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這一句話憑藉管仲在保護當時分裂的諸夏,其功勞一句話來概括,頗有春秋微言大義的特點。
在周幽王因為寵信褒姒而導致犬戎攻破鎬京,周平王在晉文侯等人的協助下遷都洛邑,稱為東周,這一遷都,周王室的威信一落千丈,周圍的夷狄之民蠢蠢欲動,都想乘火打劫,蠶食諸夏。
當時周王室的諸侯國各自為戰,也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中,周王室也沒有能力統合天下,甚至鄭莊公敢派人射周王一箭,事後雖然請罪,但是式微的周天子迫於鄭國的威勢而互換人質,周鄭交質帶來的危害遠比平王東遷嚴重。
正因為周天子勢力衰落,諸夏混戰不休,北方的赤狄這時候正在侵襲衛國、邢國,燕國也受到山戎的侵襲,南方楚國吞併江左諸姬,然而諸夏沒有一個強大的勢力出來保護文化。
當時的情勢可以說搖搖欲墜,驚險萬分的時候,封在齊國的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公子小白帶著管仲、鮑叔牙、隰朋等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齊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迅速取得共鳴,贏來包括周天子在內的好評。
他們向北擊敗山戎、赤狄、向南以強大的實力壓服楚國,周天子也承認他霸主的地位,令他率領諸侯。雖然作為統帥,齊桓公功不可沒,但是幕後操盤,制定各種策略的都是管仲,所以齊桓公的功勞都是是管仲謀划得來的,孔子這樣評價管仲也非常恰當。
管仲早年並不認識齊桓公,他有個好朋友叫鮑叔牙,為人大度不計私利,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不善經營獲利不多,後來兩人都覺得這個生意不長久,於是想著輔佐國君來獲取富貴,正好當時齊國發生內亂,兩人一個跟了小白,一個跟了公子糾。
後來回國爭位的時候,公子小白用計捷足先登。這時候輔佐他的鮑叔牙被小白屬意為相國人選,但是頗有自知之明的鮑叔牙向小白推薦了管仲,不計前嫌的齊桓公從魯國騙到管仲之後拜相。
果然,管仲不負所望,在他的謀劃之下,齊桓公的霸業一步步走向成功,管仲也被尊為相父,在四十年的時間中統合諸夏,代替周天子維護諸侯國的秩序,齊桓公成為第一個霸主,對管仲言聽計從。
人總會老,645年,管仲因為年事已高,進入彌留之際,惶恐不安的齊桓公前去詢問誰能繼任相國,他打算讓鮑叔牙繼任,管仲卻說鮑叔牙不夠成為相國,因為他為人清廉,做一般的官可以,做相國不夠。
《莊子·雜篇·徐無鬼》: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雲,至於大病, 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曰:「不可。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 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矣!」
因為鮑叔牙錙銖必較,有人犯一點過錯,鮑叔牙就會記在心中,而且剛正不阿,缺乏變通,對上不順合國君,對下又苛責吏民,肯定會引來民怨,怎麼能夠當相國?看起來管仲覺得鮑叔牙不夠資格,像是看不起他,實際上他正是為國家著想,有一說一,沒有私心。
齊桓公聽了之後就讓隰朋為相,不國隰朋很快就死了,終於鮑叔牙繼任,但是鮑叔牙也年事已高,沒多久就死了,他死了之後,齊桓公被豎刁、易牙等奸臣餓死,齊國的霸業也一蹶不振。
比起齊桓公,鮑叔牙和管仲都是正常病逝,最少七十歲,在古代也算是高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