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何意?古人處世之道!

2020-12-14 民俗大文化

傳統的中國文化,不僅絢爛多彩,並且各種文化習俗也是層出不窮,也成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閃光點。而在過去由於社會生產力之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然而我們古人又是聰明無比的,在長期與自然爭鬥的過程當中,通過自身經歷從而總結出了應用於生活的語言文字,使得後人受用終生,這樣的語言叫做俗語。

而俗語雖然簡單通俗,但是卻包羅萬象,其中有講民俗民風的,修身齊家的,為人處世的,獵漁稼穡的,生活經驗的等等,比如這句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講的正是古人的立身處世之道,並且用來警醒後世之人作為參考,那麼這句話是何意?到底講的是何意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來看前一句話「鳳凰不入烏鴉陣」。傳說中鳳凰為百鳥之王,更是祥瑞之鳥,其鳴叫之聲或者翩翩起舞之姿,萬鳥見之都會低下高傲的頭顱,所以民間有「百鳥朝鳳」之說法,可見其崇高不俗的地位。而鳳凰更是一種胸懷大志之鳥,《聞見錄》中說:「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鳳凰的擇木而棲,更被後世形容為「賢才擇主而侍」,可見其更代表著正直、有主見、高貴的象徵。而梧桐木作為鳳凰棲息之木,也是非同一般,據說其是百樹之王,更是神話中的靈樹,更能知時知令,而人皇伏羲更是以梧桐木做琴,在《太古遺音》中說到「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其用意為了讓人們久困迷茫的心情能適當到大自然當中。

而提起烏鴉,莫過於常提的「烏合之眾」了,這句話「烏」指的是烏鴉,意思是指臨時聚集在一起,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而烏鴉,無論古人眼裡還是當代眼中,其寓意多為不吉。而且烏鴉和黑貓一樣,常常都是死亡、恐懼和厄運的代表,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說到:「烏鳴地上無好音。人臨行,烏鳴而前行,多喜。此舊佔所不載」,所以烏鴉的啼叫被認為是兇兆、不祥之兆,因此烏鴉被人們所討厭,被認為是大不祥之鳥。生活中烏鴉常被形容成壞人的典範,叫做「天下烏鴉一般黑」。試問像鳳凰這樣具有正直、胸懷大志、高貴之鳥怎會飛入像「烏合之眾」的群體當中呢?

再來看後一句「牛羊不入狐狸群」。牛和羊分別作為六畜之一,在生活文化當中也是非常常見的,牛在農民眼中卻是被另眼相待的,因為其身強力壯,是農民的好幫手,在過去由於生產力低下,家中有頭牛可以節省好大力氣,更是任勞任怨,而且很好餵養,吃青草、玉米杆葉等。而羊的用途多用於宰殺吃肉或用來賣錢,且其營養價值豐厚,也是人們養羊的目的。而狐狸被人們公認為其陰險狡詐,其可恨程度可能不亞於「老鼠」,老鼠偷吃家中糧食,狐狸偷吃家中雞鴨羊,令人損失慘重,往往其行蹤詭秘,令人捉摸不透。這三種動物,兩種討人喜歡,一種令人厭煩,如若放在一起,豈不是羊入虎口,愚蠢萬分。

其實這句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告訴我們不是同一類型的人,一般很難融入進去的,就算能夠融入進去也不見得有多好,有句話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什麼樣的人就會變成什麼的人。所以有些時候,一旦認清事實,看清真偽,沒有必要過於冒險的去接近一個人,要不然也會變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後悔萬分。

