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薩聖人為什麼叫麥西哈

2021-02-28 鍛劍為犁

                      爾薩聖人為什麼叫麥西哈

   爾薩聖人的號是麥西哈,如古蘭經所提:「當時,天神說:『麥爾彥啊!真主的確用從他發出的一句話向你報喜。他的名字是麥爾彥之子麥西哈 爾薩,在今世和後世都是有面子的,是真主所親近的。』」(古蘭經:3章:45節)

 

壞世界之前要出世的騙子手「旦扎立」的號也是麥西哈,我們來看一段聖訓,聖妻阿依舍傳述:主的使者在拜功中做杜阿(即拜功臨尾,出賽倆目之前),他說:「主啊,的確我求你保護,免遭墳墓墳墓的刑罰。的確我求你保護,免遭麥西哈旦扎立騙子手的磨難之傷害。」(《米氏卡提聖訓》)

 

二者是何意?

 

麥西哈在阿語中是半主動名詞,可當主動名詞來講,意謂摸者(抹者)。也可當被動名詞講,意謂被摸者(被抹)

 

爾薩聖人被成為麥西哈:

 

1、希伯來語中的「麥西哈」相當於阿語中的「穆巴拉克」——吉慶,爾薩聖人充滿吉慶,毋庸置疑。

 

2、或因爾薩聖人常用手撫摸病人,病人遂就痊癒。爾薩聖人蒙主恩賜奇蹟能治療胎帶瞎和麻風病。

 

3、或因爾薩聖人多旅行,用足跡摸平許多地面。故以此稱之。

 

4、或因爾薩聖人從母腹出生之時,即被用油輕輕塗抹過。

 

5、或因爾薩聖人被宰凱裡雅聖人用手摸過,以此使之沾吉。因宰凱裡雅聖人是爾薩之母麥爾彥的姨父。

 

旦扎立被稱為麥西哈:

 

1、因騙子手旦扎立的一隻眼是瞎的,獨眼龍。意即被抹掉的。

 

2、或因其搭凡是好事上是被抹的,即遠離任何善事。故而名之。

 

3、或因其臉的一半是被抹的,無眼,無眉。

 

4、或因其迅速反覆往返於世界各地、各個城市,麥加和麥地那例外,因為真主保護此二聖地。故以抹者名之。

 

5、或因其丈量各個城市,並進入之,麥加、麥地那例外。

 

                                           《米勒噶提》

 

