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4月4日,農曆三月十二日,清明節。
在這裡,向所有為了民族的獨立與復興,以及在庚子年新戰「疫」中犧牲的烈士默哀,並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願花饗逝者,春暖斯人。
最近聽到了一些很有趣的說法:我們見證了歷史,不止一次的那種。
的確。高考宣布延期、美股熔斷,以及奧運會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延遲舉辦,等等。其實,我們本身就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見證者。同時,2020年東京奧運會也創下了一個新的記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因非戰爭因素而主動延遲舉行的夏季奧運會。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一系列力挽狂瀾的操作在愈來愈嚴重的疫情面前,宣告無效。
哪一個才是真的?
在歷史上,東京這座城市有過三次承辦奧運會的機會,分別在1940年,1964年以及2020年。人們比較了解 的是後兩者,對1940年的東京奧運會往往知之甚少。
很巧的是,1940年東京奧運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因戰爭因素而主動棄辦的奧運會。
話說雖然早期奧運會賽事起源於歐洲,集中於歐洲,但隨著明治維新以來逐漸增強的國力,以及受到日俄戰爭勝利的鼓舞,日本逐漸意識到參加乃至舉辦國際奧運賽事的價值。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奧運會的設立初衷主要以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為主,促進運動員之間的溝通交流為輔而舉行。
1909年,嘉納治五郎出任首位來自亞洲的國際奧委會成員。
1911年,「大日本體育協會」成立。
在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上,日本代表隊取得了2金2銀1銅的成績,振奮了日本體育界。同時隨著收音機的逐漸普及,奧運文化開始深入人心。
1932年,日本向國際奧委會正式提出舉辦第十二屆奧運會的申請。在我看來選擇這個時間段舉辦奧運會的政治意義佔了大頭:1931年日本侵略我國東北地區,其內部」統制派「佔據多數意見,同時隨著國內矛盾的尖銳,政府和軍部需要對國民轉移注意力,打上強心針,讓民眾認為"我們能勝利到最後"。
而東京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以及義大利首都羅馬。
義大利的獨裁者墨索裡尼同樣重視能否承辦奧運會。除了個人性格以外,同樣作為法西斯國家的義大利也需要一針強心劑,順便提振一下疲軟數年的經濟。
1934年,日本開始就奧運會承辦問題與義大利開始談判。日方提出,希望意方退出競爭。作為交換,日方將全力支持意方競爭下一屆奧運會的承辦資格。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墨索裡尼雖然經過談判口頭同意,但並未形成任何協議事實。同時,國際奧委會為了緩衝兩個法西斯國家爭奪承辦資格的矛盾,選擇另一個法西斯國家,希特勒治下的德國進行調停。
1935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一時間遭到國際外交孤立,同時因為戰況不順,義大利國際聲譽下降。為了爭取日本在遠東地區的支持,義大利不得不選擇退出競爭。
但此時的日本國內也不太平:1936年,」統制派「與」皇道派「矛盾爆發,」二二六「兵變波及東京及周邊地區。兵變失敗並鎮壓後,為了爭取承辦資格,日本還是做好充足準備並邀請了國際奧委會委員長拉祖爾訪問日本,檢查承辦資質。
1936年7月31日,嘉納治五郎在德國柏林的國際奧委會大會上進行最後競選發言。不知國際奧委會是否受到本年度奧運會承辦方德國方面的施壓,東京以36票對赫爾辛基27票勝出,獲得承辦權。
但在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前,軍部勢力滲入政府,1938年4月,頒布」國家總動員「法,選擇將有限的資源用於軍事工業、重工業,奧運會場館的修建被迫擱置。
同年5月,嘉納治五郎去世。在去世前的小半年內,他一直在為東京奧運會的承辦做最後的努力。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東京奧運會不可能準時舉行。在開羅的國際奧委會上,委員們沒有選擇剝奪東京的舉辦資格已然是看在嘉納治五郎的面子才這麼做的。
6月,日本公開宣布放棄承辦1940年奧運會。
國際奧委會得到消息後迅速將舉辦權交給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但芬蘭也很快捲入了戰火。
1939年,蘇聯入侵芬蘭。同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戰爭的陰霾下,國際奧委會不得不宣布停辦1940年奧運會。
至此,綿延數年的奧運承辦之爭就此告一段落,以沒有贏家的方式宣告結束。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未完工的1940年東京奧運會賽場,國立競技場於完工後成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主賽場。半個世紀後,進一步得到優化的國立競技場將成為被延遲舉行的2021年東京奧運會的備選賽場,再一次迎來奧運聖火的傳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