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
濃味嘉義2
六 嘉義即景續
看完了監獄,繼續在嘉義市內遊走。
嘉義高級商務學校
這所學校主樓的建築風格也沿襲了日據時代建築設計的一貫特點,加了一些儀式感的裝飾,使得建築有了幾分莊重的內涵和藝術氣息。
嘉義市立棒球場
棒球之所以能成為嘉義的象徵和驕傲,主要源於嘉義農林學校棒球隊的驕人成績。臺灣的棒球源於日本,而日本的棒球源於美國。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向西方大開國門,全面向西方學習,脫亞入歐,將風靡美國的棒球運動也學到了日本。臺灣的割讓,使棒球這一美國人鍾愛的運動項目又從日本傳入臺灣,嘉農不但連獲本土冠軍,還徵戰日本棒球聯賽,出了好幾個世界級的球員,進入日本棒球名人堂的也有好幾個。
嘉義大成殿
這個大成殿,雖然在建築的大致樣式方面遵照了中華的傳統,但就是怎麼看怎麼不是我們那個味,感覺怪怪的,因為它在細節和風格上與傳統的繁瑣老套完全不同,色彩鮮明,裝飾簡潔明快,故能給人振奮的感覺,令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這難道是臺灣的創新?到臺灣以後,所見到的東西確實與內地有太多的不同,不知道是應該高興還是應該難過。
七 嘉義神社遺蹟
嘉義神社的大門
乍一看,你會覺得這個忠烈祠大門是中國的傳統建築,其實這是日本人在昭和十八年建的神社的大門。大概因為中日文化一脈相承的緣故, 『忠烈祠』以及兩側的『取義』『成仁』都是漢字,來源於儒家文化,所以從大門上分不出中國和日本的區別。
大門內後面的現代建築叫射日塔,是嘉義的新地標,射日塔所在的位置是以前神社所在的位置,這個地方現在成了公園,而那些蒼松和翠柏,參天的古木都是因為這裡曾經是神社的緣故。
嘉義的新地標—射日塔
大門到以前神社的位置有一定的高度落差,這個逐漸向上的高度落差過去是為了顯示神社的莊嚴。現在神社雖然沒有了,但是公園裡還留存有兩棟以前神社的附屬建築,分別是齋館和社務所,齋館是祭祀前齋戒、準備的場所,社務所是神社的行政管理處,這兩個地方現在開闢成了嘉義市史跡資料館,供遊客參觀。
神社附屬建築改成的嘉義市史跡資料館大門
我排隊買票的時候,門口的女生對我講起了英語,搞的我莫名其妙。我用中文說不懂英語,隨即問她,為什麼要對我說英語?她說,來這裡的日本人比較多。原來她把我當成了日本人了,難道我像日本人?
這讓我想起去阿里山路上的那次尷尬遭遇,一個東南亞的華人面孔的婦女,卻先向我嘰裡咕嚕的講了半天英語,後來我好像逐漸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這些同胞之所以把我當成日本人,是因為我背了一個大包。通常背著包自由行的都是老外和日本人,他們喜歡自由行和探險,而目前國人的旅行方式還是以跟團居多,給臺灣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大吵大鬧,大吃大喝,所以我被頻頻當做日本人。
日本的神社附屬建築,有點像中國的古建,木結構,歇山頂,但是,日本的風格更充足,簡潔、莊重、典雅,建築的內部更是全木結構,尤其所有的地面,一木到底,沒有一點磚瓦和泥土的痕跡。不過裡面也沒有什麼家具和擺設,日本人席地而坐,席地而臥,既不需要椅子,也不需要床,故其陳設極其的簡潔。
神社兩棟附屬建築外面
室內陳設,和服、木屐、團扇
在展覽資料中看到了一張日據時代人們在社務所前的結婚照,那時候人們結婚到神社,是模仿西方在教堂結婚的習慣,還是僅僅來這裡照一張照片,不得而知。照片中,新郎穿著西式禮服,新娘是中式長衣,女人還都全部裹著小腳。照片中也有穿長跑馬褂的,而最扎眼的還是後排中間的兩個肅穆的神社人員,胸前擎著笏板,泥塑木雕一樣的木訥面孔。
日據時代人們在社務所前的結婚照
這個資料館雖然性質是博物館,但是已經進行了合理的商業開發。裡面約一半的地方用來展陳史料,另外的地方一部分用來展銷和服及供人們穿和服拍照,還有一部分做了日本料理及咖啡館,遊客可以在這裡用餐和小憩,體驗一下日本的飲食文化。
八 香菇肉焿店
從神社出來,已經接近中午,嘉義的遊走基本上完了,下一步準備到北港朝天宮看看,因為這是在阿里山遇到的那個女生千叮萬囑讓我去一下的地方。
我先坐公交車到火車站,因為車站附近有個汽車站,裡面有到北港鎮的班車,同時,還想到昨晚的那個金圓飽清粥小菜自助餐飲食店吃午飯,那個小店在距離汽車站和火車站不遠。
公交車上,對面坐著兩個女子,一個稍微顯老,一個估計十八九的樣子,看我背著大背包還有帳篷,小一點的便問我從哪裡來,我說從內地過來的,又問我怎麼過來的,我說是從平潭坐船過來的。
這個女孩子比較俏皮,我看到她一臉的羨慕,便問她是哪裡的?她說也是內地來的。我便問她是內地哪裡的,她想了幾下,有點不確定的說——平潭。
我沒有懷疑她的話,倒是旁邊和她一起的那個女士開口了:別聽她瞎說,她就是這裡的。戳破了小女生的謊言,我們三個都笑了。
臺灣本地很多年輕人,一見到像我這樣背著背包行走世界的人,內心不知道有多羨慕,因為她們沒有條件到處去走,詩和遠方估計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
下了車,我先找那個自助餐店,發現沒開,原來店子招牌上寫的很清楚—下午五點營業,昨晚吃飯的時候沒有注意,導致今天撲了個空。看來,店主人要我再來的這個願望是實現不了了。
沒有吃到金圓飽,我就又在附近找,一個招牌上寫著『老牌肉焿面—香菇—35元』的小吃店引起了我的注意,非常普普通通的門臉,裡面的陳設也極其簡陋。
之所以引起了我的注意,是因為招牌上寫著35元,非常便宜,另外店內牆上還寫著『自1897』字樣,難道這個店是1897年開始開的?
