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北京古城牆:太壯觀了,如今見不到了,難怪被拆時梁思成淚崩

2020-12-14 小成熟an

唐人高適曾有詩云:「登高故國,懷古對窮秋。夕陽西下,寒夜落在砧杵上。昔賢人不復有,行矣,莫不淹留。這座城牆,是一代一代保存下來的最突出的證據之一,每當登上故城城牆遺址,就會有無盡的感傷和嘆息。首都北京曾有一座雄偉的古城牆,它屹立了700多年,見證了朝代的覆滅和風雨的洗禮,如今卻只剩下斷瓦殘垣。

從元代開始,北京古城就開始修建,直到明代才真正建成,它大約有8米高,用板材建造的夯土牆。忽必烈在蒙元時期遷都燕京,開始修建皇城和城牆,至明洪武年間,又為防禦而重新修建城牆,從而真正確立了明代北京城北界。

城牆建好後,便肩負起守城的重任,在風雨交加中堅守了一百多年。建都北京後,古城牆的價值已由防禦逐漸轉變為歷史文化,而北京城牆是否要拆掉,一直是當時國家高層一直在爭論的問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牆的防禦功能幾乎消失了,那時的中國正處於百廢待興,拆牆的聲音也隨之逐漸高漲。中國的目標是把北京建設成一個新的工業化的城市,古城牆的存在必然會阻礙工業的發展,因此拆除城牆似乎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

那時反對拆牆的最強的人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他們都是優秀的建築師,懂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堅決抗議拆牆。梁思成曾不止一次地說過:「在北京城市改造的過程中,對文物建築的粗暴無情,讓我感到無比的痛苦;拆一座城樓就像挖一塊肉;拆一座外城就像剝一層皮。」

因此梁思成和陳佔祥嘔心瀝血,構思出一套「梁陳方案」,希望能將古城牆保留下來,改為花園綠地,同時將北京分成舊城區和新城區,舊城區是歷史文化博物館,新城區是高科技工業園。

可以想像的是,這個計劃並沒有被採納,在1950年代,拆牆工程已經全面展開。一度高聳的城牆被毀,同時也代表了珍貴的古代建築文化被一點點破壞。梁思成曾經想出了一個主意:「如果這個古城能夠保存至今,那麼它將是世界上唯一能夠保存完整,規模最大,氣勢恢宏的歷史文化名城,即使是今天的巴黎、羅馬也不可能做到。」如今這個想法已經成為空談。

拆牆之後,梁思成說,再過50年,歷史會證明他是對的。其實他確實說得很對,自從邁入21世紀,北京就開始研究如何整治環境,保護遺址,曾經轟轟烈烈地拆掉城牆,現在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保護和修復。雖然如此,城牆仍然不能恢復到以前的雄偉形象。

