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的起士林
可謂是一時風光無限
要說是名人足跡最多的餐廳
莫過於起士林
而它也載著我們老百姓幾代人的回憶
說到起士林
它可是整個天津最早的西餐館了
不過它的由來,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
今兒咱們就跟您講一講
起士林的前世今生
— Part 1 —
相傳,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時,
德皇威廉二世的御用廚師的阿爾伯特·起士林
曾親手為李鴻章做過西餐。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天津
不過起士林的名字為天津人所知
還與袁世凱有很大的關係
圖為:1900年,袁世凱。(天津福盛照相樓攝。來自 Robert Henry Chandless 的收藏)(摘自微博@蕭沉)
起士林 & 袁世凱
袁世凱督直後
經常在天津舉行酒會
起士林應邀做了幾個拿手菜
把袁世凱和各位政要吃得那叫一個「美」
袁世凱一開心,便賞了他100兩銀子
阿爾伯特穿著廚師服就行了一個軍禮表示感謝
標準的軍姿和不和諧的服裝形成十分滑稽的反差
逗得在場人一陣大笑
起士林拿了賞錢後
一心想開個西餐廳
他先是請袁克定說情從軍隊退伍
後又迎來了從德國探親而來的妻子菲蒂
1901年9月17日
在德國人漢那根和天津買辦高星橋的幫助下,
在法租界中街(今天津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
開了天津歷史上第一家西餐廳。
△ 位於天津法租界起士林老店的照片
前期的起士林西餐館主要由三人經營:
起士林掌灶,妻子做招待
還有一位僱來的德國人羅裡斯當助手
起士林用自己的拿手菜——
黃油燜乳鴿、德式牛扒、罐燜牛肉、紅菜湯
等俘獲了天津人的心
他的貴人兼好友高星橋,
更是看好他麵包和蛋糕的手藝,
令他承包了津浦鐵路線的麵包供應。
隨著鐵路線的延伸,起士林的名聲也傳遍中國各地。
作家張愛玲就對起士林的麵包情有獨衷,她寫到:
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麵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只有它家有一種方角德國麵包,外皮相當厚而脆,中心微溼,是普通麵包中的極品,與美國加了防腐劑的軟綿綿的枕頭麵包不可同日而語。
(幼時張愛玲和其弟張子靜)
— Part 2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兩名衣著不整的法國士兵進了餐廳。
菲蒂趕忙前去勸阻,
這一勸可熱鬧了,法國兵不聽,
還對菲蒂和餐廳大加指責和羞辱。
起士林與法國兵打了起來,
後來演變成了法國人對起士林的群毆。
最後,法租界勒令起士林在三天內遷出法租界。
阿爾伯特只好到德租界中街
(今天津解放南路北京電影院對面)重新選址開店。
這次的店鋪面積由之前的100平方米,
增加到500平方米,並起名為「起士林餐廳」。
△ 早期起士林大飯店宣傳海報
起士林新址開張後,生意反而更加火爆,
除了各國僑民和官員經常光顧外,
天津的達官顯貴對起士林也是格外偏愛。
這裡有一件趣聞——
▽▽▽
袁世凱過46歲生日時,起士林給他做了個小山般的多層蛋糕,十分「高大上」
△起士林的外國麵點師
後來,黎元洪在天津過生日,讓起士林送去一個方形壽字蛋糕,1米高1米寬的蛋糕四周綴滿48個小壽字,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
據說袁世凱知道後,妒忌得要命,轉年又讓起士林做了一個比那個還大的蛋糕才算罷休。
△在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生日蛋糕還是新生事物。但據說當年天津的政客名要們過生日,都要到起士林訂個超級別致的大蛋糕。
— Part 3 —
△30年代的起士林
1937年天津淪陷後,該店業務一蹶不振。
1953年(也有說1954年的)起士林餐飲部分
合併到當時的維格多利餐廳,
即現在的起士林所在地,浙江路和開封道把角兒
從小就在維格多利當服務員的孟慶福老人說:
當年,維格多利是天津政界、商界名流聚會的場所,東亞毛紡廠的宋棐卿,仁利毛紡廠的朱繼勝,啟新洋灰公司的董事長周叔弢,都是這裡的常客。
維格多利佔據的這個街角兒,地理位置好。
背靠小白樓商業區,隔路相望音樂廳,十分時髦,熱鬧
起士林餐廳開到這裡照樣紅火
然而,
這個寄託了無數天津人浪漫情懷的街角
有一天卻排起了買包子的長隊。
因為「文革來了」。
當年的知青張國強先生回憶起這段時說:
記得在文革的初期,去起士林吃西餐還給顧客發筷子,當時破四舊,弄得人哭笑不得。
後來我有一段時間沒在天津,回來以後去吃西餐,可西餐廳改了包子鋪。當時我們非常納悶,想想當時,很多人拿著鍋,拿著食品的器具去買包子,我還看到有排隊的,還有拿號的。那個年代也讓人感到非常奇怪。
幸運的是,
起士林上演的這齣荒誕劇,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1970年,周恩來總理得知起士林的境遇後,
批示恢復起士林老字號,繼續經營西餐。
即便是在條件艱苦的七八十年代,
起士林西餐廳依然堅守著它的榮光,
承載著那個年代的天津人美好的記憶。
那時的起士林,中間有舞池,來到這裡的有時會翩翩起舞,陶醉於其中。有的人喝著飲品一邊靜靜地欣賞著音樂,欣賞著跳舞人的服裝、面部表情及扭動的身軀。
那時的傳統代表菜罐燜牛肉、奶油烤魚歸、奶油烤蟹蓋、紅燴魚、奶油湯等,個個口味鮮香,不鹹也不腥。1塊錢的罐燜牛肉、1.5元一盤的奶油烤魚歸、0.8元的紅燴魚.
