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其發展過程中,沉澱了無數的經典知識!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
現在的農村就流傳著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
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是何意?漲知識了
錢有三不借
首先「不借生」,其實就是說不要將錢借給自己不熟悉的人,很多人都只是萍水相逢,並沒有什麼交情,有些甚至是毫無瓜葛的陌生人,比如朋友的朋友。
當這種人跑來向你借錢的時候,你就要注意了,你借出去很可能就收不回來。如果你在大街上遇見有人來找你借錢打車或者是吃飯,那麼這種人十有八九都是騙子。
其次是「不借窮」,當然了,這裡是有前提條件的,是指不借給那些窮且無志氣之人,這類人你借給他錢,無異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而且這並不能改變他的生活狀態,俗話說授人與魚不如授人以漁,你借給這類人錢,只能是讓他更懶惰。
當然了,如果是因為想做點生意或者是其他行當來改變命運,但卻亟需用錢的,那麼則可以借。
第三便是「不借無誠信之人」,關於這一點,想必不用做太多贅述了,俗話說得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果一個人總向你借錢卻不想著還的話,那麼也就沒必要再借給他了。
禮有三不隨
非常規、大事性質的禮不必隨
正常情況下,一般是結婚、過大壽、辦喪事等各種大事才需要隨禮。但是,如今一些人搬家、孩子升學、甚至考取駕照等,都要大擺宴宴、邀人慶祝,可以說是巧立名目,而多半目的是為了收份子錢。這樣的禮根本沒必要去隨,這種宴請也很討人嫌、遭人煩。
不太熟、無交情的禮不必隨
我們隨禮一般都是親戚、好朋友或好同事等有交情的人,但有些人根本與我們沒什麼交情,擺宴時也會被邀請,明擺著是為了多收份子錢。更有甚者收完禮後又斷交了。這類型的禮同樣沒必要隨。
只進不出的禮不必隨
隨禮講究禮尚往來,但有些人自己擺宴時收了別人的禮,當別人辦事時,他卻裝糊塗、玩消失,不給別人還禮,只佔便宜不吃虧,這樣的禮沒必要隨,等於白扔錢。
路有三不走
第一,找不到熟人的道路,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個良師益友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第二,不適合自己的路,就是路的起點要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現實是殘酷的,雖然,定的目標很偉大,一年賺一個億,但是,你卻忽略了自身實際情況,到頭來,你可能會成為「負翁」。
第三,沒人走過的路,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盲目「下海」,只會讓自己深陷泥潭,付出不一定有成果。
一句簡單的俗語,就能蘊含著人生存亡的大智慧,古人的智慧指導著我們生活。
古人的俗語諺語對聯還有許多,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大家要問去哪裡學習這麼多古人的智慧,那《增廣賢文》便是最好的選擇。
《增廣賢文》這本書是中國唯一一本記錄古代俗語智慧的一本書,裡面還有很多非常露骨的俗語,比如:「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會吃千頓香, 亂吃一頓傷」「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腿軟不同房,肉軟不吃涼」「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等等。
《增廣賢文》的內容十分廣泛,從為人處世、禮儀道德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其中有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千錘百鍊,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
閒暇的時間,下班坐車或者睡前,都可以讀一下《增廣賢文》,充分的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增長見識與智慧,豈不是一舉兩得。
白巖松多次講到了道德經對他人生產生的感悟,在前四十多年裡,影響白巖松人生的有四本書:《新華字典》、《朦朧詩選》、《曾國藩傳》與《道德經》。
現在出版社活動,這本《增廣賢文》僅需49元,讓自己擁有人生大智慧!還能代代相傳!
點擊下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