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是何意?漲知識了

2020-12-18 花落花又落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其發展過程中,沉澱了無數的經典知識!俗語就是其中的一種,它不僅通俗易懂,還往往能通過一句簡單的話,就能折射出很多的人生道理。

現在的農村就流傳著很多這樣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就給大家講一下。

俗語:「錢有3不借,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是何意?漲知識了

錢有三不借

首先「不借生」其實就是說不要將錢借給自己不熟悉的人,很多人都只是萍水相逢,並沒有什麼交情,有些甚至是毫無瓜葛的陌生人,比如朋友的朋友。

當這種人跑來向你借錢的時候,你就要注意了,你借出去很可能就收不回來。如果你在大街上遇見有人來找你借錢打車或者是吃飯,那麼這種人十有八九都是騙子。

其次是「不借窮」,當然了,這裡是有前提條件的,是指不借給那些窮且無志氣之人,這類人你借給他錢,無異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而且這並不能改變他的生活狀態,俗話說授人與魚不如授人以漁,你借給這類人錢,只能是讓他更懶惰。

當然了,如果是因為想做點生意或者是其他行當來改變命運,但卻亟需用錢的,那麼則可以借。

第三便是「不借無誠信之人」,關於這一點,想必不用做太多贅述了,俗話說得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如果一個人總向你借錢卻不想著還的話,那麼也就沒必要再借給他了。

禮有三不隨

非常規、大事性質的禮不必隨

正常情況下,一般是結婚、過大壽、辦喪事等各種大事才需要隨禮。但是,如今一些人搬家、孩子升學、甚至考取駕照等,都要大擺宴宴、邀人慶祝,可以說是巧立名目,而多半目的是為了收份子錢。這樣的禮根本沒必要去隨,這種宴請也很討人嫌、遭人煩。

不太熟、無交情的禮不必隨

我們隨禮一般都是親戚、好朋友或好同事等有交情的人,但有些人根本與我們沒什麼交情,擺宴時也會被邀請,明擺著是為了多收份子錢。更有甚者收完禮後又斷交了。這類型的禮同樣沒必要隨。

只進不出的禮不必隨

隨禮講究禮尚往來,但有些人自己擺宴時收了別人的禮,當別人辦事時,他卻裝糊塗、玩消失,不給別人還禮,只佔便宜不吃虧,這樣的禮沒必要隨,等於白扔錢。

路有三不走

第一,找不到熟人的道路,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個良師益友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第二,不適合自己的路,就是路的起點要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現實是殘酷的,雖然,定的目標很偉大,一年賺一個億,但是,你卻忽略了自身實際情況,到頭來,你可能會成為「負翁」。

第三,沒人走過的路,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盲目「下海」,只會讓自己深陷泥潭,付出不一定有成果。

一句簡單的俗語,就能蘊含著人生存亡的大智慧,古人的智慧指導著我們生活。

古人的俗語諺語對聯還有許多,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這裡的「增廣」就是《增廣賢文》,而「幼學」是指《幼學瓊林》。

大家要問去哪裡學習這麼多古人的智慧,那《增廣賢文》便是最好的選擇。

《增廣賢文》這本書是中國唯一一本記錄古代俗語智慧的一本書,裡面還有很多非常露骨的俗語,比如:「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會吃千頓香, 亂吃一頓傷」「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腿軟不同房,肉軟不吃涼」「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等等。

《增廣賢文》的內容十分廣泛,從為人處世、禮儀道德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其中有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千錘百鍊,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

閒暇的時間,下班坐車或者睡前,都可以讀一下《增廣賢文》,充分的利用好碎片化時間,還能增長見識與智慧,豈不是一舉兩得。

白巖松多次講到了道德經對他人生產生的感悟,在前四十多年裡,影響白巖松人生的有四本書:《新華字典》、《朦朧詩選》、《曾國藩傳》與《道德經》

現在出版社活動,這本《增廣賢文》僅需49元,讓自己擁有人生大智慧!還能代代相傳!

