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影》到底講了什麼?張藝謀說:長恨自己才華不夠

2020-12-12 阿黛小姐

長恨自己才華不夠,不能做到讓自己滿意。——張藝謀

作者:阿黛原創

圖片:網絡

前言

我不僅是姜文的粉兒,我還是張藝謀的粉兒。這是我最喜歡的兩個中國導演,所以下次肯定不會說我是哪個導演的粉兒了。

如果說姜文偏向于堅持自我,那麼張藝謀則是更喜歡挑戰自我。

張藝謀的電影,從《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活著》的對鄉土中國的審視和畸形文化的批判,到《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用色彩和特技開啟中國的大片時代,再到因為市場裹挾,完全倒向市場的《三槍拍案驚奇》,到與西方合作嘗試中國「好萊塢」片的嘗試之作《長城》,每一種選擇都看到了時代的影響,更看到了張藝謀在電影路上求新求變跳出自我舒適區的自我選擇。

這些電影不是每一部都是經典,但每一部都帶有張藝謀的試探和凸顯,或者說每一部都有其中一個點,讓大家銘記。

《影》,也是如此。

張藝謀與姜文

創作背景

關於這部電影的來源,張藝謀在採訪中曾說,是看完黑澤明的《影子武士》之後,想要拍一部關於替身的故事,恰好遇到了朱進的《三國﹒荊州》,於是在架空歷史後,為觀眾呈現了一部關於影子的故事。

張藝謀的《影》講述的是沛國大都督子虞,在與炎國戰將楊蒼一戰之後受傷,於是啟用自己的影子替身境州為自己行走朝堂和江湖,與各方權謀勢力斡旋,最終卻被影子逆襲,殺死正身的故事。與以往電影中,影子無名無份落魄收場的結局不同,張藝謀講述了一個「沒有真身,也有影子」的故事。

權利的遊戲

看完電影之後,有很多人表示沒有看懂。這一方面是因為電影的留白結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為張藝謀在講述故事時運用了明暗線交叉的形式,然後通過開頭和結尾中小艾的鏡頭,形成閉鎖式的敘事模式,讓人費解,但又意猶未盡。

《影》這部影片,無論是在時間控制還是敘述方式上,都運用了大量的留白。在我看來,似乎有一些舞臺劇的痕跡,通過鋪墊和衝突直接將故事推向高潮,至於發展過程,多有省略,讓人思考。

我們不妨將電影中的人物進行分析。

從真身階層來說,影片主要描寫了沛國大都督子虞、主公沛良和炎國戰將楊蒼;

從替身階層來說,他們的替身分別為境州、田戰和魯嚴;

從明線上來說,境州是子虞的替身,田戰是子虞的心腹,魯嚴是沛良的心腹;

從暗線上來說,田戰是沛良的心腹,魯嚴是楊蒼的心腹。

看不懂,正是因為明暗交錯,真假難辨。真身與替身在三方勢力中相互斡旋爭鬥,讓人有點眼花繚亂啊。尤其是,張藝謀將所有的爆發點放在影片結束前20分鐘,各種人物結局不斷反轉,充滿了戲劇性。

但這種戲劇性其實並不突兀,而是隱藏在日常對話和行為中,如果看影片,不妨多留意前面的對話細節之處。

有人說,張藝謀不會講故事。我認為,見仁見智吧。

《影》的故事看起來並不複雜,但多少有些冰山理論的樣貌。我們看到的是影片結尾處作為結果出現的一種戲劇化呈現,但看不到的恰恰是這「一角」之下故事本身的遊走呈現。

至於影片結尾,作為開放式的結局,無疑也給觀眾留下了無盡的想像:

境州稱王?田戰殺次境州稱王?沛良沒死,死的是替身?

