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危機理論的新解釋(2)

2021-01-19 人民論壇網

1875年後馬克思經濟學寫作的演變過程

I. 6分冊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63)

第一草稿《大綱》1857–1858

第二草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1859

《 1861–1863年手稿》

II.4卷本的《資本論》(1863–1881)

第一草稿《1863-1865年手稿》

第二草稿《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1867)

為《資本論》第二卷寫作的《手稿II》 (1868–1870)

為《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寫作的手稿(1867–1871)

第三草稿《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 (1872–1873)

《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1872–1875)

為《資本論》第三卷 寫作的手稿(1874–1878)

為《資本論》第二卷寫作的手稿 (1877–1881)

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及其被放棄(1865年)

在《資本論》的手稿中,對危機最為廣泛的考察是在1864年-1865年為《資本論》第三卷寫作的手稿中,它與對「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論述聯繫在一起。

馬克思分兩步來討論利潤率規律,首先,他說明利潤率為什麼總會有下降的趨勢;然後,他分析了一系列起反作用的因素,這些因素會使得利潤率甚至出現暫時性的上升,因而利潤率下降僅僅作為一種「趨勢」存在。由於這些起反作用的因素在個別國家的某些時期表現十分突出,利潤率的變化會出現各種情況。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就長期而言,利潤率必然是下降的。

關於這一「規律」,馬克思提出一個廣泛的、存在主義的命題,它既不能靠經驗來證明,也不能靠經驗來反駁。這一「規律」認為,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的方式在長期內必然導致利潤率下降。如果在過去利潤率是下降的,它並不能證明這一規律是正確的,因為這一規律指向未來。利潤率在過去下降這一事實對未來沒有意義。如果利潤率在過去是上升的,也構不成一個反駁,因為這一規律並不要求利潤率持久下降,而僅僅是「趨勢性」地下降。

這裡我們討論兩點。第一點是「規律本身」與「各種起反作用的因素」之間的關係。馬克思假定作為規律的利潤率下降在長期內其作用勝過所有起反作用的因素,但是馬克思沒有對此給出原因。

第二點涉及到「規律本身」:馬克思對「規律本身」給出了充分的證明嗎?這部分只討論這一個問題,可以看到,馬克思並沒有充分地證明這一規律。「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首先不是因為「各種起反作用的因素」而失效,而是因為「規律本身」無法證明就已經失效了。為了證明利潤率下降,馬克思一開始假定剩餘價值率不變,並舉例說明,資本價值構成的提高將會導致利潤率下降。馬克思主義根據以下的利潤率公式進行分析的:

(1)

對上面公式分子分母同除以V,可得

(2)

正如馬克思最初假定的那樣,如果分母(C/V)+1隨著C/V的增加而增加,而分子S/V保持固定不變,那麼很清楚整個分數的值會下降。然而,分子不會保持固定不變,因為資本有機構成之所以會提高,是由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而後者的結果是剩餘價值率提高。與廣為接受的觀點相反,作為勞動生產率提高結果的剩餘價值率提高並不是「起反作用的因素」之一,而是規律本身存在的條件得出的必然結果。C的增加正是發生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過程中,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必然導致剩餘價值率提高。由於這一原因,在這一分析後不久,馬克思強調當剩餘價值率提高時,利潤率也有可能下降。但是問題在於這一點是否可以證明。如果不僅資本價值構成提高,而且剩餘價值率也提高,也就是說,在上面的分數中,分子和分母都提高,那麼馬克思要證明利潤率下降,那他必須證明,在長期內,分母增加的速度快於分子。但是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

恩格斯編輯《資本論》第三卷第十五章所使用的筆記中,馬克思對剩餘價值率提高而利潤率仍然下降給出了最後的證明:如果工人隨著資本價值構成提高而數量減少,在某一點上,無論剩餘價值率提高多少,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總量會減少。這一點通過舉例很容易得到證明:假定有24個工人,每人每天有2小時剩餘勞動,總共是48小時的剩餘勞動。假定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生產過程只需要2個工人,即使這2個工人全部的勞動都屬於剩餘勞動,那最多也只有48小時的剩餘勞動。因而馬克思得出如下結論:「靠提高勞動剝削程度來補償工人人數的減少,有某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這種補償能夠阻礙利潤率下降,但是不能制止它下降。」

