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故事的主題是
「大衛·斯特恩」
1
前NBA總裁大衛·斯特恩因病逝世了。他在1984年上任,2014年離任,期間他把整個聯盟的總收入提高了30倍,讓球員的平均工資翻了20倍。很多人說,斯特恩的偉大,在於他把NBA推向了全世界。其中也包括中國。
斯特恩和中國的故事起源於1989年,結束於2019年。他和中國的結緣,可以看成30年來中美關係的縮影。這個縮影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過去我們討論中國與NBA的關係時,總少不了這樣一個說法——中國是NBA最大的海外市場。今天紀念斯特恩的成就時也免不了重申一次。不可否認,確實有一系列數據可以來支撐這個說法,如中國收看NBA的人數是美國總人口的2.5倍;NBA中國的市場價值已達到40億美元;2019年騰訊以5年15億美元的高價籤下NBA獨播權等等。
但生意講究的終歸是你來我往,我們還可以看看另外幾組數據。據《財經》雜誌報導,NBA中國賽是國內少數能盈利的賽事,自2004年舉辦以來,上座率幾乎是100%;舉辦NBA中國賽的城市能得到不菲的收入,北京市政府從首屆NBA中國賽北京站中賺取500萬;還有某些網際網路公司,早期正是藉助NBA資訊的流量獲得一大批用戶,從而得到下一輪融資。
中國市場推動了NBA的價值躍升,這是事實,但諾大的中國市場是誰培育出來的?是NBA提供的優質內容,而不是CBA。當中國資本家斥巨資爭前恐後地圍攻NBA這塊大蛋糕,難道他們不知道這裡面蘊含的無限商機?
斯特恩在央視傳達室苦等多時的故事至今仍時常被提起。我們確實要感謝斯特恩,感謝他敲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讓中國企業找到了生財之道,也為日後的創業者提供了一個體育商業化的典範。
2
斯特恩帶來了免費的NBA錄像帶,在30年裡培育了一代代球迷,讓中國市場變得潛力無限。如今,在NBA這條大產業鏈中,利益獲得者有很多。以NBA為內容輸出的評論家們也分到了一杯羹,他們在今天一起紀念斯特恩,只是這種紀念方式顯得有點矯揉造作。
嚴格來看,評論家們是NBA商業大局中的局外人,他們既不是主宰比賽的運動員,也不是運作比賽的投資商人,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的獲利方式和依靠NBA資訊得到融資的網際網路公司如出一轍。NBA用優質的內容,在中國預先培養出了一大批讀者,基於此,評論家們得到了一個飯碗。
喬丹哀悼斯特恩,「沒有他就不會有我」。這層邏輯同樣適用於評論家們,「沒有斯特恩就沒有我的飯碗」。但沒有一個人敢這樣說。他們紀念斯特恩的方式遠說不上真情實感,要麼賣弄自己的經歷,要麼快速羅列一堆數字,要麼整點絢麗的詞兒,他們對斯特恩的詮釋壓根沒有超出百度百科提供的常識範疇。說到底,這種紀念方式還是在消費斯特恩。
我們為何要紀念一個人?如果他是親人,是因為血緣。如果他是朋友,是因為友誼。紀念一個人的本意,是因為存在感情,或是想感謝他。斯特恩,那個讓你找到生存之道的人去世了,你理應給他燒一張感恩的紙,或者上一柱真誠的香。
3
那些紀念斯特恩的中國人,應該從中國和斯特恩的關係出發。這裡面夾雜的關係有很多,比如斯特恩帶來了免費的錄像帶,帶來了喬丹科比的動人故事,帶來了新的商業機遇。中國人應該紀念他帶來了什麼,而不是像美國人一樣紀念他做出了多少成績。這種思維方式才顯得真誠,而這樣的真誠是考察中美關係的基礎。
這些大道理只是我們觀察斯特恩的一個緯度,還是那句話,一個讓你找到生存之道的人去世了,你理應給他燒一張感恩的紙,或者上一柱真誠的香。但很遺憾,沒有人敢通透地說句話。
當然,這種虛無的紀念方式,與我們當下生活的時代特點有著很大關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虛假和矯飾之中,社會上耳濡目染的浮誇造就了矯揉造作的習慣性表達,以至於不會有人願意真誠地說一句感謝。畢竟,真話雖真,但太露骨,包不住面子。
「有馬體育」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