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眼中的沈昌文:以談戀愛的方式談工作,是另類的雜誌掌門人

2021-01-19 京報網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1月10日在睡夢中去世,享年90歲。


沈昌文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貫耳,他主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策劃「新知文庫」「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叢書,出版《寬容》《情愛論》《異端的權利》《隨想錄》《蔡志忠漫畫》《金庸全集》《愛默生集》等影響大時代知識面貌與格局的人文圖書,在知識界、思想界引起極大反響。

他任主編的《讀書》雜誌,曾是中國讀書類雜誌的範例,是中國當代文化的風向標,影響了幾代讀書人。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聞專科學院採訪系肄業。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對員、秘書、編輯等。1986年1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十年後退休。1980年3月起兼管《讀書》雜誌編務,任副主編、主編,迄1995年12月。

退休後一直活躍於出版界,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工作室」,與遼寧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書趣文叢」「新世紀萬有文庫」兩套大型叢書及《歐洲風化史》等上百種思想人文圖書。發起創辦《萬象》雜誌。

在沈公的舊識、好友眼中,他不只是一個出版家,更是一個充滿個性的人,在他88歲時,業界出版了一本《八八沈公》。這本書不是歷數人盡皆知的沈公之光輝成就,而是說一說他的八卦趣事。他是武俠小說裡「深蘊內斂的中年練家子」,他是一位無法複製的「思想的郵差」,他是「安徽打工妹」心中永遠的偶像。他用寧波話暢談「食經」,和「複印機小姐」談戀愛,隨身攜帶著裝有五十頁「著譯者」和「關係戶」的PDA。當然,也少不了他對書的「痴愛」,他自成一派的「出版經」和處世之道。


《八八沈公》 脈望 浙江大學出版社、草鷺文化

他是智者,他是仁者,他是狂狷者。他是常背著雙肩包,自稱「不良老年」,獨一無二的沈公。

本報精選部分追憶文字,透過詼諧好玩的趣事看到中國當代出版史的一個縮影。

為慶祝著名出版家沈公(沈昌文)的八十八歲壽辰,沈公的舊識、好友、徒子徒孫紛紛奔走相告,共收集了三十四篇關於沈公的趣事文章。在這些出版人、學者、媒體人的文字中,一個天真 、狡 猾 、機智、幽默、隨心所欲、放浪形骸的沈公形象躍然紙上。

讀書人眼中的沈昌文

以談戀愛的方式談工作

涉及「《讀書》標準」的還有重要一項,即絕不濫用阿拉伯數字。沈公當然也會說,這可不是我定的,是遵循呂叔湘、陳原諸位先生的旨意。而懂得漢語,懂得使用漢語,才能夠明白濫用阿拉伯數字是對漢語的踐踏。萬分慶幸的是,這一項原則《讀書》始終不渝貫徹至今。而反觀當下一些出版物,無語而已。

(《讀書》)說獨特,實在也並非什麼獨特,不過是在長期以來大一統的、程式化的、排他性的思維方式之外,保持了一種獨立思考的精神。既不為前者所限,又不與它對立;既非媚俗阿世,又不是劍拔弩張,只是「溫柔敦厚」堅持著獨立思考的權利。這就是《讀書》的立足點。嚴格說來,它不是反叛,不是革命,而是以思維方式的變革。自然,這是一個極小的範圍——只限於它的作者和讀者。

由此而形成的語言風格也是獨特的:不是美文,不是社論文體;不是矯揉造作妝點出來的華麗,不是盛氣凌人的教訓口吻。是打破老八股、新八股,即程式化的語言,而體現出來的紛紜的個性風格。這風格不是《讀書》的,而是作者的。自由運思、各具面貌的個性風格聚在一起,才是《讀書》的風格。對編輯部諸同仁來說,編《讀書》,不是餬口的職業,而是一份愛好,一份生命的寄託。編輯的「存在」,與《讀書》的「存在」,幾乎融為一體——他們從《讀書》的「存在」中,發現了自身「存在」的意義。所以,編輯部的管理方式是無序的,非程式化的。絕少召開正襟危坐的工作會議,絕少正兒八經地分析、討論國內外形勢。除了受生產周期的制約之外,幾乎再沒有什麼嚴格的規章制度。它的運轉,靠的是配合默契——不僅編輯部同仁之間,而且,《讀書》與它的作者、它的讀者,也常常有一種意想不到的、可遇而不可求的默契。

《讀書》的風格,極大的程度體現了主編風格。主編先生常說的一句話是「以談戀愛的方式談工作」。可以把它解釋為以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言,代替枯燥僵化的公文語言;以帶有人情味的交流方式,代替刻板的上下級關係。這樣一種領導作風,這樣一種作風所造就的小環境、小氣候,對《讀書》風格與氣質的形成,當然大有關係。不過這種方式是不能推廣的——它只適用於這樣一個天然湊泊的小群體。

