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應》:它真與木桶原理的短板效應自相矛盾嗎?

2020-12-15 豪小辮

首先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從前有個男孩在上中學時,父母希望他長大後可以成為文學家,不料老師對他做出了如下評語;「孩子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又徵求了兒子的意見,給他改學油畫。可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繪畫成績很差。此時,美術老師的對他的評語是:「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天賦」。當時很多老師都不看好他。但唯有一位化學老師卻認為雖然孩子雖然在文學、繪畫方面表現不佳,但他那一絲不苟的品質,卻非常適合做化學實驗,所以建議他學化學。於是父母和孩子都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從此學起了化學。從這以後男孩就一發不可收拾,在化學方面的聰明才智被徹底地發掘了出來,一下成為在化學方面公認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在同學中名列前茅,他就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

奧託·瓦拉赫

以後人才心理學家就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確發掘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現象,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其實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們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最佳點,使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

可為什麼會發生上述這種瓦拉赫效應呢?是什麼力量使瓦拉赫發生如此神奇的變化呢?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不同的人存在著不同的潛能。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語(語言智力)和邏輯(數理智力)兩種基本的智力外,它們還有視覺 (空間關係智力)、音樂 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存在智力。這九種多元智力在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它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環境下才能充分被發掘。瓦拉赫就有著與眾不同的多元智力,在用傳統的智力理論來判斷,他就是一個智商低弱的人,而用多元智力理論來分析,他並不是一個低能,而是他的九種智力組合方式不同而已。當他找到了有利於他在化學方面發展的潛能環境後,便使他的潛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二、潛能能及時發現並不斷發掘。一個人存在著不同的潛能,這時就看它有沒有人能及時地捕捉並不斷開發。否則,就如天上的流星一閃而過。因此,及時發現十分重要。發現後能創造條件讓其發展最大潛能也很重要。所以要感謝瓦拉赫的慧眼識珠的化學老師。

三、瓦拉赫之所以成功還因他有一雙聰明的好父母是分不開的,他們不僅望子成龍,而且還很寬容尊重孩子的天性,當孩子某些方面天資不足時,知道何時剎車止損並徵求孩子意見換一個方向去發展,而不會指責或洩氣,一意孤行的堅持等。

其實就如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所說: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

木桶理論

可說到這裡我們又不得不提一下《木桶理論》,就是講一個木桶可以成多少水,不取決於木桶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也被稱之為「短板效應」,猛一聽起來似乎木桶理論是強調均衡發展,必須把缺點補足才可以更好的發展,而瓦赫拉效應則是讓我們放棄自己的弱項而一直發展強項就好。這樣截然不同的策略,如此背道而馳,到底哪個策略正確呢?

其實這是很多人的一個誤解,我在這裡解釋一下,這兩個理論既然問世就肯定有各自的道理,只不過是他們的應用場景不同罷了。通常《木桶理論》運用在集體組織中,例如:一個公司的一個部門做不好,這個公司則會全做不好,就算銷售部門業績爆紅,但生產部門做不出好產品也是不行。而瓦拉赫效應則完全用於個人發展策略,讓人們避重就輕,揚長避短。讓我們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去,因為以後的人才肯定是某領域的專才,而不是發展平平的庸才,所以從小在我們耳邊裡聽的那些什麼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類的話,放在特定環境下或是對的,但它是否一直正確呢?我們作為自身和家長又要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呢?其實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就覺得如果當大家都去學鋼琴,我們就不要去學了,因為不新鮮了,沒有優勢了,我們就要學那些普遍大家不學的,那才會脫穎而出,那才是有別於他人的特長,那才不會浪費我的金錢和孩子的時間,您又怎麼看呢?請大家在留言區和我討論。

節目最後我還是用個小故事作為結尾:

很多年前英國有個年輕的建築設計師設計了一個只用一根柱子就可以支撐起市政大廳屋頂的設計方法,但他的方案不但沒有得到專家學者們的支持與認可,還差點因此坐牢,於是設計師被迫接受了再增加四根柱子去支撐的方案進行施工。就這樣300年過去了,來到了20世紀末,當政府打算修繕市政大廳屋頂時才發現,多出來的那四根柱子與天花板相隔了2毫米卻根本沒有接觸到屋頂,也就是說那位年輕設計師還是用了原來的方案一根柱子撐起了大廳,並在那根支撐住頂部刻下的一行小字:自信和真理只需要一根柱子!後來的人們便把這個大廳稱作「嘲笑無知的建築」,成了旅遊景點。

