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牢生活20載,胡風平反後仍心有餘悸:堅決反對外孫學文

2021-01-19 網易


  1930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從這裡走出了魯迅、茅盾、馮雪峰、丁玲、柔石、周揚等人,這些才華橫溢的作家以筆為戎、真誠地投身革命,絕大多數人的命運卻隨著大時代的變動,近一生都搖擺在悽風苦雨之中。

  其中"胡風案"影響最大,受牽連的人數多達兩千餘,竟有不少連胡風長什麼樣都不知道,但他們和他們的家人還是遭受了極大的冤屈和痛苦。

  而浩劫中心的胡風說得上左翼作家聯盟中最為悲劇的一位,兩度入獄, 三次平反,囚牢生活二十載,重見天日已精神錯亂,離世三年後才徹底還了清白。

  承受著冤案痛苦的當然還有胡風的夫人梅志和三個子女,文人們糾結於革命與人性的關係這一命題之中,他們的家人則是要承受政治、信仰與親情撕裂痛苦,寒風之中每個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傲雪寒梅

  梅志的人生是1933年夏天開始與胡風產生交集的,那一年她19歲,還在用她的本名屠玘華,他們都在左聯工作,胡風是她的領導。

  這個已經聲名遠揚的大作家常約梅志見面、指導她讀書,年底,二人就結為了夫妻。婚後她在家幫胡風抄稿和料理家務,並開始以梅志為筆名寫散文。

  

雖然二人顛沛流離聚少離多,但感情始終很好,"記得過去我只要看到紅得耀眼的楓葉,就總會捋下兩片來。一片贈給胡風,夾在他的日記本裡,一片就夾在我正在看的書中。"

  兩葉紅楓,一片深情。天真,是梅志說到丈夫胡風時常用的形容詞。1954年,胡風上"二十萬言書"給了中央政治局,梅志隱約覺得不妥,勸他。

  

胡風說言者無罪嘛,梅志回:"你說的言者無罪,要人家定起罪來,你怎麼去擔啊?"


  此去經年梅志再回憶,笑著補了一句:"他非常之天真",她坦然地接受了丈夫的天真,哪怕這天真使他們付出了超出預估的沉重代價。

  胡風一進秦城便是十年,梅志也被帶走了,拘留後她被沒日沒夜地審訊,要她交代胡風和其他人的罪行,她心裡亂得很,滿腦子只有對老母與幼兒的擔心,要自己揭發丈夫,怎麼揭發?

  她從未認為丈夫有罪。被關押七十個月後,梅志被釋放了,可這沒什麼欣喜的,之所以能出來,是因為她的母親去世後屍體停在太平間無人處理。

  就這樣悽苦難耐的日子,梅志還是咬著牙帶著孩子們過來了,她始終掛念著丈夫,多次向公安部門申請探視被打回、又接著申請。

  十年後,梅志終於在獄中見到消瘦、憔悴的丈夫,可他仍然很樂觀地說快了,確實那一年,離家十年的丈夫回家了。

  平靜日子卻沒有過太久,胡風的身體垮了,曾經中風昏倒在地,若不是梅志在側,恐怕已經沒命了,如此艱難的境況下,他卻又被投入獄中。


  在獄中,他遭到了極為嚴重的虐待,導致其精神失常,每日活在恐懼之中。胡風如此,梅志又怎會沒有痛苦呢?

  

她被送去農場勞動,她說:"那個勞動對我來說還是個好事,一排睡四五個人,鬧哄哄的,腦子都不要你空下來想,這也是個好處……這個勞動救了我,要是讓我整天躲在房子裡,非死不可。想來想去想不通,真是,我撞牆都會撞上去。"

  多年之後,梅志回憶起這段經歷仍神情哀愁、聲音顫抖,可她始終說的是"想不通",她從來沒有相信過自己的丈夫是人們所說的那種壞人,也從未想過要拋棄丈夫。

  因為胡風精神失常得很嚴重,梅志被允許前去照顧,她陪著丈夫坐了六年牢,胡風病情嚴重到要拿刀砍傷她,她還是得撐著。

  冤屈沒有洗刷、無數無辜的人蒙難,胡風已經如此,只有自己才能多為他們說些話,想到這兒她就覺得自己不能尋短見。


  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梅志走完她的全部人生,1979年,胡風終於真的成為了"不帶犬字旁的自由人",但這個胡風,已經不再是當年意氣風發的鬥士,而成了一個生命燭光搖曳的病人。

