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述論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作曲家在創作中始終注重汲取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始終立足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歌曲已成為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我國音樂文化及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1920年青主創作了我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至今,中國藝術歌曲創作已走過一百年的歷程。該曲也是我國第一首古詩詞藝術歌曲,在中國藝術歌曲發展史上具有雙重學術價值。在此之後,中國無數作曲家採用藝術歌曲這一音樂體裁進行創作,中國藝術歌曲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就創作技術而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採用西方傳統調性作曲技法進行創作,同時注重民族化的嘗試;另一種是運用西方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創作,歌曲的調性感較弱,在創作觀念上也注重民族化等。無論採用哪種類型的作曲技術,中國作曲家在創作中始終注重汲取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始終立足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歌曲已成為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豐富我國音樂文化及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方傳統作曲技法與中國藝術歌曲創作

  《大江東去》以蘇軾的詩詞作為歌詞,並根據歌詞上下闋內容的變化,配合使用無再現二段體結構,採用同主音大小調轉調以及變和弦等來實現色彩變化的目的。趙元任的藝術歌曲創作採用傳統作曲手法,但更加注重民族化的探索,同時他還寫作文章《中國派和聲的小實驗》,從理論上來探索民族化和聲。黃自作為我國第一位在美國系統學習作曲技法並獲得作曲學士學位的「海歸」,其藝術歌曲旋律優美,和聲手法嫻熟,深受聽眾喜愛。如在《春思曲》中採用半音轉調以突出歌曲的色彩變化,在《天倫歌》中使用五聲音階與傳統和聲相結合來體現中國風格。而黃自在國立音專系統開設的作曲及作曲理論課程對我國近現代音樂創作,尤其是藝術歌曲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抗戰題材藝術歌曲成為創作主流。作曲家在歌詞的選擇上,除繼續使用古詩詞以外,也採用新創歌詞。如張寒輝的《松花江上》、賀綠汀的《嘉陵江上》、陸華柏的《故鄉》等。譚小麟回國後創作的藝術歌曲有《鼓浪磯》《別離》等。雖然他採用興德米特音序理論進行創作,但其音樂還是在調性音樂範圍內,同時還注重民族化旋律的處理以及適合聽眾等創作觀。如在《自君之出矣》中,譚小麟採用我國五聲調式(G徵—F徵—A商—C宮),但在旋律的寫作上又將興氏音序理論完美地融合進去,如「旋律音級進行」中的根音是基於興德米特的二度級進原則,和聲起伏與音樂高潮句的處理也緊密相連等。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夕,藝術歌曲創作以改編民歌為主,伴奏和聲則以西方傳統和聲為主。如黎英海根據王洛賓採風搜集到的旋律創作了《在那銀色的月光下》,根據云南民歌改編創作了《小河淌水》;丁善德根據哈薩克民歌改編創作了《瑪依拉》,根據四川民歌改編創作了《槐花幾時開》等。與此同時,還湧現了一批以毛澤東詩詞為歌詞進行創作的藝術歌曲,如丁善德的《西江月·井岡山》、陸祖龍的《憶秦娥·婁山關》、田豐的《沁園春·雪》等,並出現紀念周恩來總理的歌曲,如施光南《周總理,你在哪裡》、施萬春《送上我心頭的思念》、鄭秋楓《我愛梅園的梅》等。

  西方現代作曲技法與中國藝術歌曲創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採用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創作的藝術歌曲,只是對改革開放後一部分作曲家運用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創作的宏觀概括。這一時期出現的現代作曲技法也被稱作「新潮」作曲技法。此時,採用傳統作曲技法進行藝術歌曲創作的大有人在,如施光南的《多情的土地》、尚德義的《火把節的歡樂》、陸在易的《祖國,慈祥的母親》、徐景新的《海之夢》、谷建芬的《那就是我》、劉聰的《鳥兒在風中歌唱》、印青的《西部放歌》、徐沛東的《我像雪花天上來》等。但就技法而言,本文重點敘述前者。

  1979年,羅忠鎔採用十二音作曲技法創作了《涉江採芙蓉》,這首作品徹底打破了我國自1920年以來有調性的藝術歌曲。作曲家設計了五聲性的序列,再通過逆行、倒影及倒影逆行獲得更多的音,從而達到創作的目的。這在我國音樂創作中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正如鄭英烈評價道:「序列音樂的創作方法完全可以與我們的民族風格相結合,它為我們提供了如何在注意音樂民族風格的基礎上擴大音樂創作的表現手法的某些有益經驗,促進作曲家們在借鑑西方近現代作曲手法時,致力於音樂民族風格和藝術個性方面的探索和創造。」