離開天花板的柱子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猶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著我們去喚醒他。上天不會虧待任何一個人,他給我們每個人以無窮的機會去充分發揮所長,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可以「立即支取」的能力,借著這個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只要下決心改變,那麼,長久以來的美夢便可以成真。

好,我就是那個留著小長辮的男人——豪小辮,每天講點我們不得不知的心理學知識,讓我們可以更加的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點讚,關注,評論,下期我講與你聽到的不一樣的《蝴蝶效應》

該建築的英文名稱是 Windsor Guildhall,地址在 High St, Windsor, Windsor and Maidenhead SL4 1LR,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現場看看溫莎市政廳(Windsor Guildhall)是英格蘭伯克郡市鎮溫莎的市政廳,位於高街,距離溫莎城堡入口約100米。目前的建築興建於1687年,由克裡斯多佛·雷恩爵士設計,他的童年在溫莎度過。1829年擴建。該建築被列為一級登錄建築。
1974年以後,此處已不再作為市政廳使用。2011年,改設博物館

相關焦點

  • 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檸檬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同時也不可避免有一些短板或是不足,如果非要在發揮優勢和補足短板之間優先選一個,那麼檸檬建議你選擇經營自己的長處,因為這樣更有助於幫助你取得成功。看看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們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有自己的短板,他們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罷了。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用「瓦拉赫效應」來理解。
  • 放棄短板出奇制勝——反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可謂是人盡皆知。一隻由多個木板製成的木桶想要儘可能多的盛水,就必須保證所有的木板長度一致,且完好無損。只要其中有一塊木板太短或破損,這隻木桶就裝不滿水了。木桶的盛水量只取決於最短的那隻木板而不是最長的。
  • 原創|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
    [用最短的時間去積累認知]《比木桶效應和長板效應更重要的是…》--格格姐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企業或個人都需要綜合能力很強,木桶效應是人的短板往往決定人的高度。這兩種效應的原理,其實並沒有過時或先進之分,只是在不同的階段引領著其不同的意義。故此,懂得適時發現企業或自己的短板或強項的能力才更重要,不斷地補充或打磨,按階段的需要去發展。
  • 成長方法論: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讓人生升值。就像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過好這一生!為什麼?就像瓦拉赫效應,應該怎麼去應用到我們生活中呢?1、找兩張紙,一支筆,一定是紙和筆!2、在一張紙上寫出你所有的特長,有條件可以讓親朋好友一起想!如果一個都想不出來,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是天才了!
  • 瓦拉赫效應,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
    這讓我想起一則故事,瓦拉赫效應。「瓦拉赫效應」以德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命名,講述瓦拉赫的成長經歷。瓦拉赫在年少時期,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名文學家。不過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學習很勤奮,但思想拘泥,文學創作力極弱。」後來,瓦拉赫又轉學油畫。可瓦拉赫在這方面的也是毫無天賦,校方給他的評語是:「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造就的餘地。」瓦拉赫的父母都絕望了。幸好,他的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學習化學。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木桶效應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而木桶的盛水量是有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並非是由一塊或者幾塊決定的。如果其中一塊木板很短,那麼此木桶的盛水兩就會很少,因為即使放入很多水,多餘的水也會從短板處流出來。因此這塊短板就成為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 木桶效應的盲點,不要輕易相信與運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木桶效應,它講的就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的水,取決的並不是木桶最長的那塊板子,而是最短的那塊。這句話聽上去沒有什麼問題,然而這真的是一個思維的陷阱,誤導了不少的人。其最大的危害就是限制了人的思維。
  •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一、什麼是瓦拉赫效應於是,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點燃在化學領域之中。沿著這條路,他成了赫赫有名的化學家,而且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有優點也有弱點,他們一旦找到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 瓦拉赫效應:承認缺憾,彌補缺陷,經營自己的長處和個性,讓人生無限...
    這麼多年來,「瓦拉赫效應」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的是揚長避短,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這個原理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一個故事,瓦拉赫的父母親從小就對他的成長和學習格外用心,先是讓他學習文學,一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父母親說:瓦拉赫雖然很用功_,但是過於拘泥,不適合走文學發展這條路。