今天我們只能從舊照片上感受古城牆的雄偉壯麗,那巍峨高聳的城牆、歷盡風霜的歷史痕跡的牆面,已成為過去式,留給後人的只有無窮的悲嘆和遺憾。

相關焦點

  • 百年前壯觀的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堅決反對拆掉,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不久為了更好地搭建皇宮和更完善的防禦工事,又將北京的南城牆南移了數百米。依據史書記載,古城牆呈現「凸」字形,城牆周長24公裡,牆基寬24米,牆高8米。從上空來看,無論是「凸」還是古城牆的造型,都應該是對稱的。但是古城牆卻獨獨缺了一處西北角。「城方如印」,古代以中心對稱為大氣之美,為何建造城牆之時卻漏了一處?
  • 北京古城牆被拆前實在太雄偉壯觀了,難怪被拆時梁思成痛哭流涕
    從元朝開始修建,建於明代,從清代延續到民國,歷經七個世紀,歷時數百年,新中國成立後,去留問題一直困擾著北京。郭沫若主張拆毀古城牆,他的觀點是,這座有著濃厚封建氣息的封建時代的建築,最初是為防禦而建的,此時功能已不復存在,所以應該拆毀。
  • 郭沫若堅決拆掉北京古城牆,梁思成撂狠話反對,多年後擔憂成真
    ——梁思成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也被定為國都,但老北京的建築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中,自身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因此對北京城的改造規劃迫在眉睫。在那時候,不少人建議把舊樓拆了重新安排布局,自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郭沫若堅決贊成拆古城牆,梁思成夫婦堅決反對,而北京城的改造,又該何去何從?
  • 郭沫若要拆除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氣病也阻止不了,如今卻追悔莫及
    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大家對於北京城內的古城牆持有兩種觀點,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方認為,這北京城內的古城牆,必須得拆除,這樣,才利於北京城的建設。不過,以林徽因和梁思成為代表的另一方則認為,這北京城的古城牆拆不得。當時,針對這個「拆不拆」的問題,雙方一直爭執不休,甚至還進行了激烈的辯論。
  • 林徽因多次阻止拆除古城牆,郭沫若為何仍要堅持?有條理由很荒謬
    而更讓我們熟悉的,讓北京更有歷史特色的,是明清時期,這裡被當作京師。數千年來,風雨也好,戰火也好,北京都保留了它最古老和最具有底蘊的氣質,吸引著萬千中外遊客,絡繹不絕地前去遊覽。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北京的古城牆。那些原本是歷史時代的鑑證,是寶貴的歷史文物,如今卻無法再重現了。北京古城牆歷史悠久,最早創建於元朝時期,明代時,北京古城牆建設完成,清朝沿用。
  • 郭沫若堅決要拆除古城牆,林徽因被氣病倒,現今後悔莫及!
    其中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是蘇州園林、趙州橋、圓明園、紫禁城……其中還有人不知道的,比如北京古城牆。北京古城牆對於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它的歷史應該並不陌生,曾經郭沫若是堅決要拆除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堅決反對,林先生因此被氣得臥病在床,現在卻後悔莫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郭沫若堅持拆掉北京古城牆,林徽因卻反對撂狠話,多年後竟完全說中
    可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北京古城牆被拆一案,卻在新舊之爭的歷史上帶來了一次不一樣的反轉。 北京古城牆自建址以來已有七百年的歷史,從元代至民國,古城牆呈「凸」字形,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是古都之韻的象徵。
  • 梁思成「50年後自有對錯」,看如今贗品城牆:廉價、無歷史厚重感
    梁思成認為,應當為北京重新找一個市中心,這樣就能把舊北京完整保護起來。他看好的選址是曾經作為日本人"居民留地"的五棵松。 陳佔祥卻覺得新城不能太遠,只需在老新兩城間找一個銜接即可,像是復興門外、月壇和公主墳一帶就不錯,讓西長安街成為二者紐帶,再把釣魚臺和玉淵潭等建設成公園、綠地。
  • 當年若採納「梁陳方案」,留下北京古城牆,如今北京將是什麼樣?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留下了一句令人深感惋惜的話,那就是:五十年後,歷史會證明我是正確的。實際上,還沒過五十年,人們就已經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當年他是正確的。直到他死後的幾十年,才開始漸漸明白他當年的堅持,明白他為什麼說要拆一堵牆,像挖一塊肉一樣。但是,他跟陳佔祥的梁陳計劃失敗了,古建築在人為下灰飛煙滅。
  • 北京城牆是被誰如何拆毀的?
