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疫情的全球大爆發和石油價格的超常規下跌,全球經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不在危機中爆發,就在危機中滅亡。當我們面對危機時,總有一種觀點認為,外部環境變壞,恰是那些優秀的初創公司超越對手、嶄露頭角的絕佳機會。那麼,當下的疫情,真的是初創公司的機會嗎?
每次危機之後,總會冒出一批顛覆者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產,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美國經濟遭遇大震蕩。而在1個月前,Airbnb在舊金山宣告成立。10年以後,Airbnb已經成長為一家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共享經濟平臺。像Airbnb一樣,很多知名大公司也都是在經濟衰退時期起步或爆發的,包括Uber(2009年)、微軟(1975年)、迪斯尼(1923年)、通用汽車(1908年)和通用電氣(1890年),以及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蘋果的iPod,2003年中國非典期間的淘寶網等等。
不過,不得不說,這樣成功的案例還是少數。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刊文稱,排名前500的美國上市公司中(創立時間可追溯到1857年),在經濟擴張期創立的公司遠遠多於經濟衰退期創立的公司。在1970年以後的公司中,有超過4/5的都是在繁榮時期創立的(見圖表)。
除了醫療保健等少數行業外,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創新方面的投資將會驟減。經濟危機時期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從2007年到2009年,美國的風險投資下降了近30%。危機的不確定性使得投資者們更為保守,這些風投基金的LP們對於風險的管理會更加嚴格,投資意願也會下降。
熊彼特:疫情過後,誰將登場?
《經濟學人》有一個知名專欄取名「熊彼特」(Schumpeter),聚焦金融、商業和管理領域的重要趨勢。該專欄觀點認為,經濟衰退後,最終都將會湧現大量的創業公司,這也是「創造性破壞」 理論之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重要觀點。
正如約瑟夫·熊彼特在1911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書中所寫的,「資本主義制度的邏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蕭條之後,會出現個別新的企業家,然後會出現一批新的企業家。一波繁榮將開始,整個周期將繼續。」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如果熊彼特的理論變成現實,新一輪的創新浪潮將在疫情之後出現。那麼,這一輪繁榮浪潮中的主角,會是小型初創企業,資金充裕的大公司,還是科技巨頭呢?」
世界的不確定性增加,但是有進取心的大腦從沒停下運轉。紅杉資本的麥可·莫裡茨(Michael Moritz)相信,危機將加速社會變革,食品配送、遠程醫療和在線教育等領域,都將出現巨大的商機。倫敦大學的丹尼爾·阿奇布吉(Daniele Archibugi)表示,在未來更有可能進行創造性破壞的將是現有的公司,儘管規模可能較小,但它們在危機前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能夠在危機中生存下來,並將始終保持創新的能力。
「創造性破壞」的永恆風暴從未停止
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全球初創企業融資總額約6000億美元,這為它們度過危機提供了一定保障。但是,如果老業務跑不通,這些企業就需要迅速地從求發展轉為求生存,並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熊彼特學派的學者還指出,除了在危機時期的「創造性破壞」,大型企業在研發實驗室中進行的「漸進式創新」,也是在經濟上升時期的「創造性積累」。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很多大公司與最具創新力的小公司一樣,都增加了對新產品和創意的投資。現金充裕的科技巨頭,包括微軟、亞馬遜、蘋果和谷歌,已成為「創造性積累」的典範。這些公司可能會在本次新冠危機期間繼續增加創新投入,並且隨著它們擴張到醫療保健、金融科技等領域,它們可能就會成為「創造性破壞」浪潮的一部分。當然,這是樂觀的設想。一個更悲觀的觀點是,大型科技公司可能將通過收購等手段,打壓更多有進取心的競爭對手,從而扼殺競爭。
毫無疑問,新冠危機已經顛覆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必將帶來更多的新的商業機會。在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永恆風暴中,總會找到疫情危機中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