以上就是為大家帶來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俗語有何看法?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為什麼這樣說?
    導語:俗語:「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為什麼這樣說?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比如老一輩人常說的「鳳凰不入烏鴉陣,牛羊不入狐狸群」,就有著很深刻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 俗語「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何意?古人為人處世之道
    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貧苦百姓,教導自己子孫後代都是以「德」為主,並教其為人處世之道理,人生在世!大丈夫頂天立地,能屈能伸,有所為有所不為。而人之一生除了娶妻生子,其次就是立業,但是想要做出一番事業,主要是能意識到自身不足,能虛心接受到別人建議,改正錯誤,才能讓自己事業更加的成熟穩定。而南宋哲學家陸九淵在《與傅全美》中提到:「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禪」,其完美詮釋了為人處事的準則。
  • 俗語:「門前不栽竹,房後不種樹」,是何意?古人的智慧之談
    眾所周知,中華文化一向源遠流長,底蘊厚重,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富有創造性思維的老祖宗,造就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同樣的,不管身居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文化都能在潛移默化間薰陶著人們的思想與生活。而在民間俗語中,卻流傳著這樣一句風俗禁忌:「門前不栽竹,房後不種樹」,顧名思義,意思就是說門前千萬不要栽種竹子,而屋後也不要種植較大的樹木,那麼這是為何呢?背後的智慧你知道?
  • 古人云:上岸甲魚莫伸手,下山野雞不能追!老祖宗留下的處世之道
    古人云:上岸甲魚莫伸手,下山野雞不能追!老祖宗留下的處世之道古人作為我們的老祖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少的俗語來告誡後人,俗語作為老祖宗每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給後人帶來了不少的教育作用。雖然這些俗語聽著很簡單,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寓意和為人的處世之道。在俗語中我們能學到很多的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技能。明代大才子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曾這樣說道:知水溺,故不陷;知火灼,故不犯。其不入不犯,其無膽也,智也。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俗語大多經歷了數代人的社會實踐,是古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教訓總結出來的道理,而很多能夠流傳至今的,大多是真理。而對於古人的俗語如果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古人的養生之道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什麼意思?古人的養生之道俗語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高的地位,在當時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而老祖宗們為了能夠將生活中的很多經驗習俗傳遞給更多的人,就漸漸地出現了俗語。相比於一些成語,也許俗語不夠華麗,但是俗語往往更加簡明扼要,其背後蘊藏的哲理也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這則俗語算得上是老祖宗們的忠告了,在那個年代年輕人們無不奉行這一準則。那麼這則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其實還有下半句,古人處世智慧讓人佩服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為人處世之道是一門必修課,人這一輩子都在學習這門課程。其實古人有很多為人處世之道,通過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這些俗語有的已經過世了,但是還有很多在現如今的社會依舊受用,畢竟人的本性是難以改變的。而且國人都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無論古人還是現代人,都有相似之處。
  • 俗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古人的處世之道,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像現在的網絡熱語一般,俗語曾常常出現在勞動人民口中,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網絡熱語更加偏向於娛樂,俗語則是勞動人們通過對生活的發現,無論是養生還是為人處世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並且因俗語朗朗上口富有趣味,還有可借鑑的道理,於是經久不息。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後半句更經典,說透為人處世之道
    人的一生,不過短短幾十年,即使那些高壽之人,最多也就一百多歲,與無窮無盡的歲月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在這看似短暫的數十年當中,會遇到形形色色之人,無論是在家鄉工作,還是選擇到外地打拼,都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無法孤立存在。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古人留下的處世名言有何深意?
    ——《夫子治家格言》一飯一粥都來之不易,勤儉節約之風氣也逐漸流行了起來。人們不再會大手大腳的花錢,光碟行動的約束也讓飯店裡被浪費掉的糧食少了許多。但無論怎樣提倡,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人無視社會的忠告,在奢靡之路上漸行漸遠。
  • 義、寬、恕、信、忍:透過古人事跡,探尋古人為人處世之道
    而我們今天很多的為人處事之道,都是從古人那裡學來的,古人講究「重義輕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也有「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跑馬」這樣為人處世的典故。孔子在教育弟子時,也非常注重培養他們重義輕利的為人處世之道,他曾經告誡子路,如果做官能帶來富貴,卻因為富貴而拋棄了道義,那麼不做也罷,在《論語.述而》中,孔子也說:「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可見在儒家思想中,做人義字當先的處世之道還是非常重要的。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怎麼理解?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比如這句俗語:「不嫖莫賺,不賭莫看」。就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句話該怎麼理解呢?看完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處世之道。其實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俗語給人的感覺都是話糙理不糙,有些上不得臺面,但道理是很通透的。
  • 俗語「寧許人,莫許神」,何意?古人忠告!許人許神不如靠己
    傳統的民族文化習俗當中,總是出現神靈的影子,特別是古代,由於當時生產能力低下,對於未知事物總是一副迷茫狀態,當人的不疾而終、絕望無助、瀕臨死亡、洪水災害等,人們這時不僅會寄希望於親朋好友,更會寄託於「老天爺」,希望「神靈」能夠讓自己和家人能夠脫離苦海,回歸正常,但是「神靈」表現卻不能讓人如願,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是何意?古人的識人術
    剛聽到這句話時,我根本不明白什麼意思,直到後來詳細詢問了長輩,我才明白過來,原來這是老祖宗總結的識人話語。在古人的眼中,這樣的人心理扭曲,比較陰狠,只懂得考慮自身的利益,不管別人死活。這個詞一般形容男人,很少用在女人身上。當然了,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很多人老了就駝背很厲害,也並不能說他是別有用心之人。再者,宰相劉羅鍋作為一代名相,他可不是什麼心理扭曲之人。
  • 俗語「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何意?古人餐桌上的待客之道!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無論是婚喪嫁娶、生日壽宴,都少不了酒席文化,而且酒文化在中國文化當中不僅源遠流長,更是不少文人雅士吟詩作畫、鬥酒餞行必備之物,從而留下了曠世的豪情之作,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其滲透廣泛至生活的各個領域,而且酒文化的興盛,更能代表當時糧食欠豐,古代統治者會根據糧食欠豐
  • 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是何意?漲知識了
    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現在的農村就流傳著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
  • 俗語:「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老祖宗的話蘊含處世道理
    ——趙善括《滿江紅》01古人流傳下來的很多俗語蘊含著為人處世的道理。有的俗語雖然流傳的年代比較久,對於現代人也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在當今社會依舊受用,比如古人曾經說過這句話:人窮不省三錢,沒錢不串三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
    俗語:「雞不過六,狗不過八」,何意?老祖宗的經驗!雞和狗都是屬於家裡養的家禽,在中國民俗,老祖先們為了更好地存活早就已經開始試著著去飼養雞和狗了。老人家喃喃自語地說,他剛去世沒多久,一位有名氣的道師路過他的墳,施法救回了自個,因此他跟伴隨著道師環遊了許多地區才返回家裡。子女對老人得話表示堅信不疑,就是這樣,老人家又過上以前的生話,只不過那隻白色狗卻並沒能回家。
  • 俗語:「下海系紅繩,從良斷青絲」,是何意?道盡古代女子的辛酸
    俗語:"下海系紅繩,從良斷青絲",是何意?道盡古代女子的辛酸我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源遠流長。雖然在現代社會我們都會說:"女兒好,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但是在古代,女子毫無地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