滅後,「寶應通寶」亦同時被廢。「寶應通寶」雖不為史書記載,但錢文結構嚴謹規矩,很有唐風遺韻,仍不失為傳世之珍品!
四、寶應象棋享譽東瀛千餘年。
中國象棋起源於中國戰國時期的六博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至唐代初期象棋整體形制基本成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到唐代寶應年間象棋兵種及走法上已與現代象棋非常相似,並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工具,改年號為「寶應」、賜名「寶應縣」的唐肅宗還是歷史上有名的「象棋皇帝」。唐寶應年間的日本遣唐使把中國象棋帶回日本並加以推廣傳承,一直稱其為「寶應象棋」到如今。
五、以「寶應」命名的地方應有盡有。
除了寶應縣之外,全國各地還有不少以「寶應」命名的地方。山、峰、路、街、小區等等應有盡有。
「寶應山」。位於山西晉城市陵川縣西部禮義鎮沙河村北,又稱「秦嶺」,因山半有金代建築寶應寺得名。
「寶應峰」、「寶應塔」。「寶應峰」座落在江西餘干縣黃金埠鎮境內,海拔256米,險峻陡峭,巍峨壯觀。山頂建有「寶應塔」和觀景臺,可觀看黃金埠鎮全景。
「寶應村」。一是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白馬鎮有一個行政村叫「寶應村」。二是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雁西路雁北路附近住有數萬江蘇寶應打工者,被當地人習慣叫做「寶應村」,其中雁西路739號就是一家「寶應村菜館」。三是江蘇省崑山市陽澄湖畔的蔡涇村,因住有大量解放前的寶應移民被稱為「寶應村」,此地寶應移民同時使用「寶應方言」和「崑山方言」。四是江蘇省太倉市有個「水上寶應村」。全村40多戶200多人,住在長江太倉瀏河鎮湯涇水閘、浮橋鎮楊林港和璜涇鎮錢涇港,村民都是早年遷入太倉的寶應人,現在擁有太倉戶籍,說著一口「寶應方言」,靠在長江捕魚為生。
寶應路和寶應路小區。一是解放前的上海有條「寶應路」,抗戰時期上海偽考試院長陳群的大公館就坐落在這條寶應路上。二是現在的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有條「寶應路」,路右側的小區叫做「寶應路小區」,小區內共有638戶居民。
寶應街。位於南京市六合區。
六、以「寶應」命名的宗教遺存遍布東西南北。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全國有不少地方建有「寶應寺」、「寶應殿」、「寶應宮」、「寶應庵」、「寶應廟」、「寶應堂」、「寶應池」,這些宗教建築物大多數建於唐朝寶應年間,不但歷史悠久而且數量較多。其中以「寶應寺」最為突出:
福建三明市寶應寺。始建於北宋景佑四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幾經戰亂焚毀,後又多次重建。1984年3月,由釋寂理法師與劉明如居士募緣在舊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寶應精舍」。1985年初又陸續擴建,改稱「寶應寺」。
山西陵川寶應寺。座落在陵川、高平、長治三縣交界的秦嶺關嶺山。北和長治相接,西與高平毗鄰,自古有「寺內雄雞一唱,寺外三縣相聞」之傳說。
河南洛陽寶應寺。位於汝陽縣杜康村和常渠村之間,建於唐代唐肅宗寶應元年,故名寶應寺。寺中山門,鐘樓,大佛殿,水陸殿,觀音殿和東西廂房尚存。寺內有清泉數眼,與杜康酒泉同泉。
安徽滁州琅琊寺唐朝也叫寶應寺。琅琊寺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代宗李豫用自己的第一個年號「寶應」賜名該寺為「寶應寺」。宋朝時幾次重修擴建,因寺建在琅琊山上,又稱琅琊寺。
北京市宣武區寶應寺。位於北京市宣武區萊登胡同29號,唐代古剎。原有明萬曆重修寶應寺碑及銅鐘1口,四大殿及偏院仍在,現為宣武區師範第二附屬小學。
江西撫州曾有寶應寺。建於唐朝寶應年間,位於今撫州市臨川區。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任臨川內史時寫過《撫州寶應寺翻經臺記》和《撫州寶應寺律藏院戒壇記》。今寺已不存,僅留「宋代江西撫州寶應寺嶺上曾家銅鏡」等遺物於世。
七、魏紫熙寫生國畫《寶應街市》永遠定格1956年寶應街景。
1956年畫家魏紫熙沿運河寫生創作,來到寶應時被古老的寶應街景所吸引,寫生了大量的寶應街景,創作了立軸、設色紙本國畫《 寶應街市 》,為人們永遠記錄了當時寶應古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街景。
八、臺灣過去的「寶應號軍艦」和當今的「寶應公司」。
退守臺灣的國民黨海軍「寶應號」炮艦,為前美制USS PGM━13號,原名「寶應號」,1954年4月1日改「鄞江號」,為火力配備較弱、航速慢的老舊艦船。1955年1月20日,在大陳以東海戰中,「寶應號」遭重創沉沒在大陳港內。臺灣當今有一家以寶應命名的公司叫「臺灣寶應企業有限公司」(簡稱「寶應公司」),成立於1986年,總公司位於臺灣 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是東野企業集團中的電子事業公司,專職從事電源儀器設備專業製造,在臺灣及大陸的東莞、崑山等地均設有工廠。
文/王榮華 來源:寶應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