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上湖舊石器遺址發掘進展與收穫

2020-12-23 湘湘帶你看社會

探源贛鄱 賡續文明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遊的過渡地帶,是遠古人類沿江遷徙擴散的必經之地,也是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核心地區。但是,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面,由於長期以來專業力量薄弱,導致工作進展緩慢,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和研究程度都比較有限,尚未充分發揮舊石器考古研究的學術意義及其服務社會的作用和價值。從2019年開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緊密合作,在江西開展了深入、系統的舊石器時代遺址聯合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圖1:上湖遺址地貌景觀與發掘區分布圖

(註:靠近發掘區的大坑為人工燒磚取土時留下的,對遺址造成了嚴重破壞),下圖為遺址所在區域地表高程模型圖,顏色越紅指示海拔越高,顏色越綠指示海拔越低。

2020年6-8月,考察隊按照工作計劃在錦江流域(贛江西岸一級支流)開展舊石器曠野遺址野外調查,共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二十餘處。其中,上湖遺址是此次調查中最為重要的發現之一,遺址地表分布著較為密集的石製品。該遺址位於宜春高安市上湖鄉附近,地理坐標東經115°20′14″,北緯28°19′44″,海拔約53米,其坐落在錦江右岸第三級階地,高出現今錦江河面約25米。上湖遺址高密度石製品的發現,在中國南方曠野類型的舊石器遺址中是非常重要和難得的。但是,由於長期的磚廠取土等原因,遺址發現時已經遭到嚴重破壞。

圖2:上湖遺址C區發掘場景(石製品空間分布、無人機航拍、全站儀測量)

考慮到上湖遺址的保存狀況和文化遺物發現情況,聯合考察隊隨即向江西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申請2020年度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發掘項目於10月初順利獲批,批覆發掘面積100平方米。10月底,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博物館和高安市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發掘隊,開始了對上湖遺址為期近40天的考古發掘工作。

圖3:考古隊員進行發掘與測量工作場景

根據遺址地表石製品的分布情況,共劃分出三個發掘區域。其中,A區沿先前燒轉取土時挖出的人工剖面布設,主要為探明遺址的地層堆積情況,發掘面積約10平方米。B區和C區位於地表石製品分布相對密集的區域,發掘面積均為35平方米。發掘按照自然層與水平層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每一自然層內按照5釐米為一水平層進行精耕細作式的發掘。利用全站儀記錄每件標本的三維坐標,利用傾角儀和羅盤記錄部分標本的產狀信息。發掘過程中,對重點發掘層位進行無人機航拍建模。

圖4:與西北大學張玉柱老師與汕頭大學塗華老師合作,開展上湖遺址地質考古工作

三個發掘區地層堆積情況相近,從上至下可劃分為4層。第1層:現代表土層,土質疏鬆,粒狀結構為主,含較多現代植物根系,部分區域可見現代擾坑,與下伏原始地層界線明顯,厚度不一,最薄處約5釐米,最厚處約55釐米(為現代擾坑);第2層:暫流水沉積層,紅色(10R 4/6),主要由坡面流水侵蝕物質再堆積而成,粘土質,土質較緊實,塊狀結構為主,含細小石英顆粒及少量植物根系,該層出土數量豐富的石製品,是遺址的主要文化層位,厚度約30釐米;第3層:均質紅土層,紅色(10R 4/6),粘土質,土質緊實,稜塊狀結構輕度發育,含石英顆粒,出土少量石製品,厚度約30-40釐米,其是由河漫灘相粉砂沉積經強烈的風化成壤作用而形成的;第4層:網紋紅土層,深紅色(7.5R 3/6),粘土質,土質緊實,稜塊狀結構非常發育,其也是由河漫灘相粉砂沉積經強烈的風化成壤作用而形成,存在顯著的網紋化現象,不含石製品,發掘可見最大厚度約1.2米,未見底。結合遺址周邊人工取土坑留下的地層剖面情況來看,遺址網紋紅土層下部為河床相透鏡體砂層,較疏鬆,發育多層鐵磐,鐵磐厚度在3釐米左右。再下部為河床相砂礫層,質地疏鬆,礫石分選好、磨圓度高,最大者直徑約8釐米,巖性以石英為主。

圖5:上湖遺址B發掘區剖面層位劃分與採樣情況

遺址發掘過程中,我們與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張玉柱老師以及汕頭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的塗華老師合作,開展了上湖遺址的地質考古工作,對遺址所在區域的階地發育情況和地貌演化歷史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探討,並在B區剖面系統採集了樣品以進行沉積學、年代學和土壤微形態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