    圖為清末北京城牆。供圖:華辰影像北京古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主要用於軍事防禦。古城牆呈「凸」字形,城牆周長 24 公裡,牆基寬 24 米,牆高 8 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在那之前的一天,一名解放軍幹部赴清華園訪問建築學家梁思成,請其繪製北平古建築地圖,以備迫不得已攻城時保護文物之用。3 月,北平市建設局對內外城牆進行了察勘。4 月,市建設局令工程總隊修復城牆。
  • 百年前北京城十大地標建築:若不拆掉,北京或成世界最雄偉的古都
    照片在現如今的社會是十分常見的一種工具,它能保存永恆的一瞬間,照片中的物體失去時,人們便也只能通過照片來緬懷。比如說百年前所有的古建築,個個都很壯觀,但如今有一部分,我們也只能通過照片一覽它們曾經的壯觀。這次的一組照片便是百年前北京城的幾大標誌性建築,這張是百年前所拍的長城,它就這樣雄偉的屹立了兩千多年。
  • 中華門古城牆的保護者——朱偰
    中華門古城牆的保護者——朱偰    顧少俊
  • 當年若「梁陳方案」被採納,留下古城牆,那麼如今的北京將如何?
    1949年12月時,時任北京市市長的聶榮臻在北京市政府召開了城市規劃會議,出席該會議的有北京市的各部門領導以及在中方和前蘇聯的專家。中方專家有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副主任梁思成、從英國歸來的建築師陳佔祥等人。 在會上,前蘇聯專家巴蘭尼克夫提出了要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將中國首都的行政中心建設在長安街的兩側。
  • 林徽因梁思成想讓留下的城牆,今僅在照片裡看到,圖2梁思成手稿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建築家夫婦,二人踏遍千山萬水,考察記錄古代建築。由於二人的努力,這些代表古人智慧的建築得以保護或者留下圖紙為子孫後人看到。 梁思成和林徽因繪製的敦煌唐代遺留建築。這是在沒有繪圖軟體的時代,完全手工繪製的,看了這手稿,讓人肅然起敬,真是了不起的建築家夫妻。
  • 中國古城牆大全
    城市是人類發展到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標誌,城牆則是城市的重要標誌。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城牆修築的歷史非常悠久,類型豐富,數量最多也最為壯觀。本篇收錄了33處現存古城牆遺址,分上下兩篇分享給廣大讀者」。陝西省西安市古城牆,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牆基礎上擴建的。
  • 假如「梁陳方案」實施,古城牆沒有被毀,那麼當下北京將驚豔世界
    在新中國籌建期間,梁思成受邀主持北京的城市規劃工作,陳佔祥得知消息後主動聯繫梁思成,隨後兩人見面便一見如故,對北京的規劃想法不謀而合。兩人在共同理想的鼓勵下,廢寢忘食,反覆鑽研,徹夜探討,拿出了一套「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北京規劃方案。
  • 從「披雲鶴唳」到「披雲鶴淚」,最終的結局竟是……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再次重建時,史記:「樓仍三層,房各五間。中層樓兩腋各四間,新創兩門,東為聚秀,西為慶成。」此次重建,披雲樓仍不失原來之壯觀規模。不久,肇慶府巡道耿平主持修復,重建時,將披雲樓由原來的三層改建為兩層。更讓人無奈的是,民國14年(1925年),時任高要縣縣長嚴博球做出了「惟將雉堞,城垣南北一致拆低,以比於景福圍高度為準」的決定。肇慶開始拆低城牆,除披雲樓一段外,全部城牆被拆低了2.3米,因披雲樓乃名勝古蹟,得以倖免。
  • 從「披雲鶴唳」到「披雲鶴淚」,最終的結局竟是...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再次重建時,史記:「樓仍三層,房各五間。中層樓兩腋各四間,新創兩門,東為聚秀,西為慶成。」此次重建,披雲樓仍不失原來之壯觀規模。不久,肇慶府巡道耿平主持修復,重建時,將披雲樓由原來的三層改建為兩層。更讓人無奈的是,民國14年(1925年),時任高要縣縣長嚴博球做出了「惟將雉堞,城垣南北一致拆低,以比於景福圍高度為準」的決定。肇慶開始拆低城牆,除披雲樓一段外,全部城牆被拆低了2.3米,因披雲樓乃名勝古蹟,得以倖免。
  • 1948年北京城:700年的古城牆依舊完整壯觀,崇禎自縊處一片荒涼
    佛香閣於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按原樣重建。佛香閣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層四重簷,氣勢宏偉,中正莊嚴。佛香閣每層的正中都有一個匾額,上層為「式延風教」,中層是「氣象昭回」,下層則是「雲外天香」。【天安門廣場】大家通過這張照片可以看出,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面積很小。當時的天安門廣場是一處宮廷廣場,平面布局為「T」型。
  • 1948年北京城老照片:北京古城牆還能看到,崇禎帝自縊處一片荒涼
    【航拍故宮三大殿】北京故宮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是皇權最高象徵。太和殿等級最高,它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