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春財路廣,笑納八方富貴來。」這是儋州市那大城區一家河婆擂茶店門左右的大紅對聯,這家擂茶店的老闆名叫劉新德,祖籍廣東省揭西縣。「1950年,我父親從廣東揭西到昌江石碌從事林業工作,而我是1951年出生,1979年隨父親遷居儋縣那大。」劉新德告訴記者,「不管在哪裡,我父母都會想辦法給我們煮擂茶吃;揭西老鄉相聚時,擂茶更是離不了的飲食。」
當問及揭西河婆擂茶的淵源,劉新德說,小時候聽父輩講,在數百年前,揭西縣河婆鎮有一個老奶奶家庭成員多,為了既省時又確保營養,就把10多種菜糧和藥草搗碎後熬煮成粥,送到田間地頭。後來,這種製作方法幾經改進,各種食品和藥草按一定比例搭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除疲勞、潤膚養顏等食療作用,從而成為招待貴客的食品。這種食品,根據原產地河婆鎮起名,被稱為「河婆擂茶」。
據儋州市華僑河婆互助會會長劉漢華介紹, 1950年代,新中國建立伊始,海南橡膠被國家列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當年從大陸徵調了大批援瓊建設者。其中,來自廣東揭西的不少人在儋縣從事橡膠、香茅等種植業,從此紮根當地,同時也帶來了河婆擂茶的手藝。但那個年代只限於老鄉之間聚會時煮著吃一兩碗,尚未走向市場。
1990年代,儋州熱作「兩院」的一家飯店裡,綜合菜譜中開始出現「河婆擂茶」。
2010年12月舉辦的儋州東坡節美食品鑑會上,劉新德拿出自家廚房的「絕活」,選送的「河婆擂茶」被評定為該市粉面類的「美食冠軍」。於是他在那大城區開了一家專門的河婆擂茶店。不久,那大城區又出現了四五家擂茶店。曾經深藏於揭西籍人家庭中的美味,終於落落大方地走向市場。
手工純作 序料繁雜
劉新德認為,不能簡單地把河婆擂茶定義為茶,可以說是一種茶粥,這在原料上就可見一斑:如果說河婆擂茶不是茶,少許綠茶也是原料之一;如果說河婆擂茶是茶,除了少許綠茶,絕大部分原料卻由豆角、紅豆、四季豆、荷蘭豆、花生、韭菜、芹菜、芥蘭菜、蘿蔔、芝麻、紫蘇、金不換、薄荷、蝦米等組成。
正是河婆擂茶原料豐富,需要分工協作。劉新德負責在外租地種植原料,他的妻子負責在廳堂為客人調配擂茶,他的兒子、兒媳則負責在廚房內製作。
「上午、中午是客源高峰期,下午和晚上我們一般不營業,為第二天做準備工作,因為擂茶原料種類多,工序也多,全是純手工製作。」劉新德之子劉錦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