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持續擴散,2020東京奧運會變得命運多舛。
北京時間3月23日,加拿大奧委會和帕運委官方發布聲明,加拿大將不會派隊參加今夏的2020東京奧運會。聲明表示,「沒有什麼比運動員和國際社會的健康與安全更重要」。
隨後,澳大利亞奧委會全體執委也一致表示:由於選手們不能保障正常訓練,代表團將無法在今年7月集結;澳大利亞已通知選手,提前做好奧運會延期一年的準備。
接著,瑞士、挪威、英國,也都紛紛要求推遲舉辦奧運會。
在此國際壓力下,昨日晚間,國際奧委會與東京奧組委發表聯合聲明,確認2020東京奧運會將推遲至2021年舉行。
據悉,國際奧委會主席託馬斯·巴赫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電話會議,雙方達成共識,為確保運動員、所有東京奧運會的參與者乃至國際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東京奧運會應推遲至2020年以後但不晚於2021年夏舉行。但東京2020年奧運會和帕運會的名稱還繼續保留。
不久前,安倍首相還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奧運會將如期舉行,奧運聖火也已經從希臘的奧林匹克山上點燃了。如今,因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辦,原定3月26日開始的東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取消。
32年前,日本曾上映過一部名為《阿基拉》的科幻動畫電影。裡面有一處細節: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會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下停辦,畫面中倒計時的廣告牌永遠停頓在了「距離奧運會還有147天」。
這部如今已經被奉為賽博朋克(Cyberpunk)經典電影的《阿基拉》,根據大友克洋的同名漫畫改編,講述1988年東京發生毀滅性爆炸的31年後,重建的「新東京」燈火輝煌,繁華之下卻又充斥著無所不在的醜惡。經濟蕭條社會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全市即陷入空前的革命暴動。小型幫派之間的毆鬥,示威者與警察、軍隊間的衝突,新東京除了暴力,似乎只有頹廢。而國家的命運,掌握在最高委員會的手中。人們對謠傳即將有世界末日的到來感到十分害怕,加上經濟蕭條社會政治局勢動蕩不安。而軍方一直在秘密進行著一項名為「阿基拉」的研究。研究的內容就是日本科學家以40名人類作為活體實驗,他們刺激人類腦袋,觸發人腦的不同部份,引出人體深藏的潛力,成為超能者。對超常能力的人類進行培養,使其意志力變得極為強大,甚至可以對抗軍隊,摧毀整個城市。從而培養出新的一代人類,以領導人類走上光明之路。讓日本再次成為世界強國。
去年這部電影在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展映時,就因其強烈的魔幻感掀起過一波高潮,如今因為對2020東京奧運會將被取消的神預言,再一次火爆起來。
人們之所以反應這麼強烈,是因為1940年東京奧運會曾經被停辦,它和1916年的柏林奧運會、1944年的倫敦奧運會都因為世界大戰而停辦。
1936年柏林奧運會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發生。國際奧委會仍在進行下屆奧運會的準備工作。運動會期間,國際奧委會討論了第12屆奧運會會址問題。當時提出申請的總共達14個城市。經過幾輪投票,東京、赫爾辛基兩市獲得預選權。最後表決時,東京以37票獲勝。第12屆奧運會原定1940年9月21日-10月6日舉行。
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件,隨後爆發長達八年的第二次中日戰爭。翌年7月,國際奧委會於開羅舉行會議,中國奧委會代表抗議日本侵略中國,破壞世界和平,違反奧林匹克精神。並要求剝奪日本東京、札幌兩市夏季與冬季奧運會主辦權。日本則宣稱:保證如期舉行奧運會。國際奧委會接受日方說法,採取了觀望態度,但在隨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秘密會議上,決定將赫爾辛基和奧斯陸作為夏、冬季奧運會候補地。
