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郎平,有多少人對她是熟悉的?又或者經常在各社交平臺,身邊好友聽到她的名字?
對於她,說熟悉,更多是停留在,她帶領女排一次又一次奪得冠軍,為國人增光,很為她驕傲。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或者深入了解過郎平在背後付出了心血?今日話題,帶大家一起了解,郎平這一人物,看看陳可辛眼中的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為什麼要選鞏俐飾演郎平這個角色?對於這個答案,陳可辛導演是這樣回答的!
選擇鞏俐,說實話,我是有一點私心的。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想和鞏俐合作,再往大一點說,和鞏俐合作,也是我的夢想。如今夢想成真,還是非常的高興的。
其次,站在角色人物塑造上,鞏俐確實是出演郎平的不二人選。不管是長相,還是鞏俐的氣場,與郎平極為相似。我一直和鞏俐說,你只要站在那裡,把你骨子裡的倔強以及由內向外散發出來的氣場,就是我腦海中形成的郎平。事實上,鞏俐這一次的表演,確確實實也達到了大家對於郎平的認知。
另外,選擇鞏俐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那是因為鞏俐的身份、地位,毫不誇張的說,她配得上。鞏俐雖然混得是娛樂圈,但她跟郎平在體育圈裡有同等的地位,都是80年代,第一批走出國門,第一批和國際接軌的中國女性。在年齡上也是非常符合,所以,除了她,我實在想不出,由誰來出演郎平這一角色。
不過,從觀眾的反應上看,選擇鞏俐,這個決定很明顯是對的。
但有個鞏俐飾演郎平有一個很明顯但缺陷:她的身高無法與郎平相匹配。
按照女生的身高,鞏俐170釐米的高度是比較高的。但站在真正排球運動員的旁邊,她就顯得嬌小許多。對於這個問題,知道他們是怎麼解決的嗎?陳可辛是這樣回答的。
我們主要是利用拍攝角度以及後期剪輯進行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鞏俐在與真正的女排運動員一起拍戲時,我們會讓鞏俐墊的高一些。即使她的身高不如一米八、一米九的運動員,但是她的氣場就在那裡,而且鏡頭是對準她的,所以整體效果看起來並不會覺得她個子嬌小。如此一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有人說,《奪冠》不應該描述的是整個女排的歷史嗎?為什麼裡面的劇情、主線,卻是圍繞郎平而展開的,這部電影不應該叫做《奪冠》,應該叫《郎平傳》。
當時看到這個評論的時候,在那麼一瞬間覺得,是啊,這部電影不是說女排的歷史嗎?為什麼都在講郎平?可陳可辛導演的解釋,又讓我認可了她的想法。(哈哈,相信很多人和我有這樣的想法,典型的牆頭草)
中國女排的存在,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這個女排的題材可是跨越了四十多年,太多的人和事。如果不找一條主線出來進行拍攝,東拼西湊將電影拍攝出來,那整條主線肯定是混亂的。而且,觀眾看的話,也會一臉的迷茫。
再說,郎平是女排第一個蹦出來的人物,基本上每段歷史,都有她的身影。所以,電影的拍攝,哪一段缺少她都不行。大家之所以對郎平的印象這麼深刻,是因為郎平在體育界有著一定的領導地位。當然片中其他教練、女排運動員,我們也有挺深刻的描述。受電影時長所限,必須要在兩個多小時裡講完這樣一個時間跨度大、人物眾多的故事,難度相當大。
當然啦,除了郎平這一角色,女排運動員們的表演也是讓人不可小覷的,眾人對她們的表演也是給予很高的評價。為此,我有話要說,或許說出來會被挨批,但事實就是事實。
與其說她們表演的好,還不如說她們是本色出演。把排隊的那種精神,訓練過程所散發出來的光芒,是真實的她們。這種真情流露的表演,當然會感染觀眾。特別是拍攝郎導訓話的場景,這些細節很感動,她們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帶進了電影。
這部電影還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也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人說,女排姑娘用30多年的時間詮釋了中國骨氣的內涵,她們的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但我想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奪冠》作為一個體育題材的電影,它是對體育精神最好的詮釋,引發一代人對於中國女排的共鳴。郎平與朱婷之間的傳承,或許你會想到喬丹、科比和詹姆斯…電影裡你印象最深刻的畫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