主編先生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可奇怪的是,凡是他想看見的,所見絕對比明眼人只多不少。凡他所不欲見,即近在眼前,也一如「盲點」。一位朋友說:

《讀書》的主編,智可及,愚不可及。——趙麗雅

另類的雜誌掌門人

他從上海灘一路走來,帶有上海市井中的穎悟靈動和世俗煙火氣;他又大半生遊走在北京這等政治中心的學術文化圈裡,有了根深蒂固的超越性理念。他前者對人、後者對文,南人北相,既不以古板拘泥拒人,也不以狡黠圓滑傷骨。兩者對接,竟拼出一個堪稱另類但不失完美的雜誌掌門人。——吳彬

出版圈共享之寶

都說家有一老勝有一寶,沈公實在是出版圈共享之寶:沒他的飯局,只有飲食,少了文化;沒他的活動,只有禮貌的掌聲,少了書友會心的笑聲。——鄭勇

思想離不開趣味

老沈創造了許多金句,其中我引用最多的,是這句:

「可以不讀書,但不可不讀《讀書》!」

這是何等的自信!

說來你不信,在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這竟然就是讀書界的事實。那個年代的過來人,假如不是《讀書》的讀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我的好幾個朋友,在酒過三巡、神態微醺的時候,都很得意地向我吹噓:我家裡有創刊以後的全套《讀書》!

……講到精神傳統,老沈既不是激憤的魯迅,也非理性的胡適。他就是一個當世林語堂,有落拓不羈的名士派頭,有雜貫中西的一知半解,有嬉笑怒罵的幽默戰法,有拿自己開涮的強大心理。只是,他沒有林語堂那種「西崽相」,他更草根,也更中國。

在老沈的身體力行之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讀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用他的話說,讀《讀書》不必正襟危坐,可以躺著讀,上廁所的時候也能讀!但《讀書》又不是一般的枕邊讀物、廁所文章,讀完之後,知識有大長進,精神有大補益。如今在學院裡面接受過規訓的學者,已經很少有人會寫這樣有趣的文章了。我真是三生有幸,屬於八十年代精神之子,在老沈的言傳身教、「威逼利誘」之下,從出道的第一分鐘開始,就懂得一點「思想離不開趣味」的為文之道。——許紀霖

