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庸無亮點?那可能是家長沒擦亮眼睛,瓦拉赫效應你該了解下

2021-01-19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序言▼:

正所謂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是多方向的,所以可能在某些方面很薄弱,但是在某些方向就會尤其的突出,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存在。所以在生活當中最為常見的其實就是平庸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突出,音樂藝術上也沒有天分,永遠都是最為平凡的存在。這雖然是很常見的,但是很多的父母卻完全的不能夠接受。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非常的成就,所以看到了孩子這麼平凡的表現之後都會非常的生氣和苦惱。

例子▼:

朋友是一個音樂家,經常都有機會舉辦音樂會,在音樂界也算是頗有成就了,再加上她的家庭也都是音樂世家,所以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前就想讓孩子沿著自己的道路發展,走上音樂藝術的道路,結果等孩子出身之後,每次帶她去聽音樂會的時候都很犯困,一些經典的歌曲也都要學習很久才能夠彈奏好,甚至連老師也一直再說她沒有天賦。朋友聽到了老師的評價之後非常的難過,也一直不清楚為什麼自己全家都是音樂的天分,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長大怎麼也應該有受影響。

但是其實很多的孩子並不是平庸的,也並不是一事無成的,而是因為家長總是沒有足夠的耐心卻發掘孩子的優點。

一、只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去培養,再笨的孩子都是可以有一番成就的。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其實指的是瓦拉赫小時候也是一個被大家看作是平庸沒有天分的人,他的父母送他先後去學習文學和數學都沒有什麼成就,後來還是老師發現了他一絲不苟的特點,建議讓他去學習化學,結果就一路走到了諾貝爾獎。家長掌握這個效應運用在孩子的教育當中,都是可以幫助孩子很好的成長的。

如此,既然是隱藏在孩子身上的亮點,自然也是沒有那麼容易被發現的,家長應該善用瓦拉赫效應,多去觀察孩子,多去發掘孩子的亮點加以引導。

二、瓦拉赫效應對於孩子的教育是有利的,那麼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1. 可以讓家長接受孩子的缺點。

人無完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個體的存在都是有一定的缺點的,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很多的家長就非常的容易陷入誤區當中,總覺得自己非常的優秀,在成績上表現得很優異,所以孩子也一定要像自己一般,而當孩子沒有完成自己所想的時候,就非常的容易生氣和遷怒孩子怎麼這麼笨,這麼的一事無成。

在電視劇《小歡喜》當中便是如此,方一凡的爸爸媽媽之前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優異,是兩個學霸,但是方一凡在這個方面表現的一直就不是那麼的盡如人意,所以每次看到方一凡成績考差的時候都會非常的焦慮,兩個人也因為這件事吵了好幾次,影響了雙方的感情。而善用瓦拉赫效應的話就可以很好地避免這個問題,可以讓家長慢慢地接受現實,接受孩子的缺點。

2. 可以讓家長更好地發現孩子的優點。

既然說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但是大多數的人都是具備了一定的特點的,對於這些興趣特點,都不是一下就能夠看出來的,也許很多人沒有耐心的去尋找,總是覺得自己是不是一輩子就這麼的平庸的時候,往往就會錯過自己的發展機會。但是家長用瓦拉赫效應的話,就可以細心耐心的去發掘孩子的特點,也自然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發展了。

朋友的一個孩子小時候非常的喜歡玩玩具,所以朋友想著玩玩具也挺好,可以鍛鍊孩子的意志力。但是孩子去上了一段時間的課之下,就馬上三分鐘熱度,沒了興趣,這也讓朋友覺得很苦惱,但是後來去圖書館的時候發現孩子對社會管理類的書目特別的有興趣,每次看到時事熱點的時候都能夠抒發自己的看法。

三、那麼,家長又應該如何在教育過程當中去發揮瓦拉赫效應呢?

1. 尊重孩子,包容孩子的天性。

其實很多的孩子之所以興趣特長並沒有被挖掘出來,大多數都是因為在父母的壓迫之下所長大的,所以很多的天性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扼殺了。所以家長要想發揮瓦拉赫效應的最大作用,就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每一個興趣和閃光點,都應該加以重視,不要去遏制孩子的發展。

2. 多給孩子一些耐心。

父母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孩子最經常接觸的便是父母,所以家長也一定要記住自己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特點,很多的孩子總是會在剛剛學習的階段就被不斷地打上註定平庸的標籤,很多的家長和老師在看到了孩子學習工程當中的平凡不出色的時候,情緒總是會過於明顯,最後的無奈的一些神色對於孩子來說的影響都是會很大的,孩子在看到了之後也會產生自我懷疑的想法。