但在1938年國際奧會開羅總會後不久,日本奧委會在軍方壓力下,宣布1940年日本為了紀念神武紀元2600年,要在1940年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而無法舉行奧運會。
文津獎獲得者馬國川在《國家的歧路:日本帝國毀滅之謎》一書中再現了1940年東京奧運會被取消前後軍方控制下的瘋狂的日本:
以下為書摘:如果我們穿越歷史,回到1940年上半年的日本,就會發現,日本朝野上下都在說 「不要錯過這班車!」。這不是電影裡的流行語,也不是對這個國家發展的期盼,而是希望日本搭上法西斯主義的車,與希特勒的德國、墨索裡尼的義大利結盟。
當時日本認為,這是一班通往民族復興、大國崛起的快車,千萬不能錯過。只有後人才清楚地看到,日本要搭上的這班車,其實正在駛向民族災難的不歸路。一位記者在戰後反思說:「那時整個日本都瘋了!」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國,受到英美等民主國家的強烈反對。日本一方面在國際社會備受孤立,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頑強抵抗而深陷戰爭的泥沼。恰在這時,希特勒通過威嚇等手段,取得了蘇臺德地區。德軍進駐捷克斯洛伐克,一時威勢赫赫。日本願意加強與德國的合作,藉此加強國際地位,孤立中國。希特勒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需要日本在牽制英法軍事力量方面發揮作用,承認了「滿洲國」,同時策動強化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國的合作。
1938年初,德國外交部部長提議,結成三國同盟。此事成為日本政治和外交的最大議題,全國輿論分裂成贊成和反對兩派。內閣更換了5次,有關的內閣會議也重複了70次以上的沒有結果的馬拉松式的討論。
海軍是反對力量的大本營。和封閉而自大的陸軍不同,日本海軍高級將領頗有世界眼光,深知英美等國實力強大,日本絕非對手,三國同盟會「把英美變成敵人,招來日美戰爭」,導致大局潰敗。海軍大臣米內光政、次官山本五十六、軍務局局長井上成美三人挺身而出,積極反對。右翼對三人恨之入骨,密謀暗殺。面對各種暗殺消息,三人不得不小心翼翼。山本五十六為防不測,還專門在自己的房間裡放置了機關槍。最終,三人都離開了海軍總部,日德意軍事同盟主張開始佔據上風。
在走向三國同盟的同時,日本還掀起了排英、反英之風。此時的媒體已經完全成為陸軍的傳聲筒,它們一方面指責明治時期以來日本外交「缺少自重」,存在「恐英論」「軟弱論」,把本國政府貶得一無是處,另一方面攻擊英國的國體和英國歷史,辱罵英國國民的品性。8家最有影響力的報紙竟然聯名發表對英共同宣言,強硬地宣稱:「英國自中國事變爆發以來,一直曲解我帝國公正的意思,並策劃實施援蔣戰略,至今不改,導致了多起不幸事故的發生,對此我們深感遺憾。」
輿論煽動起民眾的反英情緒,軍部趁機鼓動人們上街。以1939年4月在中國天津的英國租界裡發生的所謂「抗日恐怖襲擊」為藉口,右翼團體展開打倒英國的活動。內務省也動員自治團體和「在鄉軍人會」等右翼勢力,開展全國性的集會和遊行。警保局的一位警官拒絕反英遊行的要求,結果被咒罵為「海軍養的狗」。
這些行動導致英日兩國關係緊張,陸軍藉此賣力地推動三國同盟。可是就在這時,德國卻戲耍了日本。德國與日本籤訂《日德防共協定》,本來是以蘇聯為潛在敵人,然而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違反《日德防共協定》,單方面與蘇聯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德同盟的談判因此陷入僵局。