圖6:上湖遺址石製品出土時照片

此次發掘共出土有坐標記錄的石製品6302件,其中A區102件,B區3030件,C區3170件。目前已對所有出土標本進行了清洗、編號和初步分類。整體來看,上湖遺址石製品組合表現出明顯的小型化特點,包括小型石片以及以小石片為毛坯製作的各類輕型工具(刮削器、凹缺器和鋸齒刃器等)。這與傳統上認為的中國南方以大型礫石工具為主的技術風格有顯著區別。因此,對上湖遺址出土石製品的後續深入研究,將為我們重新思考和認識遠古先民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技術適應策略和生計模式等問題提供重要信息。

上湖遺址發掘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江西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高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以及上湖鄉政府領導先後來到遺址進行考察和指導,並對考古隊的發掘工作和日常生活給予了溫暖的關心和慰問。除了了解上湖遺址考古發掘進展情況,各級領導也都非常關注和重視遺址後續的保護和利用規劃,並對遺址下一步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上湖遺址是目前南方地區發現的石製品分布最為密集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之一。進一步的光釋光測年分析,將為我們提供遺址的具體年代信息。發掘所獲的大量舊石器標本,將為我們認識贛鄱大地遠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歷史提供寶貴材料。同時,作為江西省第一個經過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上湖遺址的發掘、研究和保護,必將極大推動江西省舊石器考古研究工作的發展,進而為延伸江西歷史軸線、豐富江西歷史內涵提供堅強的考古學支撐。

(圖文:李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趙文杰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圖文轉自:「江西考古」公眾號)