3. 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孩子的進步最重要的一個基礎便是自信心,如果孩子沒有自信心的話,做任何事情都是沒有勇氣去完成的,就更別提挖掘自己的亮點了。所以家長在孩子的教育當中一定要記住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的收穫自信心去完成自我興趣的發展。

4. 包容孩子的缺點。

很多的家長總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一事無成,平平凡凡的特點,所以在看到了孩子的缺點之後就會生氣和苦惱,但是其實平庸也是一種不平庸,對此都要以平常心去看待。

換一個角度去看待孩子,擦亮眼睛去看待孩子的發展,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平凡的,也都是有發展的可能性的,只是因為家長的壓迫與不信任,才會錯過了挖掘孩子特點的最佳時間和機會。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幫助孩子發現自我的亮點。

那麼你身邊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平庸的孩子呢?他們的父母又是怎麼做的呢?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了解瓦拉赫效應,孩子成長的路,智力發育不均衡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如果真的因為環境而導致了一個孩子出現了一些改變,那麼這種狀況一般來說都是不可逆的。所以說每一個孩子不適合去做某一件事情,都是有著其中的原因存在的,而且我們可以用一種效應來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瓦拉赫效應。
  • 《瓦拉赫效應》:它真與木桶原理的短板效應自相矛盾嗎?
    可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繪畫成績很差。此時,美術老師的對他的評語是:「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天賦」。當時很多老師都不看好他。但唯有一位化學老師卻認為雖然孩子雖然在文學、繪畫方面表現不佳,但他那一絲不苟的品質,卻非常適合做化學實驗,所以建議他學化學。於是父母和孩子都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從此學起了化學。
  • 喚醒孩子心中的巨人,你不成功,是因為還沒理解瓦拉赫效應
    沒想到的是,在化學領域,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著了,22歲時便獲得了博士學位,最終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可見,每個人的智能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有弱點也有強點,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以取得驚人的成績,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瓦拉赫效應」。
  • 成長方法論: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讓人生升值。就像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過好這一生!為什麼?就像武功,只有內功心法,卻無對應招式!就像瓦拉赫效應,應該怎麼去應用到我們生活中呢?1、找兩張紙,一支筆,一定是紙和筆!2、在一張紙上寫出你所有的特長,有條件可以讓親朋好友一起想!如果一個都想不出來,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是天才了!
  • 瓦拉赫效應:成功的訣竅在於經營自己的長處
    而真正能力上的不足,想讓它成為你的優勢是非常困難的,可能你加倍努力也只能追趕上平均水平。所以說,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與其花費大量時間來彌補不足,不如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更容易實現自我價值,當然這裡不是說無視缺點,而是發揚長處,迴避短處。
  • 瓦拉赫效應,要懂得經營自己的長處
    這讓我想起一則故事,瓦拉赫效應。「瓦拉赫效應」以德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命名,講述瓦拉赫的成長經歷。瓦拉赫在年少時期,父母希望他成為一名文學家。不過一個學期下來,教師給他寫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學習很勤奮,但思想拘泥,文學創作力極弱。」後來,瓦拉赫又轉學油畫。可瓦拉赫在這方面的也是毫無天賦,校方給他的評語是:「你在繪畫藝術方面毫無造就的餘地。」瓦拉赫的父母都絕望了。幸好,他的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學習化學。
  • 教育專家提醒:班主任可以用「瓦拉赫效應」轉化後進生,效果顯著
    因為如今的孩子自小就沒有受到過什麼挫折教育,學習上不願吃苦,學習態度也不夠認真,轉化起來很難。但心理教育專家提醒我們:採用「瓦拉赫效應」來轉化後進生,成功率非常高。那麼什麼是「瓦拉赫效應」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概念:一個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就。這一現象被人們稱為「瓦拉赫效應」。
  •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
    加油吧考生—瓦拉赫效應:意料中的傳奇式成功一、什麼是瓦拉赫效應一開始,他的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絕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關心構圖,又不會調色,對藝術理解力也不強,在班上成績倒數第一。學校認為瓦拉赫在繪畫藝術上沒有造詣,不可能成為繪畫藝術方面的人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
  • 運用瓦拉赫效應收入會劇增,你懂得嗎?
    瓦拉赫在為學習化學之前,曾學習過文學、繪畫,但是均被老師定性為不可塑造之才,後來卻在化學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瓦拉赫的故事給人沉思。太多的人在賺錢方面都不太清晰自己想做什麼,現在行業眾多,許多領域都是未知的領域。
