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人大國發院
本文作者:王晉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
伯南克說「大蕭條」是宏觀經濟學的「聖杯」。只要是經濟總需求不足,凱恩斯主義的宏觀政策就必須出來。從政策角度來說,關鍵在於行動,在於能夠及時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併兼顧未來的發展戰略。因此,檢驗目前應對疫情「大衝擊」宏觀經濟政策好壞的標準只有一條:管用。這裡的「管用」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要解決當下的迫切問題;其次,要站在全球競爭的視野上去看待解決當下問題大政策的未來期盼。
眾所周知,凱恩斯的《通論》基本是基於封閉條件下的《通論》,沒有涉及跨國的貿易和投資,教材中就是IS-LM模型;後來擴展到開放條件下的IS-LM-BP模型,加入了國際收支均衡作為第三個條件,成為開放宏觀經濟學分析的基礎模板。而事實上,全球外部基本從來沒有平衡過,外部不平衡是常態。
按照上述簡化的理論邏輯,我們可以看到在封閉條件下,總需求不足時,用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就差不多的時候,放在開放條件下,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可能還會加碼,原因在於:如果你一直持有大量的順差,外部平衡意味著外部總需求減少的幅度會大一些。因此,「穩外貿」的重要性之一也在於有助於降低內部政策刺激的力度。
主流的經濟增長理論是基於各種生產函數基礎之上的,增長就是各種要素的累積、技術進步以及制度的變遷。經濟在各種要素、技術和制度等的組合下產生一個潛在的GDP水平,而實際中遇到的各種負面衝擊會使實際增長率偏離這種潛在產出水平。每一次負面的大衝擊就是短期總需求的萎縮帶來的經濟偏離潛在水平過多,需要政策刺激短期總需求,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是解決這類問題的。
事實上,開放條件下也存在從需求角度來研究決定增長的理論,只不過與主流的增長理論相比,這一派理論屬於小眾。經濟學家Thirlwall (1979)提出的國際收支約束的經濟增長模型(簡稱BPC模型)及其擴展模型(Thirlwall and Hussain, 1982),就認為需求增長率的不同是經濟增長率差異的根源(也稱為Thirlwall法則)。儘管是小眾理論,但提供了開放條件下一個不同的看待增長的視角,而不是單純從長期的要素角度去看待增長。
全球貿易摩擦的過程也是全球外部再平衡的過程。再平衡過程意味著要保持原有的增長率,有大量順差的經濟體就面臨著比封閉條件下凱恩斯刺激政策力度還要加碼的力度。無論如何,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是解決短期總需求不足的基本療法。
那麼凱恩斯的擴大總需求的理論及其政策是如何和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及其政策結合在一起的?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需要重新組合,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到現有的生產體系中,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在創新中推動經濟增長。熊彼特提出了五種形式的創新:採用一種新產品、採用一種新方法、開闢一個新市場、尋找投入品的新來源、實現一種工業的新組織。可見,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是主要是生產理論,聚焦於創新驅動質變,有提高經濟潛在GDP的意思。涉及的內容也非常廣泛,涉及到產業發展動力、金融市場功能和公共部門保障等重要的內容。
一個是短期總需求理論,一個是「新生產函數」的增長理論。其結合點就在於當下刺激總需求的政策措施中有一部分是生產性的,比如投資。刺激投資在當下是提高總需求,但又構成了未來的生產能力,投資什麼也決定未來一段時間生產增長的方向。投資到技術創新的行業,當前總需求的擴張政策就形成了未來的創新行業的產能;投資到傳統行業,當前總需求就形成為未來傳統行業的產能。不論是採用財政政策刺激(比如稅收激勵、補貼等),還是採用貨幣政策(比如更低利率的信貸等),刺激當前總需求的宏觀政策方向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
放在開放條件下,刺激短期總需求的政策與長期增長(創新)的有機結合就顯得尤其關鍵。在開放條件下,國際競爭是任何一個經濟體要直面的問題。要想在競爭中有自己的位置,除了你擁有獨特的資源稟賦以外(比如原油),對絕大多數經濟體來說,技術是核心。技術來自持續的創新,創新是帶來增長最重要的源泉,這是經濟學家熊彼特一生追求和秉持的觀點。
現在的全球形勢是什麼樣的?全球已經進入了高強度的經濟增長競賽期。世界經濟的多極化是全球共同參與治理的基礎,按照馬克思的話來說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要在全球競爭中獲得更好的增長,就要參與全球競爭,那麼創新是本源。我們看到一些發展中經濟體擁有不錯的資源稟賦,但經濟沒有創新,在世界經濟中也因此沒有好的位置。因此,放在開放的視野下,刺激性的政策在擴大短期總需求的同時,兼顧長期的國際競爭發展戰略,才能使得刺激總需求的經濟政策有新的含義。這個新含義就是:刺激總需求的同時包含了當下和未來的產業創新。
從2008-09年和今年這兩次的刺激政策來看,2008-09年的總需求刺激政策更多考慮了凱恩斯主義的刺激政策,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帶來大量的貨幣進入傳統產業,比如房地產行業。當然,房地產行業產業鏈長,有助於就業,但涉及到了水泥、鋼鐵等傳統行業,結果帶來了產能過剩和「殭屍」企業問題,還催生了影子銀行、P2P各種「創新」以及房價泡沫等等;2020年這一次的刺激總需求的政策明顯不同,刺激政策中更多體現出了的創新因素,典型的就是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新基建是指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大多數是信息數位化的基礎設施,本身是創新行業,也是未來其他行業進一步創新的平臺。「新基建」體現了提升總需求的同時促進創新發展的戰略。當然,遵循市場財務紀律約束的「新基建」是最佳。
尤其是在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來自發達經濟體的各種貿易摩擦、技術禁售等等,都是為了維持自己在國際市場競爭上的有利位置。因此,改善營商環境、激勵和保護企業家創新精神是在擴張性經濟政策刺激總需求的同時,要繼續堅持和強化的發展戰略。
簡言之,在經濟總需求急劇下滑的時候,凱恩斯告訴我們怎麼活下來,而熊彼特則告訴我們怎麼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活得更好、活得更有品質。因此,這一次可以參考一下:凱恩斯+熊彼特的經濟政策組合。
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