  六年後,胡風逝世,而梅志依然奔走在為"胡風案"平凡的路上,直到胡風從文學和政治上都得到公正的評價。

  掙扎

  

"買書求爸爸,削筆喊媽媽,姐姐喉嚨響,外婆耳朵差,心純如明亮,稚子淨無猜,晚飯剛剛吃,前門急急開,不知刑警到,當作客人來"。

  胡風在獄中作了這首詩,以兒子的視角講述那日厄運光臨他們家門的情形,暴風雨前還是那樣的寧靜安詳。

  胡風與妻子梅志共有三個孩子,他有個筆名叫谷非,他的老師魯迅有個筆名是曉角,梅志與胡風長子的名字便是從這裡取的——張曉谷。


  多來孩子取名都是摘父母的字,但張曉谷的名字之所以用了魯迅的筆名,除卻胡風與魯迅向來關係密切外,這個孩子能來到世上也與魯迅頗有緣分:

  梅志懷孕後反應劇烈,託魯迅找了一名日本醫生想把孩子打掉,魯迅陪她去了日本診所,可是手術沒做成,孩子便保了下來。

  張曉谷出生後一直隨著母親東奔西跑,他的妹妹張曉風便是在敵機的轟炸聲中出生於一個小旅館裡,他們幾乎是沒有家,總在父母的各個朋友家借住,或是留宿於羊圈改成的小平房裡。

  

"我一直擔心著曉谷,怕他小小年紀受不住這勞累和野外生活,怕他的身體會垮下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這幾天來,他的食慾增加了,臉色也不那麼蒼白了,沒有發過燒,連感冒咳嗽都沒有得,真是大自然的治療比什麼藥物都好。"

  在他的文字中,總是流露出對兒子的愧疚與疼愛。兒子張曉谷跟著他們一路走過上海、香港、武漢、重慶、貴州。

  在桂林過了一段平靜日子,又回重慶、再回到上海,而妹妹張曉風則一直寄養在上海的託兒所裡。幾經輾轉返滬後,他們迎來了新的家庭成員小兒子張曉山。


  胡風很忙,很少在家住,孩子們都是由梅志和梅志的母親照料,尤其是未長時間相處的女兒和小兒子,父親對他們來說熟悉又陌生。

  他們搬到北京前,胡風已經被點名批評了,女兒察覺到父親情緒不高、很少笑,她不知道真正暴雨襲來有多可怖。

  他們的父親胡風也一樣,明明山雨欲來風滿樓了,雖然有些憂愁,但他還天真地覺得自己要是有錯,改正不就完了。

  1955年5月16日,胡風被帶走後梅志也被關入看守所,風雨過後,一片蕭瑟。16歲的張曉風就讀的是寄宿學校,她在報紙上讀到了對父親的嚴厲批判,

  

"如雷轟頂,不知如何是好,那個周末我不願意回家",到她第二周回家時,等待她的就只有哭腫雙眼的七旬外婆和8歲的弟弟了。

  一夜之間,物非人非。高中生張曉風忽然成了家裡的大人,要應付所有的盤問和管理家中的大小事;學校裡要她積極揭發父親的罪行,一個孩子哪裡說得出呢?


  因為父親的關係,她成不了團員,只能豔羨地看著同學們參加各種活動;回家的時候總有人在門外巡邏監視,胡同裡的小孩也喊著批評胡風的口號。

  家裡呢,空空蕩蕩的,父母在哪、何時回來?全然不知……

  才八九歲的小兒子張曉山早能識字讀文了,當他隨手拿起一本讀物時,滿紙都是醜化父親的漫畫和批評的文章,那些字眼,別說小孩,就是一個成年人都覺得觸目驚心。

  每當不得不從人群中走過時,他只能屈辱地埋著頭走,以忽略各種不善的目光和指點,但還是無法堵住耳朵,常常冒出幾句"小胡風"的嘲笑聲。

  大兒子張曉谷在父母的影響下對革命充滿熱情,上海解放後他加入了青年團,後到華東航空學院學習,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 ,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他留校任教併入黨不久後,"胡風案"發生了,不過因學校領導的信任,他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

