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木桶效應,它講的就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的水,取決的並不是木桶最長的那塊板子,而是最短的那塊。這句話聽上去沒有什麼問題,然而這真的是一個思維的陷阱,誤導了不少的人。其最大的危害就是限制了人的思維。
木桶效應經常被運用在成功學中,說到「你不去改變你最差的那塊木板,你怎麼能夠成功呢?」。這句話聽上去也像沒有問題一樣的,但仔細的思考你會發現,這些都只是表達了一半的意思。
如果說上面的話沒有錯,那請你告訴我,那塊木板是最短的?到底是那塊呢?你說出來的就真的是最短的嗎?這些問題真的是沒有辦法去回答的,所以一些所謂的成功學家習慣把話說一半。
其實通過對上面的一些事情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我們聊到了一個關於怎麼去成功的話題。我們舉個例子來說一下,我是做講師的,對於現在的我來講,擅長的是去組織培訓、進行評估與優化。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講一下,一個是我整個的人生當作是一個木桶,我的長板就是開展培訓工作了,其他的事情都是短板。我需要養家餬口,我需要賺得更多的錢,那我問下大家我是去做其他的事情還是把精力花在我的長板上面好一些呢?
答案當然是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最好,最擅長的地方就有再優化的價值。換句話來講,培訓方面我不斷的優化,就能不斷地超越他人,讓自己變得不容易被取代,這樣就值錢。如果是做其他的事情,很難去超越,畢竟人的精力與時間有限,而且還需要面對現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把培訓這件事情看作是一個木桶,培訓體系那麼大,還是只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才好。
木桶原理講述的是沒有錯,但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加上前提,而且能運用的範圍是比較的狹窄的,或者說是宏觀運用才比較好,或者不運用在人身上。比如說:成功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缺一不可。比如計算機要運行快,主板不行換主板、內存條不行換內存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