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籍貫廣東新會,生於日本東京,為梁啓超之子,其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我國著名的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其一生都在為中國古建築的保護而奮鬥。
在近代建築史上他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抗日戰爭時期梁思成加入營造學社工作,後主持故宮文淵閣修建,在解放戰爭期間回母校清華大學創辦建築系,於平津戰役前繪製了《全國文物古建築名錄》,使得北平古蹟免受炮火侵襲。
到了現代,「拆舊」和「仿古」的大戲正在中國很多城市接連不斷地上演著。一邊,部分「歷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歷史文化街區慘遭摧殘:一邊,數十億再造鳳凰,千億重塑汴京,各種新古蹟正遍地開花。正如馮驥才先生所言「真的拆光以後,就要造假的了。」
自北平被確定為首都後,梁思成夫婦就憂心忡忡。一旦被確立為國家行政中心,那它的經濟更要撐起門面,經濟發展了,才會讓交通發展,工業進步,勞動人口增多。這些都是一個國家剛起步要發展擺在前面的事情,結論毫無疑問,這些老建築擋著路了。
大家都說,這些都是封建殘留,為經濟發展騰地,這些磚石正好可以蓋新房,墊公路……
為此,1950年初,梁思成先生和好友陳佔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規劃方案——《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主張保護北京古建築和城牆,建議在西郊建新北京,保護舊北京城,不在舊城建高層建築,可惜建議被忽略了。
梁思成在平津戰役前夕曾講到:北平為世界現存最完整最偉大之中古都市,全部為一整個設計,對稱均齊,氣魄之大舉世無雙。然而這座城中承載著歷史,歷經數百年炮火洗禮而巍峨不倒的建築,沒有毀於戰火,卻毀於溫柔的建設中。
梁思成先生為了保護古城牆不惜以死力諫,然而只是螳臂當車,拆舊的行政命令依舊下達。悲憤欲絕的梁思成跪在地上死死抱著城磚,痛哭流涕。他痛苦地向天哭訴著:「在北京城市改建過程中對於文物的那樣粗暴無情,使得我無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樓就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他無助的看著一處處古建築被拆除,像看到一片片歷史被毀滅,他幾近絕望,他只能看著文化遺產敗給了經濟發展,也為此抱憾終生。
但這並不正確,五十年後的今天,人們開始尊重歷史,開始喜愛歷史。但歷史又何所在?故此一座座所謂的古蹟拔地而起。據統計我國目前人造仿古景觀已超過一萬億以上,然而這些華麗的建築,就如梁思成夫婦所言,充其量不過是假古董罷了。
那些承載著歲月悠悠的珍貴再也回不來了,它們來自歷史,成就於歷史,也毀於歷史。不誇張地說,倘若梁思成當時的提議被慎重考慮,北京城至少要比現在更具有歷史底蘊,也更宏偉百倍。
我國有著很豐厚的文化遺產的資源,這是我們的根本。經濟發展是要為文化遺產讓步。
這個國家是我們的,但終將是後代子孫的,要從長遠利益著想,不讓梁先生之憾重現。這些東西並不是可再生的資源,它們是數千年的歷史具現,沒了就是沒了,大家當哀之鑑之,免使後人復哀之,無論何時,保護是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