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高適曾有詩云:「登高故國,懷古對窮秋。夕陽西下,寒夜落在砧杵上。昔賢人不復有,行矣,莫不淹留。這座城牆,是一代一代保存下來的最突出的證據之一,每當登上故城城牆遺址,就會有無盡的感傷和嘆息。首都北京曾有一座雄偉的古城牆,它屹立了700多年,見證了朝代的覆滅和風雨的洗禮,如今卻只剩下斷瓦殘垣。
從元代開始,北京古城就開始修建,直到明代才真正建成,它大約有8米高,用板材建造的夯土牆。忽必烈在蒙元時期遷都燕京,開始修建皇城和城牆,至明洪武年間,又為防禦而重新修建城牆,從而真正確立了明代北京城北界。
城牆建好後,便肩負起守城的重任,在風雨交加中堅守了一百多年。建都北京後,古城牆的價值已由防禦逐漸轉變為歷史文化,而北京城牆是否要拆掉,一直是當時國家高層一直在爭論的問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牆的防禦功能幾乎消失了,那時的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拆牆的聲音也隨之逐漸高漲。中國的目標是把北京建設成一個新的工業化的城市,古城牆的存在必然會阻礙工業的發展,因此拆除城牆似乎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
那時反對拆牆的最強的人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都是優秀的建築師,懂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堅決抗議拆牆。梁思成曾不止一次地說過:「在北京城市改造的過程中,對文物建築的粗暴無情,讓我感到無比的痛苦;拆一座城樓就像挖一塊肉;拆一座外城就像剝一層皮。」
因此梁思成和陳佔祥嘔心瀝血,構思出一套「梁陳方案」,希望能將古城牆保留下來,改為花園綠地,同時將北京分成舊城區和新城區,舊城區是歷史文化博物館,新城區是高科技工業園。
可以想像的是,這個計劃並沒有被採納,在1950年代,拆牆工程已經全面展開。一度高聳的城牆被毀,同時也代表了珍貴的古代建築文化被一點點破壞。梁思成曾經想出了一個主意:「如果這個古城能夠保存至今,那麼它將是世界上唯一能夠保存完整,規模最大,氣勢恢宏的歷史文化名城,即使是今天的巴黎、羅馬也不可能做到。」如今這個想法已經成為空談。
拆牆之後,梁思成說,再過50年,歷史會證明他是對的。其實他確實說得很對,自從邁入21世紀,北京就開始研究如何整治環境,保護遺址,曾經轟轟烈烈地拆掉城牆,現在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保護和修復。雖然如此,城牆仍然不能恢復到以前的雄偉形象。
今天我們只能從舊照片上感受古城牆的雄偉壯麗,那巍峨高聳的城牆、歷盡風霜的歷史痕跡的牆面,已成為過去式,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窮的悲嘆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