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做編輯是種什麼體驗?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謝明 出版人雜誌

深耕一個領域,深耕一個專業,一直到深耕一個題目,一個人……你得堅信,時光必將償報這樣的專注。

羅傑·彭羅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在黑洞形成以及相對論的相關理論的有力預測成為獲獎者之一。而彭羅斯的四部主要著作《皇帝新腦》《宇宙的輪迴》《時空本性》《通向實在之路》的簡體中文版的背後,離不開湖南科技出版社吳煒和她的同事們辛勤的勞動。

2005年,吳煒第一次接觸到彭羅斯的著作,內心起先是猶豫的,「他的《通向實在之路》是一部集數學物理學大成的神作,充滿了老彭的個人風格,但內容很多都是公式,太小眾了。」當時吳煒也擔心過這本書賣不動。但她的幾個譯者朋友都鼓勵她去接:科學的價值永遠無法和科普的價值畫上等號,出版的價值也永遠無法和市場的價值畫上等號。

作為霍金的朋友,彭羅斯在中國的地位起先並不引人注目,引進彭羅斯的書,最開始還有人會認為是來蹭霍金熱度的。儘管他們在學術上後來分道揚鑣,甚至互相爭執,但他們內心從未放下對對手的敬重,也從未放棄過在爭執中保持合作,而且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霍金說:「羅傑為研究奇性和黑洞引進了關鍵技巧,我也來助他一臂之力。這就是時空大尺度因果性結構的學問。」

彭羅斯與霍金,一對偉大的夥伴與對手

「我認為彭羅斯和我在經典工作方面的觀點相當一致,然而,我們在量子引力,或者毋寧說量子理論本身的研究上分道揚鑣。雖然我因為提出過量子相干性喪失的可能性,而被粒子物理學家們認定為危險的激進主義者,但和羅傑相比,我只能算作保守主義者。我採取實證的觀點。物理理論只不過是一種數學模型,詢問它是否和實在對應是毫無意義的,人們所追求的應該是預言應該與觀察一致,我認為羅傑內心是一位柏拉圖主義者,這要他自己承認才算。」這是霍金對這位偉大的夥伴兼任對手的評價,而他們之間的辯論,形成了另外一本彭羅斯著作《時空本性》。

《時空本性》與《通向實在之路》是命運大致相同的圖書,它們美麗的特質並無二致。一位譯者這樣說:「對於會欣賞科學之美的讀者來說,這樣的圖書就是頭頂的星空,你一定會久久不能自拔,驚嘆造物的神奇,追隨時間的箭頭,抵達那偉大澄明的境界。」正是這些譯者給了吳煒信心,他們的價值判斷裡不是市場的短視,而是科學的遠大前程。吳煒說:「他們都是我在出版道路上的燈塔,指引方向並給予最切實的後盾支持。」《通向實在之路》後來並沒有虧損,雖然印數不多,但總算有重印。吳煒還記得臺灣還有佛教團體來郵購,這證明了科學作為信仰的普遍性,「看來宇宙法則的完全指南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

自從1995年加入李永平前輩的「第一推動叢書」團隊後,吳煒擔任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很多大型叢書的編輯,第一推動叢書、費曼叢書、愛因斯坦全集……這些工作異常艱辛,以前的效益也不好,直到最近幾年科普熱的興起,她才變得引人注目。副社長凌偉說:「我們多次要她出來當編輯室主任,總被她拒絕,她說她就喜歡做普通編輯,編她喜歡的書。」

任何事情都不能取代她在編輯崗位上的樂趣,她也有自己的信仰,心中有自己的神,黑洞也是信仰,彭羅斯也是值得追隨的神,在彭羅斯身上也能找到命運共通之處:「是個科普編輯都會做黑洞的書,這一點都不奇怪,它滿足了大眾對科學的想像好奇。它又關乎宇宙的起源,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科學前沿,不斷有新的進展。之所以出老彭的書,主要是他是霍金的學術好友,我社囊括了霍金的主要著作,他的朋友圈也是我們搜羅的對象。而且彭羅斯是個大神級人物,數學物理跨界,永遠保持自己的判斷,不隨大流,擁有很多活躍的原創思想。但他寫的書都洋洋灑灑,最要命的是一點也不避諱數學,跟霍金比天壤之別,以前一點也不好賣。」