              北邙木——主之弱僕

              2020-6-15

相關焦點

  • 【伊斯蘭】25位聖人
    4 希伯 呼德聖人 約公元前2500-2200胡德聖人 享年464歲.埋在哈祖熱毛提的東方(今葉門)       5 馬士撒拉 薩裡哈聖人 約公元前2000-1900        6 亞伯拉罕 易卜拉欣聖人 約公元前1861-1686
  • 穆罕麥斯 | 22.卡夫•克發耶提 料理和安排:其中隱的是爾薩大聖的經名
    其中隱的經名是爾撒,其形如「參」,其意隨意而取,足源而生。其形如川,像如流水。爾撒活著升天是憑至聖ﷺ登霄的情份而作先行官。至聖ﷺ是無始無終之真主所喜的聖人,你就得入在無終的特恩中。凡地面上偏離了真主,真主不觀看、不答理他的人,在至聖ﷺ的情份下,每天贊了聖人ﷺ也盡得恕饒。阿丹還是泥水之時,至聖ﷺ的靈性已是至聖ﷺ,至聖ﷺ是萬聖的封印。至聖ﷺ是萬有之樹的種子,也是萬有之樹的果子。萬聖是葉子,當果子成熟時,葉子不再生發,果子是葉子的封印。凡是在至聖ﷺ後自稱先知或聖人之人都如同偽先知。
  • 五時拜功,五位聖人.
    終於,真主接受了他們的祈求,使他們重逢在「拉赫曼」山——麥加近郊阿拉法特平原小山崗。正如《古蘭經》所敘述的那樣:「然後,阿丹奉到從主降示的幾件誡命,主就恕宥了他。主確是至宥的,確是至慈的。」(2:37)。當時東方曙光顯現,阿丹聖人便朝禮兩拜,一來感贊真主饒恕使他們夫妻重逢,二來感謝黑暗逝去、光明乍現。故此,拜數為兩拜的晨禮拜沿襲於此。
  • 紫薇聖人是怎麼回事
    末法時代是近些年在各教派裡流傳的比較廣的一件事,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為什麼現在叫末法時代,想在了解的可以去翻看翻看。今天咱們講末法時代要出世或者已經降世紫薇聖人。聖人就不用說了,天地之間出現了很多聖人,像《封神榜》裡的天道聖人,後期的孔聖人,書生,武聖等等。為什麼分開解釋紫薇聖人這個名字,因為這位聖人有可能是一位天道聖人。之前也講過天道五十,大道四十九,遁去其一。在五十天道裡還有一個聖人沒有出世,所以這個紫薇聖人就非常大的能佔據這個天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能翻天覆地的一道!
  • 各大預言中的「東方聖人」真會出現嗎?科學救世或是唯一可能
    預言紫薇聖人的除了《推背圖》,國內外能列出名字來的預言書還有十幾本,例如《馬前課》、《武侯百年乩》、《乾坤萬年歌》、《燒餅歌》、《金陵塔碑文》等,甚至多年前火遍全網的火星男孩也預言,地球的守護神將在東方(中國)出現。而這些預言書中對即將出世的東方聖人的稱謂儘管不同,例如紫薇聖人、彌勒佛、彌賽亞、爾薩聖人,但實際指的都是同一個聖人,他將出現在中國,引領地球文明走向大同世界。
  •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儀軌、視頻、圖片及問答
    很多人可能不太懂咒輪發光、咒輪旋轉,不懂這些也不要緊,只要在金剛薩埵面前,一心一意地念心咒「嗡班匝兒薩埵吽,嗡班匝兒薩埵吽……」一邊念一邊觀想自己所造的一切罪業在金剛薩埵面前懺悔。既然你們這次來到這裡,就應該好好念誦金剛薩埵心咒,這也是法王如意寶給我們留下來的教言。 麥彭仁波切講過:「勝樂金剛、喜金剛、密集金剛、時輪金剛、黑日嘎、普巴金剛童子此一切本尊實際均是金剛薩埵,十方三世諸佛歸集為金剛薩埵,所有密咒明咒歸攝為六字真言。」
  • 金剛薩埵心咒全文
    金剛薩埵心咒全文  金剛薩埵心咒就是「嗡 ōng 班bān 札(爾)zhā er 薩sa 垛duǒ 吽hōng. 」。
  • 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導語:為什麼說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三個半聖人?這「半個聖人」是誰? 說到聖人,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聖人就是指被大眾認為具有特別美德和神聖的人,而且聖人的介定經常出現在諸子百家之書籍。
  • 依薩爾·華珍:我的2018
    沿途中我們欣賞著各地的美景,經過幾天的奔波,一個舒適的小城市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它的名字叫海參崴。依薩爾·華珍   藏族,青海果洛瑪沁當洛人,一名退休的國家高級檢察官,一個對生活、對夢想有責任有擔當的女人,最大的心願就是眾生平安健康,閒暇之餘寫些東西,充實生活充實夢想。
  • 24.什麼叫鬼王?丨文殊菩薩妙吉祥【地藏經淺釋】(宣化上人)
    】「爾時」:當爾之時。什麼時候?就是每一個鬼王到忉利天聽法的時候。什麼叫鬼王呢?他是鬼中的首領。「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菩薩也叫妙德菩薩,又叫妙吉祥菩薩。為什麼叫妙德?有這十種不可思議的妙處,所以叫妙德;又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有這十種的祥瑞,所以叫妙吉祥。其實這一尊菩薩,已經不是菩薩了,是什麼呢?是佛了。在過去世他已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
  • 孔子的畫像中,為什麼總露著兩顆門牙?學者:這樣更符合聖人形象
    孔子作為我國歷史上公認的聖人,他建立的儒家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論語》中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孔子在識人方面展現出了極高的智慧,他不僅能夠辨別一個人的良善汙惡,而且還能預測這個人將來是否有大出息。
  • 楊堅為什麼會被驍勇善戰的突厥人尊為「聖人可汗」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1、為什麼說楊堅是第二偉大的皇帝2、隋文帝楊堅憑什麼篡位當上皇帝同時,楊堅對經濟、制度實行了全面的改革,出現了科舉制的雛形,鄉縣推薦人才,進入京城參加考試,擇優錄取;對宇文泰的府兵制進行改良,閒時耕種,戰時打仗,平時由折衝將軍負責訓練,其他改革雜七雜八很多,核心就是休養生息。
  • 堯 熬 爾 河
    如果說起祁連山的薩裡畏兀兒、西拉堯熬爾或堯熬爾,這些普通的維吾爾農民都很清楚。撒裡或西拉是突厥語和蒙古語中「黃」的意思。韋紇、回紇、回鶻、堯熬爾、畏兀兒與維吾爾在突厥語中是同一個名詞,是「聯盟聯合」等意思,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漢語中譯成了不同的名稱。這個名詞最初是一個政治的而不是種族的名稱,和「匈奴」一樣,這個名稱的用法和意義是因時因地而有變化的。
  • 為什麼總要聖人偉人?
    回想一下,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有人告訴我們這是聖人這是偉人,但你們想想有人會跟我們說你們將來要超過聖人偉人嗎?我想,極其少數的人才會有過這樣的經歷吧。我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樣的感受,我個人的感覺這些聖人偉人高高在上,我只能景仰,或者說是只能活在他們的影子下面,我不可能與其比肩,更別說超越。
  • 莊子: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真人和聖人修煉的七重境界
    所謂「上天賦予的」就是與生俱來的天生本領,這叫「天才」也叫「聖人」;所謂「人為爭取的」,就是通過自己已經認知的事物來了解和駕馭未知的事物,如此不會絞盡腦汁,耗費氣血,所以不會殘生傷性,中道夭折,而能盡享天年。「天年」是上天賦予的壽命和定數。不背道而馳,則人人可盡享天年,壽終正寢。這叫「真人」。這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 印光大師:聖人與凡夫,到底有什麼區別?
    如果一個人能夠用真心本性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那他就聖人。 所以說聖人和凡夫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就在於用心不同,就在於一念之間。 在佛法來講就稱為佛,在我們中國古代來講,就稱為聖人,這句話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本來是佛,本來是聖人。 那為什麼現在變成凡夫了?就因為我們不用真心,而是用妄心、執著心,把我們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變成無明和妄想,把無量德能相好,變成分別、執著和煩惱了。如果我們用真心處世,那就是煩惱轉菩提,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顯現出來了,那就是聖人了。
  • 一起學《論語》20.1.1堯曰篇——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聖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道統,亦準諸此而已矣。聖人立天命人心之極,而修道以立教者,更無偏倚之私、過不及之弊。唐文治曰:唐柳宗元謂:「《論語》之大,莫大乎《堯曰》一篇,是乃孔子常常諷道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