然而,這一結論只有當僱傭2個工人所必需的資本(C+V)至少和以前僱傭24個工人時一樣多時,才是正確的。馬克思僅僅證明,在等式(1)中,分子的數值在縮小。如果整個分數的數值由於分子縮小而縮小,那麼分母至少要保持不變。如果分母的數值同時也縮小,這就變成另外一個問題,即哪一個縮小的速度更快。但是,我們不能排除一種可能性,即僱傭2個工人所需要的資本少於僱傭24個工人時所需要的資本,為什麼?因為只需要支付2個工人的工資,而不是24個。由於勞動生產率的巨大增長(只需要2個工人,而不是24個),我們可以設想消費品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樣有相當大的增長,因而勞動力價值會下降。因而2個工人的工資總額不是原來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而是比這更少。但是另一方面,生產過程消耗掉的不變資本也會增加,如果要使分母中的C+V至少保持不變,光是C增加還不夠,C增加的數額至少相當於V減少的數額。由於我們不知道C到底增加了多少,我們也不知道分母是否增加,因而我們無法知道利潤率(分數的值)是否下降。所以,什麼也沒有被證明。

在這裡,一個根本問題變得清晰起來:無論我們如何衡量利潤率,它始終是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僅僅知道這兩個變量的運動方向(或者兩個變量中間的一部分)是不夠的,關鍵在於這兩個變量哪一個變化更快,但是我們不知道。由於這一原因,在馬克思論證的這一層面上,我們無法確定利潤率的長期變化趨勢。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無法展開詳細討論:C的增長是利潤率下降的條件之一,但是它不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五章的第二部分,馬克思論證道,不變資本的追加使用會遇到它自身的限制,即導致可變資本的減少。如果考慮到其中的一致性,這一點進一步與「規律本身」相衝突。

沒有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危機理論

由於許多馬克思主義者把「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作為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的基礎,他們激烈地拒絕對這一規律的各種批評。但是上述觀點實際上是恩格斯編輯《資本論》第三卷時造成的。馬克思的1865年手稿是恩格斯編輯的基礎,它最初分為多個部分,共七章。恩格斯據此把《資本論》第三卷分為七個部分。在馬克思的手稿的中,第三章是論述利潤率下降的規律的,它最初並沒有分為多個部分,是恩格斯把它分為三章。前兩章「規律本身」和「起反作用的因素」嚴格遵循馬克思的論述,但是接下來的手稿出現了大量的筆記和不時中斷的思想觀點。恩格斯對此進行了大量的修訂,構建了關於「規律」的第三章。他通過節選內容壓縮篇幅,對內容重新安排,把它們分為四個部分。這樣就造成了危機理論大部分已經完成的印象。由於恩格斯給所有這部分內容加了一個「章」的標題:「規律內部矛盾的展開」,對於那些不知道此標題根本不是馬克思所為的讀者而言,就形成了危機理論是「規律」的一個後果的印象。

如果我們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轉向馬克思的文本,就會看到,馬克思的考察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危機理論,而是包含著關於危機的多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關於資本主義危機趨勢的最一般構想完全獨立於「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它的出發點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剩餘價值或利潤。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就清楚了:

「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前者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後者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但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分配關係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係,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餘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它是由生產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不斷和這種革命聯繫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爭鬥爭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致市場的聯繫和調節這種聯繫的條件,越來越採取一種不以生產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這個內部矛盾力圖用擴大生產的外部範圍的辦法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係的狹隘基礎發生衝突。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

馬克思分析了在「對抗性的分配關係」基礎上,對剩餘價值生產的無限追求的趨勢與剩餘價值的有限實現趨勢之間的根本矛盾。在此馬克思並不是提倡消費不足理論,因為他把「資本的擴張衝動」也作為社會消費能力的一部分。他只是從僱傭工人消費可能性的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局限性。雖然在馬克思看來,不僅工人階級的消費需求,而且資本家的投資需求也決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係,但是他沒有進一步分析積累衝動的局限性,如果要這樣做,就必須要把信用制度納入進來。一方面,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的手稿中就已經闡明了信用制度所起的作用:剩餘價值以一定數量的、超過預付資本的貨幣形式的實現,最終要靠信用制度。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大綱》中已經搞清楚的一些結論也需要系統地吸收:「在生產過剩的普遍危機中,矛盾並不是出現在各種生產資本之間,而是出現在產業資本和借貸資本之間,即出現在直接包含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和在生產過程以外獨立(相對獨立)地作為貨幣出現的資本之間。」

