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千古佳話,臨死不推薦他繼任,管仲其實為了鮑叔牙

2020-12-23 歪史

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這一句話憑藉管仲在保護當時分裂的諸夏,其功勞一句話來概括,頗有春秋微言大義的特點。

在周幽王因為寵信褒姒而導致犬戎攻破鎬京,周平王在晉文侯等人的協助下遷都洛邑,稱為東周,這一遷都,周王室的威信一落千丈,周圍的夷狄之民蠢蠢欲動,都想乘火打劫,蠶食諸夏。

當時周王室的諸侯國各自為戰,也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周王室也沒有能力統合天下,甚至鄭莊公敢派人射周王一箭,事後雖然請罪,但是式微的周天子迫於鄭國的威勢而互換人質,周鄭交質帶來的危害遠比平王東遷嚴重。

正因為周天子勢力衰落,諸夏混戰不休,北方的赤狄這時候正在侵襲衛國、邢國,燕國也受到山戎的侵襲,南方楚國吞併江左諸姬,然而諸夏沒有一個強大的勢力出來保護文化。

當時的情勢可以說搖搖欲墜,驚險萬分的時候,封在齊國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公子小白帶著管仲、鮑叔牙、隰朋等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齊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迅速取得共鳴,贏來包括周天子在內的好評。

他們向北擊敗山戎、赤狄、向南以強大的實力壓服楚國,周天子也承認他霸主的地位,令他率領諸侯。雖然作為統帥,齊桓公功不可沒,但是幕後操盤,制定各種策略的都是管仲,所以齊桓公的功勞都是是管仲謀划得來的,孔子這樣評價管仲也非常恰當。

管仲早年並不認識齊桓公,他有個好朋友叫鮑叔牙,為人大度不計私利,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不善經營獲利不多,後來兩人都覺得這個生意不長久,於是想著輔佐國君來獲取富貴,正好當時齊國發生內亂,兩人一個跟了小白,一個跟了公子糾。

後來回國爭位的時候,公子小白用計捷足先登。這時候輔佐他的鮑叔牙被小白屬意為相國人選,但是頗有自知之明的鮑叔牙向小白推薦了管仲,不計前嫌的齊桓公從魯國騙到管仲之後拜相。

果然,管仲不負所望,在他的謀劃之下,齊桓公的霸業一步步走向成功,管仲也被尊為相父,在四十年的時間中統合諸夏,代替周天子維護諸侯國的秩序,齊桓公成為第一個霸主,對管仲言聽計從。

人總會老,645年,管仲因為年事已高,進入彌留之際,惶恐不安的齊桓公前去詢問誰能繼任相國,他打算讓鮑叔牙繼任,管仲卻說鮑叔牙不夠成為相國,因為他為人清廉,做一般的官可以,做相國不夠。

《莊子·雜篇·徐無鬼》: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於大病, 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 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因為鮑叔牙錙銖必較,有人犯一點過錯,鮑叔牙就會記在心中,而且剛正不阿,缺乏變通,對上不順合國君,對下又苛責吏民,肯定會引來民怨,怎麼能夠當相國?看起來管仲覺得鮑叔牙不夠資格,像是看不起他,實際上他正是為國家著想,有一說一,沒有私心。

齊桓公聽了之後就讓隰朋為相,不國隰朋很快就死了,終於鮑叔牙繼任,但是鮑叔牙也年事已高,沒多久就死了,他死了之後,齊桓公被豎刁、易牙等奸臣餓死,齊國的霸業也一蹶不振。

