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新畫筆轉手就送給同學,為什麼孩子要通過討好才能交到朋友

2020-12-16 媽咪Jane

孩子愛討好別人,是真的「缺朋友」嗎?

關於孩子是否被集體「接納」的這個問題,我也曾一度焦慮過。

這幾天,我家儀寶就遭遇了一回「社交困境」:我給儀寶新買的一套畫筆,第二天被她帶去幼兒園,回來時卻只剩一半了,她說送給同學了。

那套畫筆是儀寶「求」了我好一陣才給她買的,比較炫酷的立體盒子+豐富的配合+帶閃粉的外觀,確實很炫酷,其中有幾支顏色特別好看,儀寶拿到之後自己也是愛不釋手。

然而她自己都這麼喜愛的新畫筆,怎麼就會送給同學了呢?

我就問她那些畫筆去哪了,她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告訴我:送給XX了。我特地仔細翻了一下,發現顏色比較酷炫的,和較為常用的幾個顏色都沒有了。

我倒也不是心疼那盒畫筆,只是我對孩子「討好」的舉動比較擔憂。

儀寶說,XX很喜歡那幾隻畫筆,讓儀寶送給她,儀寶捨不得,XX就說儀寶小氣,儀寶怕XX不跟自己玩了,就把一部分畫筆送給她了。

聽到女兒為了留住一個朋友,要用自己特別喜歡的畫筆去「討好」,我非常難過。

1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應該也會遇到這樣一類孩子。他們總是怯生生的,總是習慣一個人默默的躲在無人注意的角落。

在團體裡,他們不敢表達,即使有能力對答如流,他們也不敢舉手,時常跟在同學後面,也不敢提出反對意見,別人幹什麼自己就幹什麼,生怕和別人不一樣,起衝突。

如果有人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比如拿走了他的東西,或者不小心把東西弄壞了,也不敢據理力爭,要求對方賠償,只會說:沒關係、沒事的。

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什麼都行」、「我都同意」、「你喜歡什麼我就喜歡什麼」......類似的話語。

有的老師和家長特別喜歡這樣的孩子,給他們冠以「懂事」的標籤,甚至成為自家孩子的「榜樣」。

但是,對於這類孩子,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心疼,因為他們長大之後極有可能成為「討好型人格」。

(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一味地去討好他人,反而忽視自己內心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雖然每個孩子的行為表現程度不同,但「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基本會表現出5個共性特徵:

膽小、自卑、敏感,行事小心翼翼;

過分乖巧聽話,總優先考慮他人感受;

善察言觀色,總被別人的情緒所控制;

愛道歉,不爭搶,不敢拒絕他人要求;

無主見,做事為了博得對方的關注賞識。

這類孩子對安全感、對他人的關注和愛,認知有偏差。

他們通常會自我暗示——

「只要我把玩具、零食等東西「貢獻」出來,朋友們就會和我一起玩耍」

「只要我跟著朋友,他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他們就會喜歡我」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害怕與別人起衝突,不自信,做事怕被否定,刻意迎合別人的情況,慢慢養成「討好型人格」。

也正因如此,「討好型」人格成為孩子身上一道沉重的枷鎖。他們時時刻刻將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他們時時刻刻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生活,這樣性格的孩子,不僅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還會時常感到疲憊不堪,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深陷痛苦之中。

被譽為天才作家的蔣方舟,曾在節目中講述了自己「討好型人格」的故事。

9歲成名、23歲成為《新周刊》副主編,一路榮譽加身,蔣方舟卻坦白:「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因為從小害怕與別人起衝突,她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一次次妥協求全,一次次打破原則和底線,讓蔣方舟長期處於痛苦和壓抑的邊緣,也逐漸「丟失了自己」。

2

那個討好別人的孩子

真的是因為「缺朋友」嗎?

孩子討好別人,其實是一種「果」,但不僅僅是「缺朋友」這一種「果」。

如果我們想幫助孩子,就必須要找到它的「因」。

不同的孩子,原因也會不一樣。

1.孩子害怕融不進幾天,害怕被同齡人孤立

孩子一旦進入社會,就步入了社交層面,也是有「團體」在的。孩子為了能夠得到這個「團體」裡朋友的認可,就會去討好其他人。

記得小時候,家裡會炸肉丸子,我每天都會帶一些去學校分給同學,和同學打好關係。

媽媽也覺得我愛交朋友是好事,每次還讓我多帶點。

但是只有我知道,那些肉丸子分給同學,只是為了能讓他們帶著我一塊玩。

現在回想起來,這是一種害怕被孤立的感覺。

這種感覺,可能是很多孩子討好同伴的原因,就像小時候的我一樣。

孩子或許還沒有自己在遭受著隱形的校園霸凌,心裡只知道,如果不去討好那些人,就沒人跟自己玩了。

所以孩子會選擇去壓抑自己的感覺,來迎合對方。

作為父母,我們要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先不去評價孩子的對錯,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更有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委屈求全維持的表面的「友誼」,是不牢靠的;心裡認為的朋友也不是真正的朋友。

