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一、
加拿大,身為美國的近鄰,在全球的地位完全被籠罩在鄰居老大哥的陰影之下。影視行業,更是如此。
好萊塢動輒上億美金投資的影片,數不勝數。而加拿大影史投資最大的影片是《帕斯尚爾戰役》,投資額為4000萬加幣,換算為美元不過才1400萬元。這點錢在美國連中等投資都算不上,小成本製作往往都比這高。
但加拿大影人還是敝帚自珍,在加拿大電影界最高獎項的基尼獎(Genie Awards)上,《帕斯尚爾戰役》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五個項獎,成為那一屆電影節最大贏家。
其實加拿大不缺優質的電影人,隨便舉幾個,像導演裡的詹姆斯·卡梅隆、丹尼斯·維倫紐瓦都是加拿大人,演員裡的金·凱瑞、基努·裡維斯、瑞恩·高斯林、瑞安·雷諾茲、瑞秋·麥克亞當斯、艾倫·佩姬,唱歌裡的席琳·迪翁、賈斯汀·比伯、艾薇兒等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加拿大人。只是,這些人才,全被好萊塢的虹吸效應給吸了過去,給加拿大本地只留下了一個摸不著的背影。
《帕斯尚爾戰役》身為加拿大最豪華的作品,導演兼主演保羅·格羅斯的名氣,都不高。除了《帕斯尚爾戰役》,也沒啥其他值得稱道的作品。
二、
其實,《帕斯尚爾戰役》的打分並不高。畢竟,一部投資只有1400萬美元的戰爭片,就別指望能拍得有多漂亮。
我之所以看這部片,也是因為《1917》。
《1917》裡講的戰役是發生於1917年4月的阿拉斯戰役。歷史上,這場戰役前,德軍的確主動收縮防線,打算以逸待勞,殲擊主動出擊的協約國軍隊。於是,這才發生了影片中一個人穿越火線去拯救1500人的感人故事。
《1917》的故事原型是導演山姆·門德斯的爺爺阿爾弗雷德·門德斯。但是,老門德斯的故事卻不是發生在阿拉斯戰役,而是發生6個月後的帕斯尚爾戰役期間。在這場戰役中,老門德斯身為英國皇家來復槍兵團1營的一名傳令兵。當時,老門德斯所在營接到上級命令,上刺刀,向德軍進攻。他所在的是C連,結果在行動中與另外A、B、D三個連隊失聯。阿爾弗雷德主動請纓,要求穿過極端危險的「無人區」,人肉去傳令。那時候,戰場上通常籠罩著5尺半高的薄霧,身高5尺4的老門德斯恰好可以在薄霧掩護下移動而不被敵人發現,所以被允許去傳遞指令。
這是老門德斯戰場上感到榮耀的事,畢竟隻身一人就在極其危險的環境中完成了任務。但是,這個故事裡的英軍是主動進行,而當下戰爭片多以反戰主題為核心,這個故事並不適合,政治不正確。於是,山姆·門德斯將這個故事提前了6個月,放到了阿拉斯戰役裡,任務由進攻改為撤退,與反戰主題更契合。
但是,山姆·門德斯成功激起了我對帕斯尚爾戰役的興趣,正好有部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次戰役,那何不就來看一看呢?