比起齊桓公,鮑叔牙和管仲都是正常病逝,最少七十歲,在古代也算是高壽了。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
    管仲為了讓公子糾登基,就在公子小白回去的途中搞襲擊,向小白射看一箭,但是並沒有擊中要害,機智的小白便假死。管仲誤以為小白已死,便隨公子糾不緊不慢地回到齊國。一到齊國,發現公子小白在大臣的簇擁下成為了新君,是為齊桓公。齊桓公為了改變齊國動蕩的局面,開始廣納人才,進行改革。他讓輔佐他的齙牙叔出任丞相,但是鮑叔牙拒絕了。他說相比才能,自己比不上好友管仲。
  • 鮑叔牙死保管仲,力薦為相,若二人換位,管仲定讓鮑叔牙死無全屍
    鮑叔牙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他和管仲關係非常好,後人稱兩個人的關係為「管鮑之交」。那麼,鮑叔牙和管仲到底是怎樣的人呢?鮑叔牙稱得上是一位君子,貴人,而管仲雖然有才,但人品不敢恭維,別看鮑叔牙死保管仲,力薦為相,如果鮑叔牙犯到管仲手,管仲定讓他死無全屍,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得看看兩個人的過往。
  • 管鮑之交: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鮑叔牙才是真正的賢人
    一 、管鮑之交 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落,管仲的生活非常窘迫。迫於生計,管仲做起了商販。在當時,商販是很卑微的職業。於是管仲找到了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管仲本錢小,鮑叔牙家境寬裕,出的本錢大。可是每次賺錢分紅時,管仲分得多,鮑叔牙分得少。
  • 「管鮑之交」,「管仲相齊」,背後是知賢薦賢讓賢的美談
    古有齊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徵(魏徵原來是太子李建成的謀臣),這些優秀的領導者大膽起用「仇人」,結果「仇人」幫他們締造了盛世江山。人與人相處,都難免有衝撞、過節、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記過去,不計前嫌。如果老闆與下屬鬧了點彆扭,就尋機報仇,給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實,你不是在給你下屬難堪,而是在自己給自己製造麻煩。你打擊了你的下屬,最終受傷害的還不是公司?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這3人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這就不得不從「管鮑之交」這個成語的由來說起。 「管鮑之交」成語的由來 管是指管仲,鮑指的是鮑叔牙。兩人都是春秋時期的政治家,在輔助齊國的兩位公子前,他倆是很好的朋友,一起做生意,互相幫扶,共同進退。管仲年輕時家裡比較窮,但是腦袋瓜靈活,會經常有一些好點子,而鮑叔牙家境富裕,時常幫忙管仲,對其非常欣賞並且無條件信任。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高考作文題中的黃金三人組
    用管仲自己的話來說是這樣的:當初我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的時候我經常多拿,鮑叔牙不怪我貪心,因為他知道我家裡窮;我曾經替鮑叔牙辦事,結果辦砸了,鮑叔牙也沒有怪我能力不足,因為他知道大環境有好有差;我曾多次當官都失敗,鮑叔牙沒有怪我沒出息,知道是我時機未到;我曾幾次打仗都逃走,鮑叔牙不怪我膽子小,知道我家中有老母要奉養;公子糾死了,召忽(公子糾的另一位老師)殉節而死,而我卻甘願受辱被囚禁,鮑叔牙不怪我無恥
  •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是誰呢?
    「士為知己者死,馬為知己者良。」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說的一句名言。他所說的知己,就是他的好朋友「鮑叔牙」,他們兩個人的友誼,為歷代所傳頌。管仲齊桓公時期,在齊國擔任宰相,他雖然是安徽人,可他的人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山東度過的。他和鮑叔牙是一起長大的髮小,成年後這哥倆曾經一起做過買賣。管仲本錢出的比鮑叔牙少,但是年底分紅時,卻要比鮑叔牙多拿錢。
  • 小白 管仲 鮑叔牙
    鮑叔牙非常信服管仲的宏才大略,他接受了管仲的建議,兩個人分別輔佐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等待著「一飛沖天」的契機。文史資料上記載,管仲帶人截殺公子小白,他先是勸諫,遭到鮑叔牙的反駁,然後才在離開時突然射了小白一箭,然後回到魯國,告訴魯莊公小白已經被自己射死,公子糾可以緩緩入齊,然後才有了小白繼位而公子糾被殺的故事,後面繼續發生的就是鮑叔牙舉薦管仲、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的故事。
  • 管鮑之交、舌戰群儒,好好的成語怎麼就開了車?
    但是不知從何時起,「管鮑之交」、「舌戰群儒」的意思變了,變得不那么正經了,成立開車必備。01「管鮑」,是指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
  • 2020全國I卷:管鮑之交的奧秘
    我們一起來看看管鮑之間的故事:"管鮑之交"之中,"管"為"管仲",窮小子一枚,"鮑"為"鮑叔牙",家境還不錯。他們倆個是好朋友,早年在一起做生意。因為管仲家境貧寒,所以出資很少,但每次賺錢,管仲都多分一些,平時還經常拿公款還自己的欠帳。
  • 他將貪財好利的損友,扶持成霸主賢相丨鮑叔牙:以義為先交摯友