因此,對危機理論的系統分析不可能直接沿著「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展開,而必須在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理論形成之後進行。恩格斯在編輯《資本論》過程中,對危機理論的理論地位的設想無疑是錯的,但這一設想影響極為廣泛:許多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的研究模式完全不考慮信用關係,而把危機的根本原因歸結為與貨幣和信用無關的現象。由於在1865年的手稿中馬克思的信用理論還是不完整的,此後馬克思也再沒有在其危機理論框架下考察生產與信用之間的關係,他的危機理論不僅從文獻存量意義上(從文獻遺失的程度上)說是不完備的,而且從理論系統性的意義上說也是不完備的。

馬克思在1870年代的研究規劃

與《資本論》第三卷相聯繫的對利潤率下降趨勢和危機理論的討論,是以馬克思寫作於1864年-1865年的文本為基礎的。按照劃分,該文本屬於《資本論》的第一草稿。然而,馬克思並沒有於此停步。第二草稿(1866-1871)使《資本論》第二卷的研究取得進展。至於《資本論》第三卷,只有一些較短的手稿留存下來,即使如此,從中也我們也可以看到,馬克思對信用制度的處理有了很大擴展。在《1863-1865年手稿》中,信用制度僅僅被作為生息資本的附屬部分,但是在1868年4月30日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在解釋《資本論》第三卷的結構時,已經把信用制度與生息資本同等對待了。在1868年12月14日的信中,馬克思告訴恩格斯他將「用論信貸的一章去揭露現代的投機活動和商業道德。」這表明馬克思最初想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可以預見到的是,這一綜合研究需要更為廣泛的理論進展。馬克思似乎已經針對這一要求進行了調整,在1868年-1869年間,馬克思對信用、貨幣市場和危機爆發等方面的文獻進行了廣泛的摘錄。

最重要的變化出現在第三草稿(1871-1881)中。馬克思應該早已為利潤率下降規律的眾多疑點所困擾,因而在寫作《1863-1865手稿》時,馬克思就對於自己的解釋不太確信,這一點可以從他對「規律」反覆進行辯解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出來。到1870年代,這些疑點可能進一步增加。1875年,馬克思寫作了一個後來以《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的數學分析》命名出版的手稿。在這個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大量的數學計算和多種條件分析,試圖從數學上澄清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之間的關係,其目的是想證明「利潤率變動」的「規律」。然而結果表明,利潤率的各種變化都可能出現。此外,馬克思的筆記中多次出現資本價值構成提高而利潤率也提高的記錄。在馬克思關於《資本論》第三卷結構的新構想中,所有這些內容都放在修訂過的「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一章中。對內容的一致性的考慮將使馬克思不得不拋棄利潤率下降「規律」。馬克思在一本《資本論》第一卷上手寫的筆記中,也暗示了這一點:「為了以後備考,這裡應當指出:如果擴大只是量上的擴大,那麼同一生產部門中,較大和較小資本的利潤都同預付資本的量成比例。如果量的擴大引起了質的變化,那末,較大資本的利潤率就會同時提高」。

這裡「質的變化「指的是資本價值構成的提高。馬克思認為資本價值構成提高導致利潤率上升,這與他在《1863-1865年手稿》中闡述的利潤率規律相矛盾。

至於危機理論,正如他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所言,馬克思越來越感到現有的研究基礎還不夠廣泛,因而還無法對危機的「實際運動」作出恰當的闡述。在1873年5月31日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懷疑「用數學方式從中得出危機的主要規律」是否可能,因為這需要假設危機運動過程很規則。馬克思提出數學計算問題這一事實表明他還不清楚危機運動規範性的程度。在1879年4月10日致丹尼爾遜的信中,他堅持「在英國目前的工業危機還沒有達到頂峰之前」決不出版《資本論》第二卷,「這一次的現象是十分特殊的,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現象不同,……因此,必須注視事件的目前進程,直到它們完全成熟,然後才能把它們『消費』到『生產上』,我的意思是『理論上』。」