交朋友是用心來交的,彼此之間應該尊重、平等、友善,而不是通過討好的方式。

2.沒有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有時候,孩子做出討好別人的行為,是因為沒有充分感受到「無條件的愛」。

孩子心裡會覺得只有自己做到什麼事情,或者保持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才能得到父母或者別人的愛。

相信很多家長都見到過這樣的孩子:小小的年紀卻非常懂事,擁有一個「玲瓏剔透」的心,想方設法來討得大人們和同齡人的「歡心」。

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同樣需要「討好」,需要自己去付出、去努力,才能被父母愛著。父母給予的愛,也都是「有條件」的:

你好好學習,媽媽好愛你哦~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哦!

孩子在和父母相處過程中,本身就處於「弱勢」地位,要想得到父母這一「強勢」方的認可,就需要「伏低做小」來「討好父母」。

「無論你考多少分,媽媽都是愛你的,並不會因為你學習不好,媽媽就不愛你。」——這種「無條件的愛」,才會讓孩子有這個自信和勇氣去做自己。

來自家人的無條件的愛和信任,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盔甲。

3.孩子可能真的很想要一個好朋友

孩子去討好別人,可能真的是想要一個好朋友。

孩子慢慢長大,會有自己的小秘密,他們需要有人來傾聽他們講述自己的小秘密,而這些小秘密他們往往不願意和父母交談。

因為在孩子看來,父母生活在與自己不同的世界裡。

另外,孩子開始和同齡人接觸後,自然就希望能夠融入這個群體裡,這是他們的社交需求。

為了融進同齡人這個集體,孩子們會有自己的方式。

而通過「討好」別人進入同齡人的圈層,這也是孩子的一種交友策略,就像我們成年人,有時也會請客吃飯,送禮物一樣。

我們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需要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友誼觀」。友誼很珍貴,獲得友誼的方式更應該是「服務」而不是「討好」。

有時候我們看到一群小朋友會圍著一個人轉,以這個人為中心,大家聚集在一起玩。

但是這個作為群體中心的孩子,往往是具有「組織力」「領導力」和「服務意識」的,大家有事他會幫忙,玩遊戲的時候也會幫忙想點子,大家喜歡聽他的「指揮」,所以,他身邊就會聚集很多的朋友。

因此,我們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服務」才是能獲得很多朋友和牢固友誼的途徑,討好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迷失自我。

3

孩子「內外兼有」

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所以我跟儀寶說,如果畫筆自己喜歡,不能送給別人,友誼不是用畫筆討好來的。

當然,對於這件事,我也深刻地反省了,是否自己平時對於孩子「無條件接納」做得還不夠到位。總的來說,孩子「交朋友」的技能,我們做家長的要從以下這兩個方面來做正確的努力和引導。

對內,孩子要感受到父母、家人無條件的愛,建立足夠的自信去做自己;對外,孩子在集體中要有「服務意識」,要懂得「付出」,用「服務」來換取「人際價值」。

電影《奇蹟男孩》中,奧吉出生的那天,所有的醫生和護士都被嚇壞了。

由於染色體缺陷,他一生下來,就有嚴重的顎裂和面部凹陷,他的臉上遍布疤痕,眼角向下耷拉著,耳朵也發育不全,與其他普普通通的小男孩相比,奧吉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四歲之前,他已經動過了20多次大大小小的手術,經歷了其他孩子難以想像的疼痛和苦難,但也無法成為大家眼中的「正常人」。

生活中也一直承受著他人的指指點點。

但是,奧吉卻是一個善良、開朗的男孩,他並沒有因為別人嘲笑自己的外貌而變得低落。

這是因為有父母、有家人無條件的支持、信任和愛。

從小到大,爸爸媽媽都全心全意地愛著奧吉,尊重他的意見,支持他的決定;姐姐會因為別人嘲笑他而大打出手,邀請自己的朋友和奧吉玩,舞臺劇演出也會邀請奧吉去觀看,告訴全世界,這是她和家人最愛的弟弟。

正是家人無條件的信任、肯定和愛,讓奧吉即使和別人不同,也能自信開朗地生活,並且交到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傑克。

奧吉的家人讓他感受到了無條件的信任肯定和愛,帶著足夠的自信去學習、生活、交友。

家人給的安全感,讓孩子的內心豐富、勇敢,並且足夠自信。

而「服務意識」,能夠讓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

電影的最後,奧吉獲得了所有人的歡迎,成為了不可思議的「奇蹟男孩」,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他的「服務意識」功不可沒。

