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會的輓聯囊括楊維駿一生 本版圖片 趙孟
記者 | 趙孟
「國有柱臣巨奸白倒,盟存血性大纛公擎。」
6月12日,昆明市殯儀館霞飛廳門口的這幅輓聯,概括了「反腐鬥士」楊維駿一生的信仰和貢獻。
輓聯中的「白」指白恩培,雲南省前省委書記,2016年10月9日被河南省安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宣判犯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對白恩培決定執行死刑,緩期2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楊維駿被中紀委評價為「年齡最大、職務最高、反映問題不為自己而是最為老百姓著想的實名舉報者」。
雲南乃至全國官場最有名的「反腐鬥士」、被稱為「現實版陳巖石」(《人民的名義》劇中人物)的雲南省原政協副主席楊維駿,於2020年6月9日18時03分在昆明逝世,享年98歲。
楊維駿性格耿直,退休後不斷實名舉報雲南省當時的在任官員,已經落馬的原雲南省主要官員白恩培、秦光榮、仇和等人,都曾是楊維駿的舉報對象。2010年,他開著公車帶群眾反映問題,名噪一時。
楊維駿辭世後,引發從網絡到現實的緬懷活動。在他的追悼會現場,至少數百名從雲南各地趕來的群眾,抱著自製的楊維駿遺像送他最後一程。
他的好友楊靖宇說,楊維駿有兩個遺願:一個是凝結他畢生心血的文集尚未出版;另一個是他替老百姓反映問題,「有的解決了,有的還沒解決。」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早上8點,霞飛廳已經擺滿花圈,數百條輓聯講述著逝者不同尋常的一生。靈堂上聯寫著,「克己奉公兩袖清風」,下聯寫著,「光明磊落一生正氣」,橫批是:一生荊棘志不衰。
楊維駿的靈柩放在大廳中央,四周圍繞花環,莊嚴肅穆。
霞飛廳並不是這裡最大的悼念廳,只能容納幾十人,現場放置著30把椅子,僅供楊維駿的親人和好友弔唁。一位官員說,楊維駿作為一名省部級領導,這樣的追悼會規格算不上隆重。
楊維駿生前對腐敗深惡痛絕。在追悼會現場,雲南省委組織部、省政協辦公廳、省委統戰部等單位,也以集體的名義敬獻花圈。民盟雲南省委主席和副主席,也以個人名義敬獻輓聯,表達哀悼。
追悼會現場肅穆
臨近8點30分,親友們陸續進入弔唁廳。隨後其他人被請出弔唁廳,門外大廳也拉起了警戒線。
追悼會由楊維駿的外孫女主持,她動情地回憶與外公生活的日子,對到來的親友表示感謝。接著是楊維駿遺孀王婉琪致悼詞,老人情緒不太好,坐在輪椅上只有寥寥數語。接著,楊維駿的女兒和兒子致悼詞。
女兒楊多琪在悼詞中回憶,父親在彌留之際問她: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她回答,是為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她說,自己正是秉承父親傳遞給的價值觀,用了20年探尋人生的意義和對孩子的教育。
楊多琪是一位幼教專家。她對病榻上的父親說,身為教師她明白,這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應該懷著智慧、愛心和生命生去教育孩子,「以生命喚醒生命,以智慧啟迪智慧,引導孩子求知向上……。」
當她向父親描述這些時,她看到父親欣慰的笑了,她抱著父親的頭,親吻他的臉頰,對他說:「爸爸,你一定要堅強地撐過。」
她說,哪怕是在父親身體最虛弱的時候,心裡想的也是那些未完成的老百姓的事情。這些可貴的精神財富,會一代代相傳,流芳百世。說到這裡,楊多琪哽咽。
楊維駿生前經常和女兒促膝談心,父女倆談論老子、孔子、黑格爾、尼採等哲學家。父親常常對楊多琪說,人要回答幾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去哪裡?我要做什麼?」「而父親用一生回答了這個問題,正如詩人臧克家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楊多琪說。