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說的是什麼?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俗語,而且這些俗語都是十分的有道理的。把這些俗語學會了,就可以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了。就如同俗語裡所說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那麼,三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錢有三不借:大致的意思,就是說若是不靠譜的人,是不能借給他錢的。賭鬼不能借:三不借的第一種,就是指若是這個人是一個賭鬼,這樣的人是絕對不能借錢給他們的。若是借錢給他們,就等於是害了他們,當然了最為重要的是,也是害了自已呀。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是一句廣為流傳的民間俗語,雖然在現代社會很難再被人提起了,但是也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幾乎就要被我們所遺忘的,正是我們老祖宗經過無數次印證之後,總結下來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至於我們後人而言真的應該好好的對此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便更好的傳承下去。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是什麼意思?
    一提到俗語,人們可能會想到各種各樣的短句,其實這些從中國古人智慧中結晶出來的文化成果,在現代社會中,不僅可以教育後人掌握一些哲理智慧,而且還可以反射出一些現實問題。農村俗語中所說:"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任何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會遇到一些需要幫助的情況,而這些情況中也有可能會涉及到錢財的借用問題。
  • 俗語「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具體都指什麼?
    引言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我,每次回家都會學到一些俗語。前兩天,朋友結婚我就回了一趟老家,又再一次學到了一句俗語。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這句俗語。「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這類人債務太多根本還不上,你借出去很有可能一輩子拿不回來。第三就是不能借給沒誠信的人。連誠信都沒有,還值得他們還你錢?路有三不踏生活在大千世界,很多時候面臨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是一條路,有些路就不能走,以免無法回頭。沒人走過的路不能走。
  • 老祖宗忠告: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在理)
    咱們的老祖宗通過千百年經驗,總結出了不少俗語,為此來告誡咱們哪些事是別做的,如咱們耳熟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借錢這個事情,大家在平常生活中或許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咱們看看都有那三不借。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的智慧,十拿九穩
    尤其是,《易經》還透露出: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的智慧!一、錢有三不借借錢這一個事,大家在平常生活中也許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都有那三不借。2、沒接受邀約的禮不隨沒邀約你,表明你在人家的眼中不夠格,沒資格參與他們宴會,因此 也不必自討沒趣,這類份子錢也就不必隨了。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
    我們的老祖宗通過多年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俗語,以此來告訴我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我們常聽到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俗語~- 1 -錢有三不借借錢這個事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都有那三不借。
  • 古人講:「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直指人心!
    古人講:「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大家都很好奇,這是哪三不借,三不隨,三不走?先說錢有三不借。農民是最熱心的群體,一般身邊的人遇到了困難,他們都會出手相助,那麼一般遇到了什麼情況會不借錢呢?
  • 農村老人說「禮有3不隨,路有3不走」,都是啥意思?
    這到了年底之後,農村裡的人也多了起來,畢竟這到了年底,但是到了年底之後大家除了買東西之外嗎,就是有各種的應酬了,比如到了年底,農村喜事就多了起來,親戚走動也會變得頻繁,但是農村老人卻在這個時候告訴年輕人,一定要「禮要3不隨,路要3不走」,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錢不借三,禮不隨三,路不走三」分別指啥?古人這樣說有道理嗎