  • 運用瓦拉赫效應收入會劇增,你懂得嗎?
    瓦拉赫在為學習化學之前,曾學習過文學、繪畫,但是均被老師定性為不可塑造之才,後來卻在化學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瓦拉赫的故事給人沉思。太多的人在賺錢方面都不太清晰自己想做什麼,現在行業眾多,許多領域都是未知的領域。
  • 2021省考申論技巧:以原理效應豐富論證
    很多學生為了提升寫作能力,記憶背誦了很多名言警句、案例、原理效應等素材,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卻出現不會用的情況,那麼接下來中公教育就以原理效應為例,給大家介紹積累的素材如何運用到作文寫作中。1.示例演示【分論點】鄉村振興要美化生態環境。【原理介紹】蝴蝶效應:一隻亞馬遜森林裡的蝴蝶震動一下翅膀,一周之後將會引發西太平沿岸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提高孩子的短板難嗎?瑞秋效應:幫助兒童發揮長板優勢
    選擇任正非就是要充分發揮長板的優勢,這其實與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不同,當看到孩子的優缺點時,家長們習慣於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短板上,所以我們不得不說「木桶理論」確實影響了很多人。畢竟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一個短板,發現後,大多數人會選擇克服這個問題,然而造成短板的原因是一些因素難以成長,因此很多時候,補短板的做法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什麼短板吊裝困難?
  • 木桶效應,對人的生活有什麼啟發
    效應的定義上面說到的現象我們可能也遇到過,這樣的現象被稱為木桶效應,也有人被稱為短板理論。這是外國學者提出來的,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個木桶他是由很多塊板子拼接起來的,這個木桶的盛水多少,取決與最短板子的長度,其實我們通俗的理解,木桶就相當於一個公司,每一塊木板就相當於每一個部門,公司的發展速度,取決於最差部門的水平。
  • 吸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木桶效應
    在群體關係中吸引力法則的運用最為普遍,每一個人都渴望成為人群中的焦點,那麼他必定是有其獨特的魅力,心理學家認為吸引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木桶效應。什麼是「木桶效應」?木桶效應又稱為木桶定律,講的是一隻水桶能夠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 ...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木桶效應
    2021北京公務員考試職位檢索內涵詮釋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這一現象也可稱為「短板效應」。
  • 原理效應在申論寫作中的應用
    申論文章寫作過程中,適當的使用原理效應進行說明陳述,議論闡述可以提高議論文的說理性和增加說服力,是道理論證中有效、新穎的證明素材。中公教育在此將一些常見的原理效應進行總結。1.短板效應:決定一個木桶盛水量多少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啟示要學會補齊短板,統籌兼顧,注重協調,全面發展。舉例引用:教育事業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城鄉協調發展。
  •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學會經營自己的長處,讓自己人生增值
    「瓦拉赫效應」一直以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人們在做事時要懂得揚長避短,這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它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故事。瓦拉赫的父母親從小就對他的學習和成長格外用心,先是讓他學習文學,一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父母親說:瓦拉赫雖然很用功,但是過於拘泥,不適合走文學發展這條路。父母親無奈,又送他學習繪畫,一段時間後,油畫老師給的評語更難聽:瓦拉赫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此時此刻,所有人都對瓦拉赫失去了信心,認為他此生成才無望。可是瓦拉赫仍然繼續努力著,並沒有放棄自己。
  • 《水滸傳》:木桶的短板效應理論,為晁蓋的失敗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其實,木桶的短板效應理論,就可以為晁蓋的失敗找到合理的解釋。所謂「木桶的短板效應理論」,是指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個理論也被稱為「木桶的短板效應理論」。
  • 教育專家提醒:班主任可以用「瓦拉赫效應」轉化後進生,效果顯著
    但心理教育專家提醒我們:採用「瓦拉赫效應」來轉化後進生,成功率非常高。那麼什麼是「瓦拉赫效應」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概念:一個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就。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瓦拉赫效應」。
  • 喚醒孩子心中的巨人,你不成功,是因為還沒理解瓦拉赫效應
    01「瓦拉赫效應」「瓦拉赫效應」是以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命名,其內容來自他傳奇的成才經歷沒想到的是,在化學領域,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著了,22歲時便獲得了博士學位,最終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可見,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有弱點也有強點,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以取得驚人的成績,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瓦拉赫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