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後馬克思經濟學寫作的演變過程
I. 6分冊的《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63)
第一草稿《大綱》1857–1858
第二草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1859
《 1861–1863年手稿》
II.4卷本的《資本論》(1863–1881)
第一草稿《1863-1865年手稿》
第二草稿《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1867)
為《資本論》第二卷寫作的《手稿II》 (1868–1870)
為《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寫作的手稿(1867–1871)
第三草稿《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 (1872–1873)
《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1872–1875)
為《資本論》第三卷 寫作的手稿(1874–1878)
為《資本論》第二卷寫作的手稿 (1877–1881)
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及其被放棄(1865年)
在《資本論》的手稿中,對危機最為廣泛的考察是在1864年-1865年為《資本論》第三卷寫作的手稿中,它與對「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論述聯繫在一起。
馬克思分兩步來討論利潤率規律,首先,他說明利潤率為什麼總會有下降的趨勢;然後,他分析了一系列起反作用的因素,這些因素會使得利潤率甚至出現暫時性的上升,因而利潤率下降僅僅作為一種「趨勢」存在。由於這些起反作用的因素在個別國家的某些時期表現十分突出,利潤率的變化會出現各種情況。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就長期而言,利潤率必然是下降的。
關於這一「規律」,馬克思提出一個廣泛的、存在主義的命題,它既不能靠經驗來證明,也不能靠經驗來反駁。這一「規律」認為,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的方式在長期內必然導致利潤率下降。如果在過去利潤率是下降的,它並不能證明這一規律是正確的,因為這一規律指向未來。利潤率在過去下降這一事實對未來沒有意義。如果利潤率在過去是上升的,也構不成一個反駁,因為這一規律並不要求利潤率持久下降,而僅僅是「趨勢性」地下降。
這裡我們討論兩點。第一點是「規律本身」與「各種起反作用的因素」之間的關係。馬克思假定作為規律的利潤率下降在長期內其作用勝過所有起反作用的因素,但是馬克思沒有對此給出原因。
第二點涉及到「規律本身」:馬克思對「規律本身」給出了充分的證明嗎?這部分只討論這一個問題,可以看到,馬克思並沒有充分地證明這一規律。「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首先不是因為「各種起反作用的因素」而失效,而是因為「規律本身」無法證明就已經失效了。為了證明利潤率下降,馬克思一開始假定剩餘價值率不變,並舉例說明,資本價值構成的提高將會導致利潤率下降。馬克思主義根據以下的利潤率公式進行分析的:
(1)
對上面公式分子分母同除以V,可得
(2)
正如馬克思最初假定的那樣,如果分母(C/V)+1隨著C/V的增加而增加,而分子S/V保持固定不變,那麼很清楚整個分數的值會下降。然而,分子不會保持固定不變,因為資本有機構成之所以會提高,是由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而後者的結果是剩餘價值率提高。與廣為接受的觀點相反,作為勞動生產率提高結果的剩餘價值率提高並不是「起反作用的因素」之一,而是規律本身存在的條件得出的必然結果。C的增加正是發生在相對剩餘價值生產過程中,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必然導致剩餘價值率提高。由於這一原因,在這一分析後不久,馬克思強調當剩餘價值率提高時,利潤率也有可能下降。但是問題在於這一點是否可以證明。如果不僅資本價值構成提高,而且剩餘價值率也提高,也就是說,在上面的分數中,分子和分母都提高,那麼馬克思要證明利潤率下降,那他必須證明,在長期內,分母增加的速度快於分子。但是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
恩格斯編輯《資本論》第三卷第十五章所使用的筆記中,馬克思對剩餘價值率提高而利潤率仍然下降給出了最後的證明:如果工人隨著資本價值構成提高而數量減少,在某一點上,無論剩餘價值率提高多少,所獲得的剩餘價值總量會減少。這一點通過舉例很容易得到證明:假定有24個工人,每人每天有2小時剩餘勞動,總共是48小時的剩餘勞動。假定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生產過程只需要2個工人,即使這2個工人全部的勞動都屬於剩餘勞動,那最多也只有48小時的剩餘勞動。因而馬克思得出如下結論:「靠提高勞動剝削程度來補償工人人數的減少,有某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這種補償能夠阻礙利潤率下降,但是不能制止它下降。」
然而,這一結論只有當僱傭2個工人所必需的資本(C+V)至少和以前僱傭24個工人時一樣多時,才是正確的。馬克思僅僅證明,在等式(1)中,分子的數值在縮小。如果整個分數的數值由於分子縮小而縮小,那麼分母至少要保持不變。如果分母的數值同時也縮小,這就變成另外一個問題,即哪一個縮小的速度更快。但是,我們不能排除一種可能性,即僱傭2個工人所需要的資本少於僱傭24個工人時所需要的資本,為什麼?因為只需要支付2個工人的工資,而不是24個。由於勞動生產率的巨大增長(只需要2個工人,而不是24個),我們可以設想消費品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樣有相當大的增長,因而勞動力價值會下降。因而2個工人的工資總額不是原來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而是比這更少。但是另一方面,生產過程消耗掉的不變資本也會增加,如果要使分母中的C+V至少保持不變,光是C增加還不夠,C增加的數額至少相當於V減少的數額。由於我們不知道C到底增加了多少,我們也不知道分母是否增加,因而我們無法知道利潤率(分數的值)是否下降。所以,什麼也沒有被證明。
