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後,歷史會證明我是對的,而你錯了。——梁思成
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也被定為國都,但老北京的建築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中,自身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對北京城的改造規劃迫在眉睫。在那時候,不少人建議把舊樓拆了重新安排布局,自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郭沫若堅決贊成拆古城牆,梁思成夫婦堅決反對,而北京城的改造,又該何去何從?
北京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就對其進行了最早的開發,後來明、清等多個朝代都把它作為首都而建。而且歷史的積澱其本身也有著極強的文化韻味,而像古城牆、古民居等都在北京佔據著巨大的空間。
現在北京城的舊城牆已成為歷史遺存,也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但它們卻成為改造新中國北京城的絆腳石。北京不僅是首都,還是中國的行政中心,因此,它的繁榮程度也從一個側面上決定了中國的強大。
海內外頂尖建築師齊聚一堂,就北京城改造規划進行探討。那時,一位來自蘇聯的專家提出了這樣一個計劃,他建議騰出更多的空間來修建以天安門為中心的古城牆,這個計劃主要是為了把北京建設成為一個合格的工業城市。這一蘇聯專家的方案也讓許多人深思,古城牆畢竟是歷史文物,不太適合為了發展而破壞它,但為了能使北京更加繁榮,似乎這些又是不可迴避的。
因此,北京的古城牆在當時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國內許多頂尖的學者分成兩派,一派是由梁思成夫婦領導的建築學家,他們提倡保存古城牆。另一方面,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保守派人士認為,這座古城牆妨礙未來北京的發展,應該儘早拆除。
在那時,有許多人對梁思成夫婦的想法感到困惑,因為北京作為首都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保護古城牆而拖延北京的發展豈不是太可惜了。但梁思成等人認為,古城牆雖年久失修,但它見證了國家歷史的發展,更是先民們的寶貴財富。而且這些古城牆還可以幫助後人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具有很大的傳承意義。
古代的城牆是為了抵禦外敵而存在的,雖然現在已無使用價值,但經過歲月的洗禮,它已成為一種象徵,其文化價值已是無價之寶。另外,梁思成還提出了「梁陳方案」,其目的就是要把這座古城以及古城牆給保留下來,不耽誤北京的改建開發。假如硬要拆毀,當紫禁城有朝一日也阻礙了北京的發展時,那又是什麼呢?
但郭沫若對此卻持反對意見,他覺得以前古城牆就是用來防身的,如今國家安定已不再需要城牆,城牆現在的價值不過是一堆磚瓦而已。
此外,它還是舊社會的產物,代表著封建社會,如今國家已步入新時期,這種「封建糟粕」又有何可求?受封建社會毒害的百姓看到古城牆,只會想起從前的苦難,而不會想起它帶來的文化價值。
在當時社會國情仍以發展為主的情況下,梁思成保護古城牆的想法,如果要以保護文化遺產的名義來保護,說實在的是困難,而繼續聲張要保護古城牆,也許也會被人們視為敵人,所以國內也對梁思成和「梁陳方案」褒貶不一。但不管這些專家們如何討論,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屬於上級。
為使方案能夠順利實施,陳佔祥和梁思成整夜把自己的「梁陳方案」整理好後,分發給各級機構和街道,希望上級領導能夠採納自己的方案,保護好古城牆。令梁思成等人想不到的是,上級領導態度十分堅決,選擇拆掉老城牆,為北京的發展騰出了空間。
決定和反對在國內也讓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氣得要命,梁思成甚至撂下狠話說:「五十年後,歷史會證明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
在這種大趨勢下,北京的古城牆仍然未能得以保存。自1952年起,北京的古城牆陸續開始拆除,市民也自發進行義務拆除工作,並號召大家共同去拆牆、破磚取土。最初拆毀的是外城的城牆,後來1965年國家又要修建地鐵,所以內城的城牆也就沒有保留,為了發展北京的交通,這些城牆也只是拆除了。然而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這些抵禦外敵的古城牆並沒有毀於敵手,反而被後面保護著的百姓徹底拆毀了。
如今,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拆除古城牆並非非必經之路,而今天國民教育質量的提高也讓更多人關注中華文化的傳承,甚至有人感嘆,如果北京的古城牆沒有被拆除,今天的北京將會是多麼壯觀。而且梁思成拋下的狠話也確實實現了,反而更多人贊成「梁陳方案」。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當時的「梁陳計劃」會被社會廣泛反對?
第一個方面是關於當時的民情。儘管印好了發到各級領導手中,但領導們對文化保護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那時候人民大多貧窮,所以國家機構都是為國民發家致富服務的,吃不飽飯怎麼能管死古城牆!
二是當時人們對古城牆的偏見太深。民族自然會站在人民這一邊,而大多數人則受到封建制度的迫害,所以對於保留古城牆的問題自然不會贊成。亦正因如此,古城牆才不能像梁思成所想的那樣得到保護,這也讓許多持有與梁思成同樣思想的人不禁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