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松: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

2020-12-27 新浪財經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侯捷寧

11月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副會長安青松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上表示,證券業是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的核心中介,在服務創新驅動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具有更高的適應性、更強的競爭力、更好的普惠性。

安青松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順應國際形勢變化、比較優勢轉化的戰略謀劃,是重塑競爭優勢、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和引領作用將更加突出。金融是暢通雙循環的血脈,資本市場在經濟運行中具有樞紐作用,大灣區金融發展的戰略方向,是進一步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首先,發揮好資本市場與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協同發展的先行優勢。資本市場是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的核心構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5年的實證研究顯示,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比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有更好的彈性和更高的效率,更有利於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他指出,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能夠更好激勵科技創新,更適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形成,體現三個方面:一是對推動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現代金融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最高端具有更高的適應性;二是對培育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促進資本、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三是對提高金融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形成直達實體經濟的金融傳導機制具有更好的普惠性。

安青松認為,大灣區資本市場具備創建與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協同發展實踐的先行優勢,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灣區直接融資體系相對發達,廣東省A股上市公司總量達到662家,在全國佔比到達16.28%,2019年實現直接融資8573.78億元,在全國佔比達到14.69%;其中,62家A股上市公司進行股權融資858.37億元,85家A股上市公司債券融資7715.41億元。二是廣東證券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在粵證券公司共計28家,全國佔比21%,總資產7.26萬億元、淨資產2.02萬億元、淨資本1.62萬億元、營業收入3604.83億元、淨利潤1230.95億元,分別在全國的佔比為30%、27%、26%、29%、31%。三是廣東省證券從業人員共計60157人,規模居全國之首,佔比達到17%。四是中國香港成為中資證券公司跨境業務的重要樞紐,32家證券公司在港設立子公司,佔全部中資證券公司境外子公司的94%。

其次,支持大灣區打造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打造國際一流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不僅僅是做大規模而是做優做強,是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有更高的適應性、在促進國際國內雙循環有更強的競爭力、在提高金融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上有更好的普惠性。需要支持推動證券業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投行基礎功能,服務好實體經濟投融資需求。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中介,肩負著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本、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使命。證券公司要適應註冊制改革,發揮好服務融資、投資、交易和風險管理功能,增強價值發現能力、盡職調查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實現從通道化、被動管理向專業化、主動管理轉型,建設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現代投資銀行。

二是提升金融服務質量,促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大力促進股權投資及風險投資業務,助力中國企業在高端技術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通過證券行業的專業服務,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循環提供支持,在新一輪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調整中搶佔制高點。加快財富管理業務轉型升級,提升綜合資產配置能力,增強資本市場資金供給的專業性、多樣性、穩定性。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廣「ESG」投資原則,通過資產管理、證券承銷、研究銷售、綠色投資等業務,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落實高水平雙向開放,提高證券公司國際競爭力。在大灣區試點放寬外匯監管,允許證券公司利用更多手段管理跨境資金,試行更靈活的跨境結算和境內外資金管理政策,為證券公司開展跨境業務提供便利;加強粵港澳金融監管合作,探索放寬具備相應能力的證券公司直接參與大灣區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的限制,不斷提升證券公司服務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的能力。

四是發展普惠金融,精準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鞏固「一司一縣」扶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建設,在暢通縣域經濟循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投資銀行的專業作用,積極開拓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主動培育有發展前景的上市企業;不斷豐富新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形成對接城鄉居民投資理財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編輯 孫倩)