  隨後,採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的還有羅忠鎔《牽牛花》、黃育義《聲聲慢》、郭祖榮《湖中雨意》、馬友道《西江月》、楊曉忠《蒼黃的古月》、房曉敏《月下獨酌》、何平《憶江南》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採用序列音樂作曲技法,但在具體使用時均注重民族風格的體現。

  現代作曲技法運用於藝術歌曲創作,在技法上是一種創新。但就歌曲的接受性而言,與有調性的傳統藝術歌曲相比,很難被群眾所接受。但就作曲技法本身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作曲家金湘所評價的:「它突破了我國樂壇多年的閉塞與停滯,它開拓了音樂表現的形式美的新領域。」

  多元風格並存的新世紀藝術歌曲

  新世紀藝術歌曲創作的熱度已遠低於上個世紀,一方面,是由於新的音樂體裁在我國當下的流行,如音樂劇、民族歌劇、帶人聲的室內樂等;另一方面,中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以及國家級歌曲創作比賽活動的取消,使得藝術歌曲創作一度陷入了低谷。

  就創作技法而言,一些專業院校為了提高學生演唱或視唱訓練水平,採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藝術歌曲。如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國風格現代音樂視唱24首》,邀請了徐振民、段平泰、陳崗、張豪夫、唐建平、劉長遠等24位作曲家,採用中國的24個節氣為標題,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泛調性、無調性)的中國風格的視唱教程,但這裡的每一條視唱也是一首藝術歌曲。

  此外,一些電視、網絡平臺對經典藝術歌曲進行改編,重新組織歌手進行演唱或是採用中國古詩詞由已經出名的歌手改編,然後演唱等。如2018年2月16日,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推出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自開播以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很多歌曲被聽眾傳唱,如加入《男兒當自強》曲調元素進行創作的歌曲《亭亭山上松》、引入歌曲《故鄉的雲》的成分創作的《望月懷遠》等。這些歌曲已具備了很高的藝術性,達到了藝術歌曲的水準。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作曲家紛紛投入抗疫歌曲的創作之中。如我國著名作曲家葉小剛創作的《大愛蒼生》,該曲無論是在曲式結構的選擇上(採用與歌詞相得益彰的二段曲式),還是調式調性以及和弦結構的使用上都十分傳統,但這首歌曲的藝術性已遠遠超越了普通藝術歌曲的水準。錢仁平評價道:「質樸而深情的人聲旋律,豐富多彩的和聲形態,遊移不定的調性運動,色彩斑斕的管弦樂配器,成就了《大愛蒼生》這部當代中國聲樂作品的傑作。」

  中國藝術歌曲歷經百年,現已找到了自身的文化內涵,為今後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奠定了重要基礎。就作曲技法而言,可以概括為傳統作曲技法和現代作曲技法。但就具體作品的音樂特徵而言,可以描述為早期藝術歌曲創作有模仿現象,但作曲家們還是努力嘗試如何與中國文化相關聯。而採用民歌旋律改編的藝術歌曲,就音樂形態而言,似乎又缺少原創性。現代作曲技法創作的藝術歌曲,如何才能體現出民族性,這在《涉江採芙蓉》中已經得到很好的體現。21世紀以來,多元風格的藝術歌曲的藝術性需要重新定義。

  馮長春對中國百年藝術歌曲創作的意義進行了總結:其「對於中國近現代音樂創作史、聲樂史、音樂美育,以及中外音樂交流和音樂美學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值得重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而中國藝術歌曲如何更加貼近中國文化,如何體現中國風格,是作曲家、理論家、音樂家們所共同思考的問題。中國藝術歌曲未來發展既要注重歌詞內涵與意義,又要注重音樂本體特徵,即歌唱性、藝術性等;同時,還需要適應中國聽眾的審美需求,並適合歌唱者的情感與表達,最終創作出風格多元、內涵豐富的藝術歌曲。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音樂學院)

 