    中國文化作為世界上最豐富,最久遠,最發達的文化之一,光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悠悠五千載。而要說最淺顯易懂,適應性與通俗性最強的,那應該當屬民間俗語了。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而總結出來的,很多至今都仍對後人起著舉足輕重的警示作用。今天我們要說到的就是其中一句:「錢不借三,禮不隨三,路不走三」。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在借錢與隨禮的過程中,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就更加密切,但根據老祖宗的總結,若是不小心犯下了這些忌諱,那麼很可能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受損,甚至於因此而滿目成仇,因此總結出了「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的機會,而這些忌諱,很多現代人都有常犯。
  • 農村俗語「禮三不隨、錢三不借、路三不走」,讀懂受用終生?
    農村俗語博大精深,歷經千百年風雲變幻,至今仍在民間膾炙人口,這不得不說這些老俗語經得起推敲,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俗語也在不停的改進與傳頌,這些老俗語既能警示後人,也能在茶餘飯後博得大家開心一笑,莫不說是中華文化的魅力,今天我們一起說說農村俗語「禮三不隨、錢三不借、路三不走」,到底什麼意思
  • 老人常說「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究竟指的啥?
    仁義禮智信,禮就是其中之一,在禮儀上古人也為我們總結了很多的相處之道,這些道理流傳至今,不一定適應我們現在的生活,但是也有很多的道理是值得我們推敲後借鑑和學習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老一輩人總結出來的俗語:「錢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這句話的意思。首先說說錢有三不借。
  • 農村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
    在這個過程當中,工作之餘,人情往來之間總會收到一些「請柬」,需要隨禮,這個時候到底該不該隨呢?你要說隨禮吧,自己剛畢業,工資少得可憐;如果不隨禮,又有可能傷及同時感情。隨禮,還是不隨禮呢?其實參考下面這句俗語就夠了!這句俗語就是「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尤其是人到中年,更應當謹記於心!「錢有三不借」究竟指的是哪三不借呢?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人到中年,一定牢記這句話
    有時候一天要參加幾場這樣的場面,即便是人不到,禮是要到的,人情世故嗎?但是關於借錢和隨禮這樣鬧心的事情,我們的老祖宗也是有自己的看法:「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人到中年,一定牢記這句話!
  • 俗語:金有三不花,錢有三不借,是何意?哪三不花,哪三不借?
    自從有了商品,就產生了交換,而為了交換的方便,就產生了錢這種東西。千百年來,多少人為錢而瘋狂,可是對於金錢,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態度。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農村有句俗語叫金有三不花,錢有三不借,就代表了人們對於金錢的正確態度。
  • 農村有句話叫:「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哪三種錢不能借?
    俗話說:「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然而如今有很多人都是借錢不還,借的時候什麼好話都能說出口,但是到還錢的時候,卻又推三阻四,一拖再拖,最終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因此農村有句俗語叫:「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老祖宗常說:「路有三不踏,禮有三不隨」,哪三種禮不能隨?
    俗語就是祖先們學習與思考的智慧結晶,它蘊含著豐富而又獨特的文化內涵,可以說通過這些俗語我們可以跨越時空隧道了解古人的思想,再經過現代人加工創作,完全可以適用於現代社會。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俗語都來自民間,古代的百姓可能會缺錢、缺食物、甚至是缺知識。可是百姓們最不缺的就是生活經驗了。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
    01三錢不借,無心結所謂"錢有三不借"指的是什麼呢?答案分別是:錢不借不熟悉之人、不借言而無信之人、不借品質敗壞之人。為什麼不能借給這樣的人呢?首先,你不熟悉對方的人品怎麼樣,千萬不要隨便借對方錢。緩緩朝著冰火兩儀眼中,寒極陰泉旁的藥草走去。這一個時辰的冥想,唐三想的不只是這些藥草的資料,同時也在思考著自己要如何才能應付過眼前的局面。那獨孤博究竟守不守信用,唐三也無法肯定。所以,不論什麼時候,他都必須要給自己留條後路。隨著對藥草功效的回憶,此時他心中已經略有定計。很快,唐三來到一株白色的藥草前停下腳步。
  • 常言道「東西有3不借,借了家敗亡」,究竟是哪3樣?
    常言道「東西有3不借,借了家敗亡」,究竟是哪3樣?大家是否聽過家中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呢?「東西有3不借,借了家敗亡」。那麼是哪三樣東西不可以借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這第一樣就是嬰兒床,從古至今,有新生兒降生都是家中的頭等喜事,新生兒被看作是家中的希望,放置新生兒的嬰兒床就被看作是寄託希望的地方。所以如果有人把家中的寄託希望的地方借走了,自己家也意味著沒有希望了。第二樣就是拐杖,我們都知道拐杖都是老人家在用的東西,老人死後是要和老人一起下葬的,如果忘記跟隨老人一起下葬,也不要把它借給別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