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2020-12-11 檸檬心理課堂

最近,後臺有個女孩給檸檬留言:

她今年讀高三,即將面對高考和填報志願兩件人生大事,雖然她的成績不錯,但如果高考她沒有超常發揮,那麼想上她理想的大學就只能選擇很冷門的專業。可這些專業她一點也不感興趣,也不是她擅長的領域,而且她聽說這個大學對轉專業的要求很嚴格,即使她大一結束後申請轉專業,能通過的機率也基本為零。

她對檸檬說:

她現在的成績很穩定,能提升的空間也有限,她不知道是該繼續堅持報考這個大學,還是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能讓自己發揮優勢的專業。

對於女孩的煩惱,檸檬想引用胡適在《大學的生活——學生選擇科系的標準》裡說的這段話給她參考:

「譬如一位有作詩天才的人,不進中文系學作詩,而偏要去醫學院學外科,那麼,文學系便失去了一個一流的詩人,而醫學界卻添了一個三四流甚至五流的外科醫生,這是國家的損失,也是他自己的損失。」

檸檬想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同時也不可避免有一些短板或是不足,如果非要在發揮優勢和補足短板之間優先選一個,那麼檸檬建議你選擇經營自己的長處,因為這樣更有助於幫助你取得成功。

因為通常來說,我們能克服的大多數缺點,比如晝夜顛倒、飲食不忌、拖延懶散等等,這些大多數是一些行為上的問題。

而真正能力上的不足,想讓它成為你的優勢是非常困難的,可能你加倍努力也只能追趕上平均水平。

所以說,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與其花費大量時間來彌補不足,不如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更容易實現自我價值,當然這裡不是說無視缺點,而是發揚長處,迴避短處。

看看那些取得成功的人,他們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有自己的短板,他們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罷了。

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用「瓦拉赫效應」來理解。這個效應起源於一個德國少年的故事:

這個少年的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個文學家,可一個學期下來,少年的文學老師給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他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字上發揮出來。」於是,他的父母讓他改學油畫,可少年毫無藝術細胞,成績在班上次次倒數第一,學期結束後少年的繪畫老師給他的評語是:「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造就的餘地。」可他的化學老師卻覺得少年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讓所有人驚訝的是,在化學領域,這個少年仿佛一下子開竅了,他不但在22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最後還被授予了諾貝爾化學獎。

他就是德國化學家奧託·瓦拉赫,他的成才之路也正是「瓦拉赫效應」的由來。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

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自己的最佳點,使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也是「瓦拉赫效應」的核心理念。

聽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之前聽過「木桶效應」說,整個社會、以及我們每個人都應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並儘早補足它,可這裡好像又說要經營優勢,迴避缺點,這是不是矛盾的啊?

檸檬告訴大家,乍一看「木桶效應」和「瓦拉赫效應」好像是矛盾的,但其實並沒有矛盾,只是它們應對的場合不同,傾向的方向不同。

前者主要用於組織管理,說的是組織中不能有某個環節處於短板位置;而後者指的是個人能力,說的是個人能力的揚長避短。

最後,檸檬想說:

「揚長避短」中的「避短」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短處無視和逃避,它想告訴我們的是——在你發揚長處的同時,請不要讓你的短處影響到你邁向成功的步伐。