小巷子裡的百年老店
於是我走進去,將背包放在一個不礙事的角落,看看別人吃的都是什麼東西?
照看店子的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婦人,慈祥安靜,我進了店她沒有招呼我,繼續著自己的事,仿佛沒有看見我一樣。我看到一個人在吃一份皮蛋豆腐,看樣子挺好吃,就讓老人照著來一份。老人給我端過來,一嘗,真是太好吃了!豆腐新鮮清涼,上面澆著濃濃的芡汁,新鮮的豆腐味蘸著芡汁的甜味,還有皮蛋的香味,真的鮮美極了!不但鮮美,還能消解暑熱,那痛快的感覺就別提了。想不到在這樣簡陋的小店能吃到世上少有的美味!覺得好幸運!
牆上簡陋的菜單
我看看牆上簡陋的菜單,就那麼幾種,應該是這個店全部的經營項目了。雖然這是個麵店,但是覺得午餐吃麵不頂飢,不太想吃麵。但是吃飯吧,又怕面是這個店的招牌項目,錯過了美味!猶豫來猶豫去,還是要了一碗大份的香菇肉焿飯,看看到底好不好吃。端上來後,一嘗,又是極好吃!原來,肉焿是濃稠的芡汁裹著的肉,飯是稀飯,肉焿和稀飯都是涼的,臺灣太熱了,涼涼的,香香的,甜甜的,真好吃!
我點的皮蛋豆腐和肉焿飯,都是超級好吃,所以拍個照留念
我看別人還有喝紅茶的,好像是冰的,看看價格只有10元,於是也問老人要了一份。就像麥當勞的可樂,老人將一杯冰紅茶遞給我,吸一口,冰爽透徹心底。
邊吃邊和老人聊天,問這個店子是從1897年開的?老人說,祖上傳下來的,應該是。我又說,你們的東西這麼好吃,有沒有考慮在別的地方開分店,連鎖經營。老人說沒有。也是,一個老人,能夠守著一份百多年的生意,照顧生計,也就夠了,想著發大財可能太累了!
聽說日本人祖傳的店子開了幾百上千年,而臺灣的很多小店,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們守著祖宗的這份小事業,精益求精的提高工藝和火候,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保證每一份出售的食品都是入口的美味,讓客人流連忘返,從而成為主顧,月月年年,求得一份生活的恬淡和安穩,也許,這才是他們要的生活吧!至於發財,詩和遠方那些事情,我估計他們沒想過,也不想要!
吃了三樣東西,花了七十五元,在臺灣是極低的消費。我想可能因為這邊的經濟不是很發達,所以吃飯的價格才能這麼低吧!