相關焦點

  • 上海音樂學院啟動「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活動
    1920年,廖尚果(青主)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被認為是中國藝術歌曲的肇端,為紀念中國藝術歌曲百年,5月18日,上海音樂學院啟動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活動。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藝術歌曲的歷史重鎮,在創作上, 青主曾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教授,而中國第一代職業作曲家 且創作藝術歌曲而聞名者中,如蕭友梅、黃自、譚小麟、賀 綠汀等,無不是上音歷史上赫然有名的人物。在表演上,包 括郎毓秀、周小燕、蔡紹序、斯義桂等在內的著名校友都是 中國藝術歌曲傳播的重要人物。
  • 趙丹妮:對百年中國藝術歌曲的一次深情禮讚
    「我愛這土地——趙丹妮獨唱音樂會」 ,深入研究並演唱、推廣中國藝術歌曲,展現中國藝術歌曲的多彩樂章。該音樂會得到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作人才項目支持。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首次設立舞臺表演人才資助,作為全國首批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表演藝術類人才資助計劃」的青年藝術家,趙丹妮致力於推廣、傳承中國優秀聲樂作品和藝術歌曲,在精耕細作演唱藝術的同時,傾心普及高雅藝術,與時代共鳴。
  • 《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今在滬出版
    1920年,曾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上音前身)教授的廖尚果(青主),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被認為是中國藝術歌曲的肇端。今年中國藝術歌曲迎來百年之際,與藝術歌曲頗有淵源的上海音樂學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
  • 觀翰墨、聆樂音,「中國藝術歌曲百年」國際藝術周更多精彩等您解鎖
    11月18日至25日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藝術歌曲百年」國際藝術周壓軸亮相藝術周以音畫展、大師講堂、國際論壇、音樂之夜、藝術工作坊等形式,匯集國內外藝術文化領域名家大師,持續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的交流、推廣和傳播。
  • 廖昌永: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我心裡有一個遺憾
    讓世界聆聽中國藝術歌曲之美繼5月18日我音隆重發布「中國藝術歌曲百年」系列活動項目,引發全國20餘家主流媒體廣泛關注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再度聚焦「中國藝術歌曲」推廣的文化價值和世界意義,並對我音校長廖昌永教授進行專訪。
  • 《中國藝術歌曲16首》出版,上音連線德國大熊出版社
    11月23日,中國藝術歌曲百年之際,廖昌永以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身份,發布了學校的一系列重要學術成果,包括出版《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16首》,後者更是在中德兩國跨越8500公裡,在線上舉行了出版儀式。出版儀式現場系統梳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第一至三卷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 中國藝術歌曲一百年:歌唱家廖昌永帶你見證一路風華
    一百年來,藝術歌曲這種伴隨近代歐洲文化及現代西方文明進入中土的舶來品,通過幾代中國音樂人的努力,在神州大地上生發出別樣的魅力。而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中國第一所音樂專業高等院校始終參與、見證著這一藝術的發展與傳播。  就讓我們跟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歌聲,追溯中國藝術歌曲的百年風華。  緣起  以浪漫主義詩歌的興起,和鋼琴在中產階級家庭中的日益普及這兩大歷史條件為前提,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歌曲體裁,起源於十九世紀初的維也納。
  • 思鄉 美輪美奐的中國藝術歌曲
    我們來看一張女高音的《思鄉 | 中國藝術歌曲集》,該專輯收錄了18首不同時期的中國聲樂作品。從南宋時期文人琴歌到20世紀初新興的學堂樂歌,再到中國近現代歌曲、中國當代歌曲均有涉及,基本上可以一窺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歷程,深深淺淺地能讓我們感受到「中國風」歌唱的藝術魅力。古代文人琴歌,這種撫琴而歌的形式,古即有之。
  •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百年中國藝術歌曲系列音樂會》— 「我愛這土地」趙丹妮獨唱音樂會
    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師從戴亞教授,自幼隨父親和重慶市歌舞團趙光逸老師學習,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馬寶山教授。     工作以來積累演出400餘場;並參加國家大劇院奧運演出季、中國交響音樂季、西部交響樂周等國家重大演出活動。
  • 大咖委員用歌聲講述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曆程