△包起士林餅乾和咖啡糖
一位老天津人回憶說:
當年我們去的是小白樓附近的起士林總店。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我大約十二三歲的年紀。那天我隨母親推門步入起士林餐廳時,感覺那裡簡直如同另外一個空間,旋轉樓梯、彩色玻璃吊燈、天鵝絨的窗簾,一切都是新鮮奇妙的。
△古色古香的蒂凡尼吊燈
第八代起士林廚師付天佑說:
聽我師父說,起士林在成立之初,就開始售賣這道奶油烤雜拌,一直到今天,這道菜已經在天津賣了116年。即使在現在,每10桌來飯店就餐的食客中,就有8桌要點上這道菜,奶油烤雜拌已無疑是起士林的扛把子。
— Part 4 —
住在小白樓的人對這裡一切都是那麼熟悉,木地板、圓吧檯,還有輕柔浪漫的鋼琴曲,依稀可見天津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輝煌」。
起士林始建於1901年,由德國人阿爾伯特·起士林以自己的名字創辦,是天津第一家西餐特色飯店,店鋪最早在解放北路青年宮對面。1904年遷至北京影院對過後,由阿爾伯特·起士林與其內弟巴德共同經營,屬於德式西餐館,很受歡迎。
圖片@tangwei_16007
即便是在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的七八十年代,起士林西餐廳也一直堅守著它昔日的榮光,承載著那個年代少數經濟富裕的天津人美好的記憶。
圖片@蔣少文先生
那時的起士林門口踏上有一小塊水磨石地面,右邊是大玻璃窗,左邊是帶有長銅柄把手的玻璃門。
那時各式各樣的西點和麵包,出現在了天津的大街小巷,那時有很多小販沿街售賣起士林新鮮糕點。
圖片@走出五大道
最最讓我難忘的就是那個包裝紙上有地球圖案的咖啡糖,那個糖紙有紅包裝和白包裝兩種,糖塊兒很大,放到嘴裡開始有點兒扎嘴,得慢慢的一點兒一點兒地含著吃。
圖片@大河邊緣
那時的西點,天然黃油、奶油、咖啡的混合香氣撲鼻而來,沁人心脾,瀰漫著整個廳堂。來這裡就餐是必點之一,而且就餐也聽不到任何喧譁。
那時的冰激凌吃在嘴上,能吃出雞蛋和牛奶的混合香味,能吃出裡邊的小硬菠蘿碎丁。冰激凌二毛一個,澆巧克力汁的三毛一個。買一個還是買二個,或是各選一個,可以隨意。
除此之外,還有水果山德和月亮船這兩款冰激凌絕對是難以忘記的~
圖片@天津市檔案館
形狀各異,然後在上面放上什錦水鬼罐頭中的櫻桃、桔子、菠蘿...進行點綴,當時很是博得來往行人的眼球。
但是買的人很少,一般都是給孩子和戀人購買,當時的價格在1元—1.5元之間。
圖片@天津老照片
在這裡,無論是時尚典雅的維格多利西餐廳,還是保留傳統風格、突出德式現釀啤酒的巴德西餐廳,抑或是經營精品法式菜系的西餐廳,都能感覺到強烈的中西文化碰撞。
圖片@默默低頭
那時的起士林,中間有舞池,來到這裡的有時會翩翩起舞,陶醉於其中。有的人則喝著飲品一邊靜靜地欣賞著音樂,欣賞著跳舞人的服裝、面部表情及扭動的身軀。
圖片@天津記憶
那時的傳統代表菜罐燜牛肉、奶油烤魚歸、奶油烤蟹蓋、紅燴魚、奶油湯等,個個口味鮮香,不鹹也不腥。1塊錢的罐燜牛肉、1.5元一盤的奶油烤魚歸、0.8元的紅燴魚.
每次去了一吃就根本停不下來~現在味道變了,滿滿的都是回憶啊...
圖片@天津記憶
記得那時,起士林把西餐改為大眾食品,早晨賣餛飩、鍋巴菜、豆腐腦、燒餅。中午、晚上正餐賣燒白菜,蝦子豆腐,小米稀飯。
去吃飯的人先去櫃檯交費,然後自己拿著碗去大鍋裡盛。餐後自己去碗池刷碗,放到指定地方。
現如今,
來到起士林,一切都變了。
一樓肯德基、
二樓裝修成俄式西餐廳、
三樓裝修成德式西餐廳,
四樓裝修成法式西餐廳。
百年起士林,
幾代人的難忘記憶。
不管它變成什麼樣,
起士林的味道就是天津的味道,
起士林是所有天津人心裡的起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