1939年9月1日,《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締結一星期後,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軍勢如破竹地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震驚了整個世界。德國的羞辱被迅速忘記,日本報紙全部都在報導德國最終將取勝的消息,進行有利於德國的宣傳。大多數日本人相信,德軍不久將在英國本土登陸,歐洲將成為希特勒的天下。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在日記裡說,德國的「輝煌成功在日本人的頭腦裡起了烈性酒那樣的作用」。於是,「不要錯過這班車」就成為日本的口號。日本國民在中國的泥沼裡已然筋疲力盡,夢想在與德國的同盟中求得光明。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屆內閣首相近衛文麿任命松岡洋右為外務大臣。松岡洋右曾在美國西海岸的俄勒岡大學學習,深知美國的國力是不可估量的,向來討厭德國。在德國違背《日德防共協定》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後,他曾說:「德國善於利用別國滿足自己的欲望,即使違約也不幹被他國利用的蠢事。和他們接近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都上過當。」
可是甫一上任,松岡洋右就一馬當先,奮力執行軍部的政策,積極推動與德國結成以美國為假想敵的軍事同盟。松岡洋右自己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曲線救國」,美國因德日同盟而不敢與日本開戰,會調整與日本的關係,最終增進日美兩國的親善關係。這位自負的外交大臣說——
現在,日本的政治家如果公開反對軍部的意志,將會失去其實現政治理想和外交策略的機會,這已有許多前車之鑑。表面上隨聲附和軍部的方針,暗中糾正他們的方針,不使國家越軌,這也是必要的謀略。據說軍人頭腦簡單,這也就使我們有運用這一謀略的餘地。
我所說的改變國策,意指通過這種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的融合而提出的新策略。我承認,欺騙第三國、欺騙軍部這樣的謀略絕非值得稱讚。但是,日本現今處於生死存亡關頭,採取這種權術也是迫不得已啊。
2003年外務省發表的《日本在戰爭中的外交失敗以及外交過錯》研究報告指出,日本外交的失誤之一是 「沒有決斷力和執行力」,「特別是外務大臣本可以用職務為賭注起來堅決反對軍部,那樣就可以制止事態的發展,但外務大臣卻沒有勇氣」。對於松岡洋右來說,這段批評是完全正確的。松岡洋右在國家大事上竟然沉迷於「權術」,妄圖以瞞和騙的方式來達到反對軍部的目的,這不就是「沒有勇氣」的懦夫行為嗎?
當時,樞密院議長質疑松岡洋右的做法會適得其反,「勢必導致美國極力加強對日施壓」。松岡洋右辯解道:「我認為,美國誠然會強硬一時,但會冷靜地權衡利害得失,恢復冷靜態度。」不過在質疑者的步步緊逼下,他也不得不承認,「美國是越來越強硬從而導致更險惡的事態呢,還是冷靜地進行反省呢?其可能性各佔一半」。
就是懷著這樣的「賭徒」心態,松岡洋右將外務省的有識之士清除,迫不及待地尋求與德意的結盟。在他擔任外務大臣兩個月後,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三國同盟籤字。日本如願以償,沒有「錯過這班車」。
社會各界為此歡欣鼓舞,即使有一些媒體人質疑三國際聯盟盟,但是沒有一張報紙把心中的反對意見用筆寫下來,而是為三國聯盟歡呼。《朝日新聞》政治記者熊谷正彌後來回憶說:「日、德、意三國同盟是走向世界大戰的重要一步。但對此狂熱支持和歡迎的言論、進行報導的人是很多的。我認為這是和夢遊病差不多的心醉狀態。」
「心醉者」用文字留下了「夢遊症」的證據。一家報紙的社論說:「這是國際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壯舉,為此感到無比歡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應該全國上下一心努力突破。」另一篇社論則用詩一般的語言說:「在世界的黎明之前,新世界的王者日德意三國進一步加強了密切聯繫,這決定了將來的歷史,同時像春風播撒種子一般,把新的希望撒在了地球上。」
可是後來的歷史證明,這不是什麼「春風」,而是一股邪惡的「颶風」,它們將世界卷進了二戰的驚濤駭浪中。
相關閱讀
《國家的歧路:日本帝國毀滅之謎》
《國家的啟蒙:日本帝國崛起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