創意比賽的時候,用創意的「相機」為小組贏得了榮譽;郊遊的時候盡全力幫助同伴贏得各項比賽......為朋友毫不吝嗇自己的付出,這些都是奧吉得到真正好朋友的「小訣竅」。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做後盾,勇敢前行;也都能有服務意識,去付出而不是討好,從而擁有自信的人生,真正的友誼。

你的孩子遇到過「討好」小朋友的問題嗎?你是如何幫助孩子的呢?留言區跟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做到這3點,幫孩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孩子也是需要獨立成長的,所以身邊要有幾個知心的朋友,這樣在自己有困難,或者是想分享快樂的時候,身邊有個人。而且,人雖然是獨立的個體,也要在集體中生存,讓自己發揮優勢,取得更大的進步。育兒方向標:家長要如何正確引導交到自己的朋友?
  • 當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成長弊端不少,父母要早點幫孩子糾正
    指的是當你做的這件事,明明就是會對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會導致自己很受傷,可是你依然不顧一切的要去做,就是為了要迎合他人,讓他人開心。孩子為什麼會形成「討好型人格」?2、父母的打壓行為父母覺得孩子不夠優秀,認為孩子還可以再優秀,為了要讓他更加努力。就會想到用打壓的方式,不斷的打壓孩子,希望能夠激發孩子的鬥志,結果往往就是導致了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對孩子成長有什麼弊端?
  •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該怎麼辦?
    上小學一年級的東東,是個內向的孩子,可能也正是他的內向,讓他融不進同學中。東東媽媽說,有一次,她偷偷跑到學校去看孩子,當時班裡的一群孩子正在玩遊戲,坐在角落裡的東東看著很想加入他們。這種情況下,想讓他短期內和所有孩子交朋友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先交一兩個,孩子只要有朋友,哪怕孤立存在傷害也不會太大。如果孩子難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交到朋友,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孩子班上哪個孩子比較有影響力,然後再請求這個孩子家長的協助,兩個家庭可以組織一次爬山之類的戶外活動。
  • 如何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到底如何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呢?想要交到真正好友,首先心裡要有個標準,什麼是真正的好友。心裡沒有標準,就難以辨別。剛好A公司要採購一些送給客戶的物品,A是採購負責人,B自己的公司能生產這批物品。A就把這次採購給了B,結果B的報價比A公司以往的供應商報價貴了2倍,但交貨時間延遲了一周,質量不合格,包裝幾乎沒有。A公司所有的客戶都很不滿意,對A公司聲譽影響很不好,以至於A直接被免除了採購負責人的職位,收到了公司的批評。B向A借過兩次錢,但沒有一次償還,B一直藉口自己沒錢,卻買了輛豪車。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共情力|交朋友 從同伴關係中培養孩子共情力
    交友體驗 用語言表達情緒 「剛才大家都認識了很多情緒名詞,那現在我們手拉手,做交朋友的遊戲,體驗交到朋友的情緒,並用語言表達出來,好嗎?」
  • 玉嬈還年輕,慎貝勒為何要過繼果郡王的孩子?這波討好滿分
    相信大家也都清楚這一對走到一起其實也並不容易,這玉嬈原本是皇帝看上的人,後來甄嬛從中周旋玉嬈才能逃於做嬪妃的命運,玉嬈與慎貝勒感情甚篤,兩人又年輕,有子嗣不過是時間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慎貝勒為什麼還要請求過繼果郡王的孩子呢?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共情力③|交朋友 從同伴關係中培養孩子共情力
    交友體驗用語言表達情緒「剛才大家都認識了很多情緒名詞,那現在我們手拉手,做交朋友的遊戲,體驗交到朋友的情緒,並用語言表達出來,好嗎?」同學積極性很高,各自來到想交的朋友面前,介紹自己的姓名、興趣愛好,並邀請一起玩遊戲。
  • 家庭教育:孩子膽小、自卑、討好他人、不會社交,怎麼辦?
    「女兒三歲半,喜歡討好別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其他小朋友,可之後她自己又很難受,還會哭,對自己特沒自信。怎樣讓孩子不再這麼討好別人,而是有一個健康的社交?」你孩子有這些「社交障礙」嗎?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再說「如果你……我就不愛你/要你」這樣的話,因為人類幼兒期很漫長,他們完全需要依靠父母的愛和照顧才能成長。這樣的話,這對於小小的孩子而言是拋棄,是非常致命的。
  • 讓孩子變優秀,從做好這些小事開始!送給父母和孩子的行動清單,不可...
    文章授權轉自 | 今日教育傳媒(ID:education-today)作者 | 謝玉萍教育從來都不是一門簡單的功課。在每一個家庭裡,從一個嬰兒的誕生,到他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再到他外出求學、工作,父母總是要付出極大的心血,也會面對許多的問題。
  • 家庭教育聯盟公益微課堂 | 孩子,你不需要討好任何人