  與梅志不同的是,孩子們的內心充滿了彷徨、恐懼和迷惘,本能的親情在撕扯他們的心,但由於與父親接觸的時間短,又處於那個高舉政治的時代。


  他們目及之處都因"胡風案"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所受的教育、身邊人的反應,至少口頭都要他們與父母劃清界限,於是心也開始一步一步往後退了。

  張曉山那年八九歲,當去探視被關押的母親時,梅志見到孩子就嚎啕大哭,說要不是還有幾個孩子和老母,她早就不活了。

  但兒子的反應很平靜,因為在對母親的感情裡,已經摻雜了很多政治的因素了,他看著這個人是他的媽媽,應該去親近,但是呢又好像成了壞人,應該被厭惡,只能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怎麼對待母親。

  相比妹妹、弟弟,大兒子張曉谷已經成年所以沒有他們在身體上受的苦多,但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剛入黨,父母親就成了反革命。

  他不停地質問著自己尋不到答案的問題:自己的父親怎麼成了反革命?到底是父親錯了,還是黨錯了?

  1965年,在秦城關了十年的胡風第一次出獄,他們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原應其樂融融的時刻卻格外生分疏離。


  十年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問始終沒有離去。胡風見此便讓女兒拿下書架中的《魯迅全集》,念魯迅翻譯的《與幼小者》:

  

"我愛過你們了,並且永遠愛你們。這並非因為想從你們得到為父的報酬,所以這樣說。我對於教給我愛你們的你們,唯一的要求,只在收受了我的感謝罷了。養育到你們成了一個成人的時候,我也許已經死亡;也許還在拼命的做事;也許衰老到毫無用處了。 然而無論在哪一種情形,你們所不可不知的,卻並不是我。你們的清新的力,是萬不可為垂暮的我輩之流所拖累的。最好是像那吃盡了死掉的親,貯起力量來的獅兒一般,使勁的奮然的掉開了我、進向人生去。"

  高壓之下,孩子們還是沒能接受到父親的苦心,大兒子阻止了父親的發言,他覺得"這種溫情的東西你不太適合"。

  總擔心父親又說出什麼"反革命"的話,儘管是在家裡他也怕萬一哪裡有個監聽……這時候才明白,原來草木皆兵竟非誇張而是真實的素寫。


  家人的關係還未修復,很快的,浩劫升級,胡風又被關入監獄並飽受折磨,他徹底從天真中醒來,導致精神崩潰並多次有尋短見的舉動。

  大兒子留校察看一直不得重用、妹妹考上大學政審不過而去了農場勞動近二十年、弟弟下鄉去內蒙十年始終沒有讀大學的機會。

  他們雖在心中無數次詰問命運為何如此不公,但依然很爭氣地努力學習、生活。

  

"幼小者呵,將不幸而又幸福的你們的父母的祝福帶在胸中,上人世的行旅去。前途是遼遠的,而且也昏暗。但是不要怕。在無畏者的面前就有路。"

  時間和歷史會給出答案走到正義的路上來,撥亂反正後,胡風再次出獄冤案平反,女兒張曉風終於調到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父親身邊擔任他的秘書。

  小兒子張曉山恢復高考一年後考入內蒙古師範學院,又入人大念研究生,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大兒子張曉谷被調任北航評上了教授,坎坷的經歷讓他們的命運遭受了苦難,但也給了他們直面困苦、百折不撓的勇氣,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

  對於父母、尤其是父親,胡風的子女們隨著時代的發展走出非黑即白思維的困局,開始認真地了解胡風的經歷和文學活動。


  在他們看來,父親是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殉道者",逐漸理解他的做法、無奈與痛楚,更欽佩於他的正直和勇氣。

  不過經歷過最嚴酷的革命、政治與人性的交鋒後,人性還是站到了高處,胡風在骨灰盒上嵌"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但他堅決反對外孫學文,女兒張曉風也感嘆:"學文科的確不好弄"。