由此看來,馬克思最終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危機理論。事實上,到1870年代末,馬克思遇到一種新型的危機:持續數年的停滯,這與他迄今所知的經濟快速的劇烈波動的危機完全不同。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的注意力集中於對危機過程有重要影響的國家銀行的國際作用上。馬克思對危機的觀察報告清楚地表明,一個系統的危機理論不可能構建在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基礎上(而這正是恩格斯編輯《資本論》第三卷時所主張的),而只有在闡明生息資本和信用之後才有可能。然而,如果國家銀行真的如此重要,那麼在對國家進行分析之前,能否對信用制度進行清晰地說明,就值得懷疑。對世界市場也是如此。對馬克思而言,在《1863-1865年手稿》時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真正基礎和生存空間」。但是他依然堅信必須從世界市場上的各種關係中進行抽象。值得懷疑的是,在對國家和世界市場進行抽象的前提下,馬克思設想的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貫穿全部過程」的闡述,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能性。如果它是實際上不可能的,那麼《資本論》作為一個整體,其結構就是有問題的。

基於上述考慮,對馬克思而言,對此前的手稿進行簡單修改就不再有現實可能性了。馬克思清醒地認識到,新出現情況的複雜多樣、研究視角在地理上的擴展(美國和俄國)、新的研究領域的整合——所有這些都要求對迄今的手稿進行徹底的修改。在1880年6月27日致紐文胡斯的信中,馬克思寫道:「在目前某些經濟現象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一年半之後,馬克思考慮對《資本論》第一卷進行徹底修改。在1881年21月13日致丹尼爾遜的信中,馬克思告訴丹尼爾遜出版商宣布有必要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三版,馬克思同意在做少量修改後出版第三版,但印量減少。在隨後出版的第四版中,他將「對該書作出目前如換一種情況本來要作的那些修改。」遺憾的是,一個整合了馬克思在1870年代研究成果的新的《資本論》版本並沒有完成。

(麥可·海因裡希(Michael Heinrich)是德國《社會科學批評雜誌》的主編)

