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好吃」的茶,是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外地人卻接受不了

2020-12-26 小方談旅行

來人間一趟,一定要好好感受這世間美好。這裡是小方談旅行,帶你探索山川湖海。

眾所周知,廣東人注重養生,粵菜裡幾乎看不到辣椒,各種養生湯也是多到數不勝數。

嶺南地區的廣東人一般有飲早茶的習慣,主要是早茶搭配茶點,構成一頓豐盛的早餐。不僅如此,廣東人在任何時段都有飲茶的習慣,於是在廣東茶樓是十分常見的。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原產地是廣東的茶,它是一種可以「吃」的茶,並且被稱為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這種茶名為客家擂茶,是傳統的食俗,據史料記載宋代時中原地區就已開始流行。擂茶是客家菜裡最具代表性的存在,其古樸的製作方法讓擂茶成為中國茶文化中的「活化石」。

熱情好客的客家人,以擂茶待客是傳統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到訪,都會以擂茶待之。

擂茶起源於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的一個街邊小吃,當時設立小商鋪是為了解決往來商人的疲勞和飢餓。沒想到擂茶受到一致好評,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並慢慢傳到我國其他地方。

目前擂茶風俗在我國華南六省都有保留,其中以客家人居多,除廣東省以外,還有湖南、江西、福建、廣西、和臺灣等省。這些地區的擂茶口味有些不一樣,不過做法上大體一致,不過小方覺得還是廣東的客家擂茶更加正宗。

如果一個潮汕人告訴你,她中午喝茶,你千萬不要以為她在減肥,也不覺得她吃得很隨便。因為擂茶並不是單純的一種飲品,而是與飯菜混合一起可以製作成一道美味佳餚的菜品。

所以擂茶是可以「吃」的。廣東人吃擂茶時,通常搭配米粉和炒米,還有一些小菜,十分豐富,味道也十分不錯。

擂茶其實也有很多種類,通常分為客家擂茶和非客家擂茶,靠近深圳較近的汕尾、揭西、梅州等屬於「客家擂茶」系列。

每個地區根據當地不同的飲食習俗,會製作出味道不一樣的擂茶,除了客家擂茶,還有桃江擂茶和土家擂茶等。

在廣東汕尾,擂茶主要分為鹹茶和菜茶。鹹茶是平時的飲品,而菜茶時一頓美味的正餐。

鹹茶是在缽裡將綠茶、花生芝麻等擂成漿,想喝的時候加入開水和少許鹽,並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花生芝麻、炒米等,便可製成清爽可口的擂茶飲品。味道香濃不苦,又略帶微甜。

菜茶則是在鹹茶的基礎上,加上各種配料,比如炒米粉、炒河粉,肉鋪、菜脯等等,種類非常多,可憑喜好自由加入。

菜茶清淡可口,含有多種有益草藥,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並且根據不同時節,當地會在擂茶中加入不同的草藥,來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不過製作好的擂茶是濃稠的醬青色漿水,第一次見的外地人會表示接受不了。因為味道實在讓人提不起食慾,不過要是你鼓起勇氣嘗上一口,擂茶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香氣四溢的擂茶,適合各種季節飲用。擂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也可做藥用,不僅解渴,還能充飢,深受客家人的喜愛。

擂茶在汕尾最為盛行,不管是早中晚,汕尾每家每戶都一定在喝擂茶。每當勞作回家,寧可不吃飯,也要先喝上一碗擂茶,可以說是無擂茶不歡。

據說擂茶還有延年益壽的功效,相傳廣東有個村莊,裡面的老人平均壽命比較長,是否和長年食用擂茶有關呢?