在這裡,一個根本問題變得清晰起來:無論我們如何衡量利潤率,它始終是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僅僅知道這兩個變量的運動方向(或者兩個變量中間的一部分)是不夠的,關鍵在於這兩個變量哪一個變化更快,但是我們不知道。由於這一原因,在馬克思論證的這一層面上,我們無法確定利潤率的長期變化趨勢。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無法展開詳細討論:C的增長是利潤率下降的條件之一,但是它不是完全沒有限制的。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五章的第二部分,馬克思論證道,不變資本的追加使用會遇到它自身的限制,即導致可變資本的減少。如果考慮到其中的一致性,這一點進一步與「規律本身」相衝突。
沒有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危機理論
由於許多馬克思主義者把「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作為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的基礎,他們激烈地拒絕對這一規律的各種批評。但是上述觀點實際上是恩格斯編輯《資本論》第三卷時造成的。馬克思的1865年手稿是恩格斯編輯的基礎,它最初分為多個部分,共七章。恩格斯據此把《資本論》第三卷分為七個部分。在馬克思的手稿的中,第三章是論述利潤率下降的規律的,它最初並沒有分為多個部分,是恩格斯把它分為三章。前兩章「規律本身」和「起反作用的因素」嚴格遵循馬克思的論述,但是接下來的手稿出現了大量的筆記和不時中斷的思想觀點。恩格斯對此進行了大量的修訂,構建了關於「規律」的第三章。他通過節選內容壓縮篇幅,對內容重新安排,把它們分為四個部分。這樣就造成了危機理論大部分已經完成的印象。由於恩格斯給所有這部分內容加了一個「章」的標題:「規律內部矛盾的展開」,對於那些不知道此標題根本不是馬克思所為的讀者而言,就形成了危機理論是「規律」的一個後果的印象。
如果我們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轉向馬克思的文本,就會看到,馬克思的考察並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危機理論,而是包含著關於危機的多個完全不同的理論。關於資本主義危機趨勢的最一般構想完全獨立於「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它的出發點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剩餘價值或利潤。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就清楚了:
「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前者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制,後者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和社會消費力的限制。但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分配關係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係,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餘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制。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它是由生產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不斷和這種革命聯繫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爭鬥爭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致市場的聯繫和調節這種聯繫的條件,越來越採取一種不以生產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制。這個內部矛盾力圖用擴大生產的外部範圍的辦法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係的狹隘基礎發生衝突。在這個充滿矛盾的基礎上,資本過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過剩結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
馬克思分析了在「對抗性的分配關係」基礎上,對剩餘價值生產的無限追求的趨勢與剩餘價值的有限實現趨勢之間的根本矛盾。在此馬克思並不是提倡消費不足理論,因為他把「資本的擴張衝動」也作為社會消費能力的一部分。他只是從僱傭工人消費可能性的角度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局限性。雖然在馬克思看來,不僅工人階級的消費需求,而且資本家的投資需求也決定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係,但是他沒有進一步分析積累衝動的局限性,如果要這樣做,就必須要把信用制度納入進來。一方面,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的手稿中就已經闡明了信用制度所起的作用:剩餘價值以一定數量的、超過預付資本的貨幣形式的實現,最終要靠信用制度。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大綱》中已經搞清楚的一些結論也需要系統地吸收:「在生產過剩的普遍危機中,矛盾並不是出現在各種生產資本之間,而是出現在產業資本和借貸資本之間,即出現在直接包含在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和在生產過程以外獨立(相對獨立)地作為貨幣出現的資本之間。」