這就是我看《帕斯尚爾戰役》的緣起。
三、
「帕斯尚爾戰役」,也被稱呼為「第三次伊普爾戰役」,或者翻譯為「第三次伊珀爾戰役」。具體來說,「帕斯尚爾戰役」是「第三次伊普爾戰役」的一部分,就像「平型關大捷」是「太原會戰」的一部分,「臺兒莊戰役」是「徐州會戰」的一部分。
伊普爾(Ypres),位於比利時,是比利時西佛蘭德省部的一座城市,位於比利時西北部的濱海帶,是最後一片沒有落入德國手中的比利時領土,也是雙方激烈爭奪的地區。一方想攻,一方要守,幾次爭奪,將這塊帶有濃厚歷史氣息的地方徹底摧毀。
三次伊普爾戰役,對雙方都有重要的意義,在戰爭史也都有特殊的地位。
三次伊普爾戰役,前兩次由德軍主動發起,第三次則由聯軍發起。
第一次伊普爾戰役,發生於1914年10月19日-11月20日期間。本次戰役作為一個轉折點,交戰雙方由此正式進入相持階段,殘酷的塹壕戰開始了。一戰最讓人驚恐戰慄的莫過於塹壕戰了,原點就發生在伊普爾。此戰,德軍傷亡13萬人,協約國軍隊損失10餘萬人。
第二次伊普爾戰役,發生於1915年4月22日-5月25日。此戰德軍公然違背《海牙公約》禁止在戰場上使用含有化學毒劑的投擲武器的規定,在伊普爾主動投擲化學武器---氯氣彈。而且,本次戰役的發起,德軍目的就是實驗化學武器的效果。德軍並不打算在西線上徹底打敗聯軍,也沒打算佔領多少地盤,此戰主要是為了牽制聯軍,以掩護德軍在東線展開的軍事調動。1915年4月22日,德第4集團軍向伊普爾突出部的英第5軍、法第20軍陣地連續施放6000罐18萬公斤氯氣。這是戰爭史上首次大規模使用毒氣,造成英法聯軍1.5萬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正面10公裡、縱深7公裡的地帶無人防守。回過神來後,聯軍決定以牙還牙,對德軍同樣使用了化學武器。此役,英軍損失6萬人,法軍損失1萬人,德軍傷亡3.5萬人。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氣的戰役。
第三次伊普爾戰役,發生於1917年7月31日-11月10日。背景是俄羅斯「二月革命」爆發,東線戰事結束。協約國打算趁德軍尚未將東線士兵轉運到西線之前,主動發起攻勢,計劃佔領伊普爾周圍的高地,包括帕斯尚爾山脊,最終將徵服比利時海岸,減輕德國潛艇在比利時港口作業的日益增長的威脅。
協約國方面,帕斯尚爾的軍隊是英國有史以來派出的最大的軍隊,但它不僅僅由英國士兵組成,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南羅得西亞、印度、紐芬蘭和加勒比海的人,身為大英帝國的臣民,都必須要服從英女王的徵兵,與英國部隊並肩作戰。
最終,在連綿的大雨之下,雙方一番苦戰,英國人佔領了伊普爾周圍的高地,拿下了帕斯尚爾山脈,將戰線向前推進了五英裡。算是取得了小勝,大的戰略意圖沒有實現。經過此役,英軍傷亡30萬人,法軍傷亡8000多人;德軍損失約27萬人。
在第三次伊普爾戰役期間,加拿大人被作為預備隊被最後投入戰鬥,結果在加拿大士兵的勇敢表現下,取得了進展,奪下了帕斯尚爾山脈,但加拿大士兵有15654名被殺或受傷,傷亡慘重。
四、
《帕斯尚爾戰役》作為一部加拿大影片,自然是在講加拿大士兵的戰役中的表現。這部僅投資1400萬美元的戰爭片,無法展現整場戰爭的全貌。甚至,聯軍方面,除了加拿大士兵,都看不到其他國家的人。
至於《1917》的故事原型阿爾弗雷德·門德斯的表現,當然付之闕如。
不過,管中窺豹,通過本片,也可以看到「斯帕尚爾戰役」的一斑。
加拿大軍隊在一戰中表現最可歌可泣的,其實是第二次伊普爾戰役期間。當德軍第一次使用毒氣彈時,東北風把大部分毒氣帶到法國軍團陣地,法國人潰不成軍,防線上留下一道6.5公裡的空缺。加拿大軍團迅速頂上,努力去填補法軍留下的空缺。德國人面對加拿大人,一陣強攻後又是毒氣。加拿大人一邊頂著炮火,一邊通過用泥漿覆蓋的手絹呼吸,還是被致毒的濃煙嗆的奄奄一息,但是他們英勇地撐到了援軍的到來,為英國人頂上反攻爭取到時間。此戰,加拿大人在賭氣與炮火下的表現,極其勇敢,為自己贏得了名聲。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短短幾天內就傷6000餘人,死亡2000餘人。