你是否喝過擂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記得給小方點個讚呀~

相關焦點

  • 廣東這道茶被稱茶文化中的「活化石」,外地人卻直呼吃不慣
    正如中國的地大物博,中國的茶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多姿多彩。中國的茶不止可以泡著喝,還可以打著「吃」,涼拌著「吃」,擂著「吃」,茶不僅有本味,還可以混合著米油鹽醬的味道。中國的花樣吃茶絕不是衝泡著喝那麼簡單,比如恭城的油茶,一碗「打」出來的可以加入蔥花、香菜、大蒜,花生米、炒米花、油果、饊子等各色小吃的特色茶,有祛除溼氣、提神醒腦的功效;還有蒙古的奶茶,這種茶用的就是上述花茶中介紹的緊壓茶中的一種青磚茶,體積小巧,方便攜帶,十分適合遊牧生活,蒙古奶茶不比我們平常所喝的奶茶,它是鮮鹹味的,而一旦加入了鹽,那自然也會往主食的方向發展,配上奶皮、奶豆腐、炸果子、炒米、牛肉乾等
  • 世界茶文化,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各國茶俗豐富多彩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世界上飲茶的國家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新的世紀,隨著世界各國茶葉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茶文化交流日益緊密公元7世紀時,飲茶之風已遍及全國,並流行於廣大民間,因而韓國的茶文化也就成為韓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歷史上,韓國的茶文化也曾興盛一時,源遠流長。在我國的宋元時期,全面學習中國茶文化的韓國茶文化,以韓國「茶禮」為中心,普遍流傳中國宋元時期的「點茶」。約在我國元代中葉後,中國茶文化進一步為韓國理解並接受,而眾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為時興、普及。
  • 不一樣的茶文化~俄羅斯人之迷惑:不加糖的茶還是茶嗎?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但是,中國人並不是喝茶喝得最多的人。如果按人均每年的茶葉消費量來看,中國連前十都進不去。世界上人均茶葉消費量最高的國家分別是土耳其、愛爾蘭、英國、俄羅斯和摩洛哥。
  • 潮汕人民是中國華夏文明的活化石,天下潮商同飲一杯傳承宋茶單叢
    潮州宋代古橋廣東潮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這裡的人虔誠有愛,勤勞互助,古樸儒雅,具有華夏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保留著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潮州人最富有的不是金錢的財富,而是有豐富的精神文明財富潮州在中國南方,古稱蠻夷之地,這裡要提及一位唐代先賢韓愈,他勵精圖治。潮州人民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裡的山、江、路名,以表感恩戴德。有了這一次的「南部大開發」之後,官商儒賈人才輩出。奠定了宋朝潮州府城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的基礎。
  • 中國茶文化——全球最貴的十種茶,你肯定不知道!
    物以稀為貴,宋種1號年產量在兩斤左右,算是茶王級別的茶樹中比較高產的茶了。產這種天價茶的茶樹,已有三百多年曆史,是太平猴魁中最珍貴的野茶樹,連它產的茶都被叫「國禮茶」,可想而知它為什麼那麼貴了。看完以後有沒有被嚇到,別急,還沒完,再來一波驚嚇。
  • 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到訪玩物得志,探索茶商業的聯合與跨界
    2020年3月6日,廣東省茶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張梓陽、大古禪心品牌創始人張舒、薈澤茶業總經理陳植渠一行到訪位於浙江杭州的玩物得志App總部,與玩物得志創始人及CEO唐金尚深入溝通,探討茶文化、茶商業與玩物得志App的聯合和跨界
  • 品一杯好茶,看福建茶文化
    「世界的茶葉看中國,中國的茶葉看福建。」毫不誇張地說,福建人對茶的熱愛,真的是將其作為日常食品食用。簡而言之,無論是什麼地位,性別,財富如何,福建喝茶都適合,是一種自然而延續的文化。也正是那句老話,福建人中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吃茶飯,不管做什麼,都要先喝一杯茶。
  • 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參會僑胞:向世界講好中國茶故事
    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常務副會長林祥華: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我將繼續發揮身為海外僑胞的獨特優勢,積極為中外茶葉貿易、茶文化交流牽線搭橋,助力家鄉茶葉、茶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法國福建工商聯合會創會會長石忠勝:茶與茶文化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貿物資和文化力量之一。
  • 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同時,有關茶的詩歌也層出不窮,如杜育的《荈(chuǎn)賦》是專門歌詠茶事的詩賦,它完整地闡述了茶葉的種植生長、採摘時節、烹茶用水、茶具選擇、飲茶功效等,奠定了中國古代早期茶文化的基礎。從詩賦中不難看出,這時已開唐宋茶道之先聲。
  • 品茶、懂茶、悟茶,問茗軒讀茶文化