相關焦點

  • 新華財經|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景 渣打銀行宣布設立大灣區中心
    新華社上海7月21日電(記者胡潔菲)渣打銀行宣布在廣州天河區設立渣打銀行大灣區中心,該項目是渣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項目,將落址於廣州中軸線新地標項目——廣州環貿中心。
  • 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試點 渣打、滙豐等外資銀行摩拳擦掌
    實行總額度和單個投資者額度管理所謂「跨境理財通」是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南向通」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居民通過在港澳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港澳地區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北向通」指港澳地區居民通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具體來看,「北向通」和「南向通」業務資金通過帳戶一一綁定實現閉環匯劃和封閉管理,使用範圍僅限於購買合資格的投資產品。
  • 四部門出臺《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鼓勵創新型...
    支持港澳私募基金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企業融資,鼓勵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赴港澳融資、上市。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意見》的出臺,有利於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 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二十六條措施出爐
    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日前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意見》的出臺,有利於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從《意見》的具體內容看,具有諸多亮點。
  • 淺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下廣東商業銀行經營轉型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籤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框架協議》合作重點主要是7個方面,即: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
  • 支持贛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
    支持贛州市以合作共建、託管建設等多種模式發展「飛地經濟」,以南康區和「三南」地區等區域為重點,加快推進贛粵產業合作區建設。推動贛州國際陸港與深圳鹽田港共建深贛港產城一體化合作區,打造「特區+老區」精準幫扶、共贏發展的全國範例;支持「三南」地區實施「兩省共建、市為主體、獨立運營」的跨區域合作與開發管理機制,加快建設承接加工貿易轉移示範地產業園,積極探索與大灣區重點城市共建園區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制。
  • 中銀國際資產管理投資總監梁冠賢: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四大投資主題機會
    中證網訊(記者齊金釗)近日,中銀國際推出了「中銀國際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指數」,在中資同業機構中第一家發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題的股票指數,並分別通過彭博和湯森路透平臺發布。中銀國際資產管理板塊投資總監梁冠賢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正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通過編制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指數,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機會,而先進位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交通系統與建設等四大投資主題是該指數重點關注的領域。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世界級機場群 機構關注這3條主線
    他透露,交通運輸部將推進對外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建設,暢通連接泛珠三角區域和東協國家的運輸大通道,同時,推進粵港澳三地機場協同發展和資源綜合利用,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有機構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最終落地,粵港澳大灣區主題有望不斷升溫。從投資邏輯角度,基建、港口物流、金融等相關公司受益邏輯較為明確,建議關注3條主線。
  • 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艾德控股集團迸發全方位創新活力
    因而為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無論是政府頂層設計還是金融機構,都需要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當前,為了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之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外匯局於近日新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圍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等方面提出30條意見。
  • 中信資本張懿宸: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為國際人才聚集地
    第13年參加全國兩會的張懿宸今年提交了多達11份提案,涉及國企改革、小微企業融資、企業減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等熱點話題今年是張懿宸第13年參加兩會,他提交了11份提案,涉及國企改革、小微企業融資、企業減負、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等熱點話題。張懿宸建議優化國有參股企業和國企境外投資企業的管理模式;在大灣區範圍內,為國際化人才在住房、稅收、籤證、交通、子女教育、網絡環境等方面提供更靈活的人才政策;避免監管「一刀切」,減輕企業負擔;鼓勵發行服務於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產品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
  • 央行等四部門出臺二十六條措施 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為進一步推進金融開放創新,深化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力度,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持引領作用,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
  • 開創粵港澳大灣區 引才用才新局面
    具體的科創人才引進改革措施包括:推進外籍人才籤證便利化、探索完善外籍高層次人才居留便利和緊缺人才職業清單制度、實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等事項,具體涉及支持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為符合條件的外籍人員辦理R字籤證;賦予深圳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權限,探索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和工作類居留許可審批流程;賦予深圳在有關部門指導下制定境外專業人才職業管理規定權限等內容。
  • 開創粵港澳大灣區引才用才新局面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戰略定位考慮,深圳的引才用才改革措施不僅將促進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也將為粵港澳大灣區開創引才用才新局面。  助推深圳成為面向全球的一流創新人才聚集地  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累計認定國內高層次人才9000餘人,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員超過13萬人。
  • 渣打銀行在廣州設立大灣區中心
    7月20日,渣打銀行宣布在廣州天河區設立渣打銀行大灣區中心,該項目是渣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戰略項目,將落址於廣州中軸線新地標項目——廣州環貿中心。渣打銀行大灣區中心總投資額為4000萬美元,將支持大灣區內個人及企業銀行業務營運,推動創新金融技術開發及應用,以及加強渣打在大灣區內的跨境銀行業務。該中心計劃從2020年第三季度起陸續投入運作,預計到2023年底員工數將超過1600人。
  • 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大灣區內跨境業務創新大有可為
    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在11月4日舉辦的「2020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該區業務已成為公司戰略重點之一。渣打銀行稱,為了把握政策機遇,將從跨境金融和跨行業金融合作兩個方面,推進業務的創新。
  • 央行等四部門發文:二十六條金融措施支持大灣區建設
    據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消息,經國務院同意,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發布《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
  • 央行等四部委釋放26條金融政策紅利,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迎多重利好
    亮點二:加大內地與港澳金融合作支持力度 其中,支持境外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持商業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發起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等政策,是協同推進擴大開放和區域發展的重要舉措。
  • 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技術轉化中心在越秀成立
    該中心是致力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技術發展,促進大灣區健康醫療合作,提供生命健康產業成果轉化的專家智庫、科技金融和科普合作的服務平臺。廣州市自2014年起設立以鍾南山院士為總師的「廣州市健康醫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以下稱「重大專項」),支持健康醫療領域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
  • 後疫情時代粵港澳大灣區貿易與投資「迎考記」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創新載體之一,是中國與新加坡共同打造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和國際化知識創新平臺。中新廣州知識城已先後引進瑞士龍沙、粵芯、百濟神州、諾誠健華等重大項目165個,預計到2022年,中新廣州知識城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將達到4.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0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祝賀劉智博士被聘請為環球商匯國際博士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博士聯會專家顧問
    為推動網際網路+、金融+的融合發展,借力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發展和智庫力量,為大陸中小企業提供整體資本設計及規劃、提供香港上市輔導及投行顧問業務,發揮華斯達克境外國際投行聯盟中國總部的職能,服務內陸中小企業赴港融資,智冠控股集團計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博士聯會共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博士聯會智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