九 北港朝天宮
我到北港,只是想去看看臺灣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是個什麼樣子,沒有想考證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當要寫遊記的時候,才查了一下這個地方的歷史。
北港離嘉義不遠,是一座小鎮,聽說以前這個地方叫笨港。雖然離嘉義比較近,但北港的行政管轄權卻屬於雲林。據歷史記載,康熙年間,臨濟宗禪師樹壁從湄洲朝天閣,恭請媽祖神像來臺,登陸笨港北岸,經過街民商議,把神像留在了此地供奉,於是才有了朝天宮。因為神跡靈驗,朝天宮成了雲林最著名的廟宇,也是臺灣媽祖廟總廟。
據說每年農曆正月到三月二十三日這段時間,全省各地信眾紛紛到這裡上香。因為媽祖的生日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我去的那天是4月25日,農曆的三月二十一日,也是朝天宮最熱鬧的幾天,所以,阿里山上的那個女生才強烈建議我到這裡看看。
嘉義是臺灣西部比較大的平原區,公交車經過了很多鄉下的田野,雖然沒有大塊的田,也能夠感受到,這裡是臺灣的農業生產區域。
去北港的車上,同鄰近的一個年輕人聊天,知道他是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學生,家在北港,現在在一個臨時單位做點雜事,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我不知道學歷史的他未來適合做什麼工作,但看他的樣子,似乎並不著急今後工作的事情,就同他聊了一下兩岸對近代歷史的看法。
現在的歷史系畢業生,除了教書還多了一些選擇,比如通過自媒體講歷史,寫書,出名的有講歷史的袁騰飛,《明朝那些事》的作者,臺灣的學者大作家李敖,如果不出名,在社會上的就業範圍還是比較窄的,但是我覺得對歷史真的感興趣的人,對於人和人生的理解就能來的比普通人透徹,對於一個人的人生幫助和好處還是很大的,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歷史上的人物命運為鏡,就可以知道自己這一生應該怎麼過才是對的,少走不少彎路。我之所以對歷史如此感興趣,它能夠讓我看透人生看透世界是根本原因。
到了北港鎮城區,在距離朝天宮還有一段路的地方,我提前下了車,為了溜達著過去,把鎮子裡外多看幾眼。就在到朝天宮還剩下不到兩三條街的地方,一個的士司機在那裡攬客,問我坐車不,說到那裡還有很遠。我笑了笑,終於在臺灣碰到了一個不太地道的人。
北港朝天宮
北港鎮就像內地比較偏遠地區的縣城,街道不寬,房子不高。穿過幾條街道,來到朝天宮前,發現它的規模不算很大,但是房頂上各種雕塑層層疊疊,令人眼花繚亂,沒有時間去細看到底那些都是什麼東西,只覺得兩個字『熱鬧』, 據說房頂上的這種建築形式叫做『交趾陶剪粘』。廟前臨街掛著很多紅燈籠,有些慶典的樣子,最大的橫向掛的燈籠上寫的黑字是『天上聖母千秋』,左右豎排稍小的燈籠上寫著『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再兩邊都是密集的更小的燈籠,燈籠下是做各種香火生意的老百姓,各地來的香客進的進出的出,川流不息。我從遠處走過來的感覺是,只有廟的四周比較熱鬧,稍微遠一點的街巷,就比較的安靜了。
朝天宮宗聖臺
朝天宮正門對面是一座比較高大寬闊的樓宇綜合體,樓高大約十幾層的樣子,樓內有北港市場、酒店等。對著朝天宮那一面的下部,設計了一座戲臺,戲臺的位置比較高,大約在樓的第二層以上,看戲的話需要仰著點脖子。戲臺上方的牌額上兩排金色大字寫著『北港朝天宮宗聖臺』,臺子裡面正在上演大戲,吱吱呀呀挺熱鬧,臺上扯的條幅上顯示劇團的名字叫『新春美歌劇團』。演員花花綠綠,列站臺上,但唱得是什麼,一句也聽不明白。天氣熱的要命,我穿著短衣短褲都感到燥熱,而那些唱戲的人,穿裹得那麼齊整,不知道他們是否受得了這個熱,也可能他們是當地人,比較習慣這個氣候,畢竟現在對臺灣來說還是春天。
煙燻火燎的朝天宮正殿,香火旺盛得把梁簷木柱都燻得烏起碼黑
走到廟裡,到處香火繚繞,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在忙著上香,頂禮膜拜,虔敬有加,只有我一個閒人,是專門跑過來看熱鬧的。在紛紛亂亂的上香人群中,一個上身穿綠色休閒服下面穿牛仔褲的小女生非常顯眼,我發現她正是和我坐同一趟車來這裡的一個女生,背著一個小包,提著一個紙袋,每到一處,必焚香三四根,跪下來,默默禱告一會兒,然後取出來一盒點心放在供案上。我觀察了一下,發現像她這樣的少男少女,來這裡上香祭拜的,不在少數。
虔誠跪拜禱告的青春小女生
臺灣沒有共產主義,有的是祖輩傳下來的各路神仙,坐滿了各地的廟堂,承接著人們的香火和美好的夙願。現實的世界變幻莫測,唯有人們的真心,能挽救自己的命運,讓自己走向平安和輝煌。當人們把脆弱的生命和內心的願望,交給神靈的時候,同時,他們也把那一份對於生命的敬畏、虔誠和向善的態度,植根到了自己的心中,我想這才是神跡靈驗的真正原因吧!
煙燻火燎中,殿內殿外都是祈福的人
廟裡的供品桌上,堆滿了人們上供的祭品,如此鼎盛的香火,我覺得這座廟的收入肯定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貢品長桌
回到街上,各處走走,除了喧鬧聲和鞭炮聲之外,廣播還不時播報著各種活動的開始時間,我聽到巡遊活動還要一個小時才開始,加上天氣炎熱,覺得沒有必要再在這裡逗留下去。我不信神鬼,我不把自己的人生寄託於這些傳統的信仰之上,我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所以對這些民間的遊街沒有很多興趣,於是尋找回嘉義的車,準備下一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