  •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該提早了解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別再罵孩子了。李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在行,興許是因為職業的原因,他對孩子格外地好,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會爭吵著要買東西,沒有道理可講,可是李老師不一樣,他和孩子的溝通非常有效,是我們羨慕不來的一個模範家庭。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別人的牛奶,按理來說,孩子需要道歉,畢竟是自己做錯了。
  • 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了解「破窗效應」,挽救孩子的未來
    文/小焦媽媽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可算得上是費盡了心思,可即便是在用心最後收穫的結果也往往是差強人意的。有的時候家長運用的方式不正確,也很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做出傷害自己或是傷害別人的行為。
  • 瓦拉赫效應:成功,要學會經營自己的長處,讓自己人生增值
    「瓦拉赫效應」一直以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人們在做事時要懂得揚長避短,這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它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故事。瓦拉赫的父母親從小就對他的學習和成長格外用心,先是讓他學習文學,一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父母親說:瓦拉赫雖然很用功,但是過於拘泥,不適合走文學發展這條路。父母親無奈,又送他學習繪畫,一段時間後,油畫老師給的評語更難聽:瓦拉赫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此時此刻,所有人都對瓦拉赫失去了信心,認為他此生成才無望。可是瓦拉赫仍然繼續努力著,並沒有放棄自己。
  •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
    孩子總是和自己對著幹?家長可了解「禁果效應」,先學會接受孩子很多家長和孩子相處時,總是會非常苦惱,因為孩子經常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而自己怎麼管教也不管用。但實際上依然會去偷偷地嘗試和之前一樣的事情,甚至可能再一次闖下了滔天大禍。3.孩子會對父母有心結原本父母在孩子的心理,可能是隨時都可以依賴的存在。但是當孩子自認為無端被父母責罵後,這份依賴很容易會被打破,孩子可能會對父母留下心結,甚至影響到雙方今後的感情發展。
  • 提高孩子的短板難嗎?瑞秋效應:幫助兒童發揮長板優勢
    選擇任正非就是要充分發揮長板的優勢,這其實與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不同,當看到孩子的優缺點時,家長們習慣於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短板上,所以我們不得不說「木桶理論」確實影響了很多人。文學之路被堵住了後瓦拉赫被家人送去學習繪畫,美術老師也否認了瓦拉赫去這條路的可能性,老師說瓦RAH沒有藝術細胞,也沒有進一步的研究價值。第二次命中比第一次重。這時,瓦lah一家開始擔心孩子的未來,方向,他們準備放棄看著孩子長大,這時,瓦拉的化學老師親自去找上瓦拉的家人,建議瓦拉去學化學。
  • 瓦拉赫效應:承認缺憾,彌補缺陷,經營自己的長處和個性,讓人生無限...
    這麼多年來,「瓦拉赫效應」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它強調的是揚長避短,是典型的心理學效應。這個原理起源於德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託·瓦拉赫的一個故事,瓦拉赫的父母親從小就對他的成長和學習格外用心,先是讓他學習文學,一學期之後,老師對他父母親說:瓦拉赫雖然很用功_,但是過於拘泥,不適合走文學發展這條路。
  • 家長不能接受自己孩子平庸怎麼辦?
    導言 在學習上能夠擁有過人天賦的孩子並非大多數,如果自己的孩子相對比較「平庸」,作為家長們又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去為孩子們的人生負責呢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整個社會環境對於個體的競爭力要求也逐步提升,家長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擺脫平庸,成為佼佼者,但變得優秀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孩子們從小便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眼界。
  • 孩子成績提不上,家長該警惕毛毛蟲效應!拒絕無效努力
    吃飯之餘樂樂提到,孩子現在聽到上課就焦慮,緊張,進而變得暴躁,不開心。本來自己和老婆想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孩子,現在倒好,學習成績沒有進步,反而讓孩子不想學了,真是太難了。看,強迫孩子持續學習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只增加學習時間的學習無法提高孩子的成績,家長們該知道。一、什麼是「毛毛蟲效應」真的是學的不夠導致的嗎?
  • 父母越上心,孩子越沒責任心?90%的家長要知道的「破窗效應」
    可能孩子還沒有說什麼,就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總是把東西都給準備好。但相關實驗卻並不建議家長們這樣「盡責」: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託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洛克斯區。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我們能找出很多種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大多和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而卻很少有人會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問題。 當你對孩子寄予厚望,堅信孩子能夠做得很好,並且向孩子表示了自己對他們的信心之後,孩子們就會充滿自信。可當你覺得孩子不行,一味在否認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差,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
  • 為什麼好孩子越好、壞孩子卻難更正?「破窗效應」家長們需了解!
    有些父母經常和外人討論孩子的問題,逢人就說:我們家孩子太調皮,每天都要被我罵上幾次。可能家長們只是隨口抱怨一下,但在孩子和其他人眼裡,就會變成"父母在給孩子下定義",而且這個定義還是負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