    在初入社會的艱難歲月中,他們相互幫襯:管仲父親早逝,朝中親戚斷了往來,家道中落,有時吃飯都存在問題;鮑叔牙則因能力平庸,不被看好:在管仲C位出道前,他的履歷是空白,僅有和管仲一起做小買賣的經歷。可見父親不看好他的能力,並沒打算重點培養。
  • 管仲和鮑叔牙,人生得一知己,夫復何求!
    :管仲在輔佐公子糾的時候,曾經差點一箭射死還是公子白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為君後,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於是齊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牙甘居其後,齊桓公終成一代霸業。說起鮑叔牙和管仲,據說鮑叔牙和管仲,少時便相識相交,管仲那時家境比較貧寒,兩人一起去做生意,管仲每次在分錢的時候都會多拿,旁人都說管仲是貪財之人,唯獨鮑叔牙替他解釋:管仲家境貧寒,家裡又有一個老母親,所以多拿,他是心甘情願的。
  • 「管鮑之交」故事裡的做人之德
    「管鮑之交」故事裡的做人之德徐翔升「管鮑之交」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 ,經久不息,是因為這個故事裡的每一人的做人行事都演盡了社會人生的千古至理。先說一說管仲。管仲的幸運是他幸遇了鮑叔牙。在這個故事裡,鮑叔牙將其「友德」發揮到了極致。兩人合夥經商,管氏厚貪其利;兩人從軍參戰,管氏臨陣虛怯。鮑叔牙屢受其害,卻每一次都溫和大度地站在了管仲的角度上理解了他。豈止理解了他,更是每一次都還要為管氏的不義之行給尋他一堆正當的理由出來,為他辯解,為他開脫。
  • 漫話五千年:坑死人不償命,管鮑之交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鮑叔牙覺得,管仲這哥們是個人材,將來肯定能幹成大事,因此,處處遷就管仲。畢業後,管仲應徵參軍。每一次打仗,躲在最後邊的人,一定是管仲。仗打贏了,衝在最前面的人,也一定是管仲。仗打輸了,跑得比兔子還快的人,還是管仲。戰友們都瞧不起管仲,鮑叔牙說:你們不懂,管仲上有八十歲老母,他逃跑不是因為怕死,而是為了供養老媽。
  •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也說「八拜之交」之「管鮑之交」
    八拜之交的管鮑之交記載於《史記-管晏列傳》,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說的是戰國時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關於二人之間的交際,是鮑叔牙一次最大的投資勝出。鮑叔牙當投資人,管仲當總經理,賺錢之後,管仲年薪高於鮑叔牙投資分紅,眾人不解,鮑叔牙卻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其實,俗人不以為然,從後來管仲治理齊國的政績來看,此人是個可以經營國家的「職業經理人」,鮑叔牙用管仲為公司總經理是有一雙識人的慧眼啊,其實他賺的應該比管仲多啊。其二、生命互應的投資。
  • 從管仲與鮑叔牙故事中,一窺便知
    第四位是賓胥無,管仲覺得他是個司法好手,此人秉公執法從不徇私,所以,讓他來做「大司理」非常妥帖。 最後一個,就是鮑叔牙。此人與管仲之間的恩恩怨怨我們再熟悉不過了,管仲覺得這位老朋友脾氣秉性非常直,是當朝為數不多能說真話的人,所以,推薦他來擔任「大諫」,也就是言官。
  • 「管鮑之交」的喻示:真正的友誼,是恰當的欣賞別人的優點
    魯國不服,準備進攻齊國,管仲建議趁著小白人心未定速攻,魯莊公卻羞辱他:「一切如你所料,小白不是早被你射死了嗎?」結果乾時一戰,魯國遭遇伏擊,大敗而歸,魯莊公自身難保,再也當不了公子糾的保護傘。此時的管仲顛沛流離,萬念俱灰,自古成王敗寇,對於選擇,他無悔,對於友情,他無怨。
  • 管鮑之交的管仲提出了「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論斷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管仲家裡是窮困潦倒,鮑叔牙是個官二代,家裡富裕,不愁吃不愁穿。他們倆一起做事,本錢都是鮑叔牙的,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身邊的人說,管仲貪財。鮑叔牙就解釋說,管仲不是貪圖金錢,是家裡貧困,是我要多分錢給他的。
  •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這三人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今年的高考語文全國I卷裡,使用了「管仲、鮑叔牙、齊桓公」這三人的案例作為背景,要求寫一篇作文。對於不熟悉歷史的人來講,這篇作文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這三個人的人物故事本身關係比較混亂,很多考生一看到這個題就蒙了,有一種「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做什麼」的感覺。
  • 小白、管仲、鮑叔牙:高考作文題裡的恩怨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齊僖公讓管仲擔任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公子小白的老師。管仲和鮑叔牙是莫逆之交,年輕時一起創過業,當過兵。當時管仲家裡窮,又有家人要照顧。他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就私下多給自己分些錢財,一起上戰場,每次臨陣脫逃都跑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