她說「你是以一個完整、乾淨的身子去迎接死亡的,讓我們明白生與死的意義。」楊多琪說,她將秉承父親的價值觀,去做父親想做而未做完的事。
所有的致詞結束後,親友們緩緩走過靈柩,瞻仰楊維駿遺容,老人98年跌宕起伏的一生,定格在幾尺棺木裡,再無言語。有親友低聲拭淚。
數百群眾自發悼念
親友參加的追悼會結束後,楊維駿的遺體從霞飛廳後門徐徐推出,經過一條約300米的長廊,折轉進入火化車間。在遺體被推入火化爐的最後一程,自發前來的人們可以在此瞻仰悼念。
在追悼會弔唁廳外,大量楊維駿生前幫助過的老百姓前來為他送別,有些則是慕名而來。人們手捧楊維駿遺像,還有些手裡提著袋子,裝著曾給楊維駿看過的材料。
一位人士說,因為待遇的問題,他們曾找過楊維駿幫忙,楊維駿輾轉多方,待遇問題最終圓滿解決。
自發趕來的群眾等候在弔唁廳外
在朋友圈看到楊維駿逝世的消息,家住昆明經開區的張朝禮已經三天吃不下飯了。張朝禮是楊維駿開公車反映問題時帶的老百姓之一,此前他們已經找過楊維駿多次,材料幾經周轉,問題終究無解。去雲南省政協政協反映問題,成為楊維駿的「最後一搏」,他也因此一舉成名。
一位媒體人士記得,2016年底他採訪楊維駿時,楊維駿罹患多種疾病,85歲的他已經很難爬到三樓,平時只能在一樓看書寫作,但他仍對媒體來者不拒,不時接到求助者的電話。因為罹患糖尿病,他只能靠在沙發上回答記者的問題,但思路清晰,口齒伶俐。
楊維駿去世後,多家媒體前來採訪和悼念,許多記者跟他是「老相識」。
「反腐鬥士」的遺願
6月12日上午9時30分許,楊維駿的遺體被推到火化間10號撿灰爐口。家屬在這裡搭建了一個簡易的悼念區,共前來的群眾看送老人最後一程。遺孀王婉琪坐在旁邊,女兒孫女陪伴左右。
最先進去的是民盟雲南省委有關部門的領導,他們向家屬表達慰問,宣讀簡短的悼詞,向逝者三鞠躬。
早已在門口排了幾十米隊的群眾,被十多個人一組安排進弔唁區,這裡可以遠遠看到楊維駿的遺容側面,他瘦小的頭部埋在鮮花裡。三鞠躬後,家屬不停雙手合十道謝。
來這裡弔唁的裡人中,89歲的楊靖華可能是年紀最大的一位,坐在輪椅上的他無法鞠躬,數度啜泣。楊靖華是楊維駿的密友,他們在一起共處71年。
楊靖華與楊維駿相處71年
1949年3月,當時的昆明尚未解放,18歲的楊靖華經人介紹與楊維駿認識,「當時他找的人都住到他家裡,管吃管住,然後找交通工具送去遊擊隊。」楊靖華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他稱楊維駿是他革命路上的老師。
楊靖華說,世人在開公車反映問題後才知道楊維駿,其實他在很多年前就為雲南乃至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是他說服盧漢將軍起義的,當時我們的遊擊隊的力量根本到不了昆明。」
這些年,當年的那撥人不斷離世,楊靖華成了陪在楊維駿身邊為數不多的幾個朋友之一。作為離休幹部,他發自內心讚許楊維駿行為,並協助他做了不少事,「說實話我都自愧不如啊」。
楊靖華最近一次見老友,是新冠疫情爆發之前。今年3月份楊維駿生日前,他原計劃去為他祝壽,但被楊維駿拒絕了。因為疫情,為數不多的幾個朋友都無法到場,陪在他身邊的只有老伴和幾個親人。
看著絡繹不絕前來悼念老友的人,楊靖華情緒激動了。最近幾年,楊維駿經常對他說,自己還有兩個願望完成,一個是凝聚自己畢生心血的《楊維駿爭鳴文集》;另一個是他關心的老百姓的問題,「有的解決了,有的還沒解決。」
「他常說不為老百姓做事,活著有什麼意思?」80歲的楊靖華說到這裡,吃力地揮著手,有些亢奮,「我想去替他完成這兩個遺願,可是我走不動了。」
上午10時許,所有群眾悼唁結束,楊維駿的遺體被推入火化爐,徹底走完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幾個小時後,楊維駿在位於昆明盤龍山的晉龍公墓入土為安,這是他生前選好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