誰知道呢。但唯一能確定的是,故事並沒有結束,權謀並沒有結束,生存的遊戲更沒有結束。

就像張藝謀在接受採訪時,曾談到影片中的戰爭場面時,如是說:

戰爭只是作為背景,雖然我們有戰爭戲,包括打這個氣象戰,雨戰,又有沛傘,又有以柔克剛的概念,還訓練了很多死囚,花了很多心思設計戰爭的流程,但是我們很短,這讓大家好像沒看夠。可是我是有意的,就很短。因為我的重點不在這裡,我還是想只把它放在背景上。所以你看整個電影,文戲佔了很大篇幅,戰爭只是其中一角,我就有意這樣處理。這是完成我自己的刻畫人物,講故事的心願。

會不會講故事,是觀眾的評判;怎麼講故事,是導演的選擇。

水墨與古風

大概是因為攝影師出身,張藝謀非常注重在影片中渲染色彩。這一次,也不例外。

高飽和度的色調一直是張藝謀電影在色彩上的強烈風格。不管是藝術片《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是商業片《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濃烈的色彩一直是張藝謀的美學符號,這一風格在古裝片中更為明顯。

然而,這一次,《影》背叛了張藝謀以往的色彩美學,選用了水墨畫的形式。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像是一幅別具中國韻味的水墨畫卷,留白寫意的構圖形式、飄逸出塵的人物形象,使得影片形成了肅殺內斂的美學風格。

影片著重塑造一種中國風的意境,除了色彩構圖凸顯了黑白水墨之外,在場景選擇、人物服飾、動作設計、意象擷取、背景音樂方面也都試圖凸顯中國風。因此,所有的服裝、道具、場景儘量呈現黑白化,最終達到中國水墨畫的感覺。甚至,在武術動作中,都選用了講究柔美和寫意的女性身影。

在場景選擇上,無論是幽閉的洞穴、險關隘口,還是沛良大殿裡的面面屏風、荒野竹林,無不體現了張藝謀在布景上的考慮。其中屏風的設計非常驚豔,別具朦朧美,將整個故事框在了影子的灰度裡,形成了一個明明很空曠,但卻很逼仄的封閉空間,讓人心生侷促。

在人物的服飾選擇上,無論是雨天的蓑衣,還是飄逸漢服,都符合中國風的追求。就蓑衣而言,古代常見,常用來暗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自我灑脫,然而放在影片中卻別具肅殺效果。沒有一個人,是自由灑脫的。而漢服在設計中,重點突出了飄逸柔軟,配合風的到來,衣袂飄飄,人不動心動。衣服上的山水潑墨畫,顯然是為了迎合電影的水墨風格,自不必多說。

從意象選擇上,古琴、竹子、傘、屏風、草書、雨水,莫不美輪美奐,寄寓了中國古典之美。但於我而言,這種美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美,非要說表達了什麼陰陽八卦哲學,我倒沒看出來。思想淺薄,看到了太極八卦圖,但未從影片中體會到什麼中國神秘而古老的哲學。也許張導是想表達黑白、正邪、剛柔、陰陽兩端。但萬物並非是非黑即白,水墨畫的美不正是因為介於黑白之間的多層次暈染嗎?

張藝謀曾說,《影》用水墨風來表達,這很符合我對於人性的見解和看法。人性的複雜,在於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水墨一樣,中間部分那個流動的暈染開的豐富層次,就是人內心中複雜的東西。

這一點,說不清是誰的敗筆。

雨水,是我喜歡的。從敘事上來說,下雨推動了故事的發展,甚至是故事發生的必備條件。但是,雨水最美的地方在於彰顯人物內心,渲染影片意境。毫不誇張地說,整部影片以雨戲為主。連綿不斷的雨水,是暗自流瀉的欲望,是陰鬱的殺氣,是滴滴答答的人心浮動,與影片中的水墨山水,相互映襯,渾然天成。除此之外,權謀爭鬥血腥殺戮和人心詭譎,在連綿的雨水下,更加擊打人心,顯得內斂克制,暗藏殺機。

再配上中國的古典樂器,古琴與簫,聲聲動人,且不嘈雜,不喧賓得主,音與色相得益彰。

總體來說,張藝謀的視聽語言是很美的。相信很多人看到之後,都會有驚喜之感。從這方面來說,《影》無疑是成功的。

王朔曾說,張藝謀就是個搞裝修的。

我不以為然,形式和內容相得益彰是最好的結果,但並不妨礙有人嘗試新的內容或新的形式;或者說,凸顯某一種內容和凸顯某一種形式,其本身作為嘗試和探索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就像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先鋒派文學,它拋棄了過往寫什麼的問題,轉而研究怎麼寫的問題,誰又能否定其存在的重要意義呢?

我是誰?