  雪落尚有痕,沉冤昭雪後唯有反思才能真正不愧對那段沉痛的記憶。面對胡風命運的悲劇,他的至親之人妻子與子女產生了不同的態度。

  人們感動於梅志寒梅般的意志,她從未因高壓而泯滅了心中的愛與正義,寒冬般的時代中依然守護著人性的溫暖。

  但也沒有人會苛責對父親不理解的子女,人沒有辦法選擇出身,也沒有辦法選擇所處的時代,直面人性的幽暗、經歷過痛苦的掙扎,人性溫暖的回歸才尤其顯得珍貴和美好。

  文/南宮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胡風案件」的前前後後
    毛澤東為《人民日報》刊登批判胡風的版面寫了「提高警惕,揭露胡風」的標題,並加按語:  「像胡風和胡風分子這樣一種人偽裝擁護共產黨而實際反對共產黨,偽裝擁護人民而實際反對人民,偽裝擁護革命而實際反對革命的人,應當對他們提高警惕,像胡風或類似胡風的這種假冒革命的偽裝分子當然是少數,但危害卻很大。」
  • 胡風很慘,落井下石的人也很慘
    之後,文革爆發,1970年胡風被四川革委會加判為無期徒刑,並且不準上訴。1978年,累積坐牢23年之久的胡老先生終於被釋放出獄。1988年,在老先生逝世3年之後,一紙徹底平反的通知才送到他的墳頭。「胡風反革命集團案」是中國文壇牽涉面最廣、蒙冤時間最長的大案,是其後反右運動的試水和預演。
  • 陋蘭:胡風很慘,落井下石的人也很慘
    之後,文革爆發,1970年胡風被四川革委會加判為無期徒刑,並且不準上訴。  1978年,累積坐牢23年之久的胡老先生終於被釋放出獄。1988年,在老先生逝世3年之後,一紙徹底平反的通知才送到他的墳頭。  「胡風反革命集團案」是中國文壇牽涉面最廣、蒙冤時間最長的大案,是其後反右運動的試水和預演。
  • 回憶審訊「胡風分子」羅洛
    年輕的姑娘楊友梅被無情地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   楊友梅在激烈的思想鬥爭中度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她簡直不相信羅洛這樣的人會是「反革命」!   早在解放前,羅洛就是一個進步的青年學生,在成都讀書的時候,是當地學生會的負責人,發起成立進步的讀書會,積極組織學生反對國民黨統治,參加過反飢餓、反內戰的鬥爭。
  • 卡瓦尼:堅決反對種族主義
    聲稱自己的本意是回應一位朋友的祝賀,無意冒犯任何人,也堅決反對種族主義。11月29日進行的英超聯賽第10輪比賽,曼聯在兩球落後的情況下,實現大逆轉,最終3:2戰勝南安普敦,替補登場的烏拉圭射手卡瓦尼在比賽中獨中兩元。賽後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向卡瓦尼表示祝賀,他在對一位朋友的回覆中使用了涉嫌種族歧視的爭議詞彙。
  • 吳舒潔|世界的中國:「東方弱小民族」與左翼視野的重構 ——以胡風譯《山靈》為中心
    已有學者細密考察出《山靈》各篇從日本到中國的脈絡轉化[2],然而並未進一步探究《山靈》的譯介與20世紀30年代中國左翼文化政治的關聯。胡風在《山靈》的序言中寫到,翻譯這些小說是為了「介紹他們底生活實相」,「當作作品看的優點或缺點底指摘,在這裡反而是不關緊要了」[3],可見其並不側重於審美價值,而是意在引介異民族的生活經驗。那麼,為什麼是「東方弱小民族」?
  • 新中國史上最大的冤案曝光後,一個更可怕的信號......
    他是苦難最重、蒙冤最深、平反最晚者,他的案件,是新中國案發最早、涉眾最廣、歷時最長的驚天大冤案,光平反就歷時八年,先後三次。今天我們將往事鉤沉出來,為大家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每個中國人在了解,這場大案背後的真相後,都能警惕一個更危險的信號.
  • 「如果屬實,中方堅決反對」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將在周五將數十家中企列入黑名單,汪文斌:如果屬實,中方堅決反對。路透社當地時間周四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將在周五將數十家中國企業列入貿易黑名單,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
  • 椎間盤突出,我為什麼堅決反對做手術?
    這或許跟她堅決反對隨意給椎間盤突出病人做手術,堅持用獨特療法幫病人解除痛苦有關。 手術只是將突出椎間盤切掉 脊柱失去穩定性 老張今年五十多歲,是一位公司老總,幾年前患了頸椎間盤突出。
  • 地球上的每一個生靈都是各種病魔的囚牢!
    生靈和病魔將如何和諧的共存在地球這個大環境呢,讓我們一起回到生活中尋求答案吧!眾所周知,我們生活中除了人,其實還有更多蓄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它們的數量可不少,這些都是地球上活靈活現的生命。但我們會發現有時候我們家蓄養的豬牛狗、雞鴨鵝偶爾也會發生疾病,比如豬發生過豬流感,牛會有狂牛症,狗有狂犬病,雞鴨鵝則會有禽流感。
  • 《紅髏》20城提前看片 座下驚喜「心有餘悸」