(原標題:【紀念】沈昌文與《讀書》)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L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讀書》雜誌前主編沈昌文今晨辭世,享年90歲
    2008年1月7日,沈昌文參加北京圖書訂貨會。圖片作者:cuihao/視覺中國今晨,出版人、《讀書》雜誌前主編沈昌文在睡夢中安然辭世,享年90歲。據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正在安排治喪工作。作家史航在微博發文悼念稱,沈昌文有功於《讀書》,有功於三聯,有功於出版業,有功於讀書人,有功於世道人心,並稱他為「不良老年」、「思想經紀人」。沈昌文19歲時考入出版社從事校對工作,從此開始了自己近一生的出版生涯。1986年到1996年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
  • 出版「老頑童」沈昌文去世 浙大出版社曾為他出過《八八沈公》
    由於母親認定家道中落的原因是嫁錯了上海人,寧波人是最優秀的,所以沈昌文從小在上海的寧波圈子裡長大。所以,13歲時,沈昌文「冒充」寧波人,在上海南洋橋寧波人開的一家銀樓裡,開始了首飾學徒生涯。20歲那年,恰逢人民出版社來上海招校對,他跑去報名,被錄取了。幾個月後,他又被出版社從上海調往北京做校對,從此踏進了出版文化圈。對讀書人來說,「沈昌文」三個字應該都不陌生。
  • 逝者| 出版人沈昌文逝世:回顧一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1980年3月起兼管《讀書》雜誌編務,任副主編、主編。1986年1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十年後退休,發起創辦《萬象》雜誌,策劃出版《新世紀萬有文庫》。退休後常在海內外文化出版界奔走,甘當「業內臨時工」。著作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知道》《八十溯往》《最後的晚餐》《 也無風雨也無晴》等。
  • 《讀書》前主編沈昌文去世,他擔得起「出版家」的稱呼
    學者江曉原告訴第一財經,《讀書》雜誌是中國讀書類雜誌的範例,對一代人的人文思想起到重要作用;沒有沈昌文在上世紀80年代出的一系列好書,也就沒有今天的三聯出版社。令許多學人和出版人懷念的,不只是沈昌文在出版領域做出的成績,還有他的人格魅力和性情。作家止庵在接受採訪時說,沈昌文圓通的處事方式對他的影響很大。
  • 紀念|吳彬憶沈昌文:沈公為三聯的精神財富添了厚厚的一筆
    澎湃新聞專訪了前三聯《讀書》雜誌主編吳彬。吳彬與沈昌文共事多年,吳彬說:「從80年到沈公96年退休,我們共事了十幾年,退休以後還不斷的有各種各樣的事務,一直在保持聯繫。很多回憶文章中談到沈昌文時都說到他是一位有趣的老先生,談起對沈昌文的印象,吳彬說:「沈公是一個風格非常獨特的人、無法複製的人。
  • 深切悼念沈昌文同志
    沈昌文同志生平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傑出出版家,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沈昌文同志,於2021年1月10日6時在北京逝世
  • 一代名編駕鶴西去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今在京舉行
    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專家李長聲敬獻輓聯:「幾番風雨,幾多情懷,知道百年天下事;一代名編,一本雜誌,啟蒙全國讀書人。」著名作家胡洪俠、姚崢華夫婦敬獻輓聯:「知道者讀書通萬象,閣樓人情愛論寬容。」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敬獻輓聯:「此地還期月旦,誰稱伯樂如公者?天堂應有知音,總待先生嫁衣人。」
  • 業界送別出版家沈昌文——
    這是1月14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的出版家沈昌文遺體告別儀式上的一副輓聯。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很多業界人士趕來送沈昌文最後一程。中宣部出版局、中國出版協會、韜奮基金會、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公司、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三聯書店等都敬獻了花圈。  1月10日,沈昌文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 江曉原:沈公傳奇之吉光片羽|紀念沈昌文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曾於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在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中,他曾稱《讀書》雜誌辦刊的方針為「無能,無為,無我」。
  •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享年90歲
    沈昌文生於1931年,上海人。著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等。他主編的《讀書》雜誌,曾是中國讀書類雜誌的範例,延續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夢想。沈昌文 人民視覺資料圖沈昌文長期執掌知名文化雜誌《讀書》。在他的貢獻下,《讀書》形成了既不乏對學術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堅持大眾化的輕鬆活潑的獨特風格。
  • 三聯書店:沈昌文同志訃告
    三聯書店:沈昌文同志訃告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微信公眾號 2021-01-10 20:06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去世 著有《最後的晚餐》等
    來源標題:出版人沈昌文去世,著有《最後的晚餐》等,網友:又少了一個優秀的人 澎湃新聞記者從出版人俞曉群獲悉,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10日)早去世,享年90歲。「今晨六時許,女兒發現,沈公睡去」。俞曉群說。
  •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今晨去世,享年90歲
    1931年9月26日,沈昌文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曆任人民出版社校對員、秘書、編輯、主任、副總編輯,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在他的貢獻下,《讀書》形成了既不乏對學術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堅持大眾化的輕鬆活潑的獨特風格。
  •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去世 曾任三聯書店總經理 出版蔡志忠漫畫、金庸...
    編劇史航發微博說:倉促擬一副輓聯,紀念今天去世的沈昌文先生:知道難,弘道尤難,漏船載酒,刻舟求劍,先生此生大不易;讀書易,做書不易,涸轍濡沫,餐雪履冰,舉世今世粗知難。 」兒童文學作家孫衛衛發微博回憶他2011年在三聯書店偶遇沈昌文先生:「上午到協和醫院體檢。體檢結束已經快十一點半,想著回到單位也是吃飯,乾脆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一下三聯書店。在店內,居然見到了沈昌文先生。
  • 90歲出版家沈昌文去世 三聯前總編李昕:三聯品牌的開創,沈公功不可沒
    著名出版家、文化學者沈昌文於1月10日清晨,被女兒發現在睡夢中離世,享年90歲。作為前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他是出版界的功勳人物,一輩子在編輯崗位上樂此不彼,也影響過很多人。這其中包括三聯書店前總編輯李昕。李昕「沉痛哀悼傑出的出版家,我尊敬的三聯前輩沈昌文先生。」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逝者沈昌文
    原創 沈昌文 鳳凰網讀書
  • 這屆年輕人不談戀愛,只談性價比
    然而,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只有15.75%「母胎solo」受訪者表示非常想談戀愛,30.28%表示有點想,33.78%對談戀愛這事兒表示可有可無,還有超過20%表示不想談戀愛。看來,這一屆年輕人何止是不想結婚生孩子,甚至連戀愛都不想談了。
  • 傑克·吉倫哈爾登上《另類男士》雜誌封面
    近日「老吉」傑克·吉倫哈爾登上了《另類男士》(Another Man)雜誌的封面,此次合作過程中拍攝的作品可以通過官網提供的連結線上免費下載。這也是該雜誌自創辦以來首次做出這樣的嘗試。這組照片大多在紐約街頭拍攝完成,那時美國的疫情還沒有現在緊張,還可以室外工作,拍攝團隊要是稍微晚一點,就看不到新鮮的老吉了。慵懶的長髮,未加修剪的胡茬兒,寬鬆的毛衣,大氣的外套,黑白的色調,40歲依然有型別致的傑克·吉倫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