很顯然,《影》講述的是「草根逆襲」的故事,是平民在貴族的權利遊戲中求生存的掙扎故事。在生存故事中,影片更強調了在生存夾縫中平民的應變和命運,以及遇見機會和抓住機會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要解答「我是誰」的問題。

無論是真身,還是影子,都需要明白我是誰。

於真身而言,「沒有真身,何來影子?」

於影子而言,「沒有真身,也有影子!」

對境州來說,我是誰,一直都很困擾他。在外,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都督,在內,他是謹小慎微被子虞奴役的無法掌控自我命運的替身。那他,究竟是子虞還是境州呢?還是虛無縹緲的影子呢?

他曾經無數次在黑夜裡捫心自問,曾經無數次在黑夜裡求證自己是否還活著,為什麼活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是小艾,是境州城,是境州城裡的瞎眼老母,讓他有活下去的勇氣。

但他是誰呢?他一直想要知道自己是誰,直到發現自己的母親去世,他突然明白自己是棋子,但也可以是下棋的人。自己是影子,但也可以是沒有真身的影子。於是,在影片結尾,境州殺死了真身,影子成為真身,獲得了身份,獲得了自由。然而,非常諷刺的是,擺脫了醉心於徵伐和權謀的子虞之後,境州卻在無形中帶上了子虞的影子。

境州,是子虞的影子。子虞,又何嘗不是境州的影子呢?

對於真身來說,他們又是否知道自己是誰呢?就像子虞,他以為能掌控一切,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懷疑自我,懷疑境州,懷疑小艾。那些自信背後的不自信,可控背後的不可控,是否也是他的影子呢?

就像沛良,除了田戰之外,裝瘋賣傻之後的心機城府,冷漠無情背後的幾許溫情,是否是他的影子呢?

每一個真身,都不是完整的自我。

餘話

張藝謀說,《影》從故事結構上看很像一個莎士比亞大悲劇,它需要演員有紮實的功力和表演的能力,所以我們當時就定了這個標準,要戲好的,臺詞要字正腔圓。所以這樣定了這個標準之後,就選了這些演員。

但有些遺憾的是,有些情節和場景處理類似於舞臺劇,因此在人物表現上凸顯了肢體和表情,略帶誇張,不利於演員的演技體現,在人物塑造上也欠缺一點流暢性。兩個版本的鄧超,的確讓人看到了拍戲的辛苦和敬業,演技也可圈可點。但炸裂之說,不太走心。其他人的演技,無論是王千源、孫儷、鄭愷,還是關曉彤、吳磊,個人覺得沒有不妥,但也沒有驚豔。大概跟影片的敘事方式有關。(僅針對本電影而已,個人觀點,如果傷害了你的愛豆,不喜勿噴)