    那麼,怎樣教育孩子,才能避免養出討好型人格,讓孩子擁有強大的內心呢?然後一定要在承諾的時間段內,和孩子做一次高質量的交流,聆聽孩子的煩惱、需求、陪他們做想做的事。4、關心孩子的感受作為一個國產親媽,我也經常忍不住想問孩子:「今天學什麼內容了?你上課表現好嗎?」但是,作為一個衷心希望孩子開心快樂的媽媽,我們還可以問這些問題:「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 在班裡「最沒地位」的孩子,通常是這3類人,最後一種吃力不討好
    2、愛欺負人的孩子有些孩子就喜歡欺負同學,仗著自己身材高大或者是有錢,亦或是有"靠山",就去霸凌、侮辱其他孩子。這樣的孩子也許會讓同學感到害怕,卻得不到他們的認可。同學心裡是不服氣的,還會產生不屑、嫌棄的想法,不會想跟對方玩。
  • 頭腦轉得快的孩子都有這5大特徵,家長快來自查,看你家娃中了沒
    頭腦轉得快的孩子都有這5大特徵,家長快來自查,看你家娃中了沒語速快一個人說話的時候需要經過思考,從大腦中提取有效有用信息才能演變成聲音從嘴巴裡說出來。理解能力特別好學生時代,相信你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同學,明明沒見他怎麼努力,但一直是班上甚至全級 前一兩名。這些孩子理解能力很強,上課的時候能快速消化老師所說的知識點,甚至老師在說這句話,他就能預測麼老師下一句話要說什麼。
  • 「從小就會看眼色」,孩子出現習慣性討好,父母及時調整是關鍵
    有了孩子之後,寶爸寶媽和周圍親朋好友聊得最多的話題肯定是孩子。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性的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較,一聽到誰家孩子"性格老實"、"從來不頂嘴"、"從來不跟家長要東西",父母就很羨慕,心裡想"自我家那個怎麼就這麼淘氣"!然而,這樣的性格並不一定是好的。父母只看到孩子溫順乖巧,卻沒有往深層次的方面想。
  • 孩子被同學孤立了,家長做好以下幾點,不愁他沒有好人緣
    ②孩子容易結交壞朋友孩子被同學孤立,他感受到了來自同學的惡意。他可能會為了保護自己或者尋找新的朋友,和那些壞孩子團結在一起。如果孩子結交的是社會上的壞孩子。以後,孩子就有可能走上歪路,拉幫結派做壞事,整天不務正業,非常可怕。
  • 讓孩子變優秀,從做好這些小事開始!送給父母和孩子的行動清單
    02送給父母的行動清單改變孩子,要從改變父母開始。孩子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所以,想要收穫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先成為一個優秀的父母。1.在孩子做作業時學習或閱讀想要孩子學得好,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同時也能幫助家長實現自我成長。2.每個月至少和老師通一次電話保持順暢的家校溝通是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不二法寶。家長可以通過電話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在校表現,按時、定期地參加家長會也是很好的途徑。
  • 「爸,我被同學打了」,三個孩子的不同做法,拉開了孩子間的差距!
    但是正如她所說,她在那場架中也被挨打了,到最後還被班級的其他同學孤立了。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會越來越孤僻,因為沒有朋友,也會失去了許多校園生活的樂趣。>我們相信還擊是必要的,相比還擊的力量,我們更要培養孩子還擊的智慧。
  • 孩子有朋友比學習好還重要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只能與學業成績優秀的孩子交朋友,不準與成績不好的孩子交往。家長的這種片面認識,不利於孩子的擇友觀甚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家長應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朋友,多鼓勵,少幹涉。生活中交朋友的機會多,孩子才能學會選擇朋友。
  • 孩子過於「謙遜」「客氣」?這種性格影響孩子方方面面,需要重視
    2,影響孩子的社交低自尊的孩子往往性格內向,不敢主動與人交往,甚至別人提出交往的請求,也會因為他們內心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而遭到拒絕,因此低自尊孩子朋友較少。而就算是交到了朋友,因為低自尊這一心理問題,孩子也會活得非常累。
  • 善於分享的孩子會有更多的朋友,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分享是一種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分享,會分享的人一定會有更多的朋友,對別人分享自己的美好,也會收穫到別人送給我們的祝福。世界是一個需要分享的地方,只有人人學會分享,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的美好,更有人情味,我們才能更加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
  • 孩子被同學打了心疼,打了同學心煩!怎麼辦是好?
    | 本文轉自「奶爸de自我修養」,ID:DaddyGrowUp, 理工男研究育兒問題。不愛雞湯,只有乾貨! 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恐怕100%都會遇到和同學發生肢體衝突的情況,我們自己小時候多少也有類似的成長經歷。怎麼處理各種情況,是生活中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