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貧苦百姓,教導自己子孫後代都是以「德」為主,並教其為人處世之道理,人生在世!大丈夫頂天立地,能屈能伸,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人之一生除了娶妻生子,其次就是立業,但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主要是能意識到自身不足,能虛心接受到別人建議,改正錯誤,才能讓自己事業更加的成熟穩定。而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在《與傅全美》中提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禪」,其完美詮釋了為人處事的準則。那麼這句話是何意?又暗含何道理呢?且聽我道來。
其實這句話也不難理解,其意可理解為,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應該感到高興,發現自己的過失應當毫不忌諱,當面對這些不足需要改正之時應當毫不害怕地面對。
其中「聞過則喜」最早出現在《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在子路看來如若有人能指出其自身錯誤就會非常開心。而子路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孔門十哲」之一,是孔子徒弟之一,且隨孔子周遊列國。而且子路為人伉直魯莽、孔武勇力,但是卻十分重視孝道。而其在隨孔子學習期間,敢於指出孔子的不足之處,令孔子也讚嘆佩服不已,而且孔子也感嘆到:子路好勇,聞過則喜。
而子路又是極為重視忠心之人,在其在衛國權臣孔悝的手下做官時,聞聽政變之時,急忙趕回城裡,準備單槍匹馬進城救出孔悝。但其身單力薄,瘦了重傷,頭上的瓔都斷了,子路和蒯聵的人搏鬥起來。子路人單勢孤,受了重傷,帽子上的纓也斷了,在其臨死之時,也要衣物整齊,也就有了「結纓而死」的英雄故事了。
其實後面兩句「知過不諱,改過不禪」,才是人人性的最為難以接受的一點,通常很多人在別人指出錯誤之時,都會難以接受,認為這樣會有失尊嚴,根本無心去改變自己的錯誤。而後一句中「不禪」的意思是不懼怕,有句話說的好叫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你知錯能改,快速的接受別人建議,做出改變,並且調整自己的心態,相信這樣的人後期的成就也是不可小覷的。
以上是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話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