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本報北京12月4日訊 記者郭靜原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以智能網格預報為基礎的全國氣象預報業務格局構建基本完成,氣象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87.3%,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氣象保障。
-
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臺投入運行
1月1日8時,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信息化平臺(以下簡稱「觀測業務信息化平臺」)在全國正式業務運行,實現橫向覆蓋綜合氣象觀測全業務鏈條、縱向貫穿國省市縣四級業務應用,基本實現氣象觀測數據支撐、業務應用融合和產品應用一體化,將進一步保障綜合氣象觀測業務運行質量
-
中國氣象局舉行2020年12月新聞發布會
我國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在"十三五"期間,我國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全國氣象監測能力穩步提升,綜合氣象觀測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國1185個貧困鄉鎮實現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就在剛剛過去的11月份,我國近4萬個鄉鎮實現了自動氣象站的全覆蓋,自動氣象站總數達到68762個。
-
21年圓夢:我國鄉鎮自動氣象站實現全覆蓋
12月4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自1999年我國第一個自動氣象站正式投入業務運行以來,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間,我國鄉鎮自動氣象站實現全覆蓋,地面自動觀測站網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綜合氣象觀測已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
AI+大數據 成就「讀雲術」——湖南探索研究型業務助推觀測自動化...
與此同時,湖南探索研發的綜合氣象觀測智能分析判識新模式,也在穩紮穩打,持續向前走。2017年,中國氣象局印發《綜合氣象觀測業務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大力推進觀測模式智能化,發展天氣實況自動判識能力」。
-
中國的衛星對地遙感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
面對空前空前嚴峻的內外部的挑戰,2020年的中國,不容易、不簡單、不平凡。我們14億中國人,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新華社發表了一些列衛星圖片,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衛星記錄著這非凡的中國。這些衛星照片大多是利用我國在軌的高分系列衛星拍攝的,包括高景一號衛星,高分一號衛星,高分二號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此外還有歐洲哨兵2號(Sentinel2)衛星和美國Landsat 8陸地衛星的對比圖。從圖片可見中國發展的巨大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國衛星應用水平的極大提高。
-
...領航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記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十周年
中國日報4月30日電(記者 李弘揚)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吹響了堅定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的前進號角。數值預報,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科技,不僅關係我國氣象事業發展,更是保障國計民生和國防安全的國家核心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等各個方面息息相關。
-
通往未來的黑科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17年8月,我國將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送入太空並投入使用,標誌著我國走在量子技術科研最前沿。同年11月24日,日本科學家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表示成功研發了超高性能的新型量子計算機。
-
中國氣象局已認證為世界氣象中心!全地球天氣都要歸他們管了!
這也促進著天氣預報的發展。在今年5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上,中國氣象局被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WMC)。這毫無疑問標誌著我國氣象業務服務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此次會議共認定了5個新的世界氣象中心,除中國外,其他4個中心分別設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英國埃克塞特、加拿大蒙特婁和日本東京。
-
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親眼目睹「中國速度」「中國希望」
圖來源於http://tv.cntv.cn/,編輯有加工沒錯,他們就是我們今天的嘉賓,大名鼎鼎的高分衛星和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大家熟悉的"中國人自己的全球觀測系統"高分系列衛星,其實都是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成果。
-
韓國氣象廳氣象衛星專家訪問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網訊 11月19日至21日,韓國氣象廳氣象衛星中心衛星業務司副主任張在僮(Jang Jae-Dong)博士一行6人到中國氣象局訪問,期間分別到國家氣象中心數值預報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與研究人員、業務人員進行交流。
-
光輝訪問 對話中國氣象泰鬥曾慶存 我國氣象服務世界第一
為我國氣象科學發展步入國際一流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2007年,在曾慶存的倡議下,我國開始研製自己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通過這個裝置,可以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在精準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提前預估近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情況,為我國氣象科學發展步入國際一流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
自治區氣象局氣象觀測業務引進ISO9001標準
據了解,該體系將增強觀測數據可溯性,從裝備研發製造到裝備列裝,從數據採集、質控、傳輸到形成最終數據產品,對整個觀測流程的關鍵節點進行監管。同時,結合用戶溝通和反饋機制,依據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可以不斷發現問題並改進管理、提升技術水平,最終提高觀測數據質量,增強有效供給。
-
中國氣象局協助莫三比克應對熱帶氣旋影響-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郝靜 通訊員胡曉平報導 4月25日,中國氣象局接受莫三比克國家氣象局申請,迎來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新用戶。 中國氣象局在2018年發布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國際用戶在遭受颱風、暴雨、強對流、森林草原火災、沙塵暴等災害時,可申請啟動該機制,中國氣象局將調動值班的風雲氣象衛星,對特定區域進行高頻次觀測,為其防災減災救災提供及時信息保障。 近期,非洲國家連續遭受強熱帶氣旋侵襲。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今年是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十周年,在龔建東看來,GRAPES全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是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十年來取得的最核心的成績。但自主研發中國自己的數值預報核心技術,卻是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 2000年,中國氣象局作出我國未來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發展技術路線由國外引進為主轉為自主開發為主的重大決策,開啟了我國新一代數值天氣預報系統GRAPES的自主研發工作。
-
寰球大震(四)——紀念海原大地震100周年暨中國地震觀測百年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我國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地震學家認識到數字地震臺網對地球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並掀起了一個開展數字地震觀測與研究的熱潮。從80年代末開始,我國地震觀測系統一直在國家地震局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地向數位化方向發展。
-
為智慧氣象之火添柴薪——GRAPES全球四維變分資料同化系統研發側記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智慧氣象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等先進技術並列為現代信息技術。作為智慧氣象基礎支撐的數值天氣預報系統,觀測資料同化和數值預報模式是兩大核心技術。
-
數值預報十周年:我國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
自主研發中國的數值預報技術,是中國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2010年4月28日,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吹響了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的號角;10年砥礪前行,今天我國數值預報系統不但實現了自主研發、應用、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面建立了國家級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和實現應用服務,還形成了一支高素質、穩定、全技術鏈條的研發和業務應用隊伍。
-
...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解讀《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
如何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重點要做好哪些工作?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接受記者專訪,進行權威解讀。它錨定二〇三五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發展目標,明確未來一段時間尤其是「十四五」期間人工影響天氣的工作定位、發展方向、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和部門職責分工等,為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記者:進入新發展階段,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面臨哪些新任務,急需在哪些方面實現突破?
-
「藍暖男」抵達西安 列車整體和關鍵系統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2月15日,一列CR300BF型「復興號」動車組駛進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動車段,擔負即將開通的銀西高鐵旅客運輸任務。這是該型號動車組在我國首次上線,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復興號」動車組譜系。據悉,銀西高鐵開通後,將有17列CR300BF型「復興號」動車組投入運營。 記者 袁景智攝 銀西高鐵開通在即,承擔該條高鐵線路旅客運輸任務的CR300BF型「復興號」動車組陸續抵達西安。截至12月15日,共有8組CR300BF型「復興號」動車組抵達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動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