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溪
來源|商業傳奇
有沒有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中國,有很多乍一聽名字以為是外國來的品牌,是本土造;而海歸創辦的企業和品牌,則相當有中國味;更讓人吃驚的是,很多洋品牌的中文名字,起得讓人叫絕。
1、純本土造的洋名字
一些企業打眼看名字,還以為是外國品牌,其實是地道的中國貨。
現在大家對阿里巴巴已經很熟悉了,如果不熟悉,很多人可能就會認為是洋品牌。據說,當時馬老師還在想公司名字的時候,有一天住酒店,用餐時隨口問服務員知不知道阿里巴巴,對方回答說知道,後來又問了很多人,都說知道阿里巴巴芝麻開門的故事,他就把公司名定為阿里巴巴。
這個名字背後的含義,既與他當時想做一家為國內中小企業打開外貿市場網站的想法相符,結尾還是開口音,好叫。
據說,格力最初想叫海樂,英文名HERO(英雄),但商標沒註冊下來。後來叫了格力,本來英文想註冊GLEE,已經被註冊了,就改成Gree。可見,當時他們就想與英文單詞有關係。
這種現象在八九十年的中國很普遍,現在很多企業名字都是英文單詞的發言,你知道哪?
還有一類是以海爾為代表的品牌,其是當年引進技術方利勃海爾的企業名稱的中文發音,海爾冰箱最初就叫琴島利勃海爾。類似的很多,如當初的阿里斯頓等。
這些企業的創始人或者當時的執掌者,其實都沒有國外留學、工作、生活背景, 但卻起出了「洋氣」的名字。
前些年,有很多打著外國名字的國產貨,那是另一類,是為了迎合國人當時崇洋媚外的心理,他們是「假洋鬼子」。
近年來,起洋名的中國品牌明顯少了。
2、海歸起的名字很接地氣
相反,很多海歸回國創業後,給企業起的名字很接地氣。
如美團,王興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博士讀到一半時,放棄學業,回國創業,幾次創業都算不上成功,2010年創辦了美團。
這個名字就很中國化,當時他們是一個團購網站,當時團購剛剛興起,在主營業務前面加一個中國人喜歡的美字。
早期回國創業的海歸,起的名字也很接地氣,如張朝陽的搜狐,一聽就很不錯,狐有聰明之意,搜與當時網站的業務相關。張朝陽也畢業於清華大學,出國留學後拿到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師從寫了《數位化生存》的尼葛洛龐帝,還從老師地裡拿到了最早一筆投資。
還有一家大家熟悉的網際網路企業,名字來自辛棄疾名篇中的名句「夢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不僅美感十足,而且與企業的業務定位相當吻合。其創始人也是一位海歸,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
攜程的幾位創始人季琦、梁建章、沈南鵬也都在國外留學或工作過,是海歸,作為旅遊網站,攜程的名字相當貼切。梁建章最近還扮許仙等各種中國傳統人物直播帶貨。
近幾年的當紅企業拼多多,也夠接地氣,而且主打「五環外市場」,其創始人黃崢在國外留學,畢業後曾在谷歌工作多年,之後回國創業。
3、很多洋品牌中文名讓人叫絕
很多洋品牌的中文名,起得讓人叫絕。
大家熟悉的可口可樂,是典型的代表,一聽名字既知道是做什麼的,也充滿喜感,寓意很好。它的全球對手百事可樂也不錯。
名字與產品貼切的,還有奔馳、路虎、寶馬等,體現出了產品的特性,而且是高上大的特性,一聽就知道是什麼產品。其中寶馬,在中國古代就有座駕的意思,而且是心愛的優秀的座駕。很多詩詞中提到過這個詞。同樣是辛棄疾那篇出了「夢裡尋她千百度」的《青玉案.元夕》,就曾寫到「寶馬雕車香滿路」。
說到從中國的古詩詞中找到起名字靈感的,露華濃算是很好的一例。詩仙李白曾寫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要知道,這首詩是寫給「天生麗質難自棄」的楊貴妃的。露華濃恰好是生產化妝品的,用在這裡,既有詩意又貼切。可惜,露華濃先是退出中國市場,最近又傳出破產的新聞。
把兩者結合最好的,可能當數宜家。詩經有句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翻譯過來就是:一位姑娘嫁進了家門,小兩口小日子過得美滿又和順。瑞典的宜家是賣家具的,是不是讓人叫絕?
還有很多洋品牌的中文名也起得讓人佩服,如舒膚佳、飄柔、海飛絲等。
中間一些品牌曾走過彎路,如可口可樂樂曾譯作「蝌蚪啃蠟」,寶馬1990年代初進入中國時曾譯作「巴依爾」。還有的,我認為改得有些失敗,如原來有個品牌叫「凌志」的車,來本挺好,後來改的中文名讓人不敢恭維。
洋企業對中國的文化,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這些名字甚至比較很多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