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易經》,它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儒家、道家均備受其影響。它也是人的一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這一本包羅萬象的神書,實際上將你將會碰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回應了。
《易經》裡,寫盡了生命一屈一伸,陰陽平衡,宇宙變化,人生為人處世之道。尤其是,《易經》還透露出: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的智慧!
一、錢有三不借
借錢這一個事,大家在平常生活中也許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都有那三不借。
1、不守信用的人
把錢借給這類人,那麼就相當於石沉大海了,再要回來那麼就難了。
這類人大都死皮賴臉,說借幾天就還,可是到時候不還,拖延時間,找各類藉口不還錢,到時候弄得收錢的都不好意思了,追債追得頭痛。
因此 在平常生活中碰到這類人借錢,寧可提早得罪他們,不借給他,誰的錢都並非大風颳來了,這個時候要學會拒絕。
2、幹壞事的人
這類人便是一個炸藥包,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爆炸,我們還是遠離為好。
因為這類人借錢幹一些違法的事,遲早會東窗事發,被抓起來,由於你借錢給他,有可能會把你拖累進去,因此 千萬別和這類人打交道。
3、借錢不還還說閒話的人
這類人最可恨,找你借錢的情況下好話說盡,巴不得跪下來磕頭。可是一旦錢借拿到手之後,壓根就不提還錢的事,仿佛就沒發生過一樣。
你找他還錢,他便是懶著不還不說,還滿嘴跑火車,說就借你這麼點錢,至於每天追著還錢,真的是小氣。
你說這類人可氣不,最終弄得借錢的到沒理了,因此 這類人切記不可借錢給他們,不僅錢要不回來,還惹得一身騷。
二、禮有三不隨
隨禮是我們的一個風俗習慣,如今社會上無論什麼事情,都流行隨禮了,弄得到最後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隨禮的呢。因此 隨禮要慎重,不可盲目的隨禮。
1、目的不純的禮不隨
如今社會上流行隨禮,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大擺筵席,目的便是為了收禮金。
例如孩子考了優異成績、自己買了輛新車、甚至於連離婚如今也要擺宴席收禮金,這類不良風氣我們堅決抵制,不用隨禮。
2、沒接受邀約的禮不隨
沒邀約你,表明你在人家的眼中不夠格,沒資格參與他們宴會,因此 也不必自討沒趣,這類份子錢也就不必隨了。
3、不回禮的人不隨
以禮相待便是這麼個道理,當初你曾經給他隨過禮,可是到你辦事的情況下他卻不隨禮,這就收不過去了,那麼之後他在又什麼事情,我們也就沒必要再隨禮了。
三、路有三不走
在人的成長曆程中,總是要有做幾次選擇,在人生的岔路上,那三條路不能走呢?
1、歪路不能走
也就是違法違紀的路,這是一天不歸路,如今很多人禁不住誘惑,便會踏入歪路,卻不知道這條道路就是條死路,它的終點便是受到法律的制裁。
2、沒十足把握的路不能走
人這一輩子,還是謹慎的好一點,不可以幹一些沒把握的事情,做事一定要考慮周到為好。
3、不熟悉的路或者沒走過的路
因為不熟悉,沒走過的路,非常容易會走錯,那時候折返回來,那不是浪費時間嗎?
老祖宗的7句話:讓人舒服,讓人明白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