相關焦點

  • 瓦拉赫效應,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
    小梁之前做秘書,一直都不出色,自己也是硬著頭皮做的。現在改行做了一名商業主持人,有3年了,自己也非常享受這份工作。交流下來,確實小梁有方面的優勢,不管是形象、談吐,還是能力,做好這份工作,更重要是自己的熱愛與堅持。這讓我想起一則故事,瓦拉赫效應。
  •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學會經營自己的長處,讓自己人生增值
    「瓦拉赫效應」一直以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人們在做事時要懂得揚長避短,這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它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故事。瓦拉赫的父母親從小就對他的學習和成長格外用心,先是讓他學習文學,一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父母親說:瓦拉赫雖然很用功,但是過於拘泥,不適合走文學發展這條路。父母親無奈,又送他學習繪畫,一段時間後,油畫老師給的評語更難聽:瓦拉赫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此時此刻,所有人都對瓦拉赫失去了信心,認為他此生成才無望。可是瓦拉赫仍然繼續努力著,並沒有放棄自己。
  • 瓦拉赫效應:承認缺憾,彌補缺陷,經營自己的長處和個性,讓人生無限...
    這麼多年來,「瓦拉赫效應」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的是揚長避短,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這個原理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一個故事,瓦拉赫的父母親從小就對他的成長和學習格外用心,先是讓他學習文學,一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父母親說:瓦拉赫雖然很用功_,但是過於拘泥,不適合走文學發展這條路。
  • 喚醒孩子心中的巨人,你不成功,是因為還沒理解瓦拉赫效應
    03經營長處幸運之神總是垂青於忠於自己個性長處的人。松下幸之助曾說,人生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個性長處,經營長處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則,必將使自己的人生貶值。他還說,一個賣牛奶賣得非常火爆的人就是成功,你沒有資格看不起他,除非你能證明你賣得比他更好。成功學專家 A ·羅賓:每個人身上都蘊藏著一份特殊的才能。
  • 《瓦拉赫效應》:它真與木桶原理的短板效應自相矛盾嗎?
    奧託·瓦拉赫以後人才心理學家就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確發掘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現象,稱之為「瓦拉赫效應」其實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一個道理可為什麼會發生上述這種瓦拉赫效應呢?是什麼力量使瓦拉赫發生如此神奇的變化呢?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不同的人存在著不同的潛能。
  • 墨菲定律:成功,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何樂而不為呢?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經營自己的長處,讓人生增值。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託·瓦拉赫在讀書的時候,遵從父母的意願選擇了文學的道路。瓦拉赫成功的例子驚醒了很多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人,使人們相信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智能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不能因為某一個或某些方面的不足就徹底否定自己。一旦找到了能力發揮的最佳點,便可有一鳴驚人的作為。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
  • 成長方法論: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讓人生升值。就像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過好這一生!為什麼?就像瓦拉赫效應,應該怎麼去應用到我們生活中呢?1、找兩張紙,一支筆,一定是紙和筆!2、在一張紙上寫出你所有的特長,有條件可以讓親朋好友一起想!如果一個都想不出來,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是天才了!
  •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一、什麼是瓦拉赫效應奧託.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之路極富傳奇色彩。於是,瓦拉赫的智慧火花被點燃在化學領域之中。沿著這條路,他成了赫赫有名的化學家,而且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有優點也有弱點,他們一旦找到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 運用瓦拉赫效應收入會劇增,你懂得嗎?
    瓦拉赫在為學習化學之前,曾學習過文學、繪畫,但是均被老師定性為不可塑造之才,後來卻在化學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瓦拉赫的故事給人沉思。太多的人在賺錢方面都不太清晰自己想做什麼,現在行業眾多,許多領域都是未知的領域。
  • 墨菲定律:認清自己優勢,學會經營自己的長處,人生才會大獲全勝
    奧託·瓦拉赫的父母父母為他選擇了文學和油畫課程。一個學期後,文學老師和油畫老師都覺得瓦拉赫沒有才華,幾乎不可能成為才華。當所有人都不喜歡瓦拉赫時,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很認真,並建議他嘗試化學。結果,瓦拉赫的智慧被點燃,他終於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就是《墨菲定律》中提及的「瓦拉赫效應」。
  • 了解瓦拉赫效應,孩子成長的路,智力發育不均衡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說每一個孩子不適合去做某一件事情,都是有著其中的原因存在的,而且我們可以用一種效應來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瓦拉赫效應。什麼是瓦拉赫效應?其實瓦拉赫效應就是以瓦拉赫本人命名的,在他剛上中學的時候,他的父母選擇讓他去讀文學。本以為瓦拉赫可以在文學的道路上變得更加優秀,可沒有想到老師卻並沒有在瓦拉赫的身上發現長處。也就在這之後,他的父母開始讓他學習油畫。
  • 教育專家提醒:班主任可以用「瓦拉赫效應」轉化後進生,效果顯著
    但心理教育專家提醒我們:採用「瓦拉赫效應」來轉化後進生,成功率非常高。那麼什麼是「瓦拉赫效應」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概念:一個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就。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瓦拉赫效應」。
  • 那可能是家長沒擦亮眼睛,瓦拉赫效應你該了解下
    朋友聽到了老師的評價之後非常的難過,也一直不清楚為什麼自己全家都是音樂的天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長大怎麼也應該有受影響。但是其實很多的孩子並不是平庸的,也並不是一事無成的,而是因為家長總是沒有足夠的耐心卻發掘孩子的優點。一、只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去培養,再笨的孩子都是可以有一番成就的。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應。
  • 讀書會推薦《墨菲定律》之成功學,帶你走進本書
    《墨菲定律》是一本揭示人類潛在種種心理效應的心理學通俗讀物,其中最有代表的即「墨菲定律」,該書從萬千變化的生活中提煉總結了200多個經典定律,包括了管理、經濟、心理、人生、教育、事業、家庭等多個領域的經典定律、法則和效應,全方位地掃描人生全過程。
  • 生活中常見的六種心理效應
    塔瑪拉效應初入職場時,有沒有人提醒過你,要多做事、少說話?為什麼很多「過來人」都要給新人這樣的忠告呢?這是因為,言多必失,一不小心說錯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塔瑪拉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熱切的期望和讚美具有超乎尋常的能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人的潛能。當一個人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讚美時,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尊,從而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原動力。為了不讓對方失望,會更加努力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力達到對方的期望。
  • 管理學大師關於成功的秘訣:普通人彌補短板,高手都是發揮優勢
    人與人之間,智商有高有低,人生境遇更是大為不同,就算從事同樣工作,也不要生拉硬比,關鍵在於找準自己的優勢,並持續深耕。二、「瓦拉赫效應」找準方向是關鍵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瓦拉赫在讀初中的時候,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名文學家,不過學了一個學期,他的老師給出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學習努力,但思想拘泥,文學創作力極弱。
  • 薇婭:我真沒覺得自己成功,最大的訣竅是用心
    電商直播發展,在眾多主播中脫穎而出的訣竅是什麼?青年人應該如何應對瞬息萬變的時代?全國青聯委員、「淘寶第一女主播」薇婭在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的「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2020」的青年論壇上回答道,成功沒有別的訣竅,就是用心做好本職工作,未來十年也將不忘初心,探索更多可能性。薇婭也給青年人提了三個建議:敢於試錯、堅持、擁抱變化。
  • 蛻皮效應:成功來自不斷的自我超越
    美國作家迪斯據此提出了蛻皮效應:每個人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劃地自限。只有勇於接受挑戰充實自我,才會超越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史蒂夫·賈伯斯說:「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