張藝謀說:我不愛惜自己的羽毛,同時基礎也還不錯,不怕折翼。

既然如此,我願意靜待時光,看老謀子的每一次變身。

我是阿黛,更多文章,請多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張藝謀影結局解析分析 張藝謀影最後結尾是什麼意思
    張藝謀繼《長城》之後再推新作《影》,這部作品在豆瓣以及購票網站上評分很高,不少人都感慨國師回到了以前的水準上,本片的結尾十分有意思,孫儷扮演的小艾一臉慌張,不知道看到了什麼。中國古裝題材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我特別想拍一個老百姓的古裝劇,但古裝劇中老百姓從頭到尾當主角是不太可能的,後來看到《三國·荊州》這個故事,講了周瑜、孫權、關羽的關係,我就借殼上市。」  張藝謀或許要表達的是自己的逆襲夢?這種情況是會存在的。  第三種猜測是我們從張藝謀的採訪中得知的,那就是為續集做鋪墊。  境州在最後階段逆襲,影子「代替」了主人。
  • 張藝謀的新片《影》有什麼玄機?
    這幾天有一條極不起眼的消息,讓張藝謀重現江湖,儘管,大多數人都沒有在意。《2018年最受期待的20部電影,張藝謀《影》上榜》,一個乾巴巴的電影名字,和盡於主觀的「最受期待」,和「張藝謀」這個名字放在一起幾乎沒有什麼電光火石的雷霆猛擊感,美人遲暮和英雄末路的衰敗氣息腐糜而來,這條資訊幾乎成了最不受期待的一條娛樂新聞。遙想藝謀當年,緇衣素顏,談笑間聲名鵲起,一時多少豪傑。
  • 張藝謀的《影》與黑澤明的《影子武士》
    張藝謀的《影》與黑澤明的《影子武士》張藝謀導演的《影》正在火熱上映中,以張藝謀特有的攝影美學加以東方傳統水墨打造世界級唯美畫面的電影,確實很震撼,但中國的公眾並沒有多少人看得懂。《影》這部是講一個關於替身的故事。替身自古有之,人稱「影子」。
  • 從彩色到《影》的水墨 張藝謀電影是一本色彩大全
    1905電影網專稿 用顏色講故事,這是張藝謀的本事,也是他的本能。挑選小說《金陵十三釵》作改編的時候,他說,「喜歡它的原因就是很像戰爭中的一抹粉紅」。
  • 「國師」張藝謀?
    與其說張藝謀的沉默是息事寧人的無奈示弱,不如說他的沉默是一種自我無比強大後對世俗爭議的不屑一顧,是對自己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的倔強堅持。2005年接受《新周刊》採訪時,張藝謀曾以夫子自況:「我從來不太在意某一種評價……你不能根據某一種說法去修正、檢討自己,人家一說你不好立刻作檢討,或是一說好立刻就範進中舉,得意忘形,都說明你不夠自信。」
  • 張藝謀的《影》,視覺效果美得像潑墨畫,但故事講下來卻平平無奇
    張藝謀《影》剛開始有新聞的時候就極大地引起了我的興趣,不單單是因為大導演,還因為看到道服化,以及色調。確實太漂亮了,像中國的水墨畫以真人的樣子活過來了,翩翩起舞。看了片子,總結:《影》好「看」,但不耐「看」。跟《活著》不能同日而語。
  • 3年不接戲為等張藝謀,以為「麻雀變鳳凰」,卻因實力不足被群嘲
    比如鞏俐、章子怡、周冬雨等人,都是被名導張藝謀看中,也正是張藝謀獨到的眼光、高超的拍攝手法以及出色的指導,讓她們可以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人成為一名專業的演員。
  • 「躺」在功績薄上的國師——張藝謀
    《影》可能是張藝謀最為驚豔的作品,他曾經以運用色彩聞名世界,但這一次卻帶來全新的突破。——《好萊塢記者》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電影導演,電影是藝術和商業的結合,我不認為我是什麼文化代言人或者形象代言人。
  • 張藝謀《一秒鐘》:一部迷影電影中為什麼「沒有一個人愛電影」?
    表現在劇情上,只需要百字就可以大概講清楚影片在講的故事。就目前上映版本,《一秒鐘》核心衝突異常簡單,那就是能不能看得上一場電影?一位勞改中的父親,因為得知自己多年未見的女兒上了電影前的「新聞簡報」,就算是穿越無人區的沙漠戈壁也要去看上一眼。
  • 黑澤明的《影武者》,的確比張藝謀的《影》水平高,主要因為劇情
    黑澤明的《影武者》,的確比張藝謀的《影》水平高,主要因為劇情張藝謀的《影》作為一部和之前風格迥異的影片,一經上映就引得粉絲沸騰,從口碑上說還算差強人意,沒有辜負國內知名導演的名頭。然而當我們將《影》和黑澤明的《影武者》進行比較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兩部作品在人物設定上十分類似,雖然在劇情上迥然相反,但是類似的人設讓我們明顯感覺到張藝謀和黑澤明的差距。《影武者》同樣講述的是一個替身的故事,本來是市井無賴的小偷,因為和武田信玄這位大將軍外貌相似,而被選為「影武者」,在武田信玄死後,他以後者的身份出場,幫助整個家族掩蓋了死訊整整3年。
  • 張藝謀新片《影》預售票房一千多萬,被開心麻花電影預售票房壓制
