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 紀曉楠
前言
一切社會關係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大多形成於人們互相的交往活動。細讀馬克思的眾多經典,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有其獨特的特徵。首先,交往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其次,交往是主體間性活動,尊重人的存在並體現著雙重關係;最後,交往是精神生產的推動力。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精神作為人們的思想觀念,是物質的最高產物,精神生產並不是簡單地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同時,對「交往本質」的理解必須結合人的本質進行分析,不然,我們只能停留於對人的交往的外在的事實的現象描述。馬克思交往理論的獨特魅力就在於:馬克思通過對人類勞動、交往實踐的科學考察,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質——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關係不是先驗的存在,它是生成的,是在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與精神生產活動中通過彼此的交往而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交往是社會關係生成的重要途徑,社會關係也可以說是一種交往關係。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交往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人交往所以人在。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交往理論本質上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境遇發生了深刻變化,馬克思交往理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從馬克思交往理論的視角來研究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挖掘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將有助於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與實踐的進一步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發展和創新,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而不斷推進和展開的。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原理,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進而衍生、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理論。在馬克思交往理論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教育性交往」,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展開和實現的,是發生在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承載著特定教育內容的非對象性活動。在這一非對象性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他們之間是基於交往而形成的主體間關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成人」的教育,其研究對象是「人」而不是「物」,它在本質上是一種滿足人生存和發展需要的主體性活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把受教育者對象化、實體化,受教育者成了「儲存知識的倉庫」,限制了其主體地位的確認。馬克思交往理論可貴之處就在於啟示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受教育者同樣作為主體,與教育者處於同等地位,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人為的」和「為人的」精神交往。將人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賦予受教育者主體地位,使教育關係真正成為人與人的關係,回歸其本真意義。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方式是主客二分對立的「笛卡爾模式」,是一種強調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可控性影響並予以訓練、塑造的對象化活動,二者的關係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的對象性關係。這種「對象化思維方式」,無疑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喪失教育性以及普遍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馬克思交往理論為我們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方式開拓了嶄新的思路,它將思想政治教育引向關係思維。關係思維強調交往中主體與主體間的關係,交往的任一方都是主體,他們是平等、共生的關係,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彼此創造著。思維方式的轉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對方的主體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成為主體之間以共同以客體為介質的對話、理解和共生的過程。特別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受教育者具有強烈的自主獨立意識,注重個性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更需要轉換思維方式,凸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為主體的關係。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路徑
馬克思交往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要求我們務必轉換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重構以交往為生成機制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保障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實現,開展富有實效性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
(一)由「重教」到「重導」的轉換,實施平等對話策略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視老師的教,學生的學,這裡的「學」是消極被動的接受的「學」,即使有對話,對話的語言也是「灌輸性」和「命令性」的語言,從而形成一種教育者「居高臨下」的施教和受教育者被動服從的局面。
基於「交往理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學生「成人」的教育。這要比學生單純地掌握知識複雜得多,關鍵還是靠學生的自教自律,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導。「導育」主要不是在專門的課堂上進行的,而是在教師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的交往、對話中隨機進行的。「對話」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紐帶,是師生雙方基於平等交往、互相尊重的原則,「對話」活動的成功進行是以承認對方的主體性為前提的。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務必轉換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重構以交往為生成機制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保障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實現。開展富有實效性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教育過程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參與體驗的熱情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由此一來,二者之間進行「你—我」的「對話」、「你來我往」的心靈敞開和彼此接納,以實現雙方精神上的溝通和情感上的共鳴。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主要有三種對話:一是受教育者和文本的對話;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對話;三是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對於受教育者和文本的對話,同樣也要理解為是「你—我」之間的對話,文本應該被理解成像對話中的一個人,而不是客觀對象。對於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的對話,應該營造一種自由、民主的對話交往氛圍,雙方之間互相認同、尊重與信任,實現真誠的雙向交流與互動。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最容易忽視的一個層面,它是建立在受教育者成員之間深度對話的基礎上,交流思想、形成創意,發揮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朋輩教育作用。
(二)由「重知識」到「重生活」的轉換,選擇回歸生活的理念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過於偏重知識的傳授,將培養「知識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人的交往是在「生活世界」中進行的,「生活世界」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人的品性的生成離不開活動與交往,更離不開社會生活實踐活動。
交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世界,首先要關注現實生活。現實生活蘊藏著真實豐富的教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要從現實生活中選材,還要將教育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設與生活實際相吻合的教育情景,否則僅憑空洞的理論說教,受教育者無法體會到生活世界的美好與樂趣。其次要關注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思想實際等特點,設身處地地為受教育者著想,引導受教育者在生活中主動地思考、理解、體悟和交往,顯示主體性特徵。最後,要付諸生活實踐。既要讓受教育者進行理論修養,還要進行道德能力修煉,讓受教育者走進生活,親身參與到實踐當中,進行相互性的交往、互動與溝通。
(三)由「重個人主體性」到「重交互主體性」的轉換,確立共同發展的目標
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有三種形態。在「人的依賴關係」階段,即群體本位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聽話」「順從」的依附於群體的人為目標,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非主體性教育。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即在個人本位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為目標,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如今,人的主體性正由個人主體性走向交互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應由重個人主體性向重交互主體性轉換,實施注重主體之間平等交往、對話、溝通的教育。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主體之間的共同發展。在交往、對話、理解中尋求和發現真理,探索和領悟人生,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首先,在交往互動、互相理解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對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以及教育理念和行為進行反思、重構,從而在不斷豐富自己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與文化品位,使其實現與受教育者共享知識、智慧和經驗的目的,並逐步達到教學相長的最佳效果。其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都要體味對方的思想、情感、態度,擴展自己的視界,在自我開放和更新中尋求與對方觀點一致和視界的融合,從而建構、發展自己的品性。由此看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理解、自我理解,互相教育、自我教育,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三、馬克思交往理論對當代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啟示
當代中國的發展需要切實提高自己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力,而這種深化與提高與本民族軟實力的競爭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中國與世界的軟實力聯繫愈加緊密,但中國相應的國際話語權卻尚未與其並肩同步。綜歸而言,我國的教育方式,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交流式教育也在國際上位於相對滯後地位。
文化需要開放,交往需要交互,在當今的世界環境下,中國需利用好相關交往理論並落實到實踐活動當中。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與命運、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國的軟實力文化交流的實質就是傳播我們自己的價值理論與立場主張。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所在,作為中國的指導思想,其相關理論愈加成為中國文化有別於其他各國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理論坐標。
提升當今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必須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建設,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國際話語權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從理論上,更重要的是從思想上、實踐上切實牢固其概念,努力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
結語
隨著新科技革命、知識經濟和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全球正逐步進入一個高度交往的社會。交往是馬克思一生關注的中心課題,其理論是馬克思社會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是社會有機系統的粘合劑、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機制,更是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我們在研讀「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的同時,應不斷放眼世界,在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中豐富自己、武裝自己,從而為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遺餘力,盡職盡責。
[ 責編:鄭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