關於彭羅斯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要成就,BBC經典紀錄片《時間之箭》裡早已有過描述:1965年,霍金和彭羅斯在一次長談之後,有了各自的頓悟,霍金從宇宙膨脹的這個事實當中,倒推如果宇宙是不停地收縮那會怎樣?那必定會有一個奇點,那就是宇宙的起源!而彭羅斯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他們的長談:如果恆星也不斷地坍縮那會怎樣?那也會形成一個質量和引力都無窮大的奇點,那樣的後果是什麼?由此,彭羅斯開始了他的黑洞探索之路。

這個經典的故事在今天聽起來是如此令人激動,吳煒評價說:「彭羅斯獲獎是基於他1965年做出的發現,1970年他又和霍金一道進一步發展了奇點定理。得獎有點晚,照理霍金也可以得,我很遺憾諾貝爾獎沒有早兩年一起發給他們兩個。我們最近也會推出《黑洞之影》,講如何給黑洞拍照。說回彭羅斯,他這種寫法是對那些有心想在這方面有所收穫的讀者是非常友好的。對大眾而言,可能有點太瑣碎,數學太難。但對於看得懂的人卻十分有用,因為他不會用蹩腳的比喻來給你不正確的概念。費曼其實也主張這種寫法,不避諱數學,關鍵是要清晰明了。他們二人都是圖形思考能力強的那一類,彭羅斯的幾何非常好,有天賦。他的書有個特點,手繪科學插圖好看,形象又直觀。」

擅長於跨界研究的彭羅斯本身就是一個很神奇的人物,他正式的身份乃是數學教授而不是物理教授。數度再版的《皇帝新腦》就是他這種能力的最佳證明。該書試圖解答人類三大奧秘之最,大腦和心智的奧秘,橫跨了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學、宇宙學、神經和精神科學及哲學等很多學科,成為了風靡世界的暢銷書。它裡面描述的圖靈機和圖靈測試,正是當前人工智慧領域裡面最重要的理論之一。

吳煒說:「《皇帝新腦》是彭羅斯1989年寫的,初版是李永平老師引進的。針對那時候的IT產業發展背景,他依據圖靈機原理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否認了強人工智慧——當然現在我們對強人工智慧的信心要大一些了。這部著作是綜合數學物理和人腦科學基礎上討論人工智慧的開創性經典著作,到今天看也不過時。第一推動叢書於2014年出版他的《宇宙的輪迴》,討論的是他對於宇宙起源的新理論;共性循環宇宙學,意思是我們宇宙的終結就是下一個宇宙的誕生的起點,他在數學上證明這一點是可行的。」

這就是科學的樂趣,也只有像吳煒這樣能真誠享受到科學樂趣的人,才能夠盡情享受科技出版帶來的樂趣:「熱愛自己的工作,相信你做的書有價值,值得流傳就會幸福,儘管這些書的內容我也不能全看懂。」

(羅傑·彭羅斯新著《新物理狂想曲》中文版即將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文章已於修改