責編:韓翰

【來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件遠古石器在高安出土 系我省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
    5000餘件遠古石器在高安出土 系我省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考古人員從上湖遺址發掘出的石製品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上湖遺址考古發掘隊在江西高安市上湖鄉大盧村進行舊石器時代 考古調查時,發掘一處曠野遺址(距今約300萬年至1
  • 遇見最美江西 ll 高安
    遇見最美江西 ll 高安 2020-12-22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發現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中新網江西高安12月7日電 (鄭飛虎 記者 吳鵬泉)記者7日從江西省高安市官方獲悉,該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調查過程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這是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常德唐林遺址發掘概況
    遺址發掘工作始於2016年3月31日,止於2016年8月25日,歷時148天。發掘分兩個階段進行,先後布方兩批。共發掘探方17個,探溝1條,實際發掘面積316平方米。第一階段工作截止於2016年5月14日,我們根據鑽探結果,在遺址堆積最厚的中部布設4個探方進行試掘,規格5*5米,採用象限法編號,分別為T1621、T1622、T1721、T1722。
  • 新書推介|《銅陵師姑墩——夏商周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
    師姑墩遺址南面數千米的山區即為長江下遊最大的銅礦帶,自商周時期以來那裡一直是採、冶、鑄銅的資源重地。師姑墩遺址為典型的墩形遺址,呈橢圓形,北高南低,高1~3米,面積約7500平方米。因寧(南京)—安(安慶)、合(肥)—福(州)鐵路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0年3~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四川聯合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為配合天府大道北延線(德陽段)的建設施工,由我院負責的聯合遺址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 聯合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新平鎮(現南豐鎮)聯合村1組,地處鴨子河北岸約1.5公裡處,南距三星堆古城遺址約8公裡。
  • 考古探索|安徽蕭縣金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收穫(2016、2017)
    金寨遺址位於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莊裡鄉尠溝行政村金寨自然村周邊,向南延伸到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草廠村北部,西北距蕭縣縣城30千米,東北距徐州35千米。遺址坐落於皖東北丘陵之中的山前平原,西、南、東三面環山,西、北、東南臨小河,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村民在村子南側挖水塘(玉石塘)時發現較多新石器時代的玉器,使得該遺址為學界所了解。
  • 講座紀要||《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
    2020年8月16日上午10點,應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的邀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帶來了題為《沙特塞林港遺址考古發掘與收穫》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世界考古系列講座」第七場,由張良仁教授主持。  2016年,中國與沙特兩國國家元首會晤,在文化交流方面達成共識。
  • 2020年度馬鞍橋山遺址發掘情況匯報
    本計劃擬在對以往考古工作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有計劃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協調多學科共同研究,以尋找紅山文化的核心聚落,特別是與牛河梁遺址等重要遺址相關的居住遺址為主要目標,推進對紅山文化聚落形態、社會狀況、發展規律、生計方式等方面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為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 探秘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發掘10萬年前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探秘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陝西漢中市南鄭區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梁山餘脈、漢江右岸第三級階地上,龍崗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西北約3公裡處。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對洞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 靈寶北陽平遺址 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本報訊(記者尤黎明)9月26日上午,隨著靈寶市陽平鎮北陽平村一塬上響起一陣鞭炮聲,北陽平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省市考古專家、文化廣電旅遊部門負責人及靈寶市有關領導、文物考古工作者、村幹部和群眾百餘人,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 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12月7日,記者從江西省高安市官方得知:該市在舊石器時代考古實地調查中發現一處曠野遺址,經中國國家文物局許可,歷經一個多月的發掘,發現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這是江西第一個經正式挖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探訪江西高安太陽鎮寮山的摩崖題刻巖畫
    寮山,是江西宜春高安市的一座歷史名山,位於高安市太陽鎮西北的寮山村委會黃家村,東西走向,距高安市約38公裡,海拔224.1米,為灰埠鎮與太陽鎮的界山。寮山素有「寮峰挹秀」之稱,天氣晴朗時,站山頂向北瞭望,可以看到高安市和錦江,故名寮山。高安太陽鎮寮山上的兩塊巨石頗像只大龜。
  • 廣東發現疑似遠古遺址,而地形複雜阻礙考古進程,有了它一切好辦
    自從1958年,在廣東粵北曲江縣馬壩鎮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馬壩人"頭骨化石之後,廣東省的人類最早印記就一直鎖定在13萬年前;直到2010年,考古隊在南江流域發現了第一個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因為南江流域具有特殊性,它和廣西右江同屬珠江水系的西江支流;在右江流域的百色地區,曾經發現有舊石器遺址群;而以採集、狩獵為生的遠古人群完全有可能沿著江流遷徙至廣東;事實證明,專家的判斷是對的;繼第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被發掘之後;專家認為,南江流域還可能存在更大範圍的遺址,以及更多遺存;於是決定對南江流域進行大規模考古研究。
  • 江西高安:藏龍臥虎華林山,一個鮮為人知的古寨
    晨曦下的江西高安華林山美景。華林山,位於高安市西北部,與奉新縣交界,海拔816.4米,為高安市的最高點。此山自古就有「日照光華,林木並茂」之美譽,故稱華林。因明朝中葉農民起義軍在此立山寨,故又名華林寨。江西高安華林山山下的農莊。
  • 高安上湖曾有一座古寺——香林寺,你知道嗎?
    這種景象,曾被明末清初的高安大儒劉九凝真實的記錄下來。劉九凝在其《香林期場記》裡講述:我國佛法的興盛,到清朝康熙年間已達到至高無上的地步。清朝的順治、康熙兩朝皇帝都崇尚佛法,曾不惜降低皇帝身份,開建佛寺,甘做憨璞、玉林、木陳三個佛寺住持的佛家弟子。用溫和的話語向他們詢問,超過詢問中央六部和都察院。
  • 2019四川重要考古成果: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石器時代  甘孜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  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這次調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較長期系統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填補了川西北高原長期無明確舊石器遺址的空白。
  • 攝影展、4D影院、模擬發掘……周口店遺址還有這些新玩法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擁有猿人洞的周口店遺址享譽全球,每年都會吸引大批觀眾前來。今年國慶假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將舉辦異彩紛呈的活動,讓觀眾在遊樂中了解「北京人」的歷史。在國慶假期期間,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舉辦的「四季龍骨山」周口店遺址攝影作品階段性成果展將向觀眾開放,並持續至12月31日。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147幅攝影作品,是從「四季龍骨山」攝影徵集大賽參賽的4464幅作品中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包括秀麗風光、人文風貌、空中風採三部分。
  • 從成都平原到印度洋島嶼都有收穫
    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勢頭強勁,田野和研究工作齊頭並進,不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們還踏上雲貴高原,澧陽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島嶼,收穫了寶貴的考古材料,進行了紮實了研究。報告會現場,9位青年學者代表各項目團隊,對2019年的考古收穫進行了精彩的匯報演講。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2019年新發現24個舊石器地點,採集盤狀石核、手斧、礫石製品等100餘件。
  • 【宜賓故事】史前石器——石錛、石斧
    在石器時代,人們從事火耕和耜耕農業,開墾荒地之時,就需用石斧、石錛來砍伐地面的森林和地裡的樹根,石錛也可用來翻土耕地,所以石斧、石錛是原始農業開闢耕地時的重要工具。石錛與石斧的區別在於以下兩點:斧為雙刃,刃口對稱;錛為單面偏刃(也有單刃斧,沒有雙刃錛。);二者手柄安裝位置不同,斧的手柄與刃口平行安裝,錛的手柄與刃口垂直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