    在古代,人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代稱為柴米油鹽醬醋茶,合稱為「開門七件事」。 別看茶排在最後就輕視了它的重要性,茶是非常有內涵的一種物品。柴米油鹽這些是生活的必需品,是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醬醋是高級一點的調味品,加上它們將會讓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有滋有味。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作者:蔣敏,青年茶文化學者,茶文化碩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中國茶文化縱觀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歷程,儘管茶文化在中晚唐時期已經漸趨成熟,其後出現了各類茶書與茶文(如序跋、論說、奏議等)、茶文學與藝術作品(如茶詩詞、茶畫、茶歌謠等)以及各種茶文化事象
  • 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 中華茶文化(茶產業)全球推廣」啟動...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致開幕辭:「中國茶葉,一片神奇的樹葉,一片擁有千年中華文明積澱的樹葉,我們需要向世界分享,我們能夠讓世界共享。」他強調,致敬中國茶!致敬中國茶人!致敬一切愛茶的人們!我們希望讓70億人愛上中國好茶,我們更有責任讓70億人愛上中國好茶!因為茶文化既是中國的,同樣更是世界的!
  • 弘揚茶文化,提升茶產業——龍遊首屆評茶員大賽完美落幕!
    大賽開始之前,由仁禮書院茶藝師們為大家演譯了茶藝節目《龍遊黃茶的前世今生》,讓我們領略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之路,唐代的精行儉德,宋代的優雅極致,明清的返樸歸真,以及現代茶藝的簡約時尚。  開幕式上,還對近年來在龍遊茶文化推廣活動中,作出貢獻的茶人,頒發了「茶文化推廣使者」的榮譽及茶禮,並聘請龍商行主編饒峰、龍遊傳媒集團電視廣告部主任王瓊、深圳市至誠定象文化傳播公司首席講師邢德強、龍遊作家協會主席田志宏,
  • 好茶工藝:「烘,磨,篩,幹」,談「茶經」下的茶文化走向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文化是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也被日本繼承了下來。只是叫茶道。茶文化和酒文化都是酒桌文化,但茶文化的場合和用途在更多方面有所延伸,如商業,醫藥等,其中《格致經苑》卷二十一有雲:。本草神農嘗草藥,一日而遇七十毒,茶以解之。《爾雅》:「腰果,苦茶。」
  • 為何廣東人都愛「嘆茶」?廣東早茶文化: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
    熟悉廣東的人都知道,廣東人愛嘆茶。在粵語中,嘆有享受的意思,嘆茶也代表著享受品茶的時光。廣東人喜歡嘆茶到什麼程度呢?每逢暑熱天氣,消暑解渴的不是酸梅湯,而是「涼茶」,每逢重大合作商談,上的不是酒桌,而是茶室。
  • 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影響深遠,造就日本茶道
    800多年前的中國宋代,日本禪宗大師榮熙兩次來到浙江,將中國茶文化帶到日本,從而發展和形成了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相比,日本茶道的歷史並不長。直到1191年,和尚從中國回來後,他們又把茶籽帶回日本,種在的珍汕地區。1207年,明慧人接受了容和尚的茶籽,種在的高贊寺,飲酒的習俗逐漸在僧人中流行起來。1214年,南本無三郎將軍因醉酒而頭痛,喝了榮熙和尚進的茶後終於擺脫了疼痛。榮、尚還向將軍贈送了《茶經》一書,藉此機會宣傳茶德和飲茶的好處。從那以後,茶在文人和武士階層中流行起來。
  • 從《茶之書》看中國茶
    世界上最能理解日本美學的國家莫過於中國,認識《茶之書》的茶道美感世界,在同異比較中可以使我們更好發現中華茶文化自身的美,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吸取日本茶道中值得借鑑部分從而為我所用。研究《茶之書》不僅是研究日本茶道的必備之書,也是對現階段中國茶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啟示之書。
  • 英德茶少官楚堯為英德紅茶寫詞譜曲,用歌聲傳播茶文化
    網聚職工正能量,爭做中國好網民。由廣東省總工會主辦的2020年度「尋找廣東十大職工好網民」「工會年度優秀網絡宣傳創意項目」評選結果日前出爐。「十大職工好網民」與「優秀網絡宣傳創意項目」的評選,匯聚了廣東職工網絡好聲音和好故事,彰顯了網絡時代廣東職工的精神新風貌和文明建設新風尚。他們有什麼精彩故事?請看系列分享。
  • 我說一杯茶能品中國味道,你信嗎-北京悅茗軒小罐茶
    茶是中華文明最具精髓、最具權威、最具價值的部分。中國的茶葉曾經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和瓷器、絲綢等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是茶的故鄉,據說中國人神農時代發現了茶,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名茶更是名滿天下。
  • 巖霸杯茶文化賽區決賽展現茶文化自信
    8月26日,2020北京文創大賽「巖霸杯」茶文化賽區決賽在北京西海48文創園的毗盧藝術中心圓滿落幕。十個項目的選手現場路演,同臺PK,用不同場景詮釋茶文化,生動展示出中華茶文化的魅力與多樣性,展先出中華茶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