原標題:《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做編輯是種什麼體驗?》

相關焦點

  • 25歲與96歲,歷史上的那些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Penrose指出,廣義相對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什麼機制產生多顆恆星系統,什麼會影響它們的最終性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其他問題,她用各種不同的望遠鏡來工作,主要觀察紅外波長的光源。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馬約爾和 迪迪埃·奎洛茲,以表彰在宇宙認知上的顛覆性貢獻。
  • 第四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誕生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正式揭曉,一半由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獲得,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是什麼?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帶你了解
    諾貝爾網站視頻截圖獲獎者究竟是誰?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在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彭羅斯曾以「奇點理論」等相關研究與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二人還曾共同榮獲沃爾夫物理學獎。沃爾夫物理學獎被認為是除諾貝爾物理學獎外,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引力波之父:好奇心是創新的源泉
    、院士卡德維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什教授;諾貝爾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謝克曼教授參與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並在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下重磅發布2020中國國際學校系列排行榜。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受邀在京領榜單發布會暨諾獎創新論壇上發表了精彩演講。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教授的獨家專訪。
  • 日媒: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享年94歲
    共同社11月13日消息,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東京大學特別榮譽教授小柴昌俊12日去世,享年94歲。東京大學透露了該消息。小柴因觀測來自宇宙的基本粒子「中微子」,開拓了中微子天文學的成就,獲得了諾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
    【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因疫情改為線上舉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經濟學獎頒獎儀式因新冠疫情10日改為線上舉行,活動地點也首次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線上頒獎儀式上播放了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致辭。各獎項的評選委員會代表分別按慣例宣讀獲獎者的成就。
  • 用膠帶粘出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生活處處都是驚喜!
    比如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工程師中村修二,此人並沒有什麼很高的學術成就,他是為了工作方便,鼓搗出了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並因為這個發明而得到了諾獎。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中村修二一臉認真的說,搞著搞著就搞出來了,挺容易的。你聽聽,人言否?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推動創新最好的方法,是...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期,我們帶來的是對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Andrew Geim)教授的獨家專訪。
  • 安德烈婭·蓋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系該獎第4位女性獲得者
    委員會將一半授予亞瑟·阿斯金,理由是「用於光學鑷子及其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另一半授予傑哈·莫羅和唐娜·斯特裡克蘭,理由則是「為其生成高強度,超短光脈衝的方法」。獲獎時,96歲的亞瑟·阿斯金,刷新了諾獎得主高齡記錄。當有人打電話想採訪他時,他婉拒了,理由是:「我要忙著寫論文」。而唐娜·斯特裡克蘭,是繼瑪麗·居裡和瑪麗亞·梅耶之後,世界上第三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 青稞沙龍第153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我們為什麼要探索...
    100多年前,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初,物理學就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學科,在諾貝爾本人設立五大獎項的遺囑中,最先提到的也是物理學。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及光物理。
  • 2014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重新創造了光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專家委員會的主席、瑞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教授皮爾·德爾辛(Per Delsing)在發布會現場如此告訴記者。愛迪生的白熾燈照亮了20世紀,而21世紀將閃耀在LED之下。10月7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聯合授予日本科學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 )以及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以表彰他們在發明一種新型高效節能光源方面的貢獻,即藍色發光二極體(LED),「這使得生成明亮且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 諾貝爾獎得主用英語怎麼說,諾貝爾的那些獎項的英文又是什麼?
    諾貝爾獎上周已經全部公布完畢,今天我們趕緊來學習一下諾貝爾獎得主以及諾貝爾各種獎項的英文說法是什麼吧。你可能不知道這背後還藏著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吧。諾貝爾各個獎項的英文名稱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共有六大獎項,那麼這六大獎項的英文分別是什麼呢?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讓雷射大顯身手
    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慣例是獎勵不超過三位科學家,但三人可以來自一個大的領域內的兩個不同分支。阿什金出生於1922年,現年已經96歲高齡,是到目前為止諾貝爾獎歷史上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此前年齡最大的獲獎者是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俄裔美籍經濟學家裡奧尼德·赫維茨,獲獎時為90歲。
  • ...哈維蘭德|賴因哈德·根澤爾|諾貝爾物理學獎|馬克斯·普朗克
    多年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為他的團隊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他和他的同事辛苦了30年,以便能夠進行更好,更精確的實驗。不過他不會就此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他將「繼續努力工作」。數十年如一日研究黑洞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在頒獎儀式上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研究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哈維蘭德依然謹慎地沒有使用黑洞這個詞,迄今為止,黑洞依然是不可見的。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會是誰?
    全文3199字,閱讀約需6.5分鐘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2020年諾貝爾獎正在陸續頒布中,目前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五個獎項得主均已揭曉諾貝爾基金會最主要的支出是獎金支出,另外還有諾貝爾委員會的補償、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舉行的諾貝爾周費用、管理費用等。2019年,所有諾貝爾獎和運營費用的總金額為1.09億瑞典克朗,這高於正常水平,因為當年頒發了兩個文學獎(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推遲至2019年頒發)。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去世,他發明了「雷射鑷子」,曾抱怨被諾獎遺忘
    賈浩楠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9月21日,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Arthur Ashkin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名單
    當地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Roger Penrose 、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摘得獎項。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外太空影像致敬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
    12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外太空的影像被投射到市政廳的外牆上,向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獲獎者致敬,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黑洞」。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在12月5日至13日舉辦光影秀。
  • 2015諾貝爾物理學獎(內附:長達115年的秘密…)
    2009年,與其他兩人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九、錢永健 美籍華裔 諾貝爾化學獎(2008年) 因「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而榮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並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華語作家。 高行健父親高運同是中國銀行職員,母親顧家騮是基督教青年會成員並做過抗日劇團的演員,二人均生於破落的大家族中。1]1942年,弟弟高行素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