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當今的地域分布於廣東潮州、汕頭、揭陽、汕尾等區域,潮州人自古漂泊遠洋經商,潮商遍布全球各地,無論是潮汕哪裡的人到海外都統一自稱潮州人。這隻因他們共同的華夏之根。
廣東潮州,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這裡的人虔誠有愛,勤勞互助,古樸儒雅,具有華夏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保留著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潮州人最富有的不是金錢的財富,而是有豐富的精神文明財富,這些寶貴的精神文明伴隨著每一個潮州小孩成長,具有親切的歸屬感。這一點是區分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標誌,也可以說是潮州的根。
潮州人守護他們的根,自古以來潮州人安分守己,勤勞勇敢,團結互助。只因他們身上流著「龍」的鮮血。
天地乾坤,日月星辰,鬥轉星移。朝代的更迭無可厚非。潮州在中國南方,古稱蠻夷之地,這裡要提及一位唐代先賢韓愈,他勵精圖治。潮州人民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裡的山、江、路名,以表感恩戴德。有了這一次的「南部大開發」之後,官商儒賈人才輩出。奠定了宋朝潮州府城文化昌盛、經濟繁榮的基礎。
南宋末年,提及「崖山之後再無中華」一說頓時讓華夏人民心酸,陸秀夫背著年幼的宋帝昺帶領千軍萬馬寧死不屈,那一幕英勇豪壯的情形,海平面浮屍遍布的那一刻蒼天霹靂,風雨狂嘯。宋朝時期,元兵殘暴,斬盡殺絕式地入侵華夏民族南宋王朝帶領子民一再南遷,最後來到潮州地域生活。在這裡留下許多傳說和文物古蹟,如:鳳凰山宋種單叢、南澳宋井、太子洞等。最後再度被迫戰到最後一站崖山,全軍不屈投海,成為了歷史上第一次華夏文明的毀滅性斷層。(宋朝時期是華夏文明從農耕時代嘗試轉為商業文明的重要轉折時期,已有海上貿易,初具一定的商業模式、市場經濟。)
站在這些文物面前,看著民俗活動的進行,凝視古蹟回望歷史,每一個潮州人都會熱血沸騰,這一切,仿佛是昨天的事情,仿佛先祖們用盡全力想盡方法來傳遞一種信息|——銘記我們身上是流著「龍的鮮血」。他們竭盡全力用無聲的語言(各種傳承文化民風民俗和古蹟)告訴世世代代子子孫孫自強自立,傳承華夏文明,因為只有文化才是區分民族的一個重要標誌。
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潮州地區各種婚嫁禮儀、成人禮、喪禮等等極具華夏傳統文明的民風民俗,低調卻不失莊重,像一種經歷過滄桑巨變後的沉著和虔誠,心之所向都是希望。
潮州每年一度的迎老爺,潮劇大戲前有一個禮儀是請上小孩木偶像,其實紀念宋帝昺。潮劇遵從這千年的傳統禮儀,虔誠的潮州人謹遵族囑,世代紀念,似乎在告訴子孫後代曾經發生的重要事情以及潮劇的由來。
每年的陰曆7月份,潮州人家家戶戶都在路邊祭祀那些「無人祭拜」的靈魂,殊不知,這也許是那場崖山之戰之後,留給數十萬犧牲在七月裡的華夏英雄兵民們的最後一絲慰藉了,元蒙的殘暴,犧牲的華夏戰士成了孤魂,亡國殘存的華夏子民悲傷無以寄託,唯有在自己門口獻上這一份至高無上的崇敬和紀念。
華夏文明的影響深遠直至今天,之後明清文明形態和宋代大不相同。幸得遠離元朝中央政權,地處相對偏遠的潮州殘存下來的華夏文明得以在歷史潮流縫隙中生根發芽。也正因此,明清兩朝朝才有機遇湧現出許多潮籍名仕用漢文化協同皇室治理天下。
那些在宋元斷層時代的華夏文明傳承下來的民俗,至今演變成了具有文藝色彩的傳統文化活動,有潮州大鑼鼓、潮劇、潮繡標旗展示、英歌舞、彰顯華夏傳人英姿風採的隊列等等民俗盛典,潮州人用古老的語言在訴說著一段華夏文明史,以各種承接的方式在綻放華夏傳統文化光彩。
潮州人文是華夏文明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石不足為怪。
其中茶文化的活化石表現在家家戶戶喝工夫茶,一日多餐,招待客人、商業洽談的茶禮儀,呈送茶禮等茶文化滲透到人民的生活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猶如宋代一般情景。當年的南宋滅亡,日本帝國舉國素衣朝東哀悼,更感嘆了崖山之後無中華,而今日本韓國的茶道跟潮州的工夫茶異曲同工,可見均是是中華文明宋茶文化的傳承。
除了華夏茶文化傳承、還有潮劇、潮樂、潮語、潮州木雕、潮州宋窯陶瓷、潮州石雕、潮繡、潮菜、潮州小吃等等具有華夏先人智慧結晶的傳統文化皆歷歷在目,傳承不息。這些傳統文化,不止是在國內可見,在世界有潮人的地方就一定有豐富的華夏傳統文化,這是潮州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華夏漢民族的根。
喝一杯傳承宋茶的鳳凰單叢茶,品著華夏的味道,閉目沉醉於過往一番。潮州人不知不覺用盡一生在承接著華夏文明,身上都流淌著「龍」的血,在傳統文化薰陶中成長的潮州人,是地地道道的華夏文明承載人,龍的傳人。