相關焦點

  • 馬克思反貧困理論探析
    階級矛盾激化下工人運動的興起和經濟危機頻發都是馬克思思考貧困問題的現實背景條件。  2.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反貧困理論的批判。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對蒲魯東關於貧困的觀念進行了有力批判,闡明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條件下,在產生財富的關係中產生了貧困,在生產力得到發展的關係中,一種壓迫的力量也隨之壯大了。馬克思批判了國民經濟學原理解釋下的工人如馬一樣,只應獲得維持勞動所必需之物的主張。
  • ...政治經濟學財富理論的探討——基於馬克思的財富理論的延展性思考
    2在馬克思的分析中價值和財富不是同一個量。產品的總價值包括轉移的舊價值即生產資料價值(C)和新創造價值(V+M)。V+M即活勞動創造的價值,也就是馬克思所定義的價值產品,這裡的關鍵在於對C的評價。價值分析認為C是轉移價值,不是新創造價值。但財富分析則非常重視C在財富創造中的作用。第一,它本身是財富的一部分,新創造的財富是C+V+M之和。
  • 基於「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政治教育研究
    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獨特魅力就在於:馬克思通過對人類勞動、交往實踐的科學考察,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質——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關係不是先驗的存在,它是生成的,是在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與精神生產活動中通過彼此的交往而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交往是社會關係生成的重要途徑,社會關係也可以說是一種交往關係。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交往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人交往所以人在。
  • 望月清司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
    譯者:韓立新,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原文出處:《哲學動態》2011年第9期第5-12頁 我的《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一書在日本出版於1973年,2009年該書在中國出版。在這裡,我想就寫作該書的一些背景和其中的一些關鍵問題做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
  • 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
    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歷史唯物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本質上是關於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科學理論,是回答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論,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環境下,要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交往、和諧發展,必須回到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論,研究其當代價值,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
  • 價值形式: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論定位
    這一工作原則問題之所以有討論的必要,是因為如果說經典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19世紀的歷史性現實運動進行把握所獲得的思想成果的話,那麼如何確保這一成果在「當代化」之後仍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就成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 基於勞動概念的「交往理論」
    他旨在用交往理論完善歷史唯物主義框架,實現歷史唯物主義未盡的理論潛能,並在這種意義上實現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在馬克思哲學中,生產活動內蘊了勞動和交往;同樣,社會也內蘊了生產和生活。哈貝馬斯繼承了馬克思生產活動的相關思想,並開創了「交往理論」;在此基礎上,又把生產活動二元化,從而形成了「勞動—交往」「生產領域—生活世界」的相關理論。
  • 馬克思與技術批判
    因此說,實踐智慧是「一種同善惡相關的、合乎邏各斯的、求真的實踐品質」[2]。亞里斯多德還特意強調,實踐並不是技藝,技藝也不是實踐。實踐是一種自身構成目的的活動,而技藝的目的則在活動之外。以此來論,理論與實踐是同一類活動,而技藝則屬於另外一類活動。理論與實踐的目的在於自身之內,因而是一種自由的活動,而技藝的目的在於活動之外,所以不是自由的活動。
  • 做新時代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讀《偉大的馬克思》
    新著《偉大的馬克思:做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者》的出版就是最好的例證。 《偉大的馬克思:做新時代馬克思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參照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在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馬克思是一位超凡的偉人、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全人類的真理,以及新時代如何做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等具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 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開創者
    主要著作有:《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及其當代意義》、《危機中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現代闡釋》等,發表論文百餘篇。梁:把馬克思的哲學界定為現代哲學,這是研究「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前提之一,也是您的一個基本論點。但據我所知,這與學界通常的看法是大相逕庭的。楊:的確如此。
  • 我所理解的馬克思
    (轉引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第一卷》,p114)當然,這種對哲學的膚淺感受,也為後來馬克思出離青年黑格爾派,轉向唯物主義的陣營和發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十一》,p19)的哲學笑談埋下了伏筆。
  • 馬克思主義對拉美本土發展理論的影響
    結構主義和依附理論吸納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剩餘概念、先進國—落後國分析框架、階級分析方法和政治經濟學綜合分析方法,將其應用於拉美國家發展史的實證研究,提出了中心—外圍關係、依附狀態與發展、外圍資本主義危機等一系列新觀點,駁斥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偏頗看法,有助於深化對第三世界發展問題的認識,也從側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
  •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到底說了什麼?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 《提綱》)是馬克思1845年春寫於布魯塞爾的筆記。恩格斯指出:「這是匆匆寫成的供以後研究用的筆記,根本沒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提綱》的產生,標誌著馬克思和費爾巴哈的徹底決裂。
  • 從異化到物化:馬克思的現代性社會關係批判
    馬克思在批判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新世界,其現代性批判的內核表現為一種現代性的辯證法,這種超越不僅是一種理論中的超越,更是一種現實中的超越。[關鍵詞]馬克思 現代性 社會關係 異化 物化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 【悅讀薦書】陝西人民出版社:《「理解馬克思並不容易!」》
    主要著作有:獨著《「愛」的超越:文學視野下的馬克思》《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到馬克思的故鄉去!」》《批判與建構:〈德意志意識形態〉文本學研究》《清理與超越——重讀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礎與方法》《哲學形態的當代探索》《哲學原論——經典哲學觀的現代闡釋》;合著《馬克思〈資本論〉研究讀本》《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主編《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歷史地位》《馬克思的「新哲學」——原型與流變》《〈資本論〉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獻、思想與當代性》等,發表論文
  • 開闢社會形態理論研究新境界
    因此,深化對社會形態理論的認識,既是理論與實踐發展之需,也是理論與實踐自覺使然。在新時代,深化社會形態理論研究,不斷拓展社會形態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和解釋力,要遵循其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努力開闢社會形態理論研究新境界。理論邏輯:把握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精髓要義任何理論都不是無源之水。
  • 你好,馬克思 | 卡爾·馬克思的個人檔案
    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願望是對於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後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本文所論述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具有獨特地位的學術傳統,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就已經確立了基本立場、方法原則和理論構架的思想理論體系。無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後來的發展歷程中增添了多少新的內容,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都保持了自己的基本立場、傳統風格和理論特點。
  • 馬克思、恩格斯的壯麗人生起點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我們的事業經歷偉大鬥爭,凝聚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同德的奮鬥,最終必將抵達光輝的頂點。 在海格特墓地,馬克思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 徐瑞成:馬克思,您從未走遠
    文字贊曰:「承人類文明,創科學理論,闢嶄新紀元,導世界大同,其豐功偉績,與日月同輝,和天地共存。」誰不敬佩,馬克思一生沒有光鮮的職業,但卻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這種力量來源於他「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偉大夢想。尤其是《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響遍全球各地,形成了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從根本上改變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