    8月2日,由喜普文化、格瓦拉生活網、遊族影業聯合舉辦的「《紅髏》W試片會」讓部分觀眾提前觀看到了電影。對於影片,觀眾們給出最多的評價則是「出乎意料」,而在影片的「燒腦」之後,別出心裁的抽獎環節讓在場觀眾直呼「心有餘悸」。
  • 傅作義宣布起義後,哪三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後來結局如何?
    當時北平城有20餘萬大軍,可大多是蔣介石的嫡系,傅作義本人賴以起家的三支王牌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如果貿然宣布起義,不僅很難成功,甚至傅連作義自己可能都要遭殃。因此,傅作義以開會的名義,把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將領控制起來。為了減小阻力,他還把三位堅決反對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用飛機送走,那麼這三人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 每經20點|教育部:堅決反對美國政府出臺限制中國留學人員的錯誤...
    每經編輯:張楊運1丨教育部:堅決反對美國政府出臺限制中國留學人員的錯誤做法據教育部網站,6月12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國政府採取限制部分中國留學人員赴美學習的措施答記者問表示,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政府出臺限制中國留學人員的錯誤做法,堅決反對將正常的留學交流政治化和汙名化。
  • 卡瓦尼回應爭議言論:無意冒犯,堅決反對種族主義
    聲稱自己的本意是回應一位朋友的祝賀,無意冒犯任何人,也堅決反對種族主義。11月29日進行的英超聯賽第10輪比賽,曼聯在兩球落後的情況下,實現大逆轉,最終3:2戰勝南安普敦,替補登場的烏拉圭射手卡瓦尼在比賽中獨中兩元。賽後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向卡瓦尼表示祝賀,他在對一位朋友的回覆中使用了涉嫌種族歧視的爭議詞彙。
  • 《碧藍航線》威嚴囚牢裡的危險兔皮膚怎麼樣 監獄系列皮膚介紹
    這是北方聯合活動中實裝的新皮膚,是監獄主題的新套裝哦,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碧藍航線威嚴囚牢裡的危險兔皮膚的相關資料啦!~ 碧藍航線威嚴皮膚囚牢裡的... 《碧藍航線》威嚴囚牢裡的危險兔皮膚怎麼樣?
  • ...國臺辦:堅決反對美國與中國臺灣地區之間進行任何形式官方往來...
    文 / Becky2021-01-07 20:28:43來源:FX168 【蓬佩奧宣布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將訪臺 國臺辦:堅決反對美國與中國臺灣地區之間進行任何形式官方往來】2021年1月7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答記者問。
  • 碧藍航線囚牢與誘惑皮膚怎麼樣 輕巡監獄主題皮膚預覽
    《碧藍航線》水星紀念囚牢與誘惑皮膚怎麼樣?
  • 郭沫若堅決拆掉北京古城牆,梁思成撂狠話反對,多年後擔憂成真
    50年後,歷史會證明我是對的,而你錯了。——梁思成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也被定為國都,但老北京的建築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中,自身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對北京城的改造規劃迫在眉睫。在那時候,不少人建議把舊樓拆了重新安排布局,自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郭沫若堅決贊成拆古城牆,梁思成夫婦堅決反對,而北京城的改造,又該何去何從?
  • 中國重返聯合國,該國堅決反對,26年後求助聯合國遭中方一票否決
    中國重返聯合國,該國堅決反對,26年後求助聯合國遭中方一票否決眾所周知,我國雖然是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但是其實我國一直到了1971年10月25日,我國才恢復了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而在此之前,一直是有我國的國民黨的代表在聯合國
  • 堅決反對,李子染等網紅入侵小學生試卷及語文閱讀
    我不反對網紅。但反對中小學生過度接觸網紅,尤其是以官方形式入侵學生試卷及閱讀,導致學生必須深度了解分析網紅一事,原因有四:一、當前,網紅價值並不是大眾的價值觀,此種思想導向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