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海新高考模式試運行以來,現在各省份都已逐步引入了這種3+1+2的選科組合模式。與以往的高考模式相比,這種模式無疑在選擇方式上更加多樣和自由。但是,同樣也帶來了種種新的問題。新高考模式下,學生恐再添三大注意焦點。
1.選科首先要注意專業
以前高考填志願對應的是文理科,現如今,則對應學生所選的科目。比如有的學校的生物專業,學生只要選了生物就能報考,但是有的學校要求學生不僅要選生物專業,化學專業也是必選。現在的專業對應情況多而雜,即使是同樣名字的專業在不同學校的要求都可能不同。所以學生想要現在選科不後悔,還得想好以後自己要報考的專業。不僅專業要想好,哪所學校的專業也得考慮考慮。畢竟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招生章程。不過,據統計,物理這一科對應的專業最多,很多理工科專業都要求學生高中選修物理。
2.選科要結合賦分情況
最讓廣大學生頭疼的莫過於這個賦分制度了。其實,賦分制度本來的含義就是按照比例將學生的成績分段。說白了就是根據排名給分數。單看賦分的一科,學生到不在乎賦分多少,但是最終這些選科賦的分值要算入總成績。所以學生還要考慮如何在保證專業能選的情況下讓自己的總分最高。學生的賦分成績到時候肯定是按照全省的學生成績排名來賦分,所以最好把自己的成績放入全省去比較。但是以往的成績只有文綜分數和理綜分數,所以,到底怎麼選科分數才能高,很多老師心裡也沒底。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選自己最強勢,最有優勢的科目。
3.選科結合學校情況
雖然3+1+2教學模式實施開了,但是很多學校並沒有適應這種模式。不只是意識上的不適應,還有教學資源上的不適應。多種選科組合要求學校要有更多的教學能力,否則就只能實行特定選科組合的教學,不過這畢竟強求不來。高中學校的教育實力一直都是有差異的。所以學生在中考選高中的時候就決定了很多,能進好的學校的好班級,就不要進差學校,哪怕這所學校就是你的母校。選擇與能力相適應的環境,這樣對各方都好。
新高考制度改革有很多創新點,比如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性。但是同樣的也有很多問題。不過我對此抱著積極的態度。畢竟這些問題會在日後逐漸被解決,學校也會形成固定的解決流程。就算這套教育模式不成功,以後依舊可以再改變,再調整。所以不必抱著抵抗的態度,而是要適應它,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突破點,找到別人沒有發現的「捷徑」。在別人還在抱怨的時候你找出訣竅。這個時候,你就領先了別人一大步。
在選擇各類科目的時候,一定要慎重,結合自己當前面臨的情況和未來的規劃再做選擇。特別是現在高一的學生,利用寒假,都是要提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