    ♩適逢中國藝術歌曲誕生百年之際,結合「四史」學習教育,徐匯區政協、上海音樂學院黨委統戰部、徐匯區委統戰部主辦,徐匯區僑聯、上海音樂學院僑聯承辦以「以歌聽史——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曆程」為主題的「匯智」講堂暨委員講堂將於2020年7月8日下午2時舉辦。
  • 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公布
    核心閱讀「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標識,積累了豐富的曲目,迄今為止已經是當代音樂標誌性、導向性、代表性的作品今年20首入選歌曲,更加突出創新,更敏銳地捕捉時代特徵,具有鮮明的主題性、突出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近日公布
  • 姚偉創作勵志歌曲《追》入選「聽見中國聽見你」2019年度優秀歌曲
    人民網長沙5月27日電 近日,在中宣部、中國文聯支持下,由中國音協主辦的中國當代歌曲創作精品工程——「聽見中國聽見你」2019年度優秀歌曲評選結果揭曉,20首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可聽性強、傳唱度高為特點的年度優秀歌曲從全國各地音協機構限額報送的 400 多首作品中脫穎而出。
  • 蜀韻飛歌唱中國——「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集即將出版發行
    蜀韻飛歌唱中國——「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集即將出版發行!此次以「中國夢」為主題的徵集活動匯聚了省內外音樂創作骨幹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精心創作,把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匯在藝術語言、藝術情感中,融匯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中,以巧妙的藝術性和強烈的感染力展現中國夢的精神內涵,謳歌中國夢、闡釋中國夢、唱響中國夢。
  • 主旋律歌曲《夢回初心》獻禮建黨百年,歌唱家張鶴用正能量首開先河
    如何讓更多熱愛音樂的普通百姓真正融入到正能量的音樂作品中去,用優秀的主旋律作品深情表達我們14億中國人民由衷的心聲……一首為獻禮建黨百年而特別創作的主旋律歌曲《夢回初心》的問世,為中國音樂界困擾探討了多年的難題尋求到了最好的解答。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說教的語言,由余晉湘作詞、張宏光作曲、張鶴演唱的《夢回初心》,用樸實真切的筆觸將「兒時的夢想」和「夢回的初心」融匯在一片家國深情之中。
  • 獻禮建黨百年!以趙志全先進事跡為創作靈感的歌曲《最亮的火焰》發布
    日前,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魯南製藥集團聯合出品的歌曲《最亮的火焰》發布,歌曲由著名詞作家王曉嶺作詞、著名作曲家欒凱作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傾情演唱,是一首為慶祝建黨100周年而特別創作的作品,是一首獻給共和國優秀共產黨員和時代奮鬥者的讚歌。
  • 精彩視聽室|第十四屆藝術歌曲之夜音樂會
    「藝術歌曲之夜」音樂會是上音聲樂歌劇系教授周正《室內樂藝術歌曲課程》的藝術實踐部分,在德奧藝術歌曲的基礎上,融合法、俄、意、英、中等不同語言與風格的經典藝術歌曲,至 2020 年已連續演出14場。今天欣賞到的是今年11月舉行的第十四屆藝術歌曲之夜音樂會(上半場),包含多首中國藝術歌曲,以及貝多芬、德彪西的作品,曲目豐富多樣。
  • 那些美如詩畫的中國藝術歌曲///大提琴
    詩歌具有韻律的美感音樂是超脫時間的存在詩歌和音樂都是至美之物月明雲聚,兩三個星子將心事寄託於夜晚聆聽那些美如詩畫的音樂藝術歌曲是一種音樂體裁,發源於18世紀19世紀末的歐洲。藝術歌曲是由詩歌和音樂共同完成的,其名稱因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舒伯特的作品而確立。
  • 據說,萬州企業歌曲創作
    萬州企業歌曲創作  賀綠汀是從湖湘文化土壤中走出來的音樂家,他的藝術主張和實踐體現了「胸懷天下」的湖湘人文精神。他主張藝術家要做「時代的代言人」。將挽救民族危亡當作自己神聖的使命,創作了大量音樂。後又為新中國的音樂事業嘔心瀝血。他借鑑西方音樂以建設民族音樂文化。「胸懷天下」就是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就是放眼世界,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 【精彩演出推薦】沈洋·中國藝術歌曲百年
    2009年春,沈洋在美國紐約愛麗絲·塔利(Alice Tully Hall)、英國卡迪夫霍迪諾特(BBC Hoddinott Hal,BBC3臺進行了現場廣播)、以及香港藝術節和上海首屆夏季音樂節舉辦一系列藝術歌曲獨唱會以紀念偉大的德國低男中音歌唱漢斯·霍特(Hans Hotter)誕辰一百周年。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
    根據《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辦藝發〔2020〕78號),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專家,對申報作品進行了認真遴選,選出100部「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100部「百年百部」傳統精品復排計劃重點扶持作品、100個「百年百項」小型作品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形成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