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這麼一個人,他貪婪,和你做生意經常坑你錢;他膽小,打仗時怕死總躲在他人之後;他不會巴結領導,仕途基本無望;有時候請他合計辦點小事,還老辦砸。
這樣的人,你會選擇和他做朋友嗎?
春秋時的鮑叔牙,就和這樣一個人做了朋友,關係還挺鐵。
從貧困潦倒,到生死一線,再到前途抉擇。關鍵時候,鮑叔牙都拉了這個朋友一把。
他的朋友叫做管仲,後來成為春秋名相。
正是有了管仲的輔助,齊桓公方才成就了春秋霸業。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仲如是說。
兩人的交情,被稱為管鮑之交,被譽為「八拜之交」之一,成為古代君子交往的典範。
一個好漢三個幫。當今社會,若你是個人才,更需有幾個誠心、大度的摯友,在關鍵時刻拉你一把,協助你成就一番事業。
那管仲是如何交上鮑叔牙這個鐵哥們的呢?
八拜之交
友誼始於患難時
管鮑兩人是老鄉,都是安徽潁上人。
他們或許有源自父輩的友誼,可能兩人父輩曾是同事,從小就是很要好。
但他們的家境有些區別:管仲的父親管莊曾任齊國大夫,但其父不幸早逝而家道中衰;鮑叔牙是齊國大夫鮑敬叔的兒子,家境富足。
在初入社會的艱難歲月中,他們相互幫襯:
管仲父親早逝,朝中親戚斷了往來,家道中落,有時吃飯都存在問題;
鮑叔牙則因能力平庸,不被看好:在管仲C位出道前,他的履歷是空白,僅有和管仲一起做小買賣的經歷。可見父親不看好他的能力,並沒打算重點培養。
兩人都只能安於現狀,鮑叔牙經常給管仲資助點生活費,管仲也時不時給鮑叔牙出些點子。未來,對他們而言,都曾是遙不可及的夢。
海倫凱勒說過: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試金石。
管仲的智慧和堅韌在貧困潦倒中展現無餘。他青年時曾經商、從軍,又三次為小官,都不了了之。人生對他而言,是多麼艱難和困窘啊,但是他卻從未放棄過,一次又一次地與命運搏擊。
鮑叔牙則充分表現出寬容和大度。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買賣賺了分錢時我總會多吃多佔,鮑叔並沒認為我貪財,因為他了解我家貧困的情況。我也曾幫鮑叔出謀劃策,但事情不僅沒成,反倒給他惹來麻煩,可鮑叔並不認為我辦事能力差,他知道有時候失敗是因為時運不濟。我曾經多次做官都被國君罷免,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還有個老母需要贍養……」
為啥鮑叔牙心胸這麼寬廣呢?因為鮑叔牙看到管仲深謀遠慮的本性。既然你的徵程是星辰大海,一時在陰溝裡翻船,他是不會在意的。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歲月中,人們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而鮑叔牙卻如此毫無計較地支持朋友,可見他是多麼地善良而豁達!
管仲與鮑叔牙
好兄弟要利益分享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就擺在你眼前,哪怕只要你點個頭,你就能得到這份夢幻工作。
那種幸福感足以讓人激動到眩暈。
天選之子啊。
可這位鮑叔牙,明確表態,將機會拱手讓給兄弟。
面對齊桓公提出當不當相國的靈魂拷問,鮑叔牙如是作答:
「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如果要治理好齊國,用我和高傒就夠了。您如果要想稱霸諸侯,就非得用管仲不可。——一句話顯示出鮑叔牙的三個大智慧:
鮑叔牙善識人,看出了管仲的大才,也看出了齊桓公的雄心;他不居功自傲,能夠清醒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優劣之處;他風格高尚,為了國家穩定發展,主動讓位於賢者。
這是一種「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大境界。
但這也是一種智慧。倘若鮑叔牙拼命爭搶到相位,面對國內亂局,他不見得能駕馭,搞不好就是身敗名裂的下場。適時讓賢,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的大智慧。
而後。「(鮑叔牙)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自己收穫美名,子孫繼續享有富貴,這對於鮑叔牙而言,可謂最佳結局。
管仲拜相
忠心豁達,友誼小船永不翻
信任一直延續到生命結束。管仲病入膏肓之時,齊桓公前去探望。問及管仲身後,可否讓鮑叔牙繼任相位。
管仲對曰:「鮑叔牙,君子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人善惡過於分明。夫好善可也,惡惡已甚,人誰堪之?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也。」
鮑叔牙善惡過於分明,很難與人相處,似乎並非相國的最佳人選。
小人易牙前往鮑叔牙處挑撥。
「仲父之相,叔所薦也。今仲病,君往問之,乃言叔不可以為政,而薦隰朋,吾意甚不平焉。」
好朋友當面居然貶低你,推薦別人,我這一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鮑叔牙笑道:「是乃牙之所以薦仲也。仲忠於為國,不私其友。夫使牙為司寇,驅逐侫人,則有餘矣。若使當國為政,即爾等何所容身乎?」
鮑叔牙認為管仲是忠於國,而不私於友。小人你就別在這挑撥離間了,要是我當政,你們還有活路嗎?
這是一種絕對信任。有如此忠心、豁達的朋友,平生足矣。
齊桓公稱霸得益於眾賢臣輔佐
結語:雪中送炭,是為摯友
高山流水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詳。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歷來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
其實這個故事背後,是一個鬱郁不得志的藝術家,被真誠以待的暖心故事:
俞伯牙是一個青年非知名演奏家。當時他有兩個發展方向。
一種是高端路線。若得以登堂入室,進入廟堂之上,得到權貴和專業人士的認可,演奏者自然聲名遠揚,成名成家;
另一種是大眾娛樂路線,富人家宴,夜市排擋,大夥愛聽什麼點什麼,人家吼兩嗓子,你跟著彈就完事,反正大把銀子有得賺。
可這位伯牙兄,並非善於左右逢源之人,沒人推薦他步入廟堂,高雅藝術的大門對他緊閉。同時,他又自命清高,不願譁眾取寵,做媚俗之人。
搞不好,可能他這輩子都寂寂無名,潦倒終老。
直到某一天,漢陽江口,風清月朗,他乘興而奏,音樂聲吸引來了一個樵夫。
這個名叫鍾子期樵夫猶如上天派來的,他擁有優秀聆聽者的一切品質:專注、專業、善於讚美。與那些廟堂上板著臉孔的大人們不同,他樂觀、熱情,充滿好奇心;也與那些一擲千金的世故富商們不一樣,他沒有錢,也不能為演奏者帶來利益,只是送上一句對藝術近乎虔誠的讚美。
這給了俞伯牙繼續演奏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有人懂你,肯定你,鼓勵你!有這樣的鐵桿粉絲,還有什麼理由不滿懷著希望去奮鬥?
於是俞伯牙琴藝突破瓶頸,到達巔峰狀態。這就是鼓勵和肯定的力量。
走出低谷的俞伯牙,人生從此開掛,直至後來到晉國為官做了大夫。
當他再度回楚國,聽聞鍾子期去世的消息,便將琴砸掉,從此不再演奏。
——只為紀念一位「雪中送炭」的故人。
鮑叔牙,也是為管仲「雪中送炭」的鐵哥們。
從開始接濟生活,到後來勸說齊王,再到讓賢於人。
也許「雪中送炭」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和胸懷。非善良者、大格局者不能為之。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
只有拋卻一切利益因素,去真正地理解對方,支持對方的思路和方案,你才能收穫真朋友,真合作夥伴,開啟不一樣的人生格局。
高山流水遇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