    截止發稿時,張藝謀新片《影》的預售票房僅僅一千六百萬,這個數字有點寒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開心麻花的喜劇片《李茶的姑媽》,預售票房已經高達三千四百多萬。從目前開始《影》的預售票房已經被《李茶的姑媽》壓制,我有種不好的預感,可能從頭到尾《影》都會被開心麻花碾壓。
  • 《影》水墨風格驚豔四座,這是張藝謀迄今為止,最令人驚豔的電影
    張藝謀新片蹤跡正如它的名字一般鬼魅難測,充滿了神秘的期待。事實上《影》似乎可以說是張藝謀的一部回歸之作,一是從好萊塢團隊回歸華語班底;二是重回本世紀初《英雄》式古裝武俠巨製。而從《英雄》到《影》這漫長十六年,張藝謀的變與不變,似乎也就要在此交出一個階段性答卷。
  • 張藝謀的《影》,這幾個細節的真相是怎樣
    張藝謀的《影》雖然上映一段時間了,仔細的看一看,這部片還是比較不錯的,雖然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說沒水準。但是影片以水墨風格為基調,水墨丹青、山水煙雨、琴箏奏鳴。再加上「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影子故事,讓影片值得回味。
  • 張藝謀《影》中這3處刻意留白,有誰真正看懂其深意?細思極恐!
    不過其中最讓筆者「著迷」的,還是要數張藝謀的最新水墨大片——《影》這部以架空三國故事為背景的古裝權謀片,主要講述了「影子」(替身)境州,在各種因緣際會下,一步步取代真身的暗黑故事。鄧超在電影中一人分飾了兩角,分別扮演了削瘦病態的真身都督子虞和他的「影子」境州。
  • 張藝謀馮小剛都拍過約20部電影,兩人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張藝謀極少拍喜劇片,但一出手就水平不低,比如《有話好好說》。 兩人都進行過類型突圍 當然兩人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也都曾經進行過不少突圍。
  • 騰訊影業陳英傑:《毒液》《大黃蜂》後,中國電影也要有自己的《影》
    以《影》為例,講述中國故事  不只有張藝謀模式  「在2018年,我們東方故事系列最重要的作品,自然就是與張藝謀導演合作的《影》」。陳英傑所說的東方故事系列,是騰訊影業六大文化系列中,國際探索系列之外的另一個系列,而2018年國慶檔上映的《影》無疑是一個大手筆,作為張藝謀導演的回歸之作,這部電影由騰訊影業和樂創文娛、完美威秀共同出品,內地票房突破6億,國際電影節獎項斬獲頗豐。  對張藝謀導演來說,《影》這部作品本就是對中國風的又一次全新探索,對騰訊影業來說,除了投資,也做了很多宣發探索,其手法值得行業借鑑。
  • 林妙可回應奧運會假唱爭議 眼眶泛淚感謝張藝謀為其澄清
    林妙可回應奧運會假唱爭議 眼眶泛淚感謝張藝謀為其澄清時間:2020-10-21 22: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林妙可回應奧運會假唱爭議 眼眶泛淚感謝張藝謀為其澄清 10月21日,林妙可在微博中曬出了一段採訪視頻,在這段視頻中,林妙可回應了其頗有爭議的奧運會假唱事件
  • "一秒鐘"劉浩存:從北舞到新任"謀女郎" 張藝謀本想讓她演"影" 還將...
    張藝謀自己的作品和地位,沒必要贅述。外界也無不認可,他的眼光,一向毒辣。  能成為謀女郎,本身就得是註定吃這碗飯的人。而毫無演戲經驗的新演員,遇見張藝謀,又要幸運翻倍。幕後紀錄片中,張藝謀給演員講戲、磨戲,且很會保護演員的情緒。《一秒鐘》拍到劉浩存的一場哭戲,沒找準狀態,一直拍不過。
  • 每個鏡頭都是回憶,被稱為張藝謀20年來最好評電影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是許多影迷喜歡看的,相信大家對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也備受關注,每一部新片上映都會引起影迷的追捧啊。可以說在中國近代電影史上,張藝謀是一個裡程碑的存在吧。記得早些年的《紅高粱》,極具我國文化特色,裡面的劇情也備受粉絲好評,還有後來的《英雄》,《影》等諸多電影,都極致的突出了中國文化特點,向世界表達著中國電影的特色,每一部都展示了我國文化。
  • 張藝謀與陳凱歌:多少事,晚來急
    作者|謝明宏編輯|李春暉「一秒鐘太短,不夠。」在《一秒鐘》裡聽到張譯這句臺詞,很容易讓人想起那個時代的「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他在《演員請就位》裡講的話,恐怕比過去四五年的公開發言總和還要多。黃曉明每拍兩三部好戲,就要用一部霸總戲來犒勞自己。拍完《影》和《妖貓傳》的張藝謀和陳凱歌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補償心態?大投資、高時長的鴻篇巨製,也不一定能取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還不如學網際網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