之外,加拿大在歐洲戰爭的高光時刻,還有「維米嶺戰役」。在法國北部的維米嶺,英法聯軍連戰不克,而且消耗極大。最後,將任務安排給了加拿大士兵。結果,加拿大人改變策略,採取重炮連番轟炸的形式,對維米嶺陣地進行地毯式轟炸,然後派出了4個師約3萬人的加拿大軍團發動了對維米嶺的總攻,最終加軍以傷亡1.1萬人的代價拿下了維米嶺。對此,法國為了感謝加拿大人,直接將維米嶺周邊一平方公裡的土地贈送給了加拿大。所以,至今加拿大在法國本土上都擁有一塊自己的飛地。加拿大人在那裡修建了一座高達40米的維米嶺紀念碑。至今,加拿大國旗都飄揚在維米嶺的上空。加拿大政要也多次造訪那裡,以示重視。
至於第三次伊普爾戰役的情況,上面已經說了。加拿大人作為預備隊,作為最後的殺手鐧被拋出,在他們的死力衝擊下,聯軍終於拿下了帕斯尚爾山脈,為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
但整個帕斯尚爾戰役,或者說第三次伊普爾戰役都是一場無意義的消耗戰。傷亡過於慘重,而且戰果卻寥寥無幾。被用來拍反戰題材的作品,確實挺合適的。
尤其是,在當時天氣預報尚未被準確預報之下,協約國一方在發起進攻之後不久,就迎頭撞上了連綿的大雨。整個戰場都是一片泥濘,幾乎變成了沼澤地,塹壕幾乎都要被雨水灌滿。雨地上的戰爭,給雙方都帶來了極大不方面。飛機也基本無法飛起來。就是硬碰硬地拼死力,拼人頭,拼消耗,拼毅力。
五、
《帕斯尚爾戰役》的故事,作為反戰題材,還有一個奇特的優勢。
加拿大遠赴重洋去歐洲參戰,儘管當時他們代表的大英帝國的臣民,但加拿大作為移民國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英國人的後裔。在加拿大,還有德裔的存在。
英裔人加入協約國一方,為英國二戰,很好理解,但德裔就不一樣了。
《帕斯尚爾戰役》作為一部真人題材改編的影片,就直面了這種矛盾性。
據導演保羅·格羅斯說,這個故事改編自他的祖父的經歷。老格羅斯在一戰戰場上因殺害一名無辜的德國少年而抱恨終生。如同山姆·門德斯將自己爺爺的故事改編為電影一樣。格羅斯也將自己爺爺的故事改編後拍成了電影。
《帕斯尚爾戰役》的開篇,就是一場激烈的戰鬥。主人公米歇爾自己身邊的戰友全部犧牲後,怒不可遏地衝進德軍的塹壕裡,結果發現那裡只剩下了一名德國少年。少年斜坐在那裡,在看到米歇爾之後,伸出了手求助。不過,米歇爾卻將自己的刺刀插進了少年的額頭,殺死了他。這個本能一樣的刺殺動作,在德國孩子死後,給米歇爾留下了強大的心理陰影,繼而退出了戰場,返回了加拿大。
在加拿大,他愛上了一位女護士,不巧的是,這位女護士是一個德裔家庭。女護士的父親身為一代移民,當戰事發生後,就回到了祖國參加了德軍,作為德國軍人,戰死於戰場之上。
女護士與弟弟自小生活在加拿大,他們在國內掀起的反德浪潮中猶如浮萍一樣,蕩來蕩去,無所依從。尤其是弟弟,非常想從軍,加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去參戰,以此洗掉自己德裔的身份。但是,他患有哮喘病,幾次體檢都通不過,軍隊拒絕接受他。
男主米歇爾也主張這個小弟要好好學習,不要參軍。但這孩子還是弄了一個假的醫學證明,正式參軍了。護士女主以為是男主搞得鬼,故意讓自己弟弟去送死,跟男主大鬧了一頓。
為了保護這位未來的小舅子,男主決定重返一線。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被編入小舅子的隊伍,好時時保護他。
他們一起到達歐洲後,被送往的就是帕斯尚爾戰役。
在炮火與遍地的泥濘之中,小舅子活了下來,男主卻犧牲了。
整個故事很悲壯,既有帶著悲劇的愛情,又有戰事的殘酷不堪。
六、
影片讓人思考。
英裔人、德裔人、加拿大人,到底哪個對,哪個錯?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
男主在本性被扭曲之後,退出了戰場。又在保護他人性命目的中,重返戰場,直至犧牲。
值得嗎?
一戰將加拿大分裂成了兩個國家,將人性扭曲,戰是為了什麼,不戰又是為了什麼?
戰爭是為了英國?還是為了加拿大?或者是為了個人?
整部《帕斯尚爾戰役》作為一部反戰片,對主題的表達還是蠻不錯的,凸顯出了一戰的無意義。揭露了戰場上的殘酷與荒謬,還有對人性的扭曲。
對於想看更多戰爭場面的人來說,這部片當然是不太足,畢竟投資額太小,不可能有什麼大場面。
不過癮,但能夠讓人反思。作為一部反戰主題的影片,也算可以了。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