因此,對危機理論的系統分析不可能直接沿著「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展開,而必須在生息資本和信用制度理論形成之後進行。恩格斯在編輯《資本論》過程中,對危機理論的理論地位的設想無疑是錯的,但這一設想影響極為廣泛:許多馬克思主義危機理論的研究模式完全不考慮信用關係,而把危機的根本原因歸結為與貨幣和信用無關的現象。由於在1865年的手稿中馬克思的信用理論還是不完整的,此後馬克思也再沒有在其危機理論框架下考察生產與信用之間的關係,他的危機理論不僅從文獻存量意義上(從文獻遺失的程度上)說是不完備的,而且從理論系統性的意義上說也是不完備的。
馬克思在1870年代的研究規劃
與《資本論》第三卷相聯繫的對利潤率下降趨勢和危機理論的討論,是以馬克思寫作於1864年-1865年的文本為基礎的。按照劃分,該文本屬於《資本論》的第一草稿。然而,馬克思並沒有於此停步。第二草稿(1866-1871)使《資本論》第二卷的研究取得進展。至於《資本論》第三卷,只有一些較短的手稿留存下來,即使如此,從中也我們也可以看到,馬克思對信用制度的處理有了很大擴展。在《1863-1865年手稿》中,信用制度僅僅被作為生息資本的附屬部分,但是在1868年4月30日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在解釋《資本論》第三卷的結構時,已經把信用制度與生息資本同等對待了。在1868年12月14日的信中,馬克思告訴恩格斯他將「用論信貸的一章去揭露現代的投機活動和商業道德。」這表明馬克思最初想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可以預見到的是,這一綜合研究需要更為廣泛的理論進展。馬克思似乎已經針對這一要求進行了調整,在1868年-1869年間,馬克思對信用、貨幣市場和危機爆發等方面的文獻進行了廣泛的摘錄。
最重要的變化出現在第三草稿(1871-1881)中。馬克思應該早已為利潤率下降規律的眾多疑點所困擾,因而在寫作《1863-1865手稿》時,馬克思就對於自己的解釋不太確信,這一點可以從他對「規律」反覆進行辯解的行為中清楚地看出來。到1870年代,這些疑點可能進一步增加。1875年,馬克思寫作了一個後來以《剩餘價值率和利潤率的數學分析》命名出版的手稿。在這個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大量的數學計算和多種條件分析,試圖從數學上澄清剩餘價值率與利潤率之間的關係,其目的是想證明「利潤率變動」的「規律」。然而結果表明,利潤率的各種變化都可能出現。此外,馬克思的筆記中多次出現資本價值構成提高而利潤率也提高的記錄。在馬克思關於《資本論》第三卷結構的新構想中,所有這些內容都放在修訂過的「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一章中。對內容的一致性的考慮將使馬克思不得不拋棄利潤率下降「規律」。馬克思在一本《資本論》第一卷上手寫的筆記中,也暗示了這一點:「為了以後備考,這裡應當指出:如果擴大只是量上的擴大,那麼同一生產部門中,較大和較小資本的利潤都同預付資本的量成比例。如果量的擴大引起了質的變化,那末,較大資本的利潤率就會同時提高」。
這裡「質的變化「指的是資本價值構成的提高。馬克思認為資本價值構成提高導致利潤率上升,這與他在《1863-1865年手稿》中闡述的利潤率規律相矛盾。
至於危機理論,正如他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所言,馬克思越來越感到現有的研究基礎還不夠廣泛,因而還無法對危機的「實際運動」作出恰當的闡述。在1873年5月31日致恩格斯的信中,馬克思懷疑「用數學方式從中得出危機的主要規律」是否可能,因為這需要假設危機運動過程很規則。馬克思提出數學計算問題這一事實表明他還不清楚危機運動規範性的程度。在1879年4月10日致丹尼爾遜的信中,他堅持「在英國目前的工業危機還沒有達到頂峰之前」決不出版《資本論》第二卷,「這一次的現象是十分特殊的,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現象不同,……因此,必須注視事件的目前進程,直到它們完全成熟,然後才能把它們『消費』到『生產上』,我的意思是『理論上』。」
由此看來,馬克思最終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危機理論。事實上,到1870年代末,馬克思遇到一種新型的危機:持續數年的停滯,這與他迄今所知的經濟快速的劇烈波動的危機完全不同。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的注意力集中於對危機過程有重要影響的國家銀行的國際作用上。馬克思對危機的觀察報告清楚地表明,一個系統的危機理論不可能構建在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基礎上(而這正是恩格斯編輯《資本論》第三卷時所主張的),而只有在闡明生息資本和信用之後才有可能。然而,如果國家銀行真的如此重要,那麼在對國家進行分析之前,能否對信用制度進行清晰地說明,就值得懷疑。對世界市場也是如此。對馬克思而言,在《1863-1865年手稿》時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真正基礎和生存空間」。但是他依然堅信必須從世界市場上的各種關係中進行抽象。值得懷疑的是,在對國家和世界市場進行抽象的前提下,馬克思設想的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貫穿全部過程」的闡述,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能性。如果它是實際上不可能的,那麼《資本論》作為一個整體,其結構就是有問題的。
基於上述考慮,對馬克思而言,對此前的手稿進行簡單修改就不再有現實可能性了。馬克思清醒地認識到,新出現情況的複雜多樣、研究視角在地理上的擴展(美國和俄國)、新的研究領域的整合——所有這些都要求對迄今的手稿進行徹底的修改。在1880年6月27日致紐文胡斯的信中,馬克思寫道:「在目前某些經濟現象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一年半之後,馬克思考慮對《資本論》第一卷進行徹底修改。在1881年21月13日致丹尼爾遜的信中,馬克思告訴丹尼爾遜出版商宣布有必要出版《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三版,馬克思同意在做少量修改後出版第三版,但印量減少。在隨後出版的第四版中,他將「對該書作出目前如換一種情況本來要作的那些修改。」遺憾的是,一個整合了馬克思在1870年代研究成果的新的《資本論》版本並沒有完成。
(麥可·海因裡希(Michael Heinrich)是德國《社會科學批評雜誌》的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